我的阅读、笔记、写作流程构建记录
链接:
https://www.jiajiewu.top/my_read_note_write_pipeline
这篇文章主要受到最近两个月的一本地铁读物—《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影响而诞生,我想记录阅读这本书的一些收获,以及参考它的做法搭建的一套写作流程。
图一可以概括我当前的阅读、笔记、写作流程,里面也提及了一些软件和插件的使用。从设备类型上分类,我会把常用的软件分为移动端和桌面端两部分。移动端会常用微信读书和omnivore,微信读书大家都熟悉,非常方便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多设备同步足够好用,支持导入外部书籍。omnivore是一个开源的强大的稍后阅读软件,还支持导入RSS源,我在对比了一系列稍后读和网络划线的软件和应用后,终究还是回归omnivore怀抱,真的很香。平时在闲逛兔子洞时,我会把感兴趣的文章先保存到omnivore,在omnivore中阅读,划线和评论,非常类似在微信读书的操作。
我会使用obsidian的一个叫thino的插件来记录闪念笔记,在手机端我会给obsidian设置一个超大的图标入口,并且调整了thino的设置,一打开移动端的obsidian就会切换到thino。我会在微信读书或者omnivore批注时,顺手把批注和引用文章这些闪念粘贴到thino。
上面只是记录了闪念,每隔一段时间(几天或者一周),我会把这些闪念整理到obsidan的临时项目文件夹中,这时候就不能只对闪念笔记做文件搬移操作了,我们需要把它们整理归纳,尽量让这些小的记录嵌入到更大的上下文中,来为一次写作积累素材。
微信读书和omnivore的所有划线,会通过对应的obsidian插件同步到本地obsidian仓库,未来做信息检索使用。
以上就是我会在移动端做的事儿,主打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如果是在某个比较闲的周末(比如今天),我会用obsidian的Remotely Save插件把移动端的所有信息同步到桌面端,如果觉得临时空间中关于一个主题的素材积累差不多了,就可以把它们整合起来写成一篇文章,注意这里只是我的个人偏好,在上面的卡片笔记法中,没有对临时空间的硬性要求。你可以参考上文对卡片笔记的结构的介绍,发展适合你的笔记结构。
最后,我会在桌面端利用notion来写作,并后续通过github的一个叫react-notion-x的项目来把notion的文章解析到我的个人博客中。
链接:
https://www.jiajiewu.top/my_read_note_write_pipeline
这篇文章主要受到最近两个月的一本地铁读物—《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影响而诞生,我想记录阅读这本书的一些收获,以及参考它的做法搭建的一套写作流程。
图一可以概括我当前的阅读、笔记、写作流程,里面也提及了一些软件和插件的使用。从设备类型上分类,我会把常用的软件分为移动端和桌面端两部分。移动端会常用微信读书和omnivore,微信读书大家都熟悉,非常方便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多设备同步足够好用,支持导入外部书籍。omnivore是一个开源的强大的稍后阅读软件,还支持导入RSS源,我在对比了一系列稍后读和网络划线的软件和应用后,终究还是回归omnivore怀抱,真的很香。平时在闲逛兔子洞时,我会把感兴趣的文章先保存到omnivore,在omnivore中阅读,划线和评论,非常类似在微信读书的操作。
我会使用obsidian的一个叫thino的插件来记录闪念笔记,在手机端我会给obsidian设置一个超大的图标入口,并且调整了thino的设置,一打开移动端的obsidian就会切换到thino。我会在微信读书或者omnivore批注时,顺手把批注和引用文章这些闪念粘贴到thino。
上面只是记录了闪念,每隔一段时间(几天或者一周),我会把这些闪念整理到obsidan的临时项目文件夹中,这时候就不能只对闪念笔记做文件搬移操作了,我们需要把它们整理归纳,尽量让这些小的记录嵌入到更大的上下文中,来为一次写作积累素材。
微信读书和omnivore的所有划线,会通过对应的obsidian插件同步到本地obsidian仓库,未来做信息检索使用。
以上就是我会在移动端做的事儿,主打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如果是在某个比较闲的周末(比如今天),我会用obsidian的Remotely Save插件把移动端的所有信息同步到桌面端,如果觉得临时空间中关于一个主题的素材积累差不多了,就可以把它们整合起来写成一篇文章,注意这里只是我的个人偏好,在上面的卡片笔记法中,没有对临时空间的硬性要求。你可以参考上文对卡片笔记的结构的介绍,发展适合你的笔记结构。
最后,我会在桌面端利用notion来写作,并后续通过github的一个叫react-notion-x的项目来把notion的文章解析到我的个人博客中。
👍2
重点看里边最后的提示词模板,简直绝了。。果然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系统性「造人」:论 AI 拟人的实现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工程技巧使AI实现拟人化,强调了优秀的拟人AI应具备戏剧性、风格化、一致性等特点,并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这些AI如何通过设置复杂的背景信息和对话策略,达到近似人类的互动效果。
