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要怪王自如。

当年一句「独立客观第三方」,把整个数码圈都搞魔怔了。不去想怎么做更有趣、更好玩、更精致、更能交付信息的内容,天天搁这证明谁是更白的白莲花。

整个数码区从此一文不值,被何同学以一己之力降维打击,也是纯属活该。

结果王自如自己早早被罗永浩锤醒,开始摆烂,C63S、迈凯轮一恰,拍拍屁股去董明珠那里招摇撞骗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1101324/answer/1993151537
在袁莉为纽约时报撰写的文章中,她将中国互联网和世界的隔绝描述为「一堵数字柏林墙」。

这似乎是对「GFW」称呼的升级,意味着这堵「墙」的功能,不再只是「阻止穿越」这么简单,资本的流动也在受阻,并最终象征着意识形态的对立。

一个史实是,柏林墙于 1961 年建起,1989 年被推倒,存在了 28 年。

https://cn.nytimes.com/technology/20210707/china-business-politics-didi/
我的想法:今天的小朋友,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学,而是不会玩。

我:每个人都值得成为自己。

本篇回答的最后,题主表示:时间不等人,两百年过去了机械化大生产就快走到尽头了!社会对螺丝钉的需求越来越低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已经渐渐浮出水面了。那个游戏规则里不需要螺丝钉,那个游戏规则之下需要你首先成为你自己!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666903/answer/1993154640
拜登政府指责 Facebook 没有控制好平台上关于疫苗的谣言,导致疫苗接种目标难以实现。Facebook 反驳:不是我的错。

「COVID-19 信息中心」目前在 Facebook App 里处于仅次于个人主页的第二栏,其中有关于疫苗安全性的详细解释。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17/technology/facebook-vaccine-misinformation.html
意大利一家博物馆已经开始在展厅里安装摄像头,捕捉游客在展品面前的观看距离、注意力落点、停留时间等数据,基于这些数据优化策展。

技术上来说,捕捉游客面部表情、反应也不难。但这个想法就有点 creepy 了。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7-15/new-museum-technology-collects-data-on-viewing-habits
温酒这篇点出了那个最核心的东西,「预期」。

市场最需要的东西,是稳稳的信心;最怕的东西,是恐慌。社会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读个书,读到一半发现自己选了个傻逼下水道专业;直个博,发现自己在导师手下连黑奴都不如;卷到顶级学府当老师了,最后要「非升即走」,干脆一刀再拉一个人垫背。

只要是私人企业,盘子再大,说突突就突突了,没有任何公开标准、透明流程;昨天讲过的话,今天就能变成反动言论;买游戏都不敢买数字版,电影、音乐,文件存到 NAS 都能远程给你删了。都在把突突人当乐子,猎巫又怎么会不流行?

以前还能骗,从「三纲五常」、「价值投资」再到「延迟满足」,都是骗着你把价值奉献出来。现在也都懂了,反正也不知道自己哪天被突突,日结做一天阔以玩三天就是最好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5043724/answer/2022631589
苹果公布 Q3(自然年 Q2) 财报,再次证明 Canalys 等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非常不准确。

根据财报,iPhone 21Q2 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50%,但 Canalys 的数据则显示,苹果在 21Q2 的出货量仅同比增长 1%。难道今年 iPhone 的平均售价相比去年增长了 50%?从 800 美元跳变至 1200 美元吗?这数据显然有问题。

苹果这种渠道管理在行业内最严格的厂商,数据都能差这么多,渠道更多元的国产厂商,你的数据又如何让人置信?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点是,Canalys 英文官网的 Newsroom 里,所有新闻稿都是英文,仅今年二季度的智能手机市场调研为中文,新闻稿标题为:「2021 年第二季度,小米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

😅

https://www.apple.com/newsroom/2021/07/apple-reports-third-quarter-results/
袁莉为 NYT 撰文,写到外媒在中国的生存环境

