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實習・調查 3|18 個疑有關連組織 三年申辦 120 個實習團 獲批 1.5 億資助
全文:https://tinyurl.com/4d9j3tzt
千億財赤下,民青局負責的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在 2019、2023 和 2024 年,資助逾 2.5 億元額予 450 項實習項目,青發委回覆指今年再批出近 1.8 億予 180 個實習團。內地實習資助計劃指引列明評審準則,包括申請團體的背景和經驗,如管治架構和管理、宣傳和推廣策略、招募程序機制等,亦指申請團體以公開方式招募參加者,是其中一個獲優先考慮元素。
《集誌社》自去年十月追查多個實習項目,發現多個未有公開收支報告的團體,部分網站未有列出管治架構,亦久未有更新及宣傳招募。其中,有 15 個團體全部為註冊社團,現行制度下,公眾除非獲社團幹事同意,否則未能索閱幹事名單,難以核實社團由誰人註冊和營運。加上社團未有公開收支報告,更無法得悉團體負責人、項目負責人等資料。
這 15 個社團網站久未更新,設計相似和簡陋,在「聯絡我們」只有 gmail 郵箱和手提電話。記者去年 11 月兩度電郵各機構索取收支報告,一直不獲回覆,聯絡電話亦長期接駁至留言信箱甚或停用。15 個社團中的 12 個,在 23/24 年度申辦 28 個內地實習項目,獲批逾 3425 萬資助;24/25 則申辦共 44 個實習團,獲批資助額達 5784 萬元,它們背後究竟由誰營辦?
全文:https://tinyurl.com/4d9j3tzt
千億財赤下,民青局負責的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在 2019、2023 和 2024 年,資助逾 2.5 億元額予 450 項實習項目,青發委回覆指今年再批出近 1.8 億予 180 個實習團。內地實習資助計劃指引列明評審準則,包括申請團體的背景和經驗,如管治架構和管理、宣傳和推廣策略、招募程序機制等,亦指申請團體以公開方式招募參加者,是其中一個獲優先考慮元素。
《集誌社》自去年十月追查多個實習項目,發現多個未有公開收支報告的團體,部分網站未有列出管治架構,亦久未有更新及宣傳招募。其中,有 15 個團體全部為註冊社團,現行制度下,公眾除非獲社團幹事同意,否則未能索閱幹事名單,難以核實社團由誰人註冊和營運。加上社團未有公開收支報告,更無法得悉團體負責人、項目負責人等資料。
這 15 個社團網站久未更新,設計相似和簡陋,在「聯絡我們」只有 gmail 郵箱和手提電話。記者去年 11 月兩度電郵各機構索取收支報告,一直不獲回覆,聯絡電話亦長期接駁至留言信箱甚或停用。15 個社團中的 12 個,在 23/24 年度申辦 28 個內地實習項目,獲批逾 3425 萬資助;24/25 則申辦共 44 個實習團,獲批資助額達 5784 萬元,它們背後究竟由誰營辦?
內地實習・調查 3|18 個組織疑有關連 王耀瑩回覆前夕 多個組織 Facebook 「同步」宣傳
全文:https://tinyurl.com/4d9j3tzt
《集誌社》自去年十月追查多個實習項目,發現多個未有公開收支報告的團體,只有社團註冊,背景及負責人不明,部分使用同系秘書公司,聯絡電話一度轉駁到相同號碼。進一步調查下,綜合網域、地址、聯絡電話、社交媒體等線索,最少有 18 個組織疑有所關連,過去三年共申辦 120 個內地實習項目、獲批資助總額近 1.5 億元。
18 個疑為關連組織中,有 3 間公司由全國青聯委員王耀瑩創辦、任職董事,其餘 15 個社團則參與其公司統籌的「香港學生內地實習千人計劃」,部分社團亦與王過去的背景吻合。王耀瑩以短訊回覆記者查詢指,過去曾參與創辦一些社團,但非「你提到的這些社團我都有份參與創辦」。
王耀瑩稱不是所有社團「都有份參與創辦」,但記者發現,在他以短訊回覆前,多個久未更新的社團網站和 Facebook,突然「同步」宣傳和加入已完成的實習團資料。在 4 月 21 日王耀瑩回覆前一天,有 14 個組織在同一晚上 7 時至 9 時,在 Facebook 宣傳 2025 年內地實習計劃;另外有 13 個組織在 18 至 22 日更新網站、宣傳今年度實習,部分更「後加」已完成的 2024 年度實習宣傳。
記者向青發委查詢,要求提供這 18 個組織向當局提供的收支報告連結;亦問及當局是否知悉多個社團疑涉關連人士營運,會否作進一步調查?青發委未有提供多個項目的收支報告連結,亦未有具體回應事件;回覆僅指每個獨立註冊機構可提交申請,而同一人不可同時作為多個團體的項目負責人,現時「所有項目符合上述要求」。
#內地實習調查 #關連組織 #集誌社 #王耀瑩
全文:https://tinyurl.com/4d9j3tzt
《集誌社》自去年十月追查多個實習項目,發現多個未有公開收支報告的團體,只有社團註冊,背景及負責人不明,部分使用同系秘書公司,聯絡電話一度轉駁到相同號碼。進一步調查下,綜合網域、地址、聯絡電話、社交媒體等線索,最少有 18 個組織疑有所關連,過去三年共申辦 120 個內地實習項目、獲批資助總額近 1.5 億元。
18 個疑為關連組織中,有 3 間公司由全國青聯委員王耀瑩創辦、任職董事,其餘 15 個社團則參與其公司統籌的「香港學生內地實習千人計劃」,部分社團亦與王過去的背景吻合。王耀瑩以短訊回覆記者查詢指,過去曾參與創辦一些社團,但非「你提到的這些社團我都有份參與創辦」。
王耀瑩稱不是所有社團「都有份參與創辦」,但記者發現,在他以短訊回覆前,多個久未更新的社團網站和 Facebook,突然「同步」宣傳和加入已完成的實習團資料。在 4 月 21 日王耀瑩回覆前一天,有 14 個組織在同一晚上 7 時至 9 時,在 Facebook 宣傳 2025 年內地實習計劃;另外有 13 個組織在 18 至 22 日更新網站、宣傳今年度實習,部分更「後加」已完成的 2024 年度實習宣傳。
