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arded from 小红书一瞥
Telegraph
谈谈 AI 公众号三大顶会上氪金发广子
谈谈 AI 公众号三大顶会(量子位,机器之心,新智元)上氪金发广子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技媒体 [doge]我猜三大的机制是这样的:三大内部有一个list,列了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和科技网红,他们有如果有什么新工作,会及时跟进报道,这个是真新闻。比如,LeCun和Altman只要在X上有个风吹草动,第二天立刻见报。然后就是给钱就能发的真广告,以大概 1:1 比例发真广子和真新闻。 [偷笑R]三大内部的编辑不都是专业人士,很难对具体工作含金量进行判断,所以选择追踪名气大的科研大佬是最高效的内容生产方式。而且三…
Forwarded from ᴊᴜsᴛ ᴀ ᴘᴇᴇᴋ
写代码从来不是瓶颈|Pedro Tavares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软件开发的瓶颈根本不在于写代码本身。
真正的瓶颈从来都是代码审查、通过指导与结对编程传递知识、测试、调试,还有人与人之间沟通协调所产生的“人类开销”。所有这些都被嵌套在纷繁复杂的任务票据、计划会议和敏捷开发流程之中。
这些旨在提升质量的流程,往往比实际写代码的速度慢得多,因为它们需要思考、共同理解,以及理性判断。
现在,大语言模型(LLM)的兴起使得生成可运行的代码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快捷,一种新的论调便随之出现:过去写代码才是瓶颈,现在我们终于打破了它。
但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借助LLM,新增代码的边际成本正在无限趋近于零,但理解、测试、信任这些代码的成本却比以往更高了。
LLM只是转移了工作,而非移除了工作
像Claude这样的工具能加快初步的代码实现,但结果通常是产生更多代码,进而给审查、集成和维护代码的人带来更大的压力。
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当:
* 提交代码的人可能自己都没完全理解代码的逻辑。
* 生成的代码引入了团队不熟悉的模式或违反了已有的惯例。
* 一些边缘情况或潜在的副作用并不明显。
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一种状况:代码生产变得容易了,但验证代码却更加复杂,这并不会真正提高团队整体的速度。
这其实并不新鲜。开发者早就自嘲自己进行的是“复制粘贴工程”,而LLM所带来的速度和规模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复制粘贴的现象。
理解代码才是真正的困难所在
> “代码最大的成本是理解,而不是写出来。”
LLM确实减少了产生代码所需的时间,但它们并未降低理解代码行为、发现细微的Bug或确保长期可维护性的努力。甚至,在面对由LLM生成的代码时,这些任务可能变得更难,因为审查者要区分生成代码与手写代码之间的差异,以及弄清为何要选择某个特定的方案。
团队仍然依赖信任和共同背景
软件开发本来就是一个协作过程,它依赖于共同的理解、目标一致和互相指导。然而,当代码的生成速度远超沟通和审查的速度时,团队可能会陷入一种“默认质量”而非“确保质量”的模式。这无形中给审查者和指导者带来巨大压力,可能进一步以微妙的方式拖慢团队的整体节奏。
LLM很强大,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LLM在快速原型开发、脚手架搭建和自动化方面确实带来了真正的价值。然而,它们无法消除清晰思考、谨慎审查以及周密设计的必要性。相反,随着生成代码越来越多,这些基础工作变得更为关键。
是的,写代码的成本确实降低了。但团队一起理解代码的成本并没有降低。
这才是真正的瓶颈。我们不应假装它不存在。
原文:Writing Code Was Never The Bottleneck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软件开发的瓶颈根本不在于写代码本身。
真正的瓶颈从来都是代码审查、通过指导与结对编程传递知识、测试、调试,还有人与人之间沟通协调所产生的“人类开销”。所有这些都被嵌套在纷繁复杂的任务票据、计划会议和敏捷开发流程之中。
这些旨在提升质量的流程,往往比实际写代码的速度慢得多,因为它们需要思考、共同理解,以及理性判断。
现在,大语言模型(LLM)的兴起使得生成可运行的代码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快捷,一种新的论调便随之出现:过去写代码才是瓶颈,现在我们终于打破了它。
但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借助LLM,新增代码的边际成本正在无限趋近于零,但理解、测试、信任这些代码的成本却比以往更高了。
LLM只是转移了工作,而非移除了工作
像Claude这样的工具能加快初步的代码实现,但结果通常是产生更多代码,进而给审查、集成和维护代码的人带来更大的压力。
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当:
* 提交代码的人可能自己都没完全理解代码的逻辑。
* 生成的代码引入了团队不熟悉的模式或违反了已有的惯例。
* 一些边缘情况或潜在的副作用并不明显。
