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1 月 23 日,泰国同性婚姻法案《婚姻平等法》正式生效。当天约有 300 对同性伴侣在曼谷特设的同志结婚礼堂完成终身大事。泰国去年 6 月通过《婚姻平等法》,成为东南亚第一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今后,泰国同性婚姻伴侣将享有与当地异性婚姻伴侣同等的权利,如继承、免税和收养子女等。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不知道谁需要听到这个,但如果你不想的话,你完全可以不和男人结婚。

不仅仅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的女性,异性恋女性也可以不和男人结婚。你可以和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但不和他结婚。你可以保持单身。你可以像我妈妈一样,任由别人假设自己是异性恋,但同时和一位女性组成长期的柏拉图式的紧密关系。如果你认为和男人结婚不会让你开心,甚至会让你惴惴不安的话,你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个选项!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在讲到美国民权运动的时候,我们常常讲到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是的,他们是民权运动中很重要的人物。但同时,有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民权运动人物人们却从来不提及。这就是贝亚德·拉斯廷。

你们都知道,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集会是华盛顿大游行。在集会之中,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但你们知道这个集会的组织者是谁吗?是贝亚德·拉斯廷。

为什么人们没有听说过贝亚德·拉斯廷?

因为,拉斯廷是一位公开的黑人同性恋。拉斯廷知道当时人们是怎么看待同性恋的,他担心他的公开现身会影响到整个黑人社群争取自己的基本人权,所以他一直躲在幕后。甚至当他去和马丁·路德·金见面的时候,他会藏在车子的后备箱里而不是坐在车上,以免被人看到传出谣言。 source
1980年代,美国政府认定艾滋病是“男同病”,拒绝给艾滋病的研究和治疗拨款,大量艾滋病患因此去世。医院拒绝将逝者的遗体转交其伴侣,逝者亲属也常常拒收遗体,很多逝者连葬礼都没有举办。

自1985年开始,旧金山的性少数开始为TA们因艾滋去世的朋友编织纪念毯。每一块小毯大约是2平方米大小,然后大家把做好的小毯子再拼接起来做成大纪念毯。

1987年,在美国首都特区,纪念毯第一次向公众展出。大量民众前来观看。此后,纪念毯又在各个城市巡回展出。每到一站,人们都会挨个念出逝者的名字,以示悼念。每到一站,都有民众把自己做的纪念小毯加入其中。

1988年,艾滋逝者纪念毯大约组合了8000块小毯。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了5万。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是一名跨性别男性。转变成为男性的过程中,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文化冲击”,是我发现当一个人被我们社会以“男性”的方式对待的时候,所有人(无论性别)都会下意识提防着这个人,把这个人视为“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敌人”。

然后我意识到了,女性和女性之间常常可以自然地互相支持,而男性和男性之间的互相支持却只会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发生。性别转换之后,那种“如果发生什么事情很可能有人会支持我”的感觉一下子消失了,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孤单。如果一个人从小在这样一种感受里长大,这个人的世界观很容易因此扭曲吧...

我把这个问题叫作“长期情绪支持上的营养不良”。不是说男性完全没有得到情绪支持,但我认为大多数男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维持心智健康的情绪支持,而且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好像是有人每天吃的东西都不够多,但因为每天都有按时吃三顿饭,所以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慢慢陷入营养不良。

而这种“长期情绪支持上的营养不良”原因来自两边。

一边是女性为了免受糟糕男性的骚扰,因此常常在大多数男性面前必须为自己戴上“高冷”的面具。可惜在遭遇冷漠对待的当下,哪怕是深深理解而且共情女性处境的男性也很可能会忘记这一切背后的理性原因,陷入到“我被排挤了”的情绪陷阱之中。

另一边是社会并不鼓励男性之间的情绪支持,原因大约是恐同的思想和对所谓的“阳刚气质”的维护。社会潜移默化的思想是,只有在“战斗”之中的男性才可以在情绪上互相支持,我想这其实也是很多男性选择去加入团体性体育运动的原因。