記者向青發委查詢,要求提供這 18 個組織向當局提供的收支報告連結;亦問及當局是否知悉多個社團疑涉關連人士營運,會否作進一步調查?青發委未有提供多個項目的收支報告連結,亦未有具體回應事件;回覆僅指每個獨立註冊機構可提交申請,而同一人不可同時作為多個團體的項目負責人,現時「所有項目符合上述要求」。
#內地實習調查 #關連組織 #集誌社 #王耀瑩
社民連周日記者會宣告解散:明年是成立廿周年,但未能生存到這日子
有 19 年歷史,強調「沒有抗爭,哪有改變」的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連線,據悉醞釀在 7.1 前解散,早前多間傳媒報道有關消息。社民連今日向傳媒發採訪通知,指「明年是社會民主連線成立廿周年,但是,我們未能生存到這個日子,將會宣告解散。」詳情在星期日的記者招待會公佈。
相關報道:社民連擬醞釀 7.1 前解散 主席陳寶瑩:暫時不作任何回應 https://tinyurl.com/2s3ak3mt
#社民連解散 #陳寶瑩
有 19 年歷史,強調「沒有抗爭,哪有改變」的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連線,據悉醞釀在 7.1 前解散,早前多間傳媒報道有關消息。社民連今日向傳媒發採訪通知,指「明年是社會民主連線成立廿周年,但是,我們未能生存到這個日子,將會宣告解散。」詳情在星期日的記者招待會公佈。
相關報道:社民連擬醞釀 7.1 前解散 主席陳寶瑩:暫時不作任何回應 https://tinyurl.com/2s3ak3mt
#社民連解散 #陳寶瑩
「香港四大才子」蔡瀾周三逝世 終年 83 歲 遺體已火化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周三(25日)逝世,終年 83 歲。蔡瀾 Facebook 專頁今日(27日)下午發訃告,公布蔡瀾 6 月 25 日在親友陪同下,於養和醫院安詳離世,訃告稱「遵從先生意願,為免叨擾親朋,不設任何儀式,遺體已火化。在此感謝各位對蔡瀾先生的關懷。」
蔡瀾出生於新加坡,是著名美食評論家和作家。今年初,谷德昭在節目《爆谷一周》訪問蔡瀾,當時蔡瀾透露生活充實,仍然過着識飲識食的生活,他在節月上說依然最愛香港,亦表現出對死亡毫不忌諱,「死,先決定喺邊度死。我就決定喺香港,冇得傾。死得最好係…唔知唔覺咁走」,谷德照當時引述蔡瀾在專欄寫過,「如果搞葬禮,最好變成一個 大 party ,盡量飲最好年份的香檳,食最肥膩最唔健康嘅嘢,飲完個個自己失蹤唔好再見人」,蔡瀾回應說想法沒變,「最好能夠咁…但係老友越嚟越少。」
今年 4 月底,一度傳出蔡瀾身體出問題入院,助手其後澄清屬小毛病、並不嚴重;蔡瀾亦在專頁感謝大家關心,指「未至於病危,請不必擔心。一笑」。
蔡瀾與金庸、倪匡、黃霑並列為香港四大才子,不過,他曾表示自己不夠資格當才子,指「才子二字,與其無緣」。與他分屬好友的黃霑、金庸、倪匡先後於 2004 年、2018 年、2022 年病逝。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周三(25日)逝世,終年 83 歲。蔡瀾 Facebook 專頁今日(27日)下午發訃告,公布蔡瀾 6 月 25 日在親友陪同下,於養和醫院安詳離世,訃告稱「遵從先生意願,為免叨擾親朋,不設任何儀式,遺體已火化。在此感謝各位對蔡瀾先生的關懷。」
蔡瀾出生於新加坡,是著名美食評論家和作家。今年初,谷德昭在節目《爆谷一周》訪問蔡瀾,當時蔡瀾透露生活充實,仍然過着識飲識食的生活,他在節月上說依然最愛香港,亦表現出對死亡毫不忌諱,「死,先決定喺邊度死。我就決定喺香港,冇得傾。死得最好係…唔知唔覺咁走」,谷德照當時引述蔡瀾在專欄寫過,「如果搞葬禮,最好變成一個 大 party ,盡量飲最好年份的香檳,食最肥膩最唔健康嘅嘢,飲完個個自己失蹤唔好再見人」,蔡瀾回應說想法沒變,「最好能夠咁…但係老友越嚟越少。」
今年 4 月底,一度傳出蔡瀾身體出問題入院,助手其後澄清屬小毛病、並不嚴重;蔡瀾亦在專頁感謝大家關心,指「未至於病危,請不必擔心。一笑」。
蔡瀾與金庸、倪匡、黃霑並列為香港四大才子,不過,他曾表示自己不夠資格當才子,指「才子二字,與其無緣」。與他分屬好友的黃霑、金庸、倪匡先後於 2004 年、2018 年、2022 年病逝。
《集誌社》得獎了! 「反修例五年:他們好嗎」 獲 SOPA 卓越人權報道獎大獎
本周有好消息跟大家分享,《集誌社》「反修例五年:他們好嗎」系列報道,前晚(26日)在亞洲出版業協會「2025年度卓越新聞獎」(SOPA) 頒獎禮上,獲「卓越人權報道獎大獎」!
2024 年是反修例運動五周年,當時幾位記者商討如何報道,想到訪問不同界別人物,側寫香港人權狀況,採訪了獨立歌手何韻詩、社運界黃浩銘、社工陳虹秀及舞台劇演員唐浩翔,看看這些經歷變幻的香港人可好?
報道重溫:https://tinyurl.com/ne9y5z5f
SOPA 評語形容報道「專業、高質地報道了 2019 年社會運動中,四位有趣人物的內心世界、生活變化和香港的變遷。內容充滿戲劇性,卻避免了戲劇性和情緒化的寫作。」( “Professional, high-quality reports of four interesting personalities in the 2019 social movement about their inner-self, changes in their life and Hong Kong. Full of drama, but stays clear of dramatization and emotive writing.”)