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一种状况:代码生产变得容易了,但验证代码却更加复杂,这并不会真正提高团队整体的速度。
这其实并不新鲜。开发者早就自嘲自己进行的是“复制粘贴工程”,而LLM所带来的速度和规模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复制粘贴的现象。
理解代码才是真正的困难所在
> “代码最大的成本是理解,而不是写出来。”
LLM确实减少了产生代码所需的时间,但它们并未降低理解代码行为、发现细微的Bug或确保长期可维护性的努力。甚至,在面对由LLM生成的代码时,这些任务可能变得更难,因为审查者要区分生成代码与手写代码之间的差异,以及弄清为何要选择某个特定的方案。
团队仍然依赖信任和共同背景
软件开发本来就是一个协作过程,它依赖于共同的理解、目标一致和互相指导。然而,当代码的生成速度远超沟通和审查的速度时,团队可能会陷入一种“默认质量”而非“确保质量”的模式。这无形中给审查者和指导者带来巨大压力,可能进一步以微妙的方式拖慢团队的整体节奏。
LLM很强大,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LLM在快速原型开发、脚手架搭建和自动化方面确实带来了真正的价值。然而,它们无法消除清晰思考、谨慎审查以及周密设计的必要性。相反,随着生成代码越来越多,这些基础工作变得更为关键。
是的,写代码的成本确实降低了。但团队一起理解代码的成本并没有降低。
这才是真正的瓶颈。我们不应假装它不存在。
原文:Writing Code Was Never The Bottleneck
Forwarded from LoopDNS资讯播报
越来越热不是错觉!大数据揭秘我国高温四大趋势
据央视,中国天气网统计气象大数据发现,我国多地高温季确实开启得越来越早,而且热得越来越持久。中国天气网对比1961至1990年,1991至2020年数据发现,后三十年,我国中东部大部首个高温日出现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尤其是广西中南部、广东南部和东部、福建东部等地。中国天气网统计了近60年气温数据还发现,不少城市高温日数总体呈增多的趋势。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兰州、太原、北京等地高温增多趋势明显,基本在2011年至2020年达到顶峰。从1961年到2020年十五个城市的夜间气温图可以看出,从左到右是年份,从蓝色到黄色到红色,表示夜间高温天数越来越多,说明大多数城市夜间明显变热。今年6月以来,我国高温天气不断,特别是四川盆地一带,高温日数之多、强度之强,历史同期罕见,高温纪录接连被打破。我国大部地区高温极值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近三十年格外明显。
据央视,中国天气网统计气象大数据发现,我国多地高温季确实开启得越来越早,而且热得越来越持久。中国天气网对比1961至1990年,1991至2020年数据发现,后三十年,我国中东部大部首个高温日出现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尤其是广西中南部、广东南部和东部、福建东部等地。中国天气网统计了近60年气温数据还发现,不少城市高温日数总体呈增多的趋势。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兰州、太原、北京等地高温增多趋势明显,基本在2011年至2020年达到顶峰。从1961年到2020年十五个城市的夜间气温图可以看出,从左到右是年份,从蓝色到黄色到红色,表示夜间高温天数越来越多,说明大多数城市夜间明显变热。今年6月以来,我国高温天气不断,特别是四川盆地一带,高温日数之多、强度之强,历史同期罕见,高温纪录接连被打破。我国大部地区高温极值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近三十年格外明显。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世界是从小到大的,如果用游戏来比喻的话,我们的世界是探索模式,从暗到明,从新手村开始,不断增长见识,这个探索的过程充满了快乐。
而对于早早开了“全图”的一代,他们的世界,却有可能是从大到小的。
世界再大,每个人也只能走小一段路而已。
在信息时代成长的人们,需要面一个尴尬的事实——他们无法体验每种人的生活,却早早的见证了每种人的生活。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将别人得到的,视为自己失去的,而这有可能会让人痛苦。
在这个时代,如我这样的自媒体人,将大量的信息送入了你的手机里,但不要让这些信息构成你的世界,这会让你失去对世界的实感。我们真正能拥有的世界,是放下手机后的,眼前的这个物质世界,而不是在屏幕后面的那个赛博世界。
我能给大家提供的,也只不过是那个无关紧要的赛博世界里的一点点茶余饭后的娱乐而已,它严重受我个人精力和水平的限制,既谈不上多么精准严谨,也没有什么深奥哲思。它最大的作用,可能也不过是为你打开一扇求知的窗子,仅此而已,现实世界需要你自己探索,精神世界需要你自己搭建。
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当年明月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但是,我的态度可能悲观一点,我想起了《七宗罪》电影的结局——
“海明威曾经说,这世界是好的,是值得为他奋斗的。”
“我只同意后半句”
https://bilibili.com/opus/1085807778760491016
https://www.tgoop.com/solidot/27476