➡️大聪明的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o-hmlN5vv8RJ4BVKML5tw
✨重点
●🤖 优秀的拟人AI应表现得像戏剧中的人物,而非简单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人。
●🎭 为了达到拟人的效果,AI通常需要具备复杂的背景设定和一致的角色风格。
●🛠️ 文章详细分析了多个AI拟人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特定的对话策略和记忆机制,来实现逼真的人类互动体验。
系统性「造人」:论 AI 拟人的实现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工程技巧使AI实现拟人化,强调了优秀的拟人AI应具备戏剧性、风格化、一致性等特点,并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这些AI如何通过设置复杂的背景信息和对话策略,达到近似人类的互动效果。
➡️大聪明的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o-hmlN5vv8RJ4BVKML5tw
✨重点
●🤖 优秀的拟人AI应表现得像戏剧中的人物,而非简单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人。
●🎭 为了达到拟人的效果,AI通常需要具备复杂的背景设定和一致的角色风格。
●🛠️ 文章详细分析了多个AI拟人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特定的对话策略和记忆机制,来实现逼真的人类互动体验。
👍3😁2
Forwarded from 终末鸟 Apocalypse Bird
特工们拍的各种动物图,欢迎投稿。 投稿请联系 @moyuefeng
Channel of animal pictures from ingress agents. If you want to send pictures please contact @moyuefeng
https://www.tgoop.com/ingressanimals
Channel of animal pictures from ingress agents. If you want to send pictures please contact @moyuefeng
https://www.tgoop.com/ingressanimals
Telegram
英格瑞斯儿与动物们 ingresser and animals
特工们拍的各种动物图,欢迎投稿。 投稿请联系 @moyuefeng
Channel of animal pictures from ingress agents. If you want to send pictures please contact @moyuefeng
Channel of animal pictures from ingress agents. If you want to send pictures please contact @moyuefeng
今天听我爸说,早上想扫一个美团电动车上班,结果捣鼓不明白,先付了4块钱也开不动,想在路上逮个年轻人问问,奈何七点半都是中年人,问了两个大老爷们都不会,其中一个说我爸可能给上一个骑车没付款的人付款了,折腾20min也没骑上,生气了打了个的上班,表示再也不会用美团小黄车了,很难用,还是小蓝哈罗好,为什么搞这么复杂,不能简单开锁就骑车吗?
我拿他手机一看,嗯4块钱开了个7天3次的卡,不出意外应该是开屏推荐买卡,他没仔细看就付款了,以为可以骑了,但是还没到开锁那一步。这算不算商业化与用户体验的矛盾。
大家笑了一会,我感觉有点心酸,同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开锁就骑车简单的一件事情,为了拉新促活转化等等,最终让人无法骑车。
-- 即刻
我拿他手机一看,嗯4块钱开了个7天3次的卡,不出意外应该是开屏推荐买卡,他没仔细看就付款了,以为可以骑了,但是还没到开锁那一步。这算不算商业化与用户体验的矛盾。
大家笑了一会,我感觉有点心酸,同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开锁就骑车简单的一件事情,为了拉新促活转化等等,最终让人无法骑车。
-- 即刻
😢12😁2
测试你眼中的绿和蓝
颜色感知很难测量——视觉科学家使用专门的校准设备来测量颜色感知。平面设计人员使用物理色卡(如 Pantone 制作的色卡),以便他们可以明确地传达颜色。在这里,我们使用您的显示器或手机来测试您如何对颜色进行分类,这远非完美。
https://ismy.blue/
Read From https://www.tgoop.com/notonlyshare/1166
频道主测试结果是 Your boundary is at hue 182, bluer than 89% of the population.
(如果您使用Apple设备测试,请记得关闭原彩显示,并尽可能使用 sRGB 模式进行测试)
颜色感知很难测量——视觉科学家使用专门的校准设备来测量颜色感知。平面设计人员使用物理色卡(如 Pantone 制作的色卡),以便他们可以明确地传达颜色。在这里,我们使用您的显示器或手机来测试您如何对颜色进行分类,这远非完美。
https://ismy.blue/
Read From https://www.tgoop.com/notonlyshare/1166
频道主测试结果是 Your boundary is at hue 182, bluer than 89% of the population.