記者得悉獲獎後既驚訝又感動,在此分享他們的得獎感受:
「當初看見另外兩篇入圍報道,只能讚歎係非常優越的作品,看見 Whynot寫王建兵與黃雪琴的細膩,也見到記者和媒體的勇氣;聯合報寫性事業是我近年見過最完整、分析與表達得最清晰的,察覺到原來我們是很渺小。
得獎後,有外地同業對我說,『這不容易呀』。事實上,我們做呢篇報道,技術含量並不高,至少這方面比不上另外兩篇入圍作。最難的應該是膽量,在香港,你要夠膽寫、媒體要夠膽出。要有人夠膽頒獎,也要我們夠膽報和攞。或許這就是『人權獎』的意義。所以,是集誌社成就這件事。
除了集誌社,還要感激四位受訪者,沒有他們的真誠分享,也沒有這隻故仔,在此祝願大家都安好,也願她早日健康平安歸來。
最後多謝優秀的同事以及攝記,你們永遠都是我的最佳拍檔。現在我們雖不在同一條路上,但還是向着同一個終點出發,在迷失時我都會想到你們還在身旁,那是我堅持的動力。或許我們有一刻會重遇,在某時間或時空,繼續一齊自由做新聞,一齊因工作勞累而大叫。想念你們,加油。」
「我們以《集誌社》記者的身份獲獎了…離開《集誌社》,我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自我懷疑,原來失去了記者身分也等同失去了部分的『我』。因為恐懼及疲累,我甚至一度以為自己沒法再做記者了。報獎是我們失去了記者身分後,很想找一些事情去證明《集誌社》也有能力奪獎,我想證明我們有盡責記錄時代,有做好新聞。
評語寫我們報道專業、高質素,說我們以有感染力的筆觸寫出了受訪者戲劇化的經歷。謝謝評審肯定了我們的報道,這之於一個只有五人的編採小團隊,別具意義。首先是小媒體也可以做好新聞,證明了我們有好好記錄這個時代,努力被看見了。第二,以《集誌社》記者身分獲獎的這回事,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獎,在我們的 byline 也下架了的情況下,這是我們這個團隊存在的證明。
我很榮幸曾與大家一起,愛你們。」
除「他們好嗎」,特約攝影師梁文熙的圖輯「北部都會區 被發展前的記錄」也在「卓越攝影獎」中入圍三強。重溫:https://tinyurl.com/35bjryy2
再次感謝幾位記者和特約攝記,由《集誌社》創立起,一直努力記錄時代變遷。專業新聞有價,感謝誌友的支持令我們在大時代下能實踐理想,繼續做好報道。
踏入第三年下半年,目前年訂達標率僅 25%,希望大家付費訂閱:
PayPal 年訂: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設 2000、5000、12000 元以及自訂金額選項)
Patreon 年訂:https://www.patreon.com/thecollectivehk (可選擇年訂 pay annually)
PayMe 年訂:https://qr.payme.hsbc.com.hk/2/BbUFG15x3D11Lcp4J7w68R
本周有好消息跟大家分享,《集誌社》「反修例五年:他們好嗎」系列報道,前晚(26日)在亞洲出版業協會「2025年度卓越新聞獎」(SOPA) 頒獎禮上,獲「卓越人權報道獎大獎」!
2024 年是反修例運動五周年,當時幾位記者商討如何報道,想到訪問不同界別人物,側寫香港人權狀況,採訪了獨立歌手何韻詩、社運界黃浩銘、社工陳虹秀及舞台劇演員唐浩翔,看看這些經歷變幻的香港人可好?
報道重溫:https://tinyurl.com/ne9y5z5f
SOPA 評語形容報道「專業、高質地報道了 2019 年社會運動中,四位有趣人物的內心世界、生活變化和香港的變遷。內容充滿戲劇性,卻避免了戲劇性和情緒化的寫作。」( “Professional, high-quality reports of four interesting personalities in the 2019 social movement about their inner-self, changes in their life and Hong Kong. Full of drama, but stays clear of dramatization and emotive writing.”)
記者得悉獲獎後既驚訝又感動,在此分享他們的得獎感受:
「當初看見另外兩篇入圍報道,只能讚歎係非常優越的作品,看見 Whynot寫王建兵與黃雪琴的細膩,也見到記者和媒體的勇氣;聯合報寫性事業是我近年見過最完整、分析與表達得最清晰的,察覺到原來我們是很渺小。
得獎後,有外地同業對我說,『這不容易呀』。事實上,我們做呢篇報道,技術含量並不高,至少這方面比不上另外兩篇入圍作。最難的應該是膽量,在香港,你要夠膽寫、媒體要夠膽出。要有人夠膽頒獎,也要我們夠膽報和攞。或許這就是『人權獎』的意義。所以,是集誌社成就這件事。
除了集誌社,還要感激四位受訪者,沒有他們的真誠分享,也沒有這隻故仔,在此祝願大家都安好,也願她早日健康平安歸來。
最後多謝優秀的同事以及攝記,你們永遠都是我的最佳拍檔。現在我們雖不在同一條路上,但還是向着同一個終點出發,在迷失時我都會想到你們還在身旁,那是我堅持的動力。或許我們有一刻會重遇,在某時間或時空,繼續一齊自由做新聞,一齊因工作勞累而大叫。想念你們,加油。」
「我們以《集誌社》記者的身份獲獎了…離開《集誌社》,我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自我懷疑,原來失去了記者身分也等同失去了部分的『我』。因為恐懼及疲累,我甚至一度以為自己沒法再做記者了。報獎是我們失去了記者身分後,很想找一些事情去證明《集誌社》也有能力奪獎,我想證明我們有盡責記錄時代,有做好新聞。
評語寫我們報道專業、高質素,說我們以有感染力的筆觸寫出了受訪者戲劇化的經歷。謝謝評審肯定了我們的報道,這之於一個只有五人的編採小團隊,別具意義。首先是小媒體也可以做好新聞,證明了我們有好好記錄這個時代,努力被看見了。第二,以《集誌社》記者身分獲獎的這回事,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獎,在我們的 byline 也下架了的情況下,這是我們這個團隊存在的證明。
我很榮幸曾與大家一起,愛你們。」
除「他們好嗎」,特約攝影師梁文熙的圖輯「北部都會區 被發展前的記錄」也在「卓越攝影獎」中入圍三強。重溫:https://tinyurl.com/35bjryy2
再次感謝幾位記者和特約攝記,由《集誌社》創立起,一直努力記錄時代變遷。專業新聞有價,感謝誌友的支持令我們在大時代下能實踐理想,繼續做好報道。
踏入第三年下半年,目前年訂達標率僅 25%,希望大家付費訂閱:
PayPal 年訂: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設 2000、5000、12000 元以及自訂金額選項)
Patreon 年訂:https://www.patreon.com/thecollectivehk (可選擇年訂 pay annually)
PayMe 年訂:https://qr.payme.hsbc.com.hk/2/BbUFG15x3D11Lcp4J7w68R
thecollectivehk
反修例五年・他們好嗎? - 集誌社
反修例運動五年了,你最近還好嗎?那年之後,公民社會巨變,國安法與 23 條通過,社運寂靜。2024年,《集誌社》採訪在文化界、舞台劇界、社運界和社工界,經歷變幻的香港人。這五年,他們可好?