(可能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可能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Telegram
Solidot
微软 XBox 业务高管建议被裁员的员工用 AI 管理情绪
2025-07-05 20:24 by 穿越时空的少女
微软本周宣布裁员逾九千人,其中 XBox 游戏业务深受影响,有工作室被关闭,多个游戏项目被取消。对此情况,XBox 高管 Matt Turnbull 提出了一项建议:被裁的员工应该用 AI 管理情绪。他的建议发表在 LinkedIn 上,帖子已删除,但内容已被人保存了下来。他表示自己已经试验用 LLM AI 工具(如 ChatGPT 或 Copilot)帮助减少失业带来的情绪和认知负担…
2025-07-05 20:24 by 穿越时空的少女
微软本周宣布裁员逾九千人,其中 XBox 游戏业务深受影响,有工作室被关闭,多个游戏项目被取消。对此情况,XBox 高管 Matt Turnbull 提出了一项建议:被裁的员工应该用 AI 管理情绪。他的建议发表在 LinkedIn 上,帖子已删除,但内容已被人保存了下来。他表示自己已经试验用 LLM AI 工具(如 ChatGPT 或 Copilot)帮助减少失业带来的情绪和认知负担…
ᴊᴜsᴛ ᴀ ᴘᴇᴇᴋ
我們的觀點並不相同,但彼此都誠懇、溫和、願意理解與傾聽,
那是一場真正的討論。
但這樣的討論,如今實在太稀有了。
在我們習慣的網絡環境裡,大多數人並不是想跟你對話,
他們只是想讓你「接受他的觀點,站在他這邊,同仇敵愾」。
如果你不接受他的立場,那你就是敵人,是要被打倒的對象。
那是一場真正的討論。
但這樣的討論,如今實在太稀有了。
在我們習慣的網絡環境裡,大多數人並不是想跟你對話,
他們只是想讓你「接受他的觀點,站在他這邊,同仇敵愾」。
如果你不接受他的立場,那你就是敵人,是要被打倒的對象。
批评与检讨别人,是这个时代最容易的事情,
但若想真正理解一件事、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做,
却是最麻烦也最困难的事。
你得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发生?」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养出这样的行为与风气?」
要回答这些问题,你得一层层拨开那些被裁切过的资讯,
去追动因、找脉络,把复杂的过程拆解开来,才可能接近事情的本质。
Forwarded from Hacker News
Adding a feature because ChatGPT incorrectly thinks it exists (🔥 Score: 151+ in 1 hour)
Link: https://readhacker.news/s/6xmdr
Comments: https://readhacker.news/c/6xmdr
Link: https://readhacker.news/s/6xmdr
Comments: https://readhacker.news/c/6xmdr
Forwarded from Effer für Wissenschaft
组里和很多合作的人都有做所谓的"suicide prevention"相关的研究。
其实真的是让人蛮困惑的,因为我觉得从原理上所谓的“自杀防止”,或者其下属的“自杀倾向发现”等,都是有些荒谬的task。
从传统视角来看,自杀倾向是一种由心理疾病产生的,需要心理防护治疗的一种疾病。但是这种传统的观点我们也很容易举出反例,即理性的选择自我结束生命的选择。
You don't choose to be depressed, you don't choose to have cancer. But you choose to commit suicide.
从根本上来讲,自杀防止说得再好听,也是再试图剥夺一个人的选择权。你们凭什么?你们的“活着”,又真的是我想要的“活着”?
很多研究都试图找出可以预测自杀倾向的指标,从社交媒体的用词、搜索记录,到生理指标如基因表达、脑部活动等等,试图建立一个模型来提前预警。 然而,即使模型准确率再高,也无法真正read your mind。更不要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被标签人群的歧视,过度干预,反而更容易导致进一步加重问题。
所谓的帮助,有多少是为了单纯的满足了自身的道德感和价值感?Look, I saved a life.
Well it is not your god damn business!
自我结束生命的最大推手,永远是不被理解、不被接受,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所谓“帮助”,只会进一步把人推向深渊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极端的讨厌所谓的用计算机视角解决心理问题的研究。你的头要扬的多高才能这样的看不见人的真正的需求?人们过着一天天连孩子都不愿意生的所谓“生活”,你们做的只不过是延长了他们的痛苦罢了。
其实真的是让人蛮困惑的,因为我觉得从原理上所谓的“自杀防止”,或者其下属的“自杀倾向发现”等,都是有些荒谬的task。
从传统视角来看,自杀倾向是一种由心理疾病产生的,需要心理防护治疗的一种疾病。但是这种传统的观点我们也很容易举出反例,即理性的选择自我结束生命的选择。
You don't choose to be depressed, you don't choose to have cancer. But you choose to commit suicide.