(如果您使用Apple设备测试,请记得关闭原彩显示,并尽可能使用 sRGB 模式进行测试)
半夜思考,英文中没有“孝顺”这个词,如果孩子照顾父母,别人会形容ta “love their family”,一切的情感动机起源于爱。而在老钟,你多为爹妈考虑,别人只会说你“孝顺”。是的,你的love会被他们当作是obey,你以为的love language只会被对方放在权力等级下解读,视作你永远低于他们的证据。这种理所当然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对爹妈表达爱意,因为我不想被当作孝顺孩子,这太侮辱人了。
-- 来自网络
-- 来自网络
👍15🤔3🤡2🤨2
今晚又发生大事一件。
刚才吃完晚饭正准备抄教案走神的时候,家里门铃突然响了。从猫眼里看到对门的一对老夫妻在敲门。不知道是不是本来对他们就缺乏好感,开门的时候就觉得“不好,肯定有什么事”。
至于一向尊老爱幼的我为什么会对这对老夫妻没有好感,大概是之前在楼道里偶然遇到过几次(在这里住了快四年),每次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一种退休公务员特有的刻薄与势利眼,所以也从来没有和他们打过招呼,也没什么好感——他们对我估计也是:“一个租房的小年轻,肯定不是什么好人”,抱有这样想法的住家户实在太多了。
开门之后他们先责备性的问我:“早上和你一起的小姑娘没和你说这个事吗?”搞得我一头雾水。然后指着我前段时间安的门铃摄像头说这个东西对着他家门口,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让我取了。其实我能理解,但是当老头说出“我不穿衣服开门很不方便的时候”我真的怒极反笑,我说“谁出门不穿衣服呢?”他强调他们家摄像头对准的是过道,但我也想安一个只对准过道的,可惜安不到啊,过道就对着他家门口。
期间他们夫妻一唱一和,用一种长辈式的高高在上的语气和我说话。虽然说是“商量”,但口中毫无商量应该有的客气,只是说教罢了。最后我说“这个摄像头是贴在门上的,我一时也取不下来,等我明天看看怎么取下来吧”结束了这场他们单方面的输出。
回家我关上门之后,觉得很不舒适:一是他们还在骂骂咧咧的用方言指责我,二是我明明和他们地位平等,但却因为年纪小而被当作小孩说教了一番。自从上班后再也没有家长和我住一起,也自然再没有任何亲戚长辈能教育我。今天被两个陌生人指着说教,真让人觉得火大。
中国人似乎总这样:明明可以正常平等的交流,却总要从某个方面找到自己是上位者的优越感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最后还要摆出一副“我是对的,听我的”的嘴脸。真的让人很不爽。
当然两位老人也遇到了无妄之灾,他们大概觉得我会像我室友一样态度很好语气温和谦虚的接受他们的道德审判吧?可惜的我并不是这样的人。我离臣服于父母长辈老师班主任领导之下的生活太久了,我完全忘记了因为对方年纪大就看低自己的应对措施是怎样的了。
更何况,在这件事上我从来不是下位者。房子是租的又怎么样,在合约期内取消租赁我还可以要求他赔偿,请不要看不起租户。
-- 网络
刚才吃完晚饭正准备抄教案走神的时候,家里门铃突然响了。从猫眼里看到对门的一对老夫妻在敲门。不知道是不是本来对他们就缺乏好感,开门的时候就觉得“不好,肯定有什么事”。
至于一向尊老爱幼的我为什么会对这对老夫妻没有好感,大概是之前在楼道里偶然遇到过几次(在这里住了快四年),每次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一种退休公务员特有的刻薄与势利眼,所以也从来没有和他们打过招呼,也没什么好感——他们对我估计也是:“一个租房的小年轻,肯定不是什么好人”,抱有这样想法的住家户实在太多了。
开门之后他们先责备性的问我:“早上和你一起的小姑娘没和你说这个事吗?”搞得我一头雾水。然后指着我前段时间安的门铃摄像头说这个东西对着他家门口,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让我取了。其实我能理解,但是当老头说出“我不穿衣服开门很不方便的时候”我真的怒极反笑,我说“谁出门不穿衣服呢?”他强调他们家摄像头对准的是过道,但我也想安一个只对准过道的,可惜安不到啊,过道就对着他家门口。
期间他们夫妻一唱一和,用一种长辈式的高高在上的语气和我说话。虽然说是“商量”,但口中毫无商量应该有的客气,只是说教罢了。最后我说“这个摄像头是贴在门上的,我一时也取不下来,等我明天看看怎么取下来吧”结束了这场他们单方面的输出。
回家我关上门之后,觉得很不舒适:一是他们还在骂骂咧咧的用方言指责我,二是我明明和他们地位平等,但却因为年纪小而被当作小孩说教了一番。自从上班后再也没有家长和我住一起,也自然再没有任何亲戚长辈能教育我。今天被两个陌生人指着说教,真让人觉得火大。
中国人似乎总这样:明明可以正常平等的交流,却总要从某个方面找到自己是上位者的优越感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最后还要摆出一副“我是对的,听我的”的嘴脸。真的让人很不爽。
当然两位老人也遇到了无妄之灾,他们大概觉得我会像我室友一样态度很好语气温和谦虚的接受他们的道德审判吧?可惜的我并不是这样的人。我离臣服于父母长辈老师班主任领导之下的生活太久了,我完全忘记了因为对方年纪大就看低自己的应对措施是怎样的了。
更何况,在这件事上我从来不是下位者。房子是租的又怎么样,在合约期内取消租赁我还可以要求他赔偿,请不要看不起租户。
-- 网络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