回歸 28 年|由盛放到覆滅 回顧民主派政治團體土崩瓦解
全文:https://tinyurl.com/2s48t7h9
隨著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連線(社民連)上周日(29日)正式宣布解散,現時碩果僅存的泛民組織,只餘下街工、民協。兩者現時在立法會、區議會均無議席,主力營運職業培訓中心。在回歸 28 周年、國安法生效 5 年之際,不論高舉「我要真普選」,抑或「本土自決」;不論走溫和,抑或激進路線;昔日「反對派」幾乎悉數走向末路,標誌着民主派政治團體的土崩瓦解。
上周日(29日),人稱「社記」的社民連,高舉鮮明反對黨旗幟 19 個暑寒後,亦宣布解散。聲明提到,「面對強大的政治壓力,在考慮各方面因素,特別是對會員和同行者的影響,我們決定解散。」末代主席陳寶瑩說,仍在獄中的成員、其丈夫「長毛」梁國雄已知悉決定,就具體壓力沒再多補充。
而跌宕 30 載的民主黨,在 1994 年成立、走到今年 2 月,由末代主席羅健熙連同一眾中委,宣布經過投票後,啟動解散程序。羅健熙後來於 4 月記者會交代,表示解散決定是按政治環境判斷,又說「係有預期有啲人一定會唔開心,係唔應該解散,相信主流的人,會明白我哋點解做呢個決定」。
曾手握 6 個立法會議席、被視為民主黨第二大黨的公民黨,黨員郭家麒、譚文豪、楊岳橋、鄭達鴻,因 47 人初選案被捕還押。公民黨於 2022 年底舉行換屆執委會選舉,因無人競選和接任主席、執委,表態將進入解散程序;最終在 2023 年 5 月舉行會員大會通過清盤解散決定。主席梁家傑於議決後會見傳媒時,說道:「也無風雨也無晴」。
過去 5 年間解散的民主派政黨或團體之中,也包括各路激進路線或本土派別,其中以黃之鋒、羅冠聰、周庭等昔日學生領袖為首,於 2016 年成立的「香港眾志」; 於 2015 年成立的香港民族陣綫,以及 2016 年成立由鍾翰林任召集人的學生動源,在國安法生效前宣告解散。
全文:https://tinyurl.com/2s48t7h9
隨著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連線(社民連)上周日(29日)正式宣布解散,現時碩果僅存的泛民組織,只餘下街工、民協。兩者現時在立法會、區議會均無議席,主力營運職業培訓中心。在回歸 28 周年、國安法生效 5 年之際,不論高舉「我要真普選」,抑或「本土自決」;不論走溫和,抑或激進路線;昔日「反對派」幾乎悉數走向末路,標誌着民主派政治團體的土崩瓦解。
上周日(29日),人稱「社記」的社民連,高舉鮮明反對黨旗幟 19 個暑寒後,亦宣布解散。聲明提到,「面對強大的政治壓力,在考慮各方面因素,特別是對會員和同行者的影響,我們決定解散。」末代主席陳寶瑩說,仍在獄中的成員、其丈夫「長毛」梁國雄已知悉決定,就具體壓力沒再多補充。
而跌宕 30 載的民主黨,在 1994 年成立、走到今年 2 月,由末代主席羅健熙連同一眾中委,宣布經過投票後,啟動解散程序。羅健熙後來於 4 月記者會交代,表示解散決定是按政治環境判斷,又說「係有預期有啲人一定會唔開心,係唔應該解散,相信主流的人,會明白我哋點解做呢個決定」。
曾手握 6 個立法會議席、被視為民主黨第二大黨的公民黨,黨員郭家麒、譚文豪、楊岳橋、鄭達鴻,因 47 人初選案被捕還押。公民黨於 2022 年底舉行換屆執委會選舉,因無人競選和接任主席、執委,表態將進入解散程序;最終在 2023 年 5 月舉行會員大會通過清盤解散決定。主席梁家傑於議決後會見傳媒時,說道:「也無風雨也無晴」。
過去 5 年間解散的民主派政黨或團體之中,也包括各路激進路線或本土派別,其中以黃之鋒、羅冠聰、周庭等昔日學生領袖為首,於 2016 年成立的「香港眾志」; 於 2015 年成立的香港民族陣綫,以及 2016 年成立由鍾翰林任召集人的學生動源,在國安法生效前宣告解散。
申訴署再「刪」訴|年報刪「公開資料」章節 「正進行調查」未提政府檔案調查
全文:https://tinyurl.com/ycxam574
早前被揭在網頁刪除多年調查報告、公開資料守則個案等的申訴專員公署,今(2日)發表年報,未有交代事件之餘,亦刪去了整個「公開資料守則」章節。在新增的「正在進行的主動調查行動」欄目、及已公開的主動調查報告中,則再沒提及在 2023 年,由上任申訴專員趙慧賢公布的有關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檔案管理的主動調查。
2023/24 年的年報的「公開資料」章節,載有涉及公開資料的投訴數字、在有關投訴中發現的不足之處等,該章節在最新一份的年報整個消失。去年的「年度主要統計數字」頁面,列明已完成的與公開資料有關的個案有 72 宗,章節內文詳述共接獲 79 宗有關投訴,在已結案 72 宗投訴中,有 23 宗涉不足之處。本年度的統計數字頁面,則再無列出有關個案數字,另有「已處理涉及跨部門及機構協作的個案」為 141 宗。
整份年報,只有三處提及「公開資料守則」字眼,包括提及公署職能,以及在附錄的「改善措施實例」列表中,提及署方提醒選舉事務處職員按《守則》處理市民索取資料申請、建議職業訓練局為職員提供《守則》培訓。
涉政府網站檔案管理調查「消失」 4月曾指「適當時候」公布
上任申訴專員趙慧賢在 2023 年 10 月宣布,主動調查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的檔案管理,包括有關工作的實際執行情況、政府檔案處給予決策局或部門的指引和支援是否足夠和有效等等。公署當時認為當局何時及如何更新網站或社交媒體上的資訊,可能成為回應查詢或投訴的資料和證據,妥善的檔案保存至為關鍵。除向檔案處展開主動調查,公署又指將抽選部分與市民接觸較頻繁、網站或社交媒體帳戶資訊量較大的決策局或部門進行查詢。
陳積志在 2024 年 4 月上任,同年 9 月被媒體問及有關調查進度,他當時說有關工作仍在進行,待有結果時會公布 (“the work is ongoing”);今年 4 月他再被問及何時公布調查,他表示「當適當嘅時候我們會公布」、「到時有需要公布的就公布啦」,又指一貫主動調查期間都不會交代進展等。