对很多男性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冰冷的。他们会在这种冰冷下感到无助,然后责怪自己,认为自己“情绪上太过软弱”。但实际上,情绪支持是人基本的需求。我真的希望可以打破所有这些有害的观念,让所有性别的人都可以获得足够滋养我们的情绪支持。

评论:“她对我笑了一定是爱我”,也是这种文化和社会现状下的产物。另外,对很多男性来说,他们所有的情绪支持来只能来自于自己的伴侣,这对当事人和当事人的伴侣来说都不是非常健康的事情。我想我们真的要去鼓励男性和他们的朋友之间互相在情绪上支持对方这件事情。

评论:不只是男性,很多被边缘化的人也被排除在了“女性之间在情绪上互相支持”的圈子之外,包括自闭谱系等身心障碍女性、包括性少数,等等等等。虽然指派性别是女性,但我从来没有感受过那种女性之间“自然地互相支持”。大多数人(无论是什么性别)对我的态度都是“高冷”的。曾经有一位女生对我只是友善了一些,而我立即爱上了她。很多顺性别男性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我想这是因为亲善的态度是如此难得,对此毫无经验的我们才常常无法辨别友情和爱情。

评论:反对女权主义的人长期以来很推崇“男性天性暴力”的说法,来支持Ta们“女性必须要所谓的好男人来保护”的结论。而名为“女权”但实为保守的“激进女权(基女/激女)主义”毫不犹豫地把这种并不符合实际的“男性天性暴力”的说法捡了起来。

https://www.tumblr.com/tenaciouscreative/715396597017722880/adding-my-thoughts-as-an-autistic-trans-man-who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甲:无论大选结果如何,年轻男性正在大批走向极端保守主义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想让我们的社会重返公正和平等,我们必须想出办法阻止年轻男性陷入网络上兴盛起来的极端保守思想。

乙:我是一名30岁的男性,我自己就差点陷入到了你说的那种极端保守思想。为什么?你可能不会喜欢我的答案。我到网上,想要融入到那些支持公正和平等的“进步空间”,却看到在那里大家把所有的问题源头归结于我们男性的存在。我看到大家仇恨作为男性的我,甚至是所有“看上去像男性”的人。然后我看向那些极端保守的“另类右翼”社群。那里的人叫我“哥们”,叫我“兄弟”。他们说只要我“恨该恨的人”,我就是他们的一份子。这两边对我的态度可谓是千差万别。我仍然支持平等。我仍然支持所有受到压迫的人。我的良知和良心让我无法做出任何别的选择。但知道我努力支持的人中的很多人把我视为应该从这个地球上被抹除的渣滓,真的让我非常非常难受。 source
社会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份研究,参与研究的成年人将轮流怀抱一名婴儿,然后评价这名婴儿。研究发现,当被告知婴儿是女孩的时候,大家都会说这个孩子“娇小可爱”。而当被告知婴儿是男孩的时候,大家都会说这个孩子“结实强壮”。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成年人对婴儿体格和做各种事情(比如爬坡)的能力的预估都会显著受到婴儿性别的影响。甚至是同一个成年人对待自己不同性别的孩子都会大有不同,比如提醒孩子“别喊别闹”的频率会和孩子的性别显著相关。同时,另一则研究也发现,不同性别的孩子被要求“安静”的次数大不相同。

很显然,这些研究中的成年人对孩子的区别对待大多数都是下意识的,并非有意为之。这些并不是那种会大肆宣扬“女性就是不该说话/女性就是不行”并有意实践性别歧视的人,但Ta们会下意识地对女孩区别对待。也就是说,在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会遇到那些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还会受到身边几乎所有人下意识的这种区别对待。而且当你指出这种区别对待的时候,对方甚至会说矢口否认,把这种区别对待归结为各种其它的理由。这就是我们社会给女孩们的恶劣的成长环境。