从根本上来讲,自杀防止说得再好听,也是再试图剥夺一个人的选择权。你们凭什么?你们的“活着”,又真的是我想要的“活着”?
很多研究都试图找出可以预测自杀倾向的指标,从社交媒体的用词、搜索记录,到生理指标如基因表达、脑部活动等等,试图建立一个模型来提前预警。 然而,即使模型准确率再高,也无法真正read your mind。更不要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被标签人群的歧视,过度干预,反而更容易导致进一步加重问题。
所谓的帮助,有多少是为了单纯的满足了自身的道德感和价值感?Look, I saved a life.
Well it is not your god damn business!
自我结束生命的最大推手,永远是不被理解、不被接受,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所谓“帮助”,只会进一步把人推向深渊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极端的讨厌所谓的用计算机视角解决心理问题的研究。你的头要扬的多高才能这样的看不见人的真正的需求?人们过着一天天连孩子都不愿意生的所谓“生活”,你们做的只不过是延长了他们的痛苦罢了。
给希望表达自己的认真的人:
你在做很困难的事情。「交流」这一行为,有三个目的:理解他人、表达自己、获得理解;以及三个难点:如何听、如何说、如何理解。一个想法与你第一次产生距离是在被说出的时候,第二次是在被接收的时候。在频繁的话语交换中,你总要思考:对方这句话所传达的有哪些可能是他的态度,又有哪些含义可能是对方所未曾料及的;对于自己的每句话,亦有这样的斟酌。没有任何表达偏差是最理想的情况,但识别、理解并再三确认偏差在实践中往往很重要,这是避免偏差发生在你身上的前提。更进一步地,正如一段对话可以勾勒出对方的大致形象,你也可以加深对自己潜意识表达的觉知。
你在做很重要的事情。尽管时代已经不同,表达欲日益被制度与生活所压抑,但人总是需要被理解的,这绝非可耻之事。只是有时,在网络上出现的对方、在生活中耗尽的对方不一定愿意或有能力承担「听」的重量,这责任并不在你。你的表达或许可以擦出他人共鸣的火花,好的表达也帮助他人降低理解成本。为了被别人理解,你练习表达,也练习如何理解每一个人,这需要勇气、耐心、定力,以及强大的内心。这或许是偏激、痛苦而漫长的,但这值得。
如果你深知自我的渺小与鄙陋,希望你不要畏缩,也不要轻视自己的重要性。
你在做很困难的事情。「交流」这一行为,有三个目的:理解他人、表达自己、获得理解;以及三个难点:如何听、如何说、如何理解。一个想法与你第一次产生距离是在被说出的时候,第二次是在被接收的时候。在频繁的话语交换中,你总要思考:对方这句话所传达的有哪些可能是他的态度,又有哪些含义可能是对方所未曾料及的;对于自己的每句话,亦有这样的斟酌。没有任何表达偏差是最理想的情况,但识别、理解并再三确认偏差在实践中往往很重要,这是避免偏差发生在你身上的前提。更进一步地,正如一段对话可以勾勒出对方的大致形象,你也可以加深对自己潜意识表达的觉知。
你在做很重要的事情。尽管时代已经不同,表达欲日益被制度与生活所压抑,但人总是需要被理解的,这绝非可耻之事。只是有时,在网络上出现的对方、在生活中耗尽的对方不一定愿意或有能力承担「听」的重量,这责任并不在你。你的表达或许可以擦出他人共鸣的火花,好的表达也帮助他人降低理解成本。为了被别人理解,你练习表达,也练习如何理解每一个人,这需要勇气、耐心、定力,以及强大的内心。这或许是偏激、痛苦而漫长的,但这值得。
如果你深知自我的渺小与鄙陋,希望你不要畏缩,也不要轻视自己的重要性。
「当你想谈论什么的时候,自我和世界都在你的笔下。」
Forwarded from A&A旅行者沙龙
20250629,上班的意义是什么
https://telegra.ph/20250629上班的意义是什么-07-12
https://telegra.ph/20250629上班的意义是什么-07-12
Telegraph
20250629,上班的意义是什么
1、 周一上班的时候感觉到十分疲惫。 打开chatgpt,问他:西西弗斯为什么不逃跑。 人工智能冷峻而理性的口吻回答我:因为他跑不掉。 并举出若干理由:诸神的惩罚是绝对的。西西弗斯在冥界,冥界没有出口。 我本来想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西西弗斯不摆烂,但没有问出口。 因为人工智能用更冷峻更理性的口吻补充了一段:现代人对西西弗斯的故事越来越有同感。因为重复而无意义的生活是现代人对现代生活的最常见感受。 人工智能知道我想说什么。 2、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个国王,因为愚弄众神而惨遭禁锢。 被罚推石头。 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