《集誌社》正向申訴專員公署查詢為何刪去「公開資料」章節、有關投訴個案數字,是否已經中止有關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檔案管理的調查等等,正待回覆。
全文:https://tinyurl.com/ycxam574
早前被揭在網頁刪除多年調查報告、公開資料守則個案等的申訴專員公署,今(2日)發表年報,未有交代事件之餘,亦刪去了整個「公開資料守則」章節。在新增的「正在進行的主動調查行動」欄目、及已公開的主動調查報告中,則再沒提及在 2023 年,由上任申訴專員趙慧賢公布的有關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檔案管理的主動調查。
2023/24 年的年報的「公開資料」章節,載有涉及公開資料的投訴數字、在有關投訴中發現的不足之處等,該章節在最新一份的年報整個消失。去年的「年度主要統計數字」頁面,列明已完成的與公開資料有關的個案有 72 宗,章節內文詳述共接獲 79 宗有關投訴,在已結案 72 宗投訴中,有 23 宗涉不足之處。本年度的統計數字頁面,則再無列出有關個案數字,另有「已處理涉及跨部門及機構協作的個案」為 141 宗。
整份年報,只有三處提及「公開資料守則」字眼,包括提及公署職能,以及在附錄的「改善措施實例」列表中,提及署方提醒選舉事務處職員按《守則》處理市民索取資料申請、建議職業訓練局為職員提供《守則》培訓。
涉政府網站檔案管理調查「消失」 4月曾指「適當時候」公布
上任申訴專員趙慧賢在 2023 年 10 月宣布,主動調查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的檔案管理,包括有關工作的實際執行情況、政府檔案處給予決策局或部門的指引和支援是否足夠和有效等等。公署當時認為當局何時及如何更新網站或社交媒體上的資訊,可能成為回應查詢或投訴的資料和證據,妥善的檔案保存至為關鍵。除向檔案處展開主動調查,公署又指將抽選部分與市民接觸較頻繁、網站或社交媒體帳戶資訊量較大的決策局或部門進行查詢。
陳積志在 2024 年 4 月上任,同年 9 月被媒體問及有關調查進度,他當時說有關工作仍在進行,待有結果時會公布 (“the work is ongoing”);今年 4 月他再被問及何時公布調查,他表示「當適當嘅時候我們會公布」、「到時有需要公布的就公布啦」,又指一貫主動調查期間都不會交代進展等。
《集誌社》正向申訴專員公署查詢為何刪去「公開資料」章節、有關投訴個案數字,是否已經中止有關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檔案管理的調查等等,正待回覆。
申訴署再「刪」訴|「篩走」逾六成投訴、按年增 28% 提「正面申訴」、「愛國者治港」
全文:https://tinyurl.com/ycxam574
除刪除「公開資料」章節,年報亦修訂了不少字眼,以往「投訴」章節名稱改為「申訴」、「傳遞公署的資訊」改為「推動正面申訴文化及傳遞公署資訊」、「改善公共行政」章節增加「推動跨部門及機構的協作」。申訴專員陳積志在導言中指,以年輕一代為重點對象、全力在社會宣揚「正面看申訴」理念。
陳積志形容公署在調解方面的成績卓越,「令人十分鼓舞」。比較兩個年度,公署在 2023/24 年度已完成處理投訴有 4397 宗,當中經評審後結案佔比約 53%,即缺乏充分理據、或超出公署職權範圍等被「篩走」(screen out) 的個案數字;而在當年 2053 宗「已跟進並結案」的投訴個案中,有 9.1% 即 187 宗經調解結案,全面調查結案則有 95宗,佔4.6%。
到今年,公署已完成個案有 4664 宗,其中有 3009 宗(64%)屬被「篩走」的經評審後結案個案,數字較去年增加逾 28%。至於在 1655 宗已跟進結案個案中,經調解結案數字急增至 555 宗的 33.5%,另一邊廂,經全面調查結案比例下跌至 40 宗,佔比由 4.6% 降至 2.4%。
年報中有關國情的篇幅亦有增加。上一份年報的內部行政章節中,公署以 121 字交代公署派員參加的國情研習活動和交流;今年則有兩段共近 400 字,特別指出公署支持及實踐「愛國者治港」理念、致力推動全體公署人員積極參與有關國家安全的培訓活動,「目標是提升公署人員的愛國情懷,以及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及責任感」。活動包括由保安局副局長卓孝業主持的國安法簡介會、參觀國家安全展覽廳和昂船洲街坊軍駐港部隊展覽中心等,「深刻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復興圖強的輝煌成就」。
《集誌社》正向申訴專員公署查詢為何刪去「公開資料」章節、有關投訴個案數字,是否已經中止有關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檔案管理的調查等等,正待回覆。
全文:https://tinyurl.com/ycxam574
除刪除「公開資料」章節,年報亦修訂了不少字眼,以往「投訴」章節名稱改為「申訴」、「傳遞公署的資訊」改為「推動正面申訴文化及傳遞公署資訊」、「改善公共行政」章節增加「推動跨部門及機構的協作」。申訴專員陳積志在導言中指,以年輕一代為重點對象、全力在社會宣揚「正面看申訴」理念。
陳積志形容公署在調解方面的成績卓越,「令人十分鼓舞」。比較兩個年度,公署在 2023/24 年度已完成處理投訴有 4397 宗,當中經評審後結案佔比約 53%,即缺乏充分理據、或超出公署職權範圍等被「篩走」(screen out) 的個案數字;而在當年 2053 宗「已跟進並結案」的投訴個案中,有 9.1% 即 187 宗經調解結案,全面調查結案則有 95宗,佔4.6%。
到今年,公署已完成個案有 4664 宗,其中有 3009 宗(64%)屬被「篩走」的經評審後結案個案,數字較去年增加逾 28%。至於在 1655 宗已跟進結案個案中,經調解結案數字急增至 555 宗的 33.5%,另一邊廂,經全面調查結案比例下跌至 40 宗,佔比由 4.6% 降至 2.4%。