评论:我还记得有个研究,是说即使还在孕期,家长也会根据胎儿性别和肚子里的孩子以不同的态度说不同的话。

评论:我还遇到一位家长,说什么“还好我生的不是男孩子,男孩太能吃了”。几分钟后,我看到她让她还不到十岁的女儿“少吃点小心变胖”。因为我给孩子做保姆嘛,所以我见过很多家长。很多家长会随手递给男孩零食,但不让女孩要零食吃。

评论:还有一个研究,是研究人员把同一个婴儿男孩衣服和女孩衣服,然后让成年人给孩子递玩具。研究发现,当婴儿穿上女孩衣服的时候,参与研究的人会倾向给孩子递毛茸茸的玩具,而当婴儿穿上男孩衣服的时候,参与研究的人会倾向于给孩子递积木和小汽车。而且当研究人员把研究结果告诉参与研究的那些人的时候,参与研究的人普遍表示很惊讶,表示自己从没有有意识地去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所谓的根据性别来“养育男孩”/“养育女孩”的育儿方式真的是太没有道理了。

我小时候完全是我爸爸的跟屁虫,我会偷偷跟着我爸爸到车库里,非常好奇地看他修车或者做别的事情。家里人对我的行为并不是很支持,虽然Ta们也没有直接说“女孩子不能去”之类的话。

很快,我弟弟出生了。所有人都觉得他一定会和我们爸爸一样喜欢修车,仅仅是因为他是个男孩。可惜我弟弟和我完全不一样,他根本不喜欢待在车库,也对我们爸爸在车库里做的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等到他长到一定年纪的时候,我爸爸会要求他“帮忙”,甚至常常是他正在做他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爸爸的做法让我弟弟很不开心,两人常常为此争吵。当然到最后,我弟弟也没有在“被迫帮忙”的过程中学到任何和修车相关的技术。

根据性别来“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的方式,忽略了那个真正的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行事方式的小孩,甚至是强行把那个真正的小孩变成所谓的“理想的男孩”/“理想的女孩”。

我真实的弟弟的真性情,是讨厌足球,甚至讨厌任何组队体育运动的。但那个只存在于大人的脑子里的想象出来的我“弟弟”必须是喜欢足球,因为“男孩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大人们不了解那个真实的我。Ta们甚至根本不愿意费心思去了解我。更可怕的是,大人们在听到“是个女孩”的时候,就已经觉得Ta们完完全全了解我,不必再费心思来了解真实的我了。

是的,我常常抱怨我小时候从来没有从大人那里收到我真正想要的礼物。但我是在抱怨礼物吗?不是。我已经不记得当时Ta们送过我什么东西了。我只是深深记得我当时的感受,我深深记得我拿到礼物的那一刻,我知道了这些大人不是为了真实的我去买的礼物,而是为了Ta们想象中的那个“理想的女孩”买的礼物。大人们喜欢的是那个“理想的女孩”,而不是真实的我。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性愉虐(BDSM)?为什么会有人从痛苦和虐待中寻找快乐?完全不合理!道德败坏!肯定是那些虐待狂编出来的理论!

哦,对了,我待会儿要去吃这个据说会酸到升天的酸糖 + 过几天我还要去坐那个让人惊恐到吓尿的过山车 + 我还喜欢读那些让我大哭不止的悲剧小说 + 看那些非常吓人的恐怖电影 + 还有参加我特别喜欢玩的线下实战格斗比赛

天呐!你怎么可以把我们的拳击比赛和BDSM混为一谈!我们都是自愿的 + 我们有完备的过度伤害防范措施 + 我们有规则限制我们不会越界 + 我们有一套相关的技术 + 我们还有相关的心理辅导 + 参加拳击比赛的人大多数都是没有心理问题的健全人 —— 朋友,我猜你对BDSM不是很了解吧... source
2025/02/06 19:42:03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