年報中有關國情的篇幅亦有增加。上一份年報的內部行政章節中,公署以 121 字交代公署派員參加的國情研習活動和交流;今年則有兩段共近 400 字,特別指出公署支持及實踐「愛國者治港」理念、致力推動全體公署人員積極參與有關國家安全的培訓活動,「目標是提升公署人員的愛國情懷,以及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及責任感」。活動包括由保安局副局長卓孝業主持的國安法簡介會、參觀國家安全展覽廳和昂船洲街坊軍駐港部隊展覽中心等,「深刻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復興圖強的輝煌成就」。
《集誌社》正向申訴專員公署查詢為何刪去「公開資料」章節、有關投訴個案數字,是否已經中止有關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檔案管理的調查等等,正待回覆。
7.1 拘捕|舉印有標語黃傘女子被捕 警截查八人 三人遭口頭警告
全文:https://bit.ly/4ljIhkz
昨天是 7.1 回歸 28 年,第六個沒有遊行的 7.1,仍有市民到銅鑼灣「上街」表達訴求,警方昨在銅鑼灣駐守,拘捕了一名舉起印有「無畏無懼」字句雨傘的女子,此外,八人被警方截查,當中三人被警方口頭警告。
警方表示,昨晚 10 時 15 分,一名 64 歲女子,在軒尼詩道張開印有標語雨傘,警員截查,向她發出口頭警告。警方指該女子拒合作,警員以「公眾地方行為不檢」將她拘捕,案件交由灣仔警區重案組第跟進。
記者昨晚觀察,該名身穿黑色風衣、戴黑色帽和口罩的女士,打開寫有「無畏無懼」的黃色雨傘,橫過馬路步至崇光百貨外,隨即被大批警員拉橙帶包圍,女士當時曾高聲問「我犯咗咩事?」有便衣警稱:「因為你頭先開咗把遮,你係意圖擾亂公眾秩序,有機會干犯公眾地方行為不檢」,並帶她上警車調查。期間女士不住高呼:「有禮貌啲!有禮貌啲!」,並在警車關門前面朝外高呼:「無畏無懼!無畏無懼!」警車其後駛走往怡和街方向駛去。
警方又指,昨天共截查兩男六女,年齡介乎 42 至 89 歲。兩女一男被口頭警告,其後獲准離開。
記者昨日現場所見,昨晚約 9 時 20 分,一名穿黑衣黑裙、戴黑口罩的女士,手持一束白花,現身崇光百貨外。十多名警員隨即拉起橙帶,將她帶到設於駱克道的藍色帳篷進行搜查,期間女士問:「我犯咗咩法呀?」警員搜查約15分鐘後,兩名便衣女警「護送」她入閘乘港鐵離開,女士身後有三名警員跟隨攝錄。
此外,下午近三時,「旺角鳩嗚團」 89 歲的吳伯展示寫有「廢除《國安法》、廢除《第23條》」等的紙牌,被警員警告有機會干犯煽動罪,要求他立即停止,否則會將他拘捕,展示過程不足 50 秒。
全文:https://bit.ly/4ljIhkz
昨天是 7.1 回歸 28 年,第六個沒有遊行的 7.1,仍有市民到銅鑼灣「上街」表達訴求,警方昨在銅鑼灣駐守,拘捕了一名舉起印有「無畏無懼」字句雨傘的女子,此外,八人被警方截查,當中三人被警方口頭警告。
警方表示,昨晚 10 時 15 分,一名 64 歲女子,在軒尼詩道張開印有標語雨傘,警員截查,向她發出口頭警告。警方指該女子拒合作,警員以「公眾地方行為不檢」將她拘捕,案件交由灣仔警區重案組第跟進。
記者昨晚觀察,該名身穿黑色風衣、戴黑色帽和口罩的女士,打開寫有「無畏無懼」的黃色雨傘,橫過馬路步至崇光百貨外,隨即被大批警員拉橙帶包圍,女士當時曾高聲問「我犯咗咩事?」有便衣警稱:「因為你頭先開咗把遮,你係意圖擾亂公眾秩序,有機會干犯公眾地方行為不檢」,並帶她上警車調查。期間女士不住高呼:「有禮貌啲!有禮貌啲!」,並在警車關門前面朝外高呼:「無畏無懼!無畏無懼!」警車其後駛走往怡和街方向駛去。
警方又指,昨天共截查兩男六女,年齡介乎 42 至 89 歲。兩女一男被口頭警告,其後獲准離開。
記者昨日現場所見,昨晚約 9 時 20 分,一名穿黑衣黑裙、戴黑口罩的女士,手持一束白花,現身崇光百貨外。十多名警員隨即拉起橙帶,將她帶到設於駱克道的藍色帳篷進行搜查,期間女士問:「我犯咗咩法呀?」警員搜查約15分鐘後,兩名便衣女警「護送」她入閘乘港鐵離開,女士身後有三名警員跟隨攝錄。
此外,下午近三時,「旺角鳩嗚團」 89 歲的吳伯展示寫有「廢除《國安法》、廢除《第23條》」等的紙牌,被警員警告有機會干犯煽動罪,要求他立即停止,否則會將他拘捕,展示過程不足 50 秒。
生態旅遊|尖鼻咀、白泥允起樓 長沙擬建過山車 團體憂片區發展地產主導 促刪住宅項目
https://bit.ly/44uE4TZ
十個環保及關注團體今(2日)就南大嶼、尖鼻咀及白泥等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向發展局遞交《香港生態旅遊民間建議書》,促請政府剔除住宅項目等與生態旅遊保育原則不符相的規劃,倡議政府訂立符合聯合國原則、以保育優先、社區參與及財政可持續的三大政策方向。
團體指,政府以發展商主導的「片區發展」模式推動生態旅遊,缺乏公眾諮詢下,是向發展商傾斜,民間、專家難以參與其中,擔心未能有效保護本地生態及文化資源,或成為地產主導項目。
https://bit.ly/44uE4TZ
十個環保及關注團體今(2日)就南大嶼、尖鼻咀及白泥等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向發展局遞交《香港生態旅遊民間建議書》,促請政府剔除住宅項目等與生態旅遊保育原則不符相的規劃,倡議政府訂立符合聯合國原則、以保育優先、社區參與及財政可持續的三大政策方向。
團體指,政府以發展商主導的「片區發展」模式推動生態旅遊,缺乏公眾諮詢下,是向發展商傾斜,民間、專家難以參與其中,擔心未能有效保護本地生態及文化資源,或成為地產主導項目。
【月租 120 萬?】
鴻星結業|舖王家族難敵貴租? 曾商租金調整無果無奈結業 50 員工憂拖糧 勞工處料涉600萬
全文:https://bit.ly/40saFIQ
結業店舖再添一員,舖王家族也不敵高租金結業。創立於 1989 年、現屬舖王「鄧成波」家族旗下餐飲品牌的鴻星中菜,今日(2日)突然關閉旗下最後一間、位於 MOKO 旺角的分店。酒樓貼出結業聲明指,多次主動與業主磋商尋求租金調整,但沒共識,結業屬「無奈之舉」。有員工透露,酒樓月租約 120 萬元。
酒樓員工今早到勞工處勞求助,指公司一般會在每月 7 日前支薪,但突然結業,沒交代發薪安排。勞工處指,約 50 名員工求助,預料所涉金額達 600 萬元。積金局指,鴻星集團未繳五月強積金及附加費,總金額約 47 萬元,約 190 名員工受影響。
記者今日分別到訪鴻星位於 MOKO 商場 6 樓的分店,以及餐飲集團的登記地址,惟寫字樓無人應門。分店目前已圍板,門外有貼告示指,餐飲業近年面臨結構性挑戰,消費市場持續疲弱,加上旅客消費模式出現根本性轉變,業務難免受到影響,餐廳曾多次主動與業主磋商尋求租金調整或暫緩繳付等紓困措施,但沒有成功達成共識,終未能為公司排解壓力,最終結業屬「無奈之舉」。
員工黃先生回顧酒樓經營指,疫情後生意「斷崖式」下跌,以往依靠晚市支撐的酒樓,頓時交由茶市支撐;而據他了解,旺角舖位月租逾 120 萬,連同薪金、雜項,成本可想而知,他續說,「晚市酒席幾千蚊一圍,茶市大中小點廿蚊搵得幾多?係社會現象嚟。」
鴻星結業|舖王家族難敵貴租? 曾商租金調整無果無奈結業 50 員工憂拖糧 勞工處料涉600萬
全文:https://bit.ly/40saFIQ
結業店舖再添一員,舖王家族也不敵高租金結業。創立於 1989 年、現屬舖王「鄧成波」家族旗下餐飲品牌的鴻星中菜,今日(2日)突然關閉旗下最後一間、位於 MOKO 旺角的分店。酒樓貼出結業聲明指,多次主動與業主磋商尋求租金調整,但沒共識,結業屬「無奈之舉」。有員工透露,酒樓月租約 120 萬元。
酒樓員工今早到勞工處勞求助,指公司一般會在每月 7 日前支薪,但突然結業,沒交代發薪安排。勞工處指,約 50 名員工求助,預料所涉金額達 600 萬元。積金局指,鴻星集團未繳五月強積金及附加費,總金額約 47 萬元,約 190 名員工受影響。
記者今日分別到訪鴻星位於 MOKO 商場 6 樓的分店,以及餐飲集團的登記地址,惟寫字樓無人應門。分店目前已圍板,門外有貼告示指,餐飲業近年面臨結構性挑戰,消費市場持續疲弱,加上旅客消費模式出現根本性轉變,業務難免受到影響,餐廳曾多次主動與業主磋商尋求租金調整或暫緩繳付等紓困措施,但沒有成功達成共識,終未能為公司排解壓力,最終結業屬「無奈之舉」。
員工黃先生回顧酒樓經營指,疫情後生意「斷崖式」下跌,以往依靠晚市支撐的酒樓,頓時交由茶市支撐;而據他了解,旺角舖位月租逾 120 萬,連同薪金、雜項,成本可想而知,他續說,「晚市酒席幾千蚊一圍,茶市大中小點廿蚊搵得幾多?係社會現象嚟。」
監獄規則|政府擬修例 賦權懲教禁探訪、見律師、廢私飯
全文:https://bit.ly/44MbGOk
政府建議修訂《監獄規則》,賦權懲教署可為維護國家安全等目的,對在囚人士探訪、見律師等安排施加限制。保安局的建議包括,懲教署有權拒絕不符法定目的之探訪,或施加限制或禁止;賦權裁判官在特定情況下發手令,授權懲教署限制在囚人士與指明的法律代表,如律師、大律師等聯繫;又建議廢除容許還押人士自備「私飯」及穿着私人衣服的規定;並訂立禁止抗拒懲教署人員執行職務罪,賦權懲教人員作出拘捕。
政府指,過往曾有人濫用探訪機制,以「人道支援」為名探訪,實際煽惑在囚人士對抗懲教署等,「令人防不勝防」,有必要盡快修例,以防有人濫用《監獄規則》的制度危害國家安全,威脅監獄保安、秩序及紀律,或妨礙在囚人士改過自新。修例將以「先訂立,後審議」方式進行,於下周一(7日)的保安事務委員會上討論。
#集誌社 #監獄規則 #保安局 #懲教署 #探訪 #見律師 #私飯
全文:https://bit.ly/44MbGOk
政府建議修訂《監獄規則》,賦權懲教署可為維護國家安全等目的,對在囚人士探訪、見律師等安排施加限制。保安局的建議包括,懲教署有權拒絕不符法定目的之探訪,或施加限制或禁止;賦權裁判官在特定情況下發手令,授權懲教署限制在囚人士與指明的法律代表,如律師、大律師等聯繫;又建議廢除容許還押人士自備「私飯」及穿着私人衣服的規定;並訂立禁止抗拒懲教署人員執行職務罪,賦權懲教人員作出拘捕。
政府指,過往曾有人濫用探訪機制,以「人道支援」為名探訪,實際煽惑在囚人士對抗懲教署等,「令人防不勝防」,有必要盡快修例,以防有人濫用《監獄規則》的制度危害國家安全,威脅監獄保安、秩序及紀律,或妨礙在囚人士改過自新。修例將以「先訂立,後審議」方式進行,於下周一(7日)的保安事務委員會上討論。
#集誌社 #監獄規則 #保安局 #懲教署 #探訪 #見律師 #私飯
考評局|上屆文憑試試題答案「羅生門」 考評局:無誤 導師、學者:出錯
全文:https://tinyurl.com/yhun93c5
DSE 文憑試放榜在即,有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目(下稱企會財科)導師發現,去年文憑試一條題目的答案疑出錯,題目要求考生分析某公司生產一款產品的成本、計算利潤,並評估是否應該放棄原本客戶的部分訂單、接下一張一次性的大訂單。Tom 認為參考答案在計算要放棄多少原有客戶的訂單數量及價值時,只考慮以 2024 年生產量滿足同年需求,而沒有把題目中「2023 年剩餘庫存為 3500 件」計算在內。
Tom 四月初兩度電郵向考評局查詢,表明自己是補習教師,質疑參考答案未將存貨納入考量,指出答案可能錯誤。考評局先後表示「公平考慮,不會討論或評論個別題目」,又指在 2024 年 11 月30 日後,不會考慮或處理該年度考試的「上訴、質疑或訴求」。Tom 於是第三度電郵,重申非考生申訴或要求覆核,強調是「官方出版物的學術準確性問題」,認為答案有誤或導致使用者沿用錯誤概念,影響學習成效,削弱公眾對考試制度的信任。
兩日後局方回覆稱「試題設題正確無誤」,重申基於公平考慮,不會評論個別題目。Tom 自行諮詢多名現職和退休教師後,均同意設題無誤「但答案可能存在錯誤」,他於是第四度電郵考評局。局方繼續堅持「設題正確無誤」,又稱「需注意的是」,試卷主席及助理試卷主席會於閱卷員會議前,抽選不同答法答卷作樣本答卷及討論,以統一評卷標準;亦會與閱卷員評閱比較樣本答卷評分,以達成評卷準則及確保評卷參考正確無誤,但未有正面回應或解釋該題目的答案為何正確。
考評局回覆查詢指,四月接獲公眾查詢時,已向科目試卷主席、審題委員會成員及助理試卷主席反映,檢視參考答案,又解釋題目指明公司是於 2024 年 4 月收到一次性訂單,「故不能假設 1 月 1 日的期初存貨 3,500 件必定會用於滿足 2024 年的訂單」,故毋須考慮 3,500 件期初存貨。局方重申設問在審題過程「已作適當考慮」,獲試卷主席及其他閱卷人員支持接納,在去年文憑試閱卷過程中,亦未有異常情況。
中大會計學院教授顧朝陽看過有關題目及參考答案後,形容出題有缺陷。他稱參考答案是假設了 2023 及 2024 年的庫存維持一致,故沒有將前一年庫存計算在內,但這個假設並沒有在題目中明確表達,「在假設不明確的情況下,參考答案如果作為唯一答案顯然是不對的」。
全文:https://tinyurl.com/yhun93c5
DSE 文憑試放榜在即,有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目(下稱企會財科)導師發現,去年文憑試一條題目的答案疑出錯,題目要求考生分析某公司生產一款產品的成本、計算利潤,並評估是否應該放棄原本客戶的部分訂單、接下一張一次性的大訂單。Tom 認為參考答案在計算要放棄多少原有客戶的訂單數量及價值時,只考慮以 2024 年生產量滿足同年需求,而沒有把題目中「2023 年剩餘庫存為 3500 件」計算在內。
Tom 四月初兩度電郵向考評局查詢,表明自己是補習教師,質疑參考答案未將存貨納入考量,指出答案可能錯誤。考評局先後表示「公平考慮,不會討論或評論個別題目」,又指在 2024 年 11 月30 日後,不會考慮或處理該年度考試的「上訴、質疑或訴求」。Tom 於是第三度電郵,重申非考生申訴或要求覆核,強調是「官方出版物的學術準確性問題」,認為答案有誤或導致使用者沿用錯誤概念,影響學習成效,削弱公眾對考試制度的信任。
兩日後局方回覆稱「試題設題正確無誤」,重申基於公平考慮,不會評論個別題目。Tom 自行諮詢多名現職和退休教師後,均同意設題無誤「但答案可能存在錯誤」,他於是第四度電郵考評局。局方繼續堅持「設題正確無誤」,又稱「需注意的是」,試卷主席及助理試卷主席會於閱卷員會議前,抽選不同答法答卷作樣本答卷及討論,以統一評卷標準;亦會與閱卷員評閱比較樣本答卷評分,以達成評卷準則及確保評卷參考正確無誤,但未有正面回應或解釋該題目的答案為何正確。
考評局回覆查詢指,四月接獲公眾查詢時,已向科目試卷主席、審題委員會成員及助理試卷主席反映,檢視參考答案,又解釋題目指明公司是於 2024 年 4 月收到一次性訂單,「故不能假設 1 月 1 日的期初存貨 3,500 件必定會用於滿足 2024 年的訂單」,故毋須考慮 3,500 件期初存貨。局方重申設問在審題過程「已作適當考慮」,獲試卷主席及其他閱卷人員支持接納,在去年文憑試閱卷過程中,亦未有異常情況。
中大會計學院教授顧朝陽看過有關題目及參考答案後,形容出題有缺陷。他稱參考答案是假設了 2023 及 2024 年的庫存維持一致,故沒有將前一年庫存計算在內,但這個假設並沒有在題目中明確表達,「在假設不明確的情況下,參考答案如果作為唯一答案顯然是不對的」。
申訴署再「刪」訴|公開資料、政府網站調查年報「消失」 申訴署:已交代
申訴專員公署昨發表年報,整個「公開資料守則」章節「被消失」、正進行主動調查的欄目及已完成調查的報告,均無提及公署 2023 年宣布的「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檔案管理」主動調查。公署昨(3 日)回覆《集誌社》指,年報已交代公署上個年度的申訴,當中包括違反《公開資料守則》的個案;又指在調查行動後,會按條例「考慮」將調查報告公布。
《集誌社》昨電郵向公署查詢為何刪去公開資料守則章節?與公開資料相關投訴、結案、有不足之處的個案數字為何?公署回覆指年報已交代公署上年度處理的申訴,當中包括違反《公開資料守則》的個案。不過,年報只籠統列出去年有 4600 多宗已完成個案,但沒有列明與公開資料守則相關的統計;報告僅三處提及「公開資料」,包括公署職能,以及在附錄「改善措施實例」中,提及署方要求相關部門按《守則》行事及為職員提供培訓,亦沒提及具體投訴內容。
年報無論在正進行或已完成調查中,皆沒提及「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檔案管理」調查,亦令人關注當局是否已經放棄有關調查?公署沒正面回應查詢,僅指最新發表的年報已詳細交代公署上個年度的工作,包括正在進行的主動調查行動。
至於公署在去年的年報中指,相信市民希望知道公署已完成的工作和調查所得,故會以不同形式發表所有主動調查報告,今年年報則僅稱報告會交代公署調查所得。公署回覆指在任何調查行動後,公署會按《申訴專員條例》「考慮」將調查報告公布。
申訴專員公署昨發表年報,整個「公開資料守則」章節「被消失」、正進行主動調查的欄目及已完成調查的報告,均無提及公署 2023 年宣布的「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檔案管理」主動調查。公署昨(3 日)回覆《集誌社》指,年報已交代公署上個年度的申訴,當中包括違反《公開資料守則》的個案;又指在調查行動後,會按條例「考慮」將調查報告公布。
《集誌社》昨電郵向公署查詢為何刪去公開資料守則章節?與公開資料相關投訴、結案、有不足之處的個案數字為何?公署回覆指年報已交代公署上年度處理的申訴,當中包括違反《公開資料守則》的個案。不過,年報只籠統列出去年有 4600 多宗已完成個案,但沒有列明與公開資料守則相關的統計;報告僅三處提及「公開資料」,包括公署職能,以及在附錄「改善措施實例」中,提及署方要求相關部門按《守則》行事及為職員提供培訓,亦沒提及具體投訴內容。
年報無論在正進行或已完成調查中,皆沒提及「政府網站及社交媒體帳戶檔案管理」調查,亦令人關注當局是否已經放棄有關調查?公署沒正面回應查詢,僅指最新發表的年報已詳細交代公署上個年度的工作,包括正在進行的主動調查行動。
至於公署在去年的年報中指,相信市民希望知道公署已完成的工作和調查所得,故會以不同形式發表所有主動調查報告,今年年報則僅稱報告會交代公署調查所得。公署回覆指在任何調查行動後,公署會按《申訴專員條例》「考慮」將調查報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