本文英文标题为:After the Floods, China Found a Target for Its Pain: Foreign Media

> 据驻华外国记者协会说,自上周日以来,在中国为BBC、《洛杉矶时报》和其他机构做报道的员工已收到了死亡威胁、恐吓短信和电话。半岛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郑州一个地铁站外进行报道时被跟踪并被拍照;美联社记者在一个公共场所拍摄时受到阻拦,还有人报警。据驻华外国记者协会说,为法新社工作的记者在报道一条被淹没的公路隧道时被几十个男子围住,充满敌意的民众强迫记者删除了拍下的视频。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10729/china-floods-foreign-media
一分世界
乔布斯,一九九二(NeXT 时代)
跟朋友聊天提到这个视频,我说把这件事再复杂化一点,就是这样。
听 Billie Eilish,整个过程有点像经历「邓宁·克鲁格效应」。

你第一遍听 ocean eyes、bad guy 的时候,感觉抓耳、好听,这个时候你身处「愚昧之山」。

你开始听 bellyache、when the party‘s over、xanny,觉得听不明白,这个时候你身处「绝望之谷」。

等到你听了几百遍,真正沉入 Billie 和 Finneas 的世界里,听清楚她的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每一轨音效,每一颗情绪的颗粒的时候,你就走在「开悟之坡」上了。你会意识到,她绝不只是一个天才那么简单。

她是时代背景和个体天才碰撞在一起,被技术和社会肌理互相摩擦产生的火花点燃,最终引发的一场聚变。

在 Happier Than Ever 里,我明显感觉到那座「愚昧之山」变矮了,听了两轮,我似乎就已经站在一个更平缓的「坡」上。这或许是 Billie 变成熟的一个标志,或许是我变成熟的一个标志。

https://music.apple.com/us/album/happier-than-ever/1564530719
主观上,我最不喜欢小米,or even 雷军的一个点是,他们太喜欢算账了,啥操作你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算 ROI 的味道,只知道「顺势」,就容易没底线。

就小米还怪华为买 DXO,最早投跑分软件、投评测机构,都是谁开的先河啊?现在连市场调研机构的稿都要买,这种稿买了,也就自己圈子里的____沸腾一下,正经媒体、正经投资机构谁把它当回事儿啊?

而且最无语的是什么?是小米的性能、产品、市场表现都还阔以,你不投跑分软件、评测机构、市场报告,客观事实也不会很差。现在你强行去买,把这些第三方机构的信誉都霍霍干净,路人缘败光了,谈起你这个品牌就是__丝,对你有啥好处啊?

这逻辑很简单,你是个上市公司,你觉得你销量牛逼,你公布啊。每个季度,精确的,可接受审计的量,你公布就行了。

公布又不敢公布,只能找几家市场调研机构出钱买买稿维持热度,结果这几家机构的数据互相打架,Canalys 的数据在苹果财报发布之前,差了个十万八千里远,另外几家数据公布在苹果财报后,赶紧跟苹果财报对答案,把数据修饰好了。

就这数据都能拿来沸腾,我也是服了。
就这种世道里,我是鼠鼠,是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生怕老爷一个喷嚏打我头上就把我淹死,哭都只能偷偷哭。

但我不会蠢到还生出下一代让你们一个喷嚏淹死的……这事儿我十年前就想通了,早都精神结扎了,谁爱生谁生吧,祝你儿子以后成功当上老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903827/answer/2036301081
非常棒的视频。

它棒的地方不只在于这种双线推进、互相交错的制作方式,更在于它将「农村」和「城市」作为同一主题的两个面,放到一起,却没有刻意营造「变形记式的对立」,这在人人都讲「阶级矛盾」的今天,太可贵了。

这个视频里,尽管是农村的流水席,也卖到近千元一桌,农村其实也在发展,人们逐渐讲究品质,追求更高层次的产品属性。城市的这家餐吧,大概最多人均 2 - 300,两者之间表面的差异,掩盖不住底下追求生活的共性。

这两个世界完全不是割裂的,某种程度上,这位农村流水席大厨的女儿,未来完全有可能成长为上海的一家餐吧女主厨。

这是它展现人文关怀,令人感到欣慰的地方。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L411E755
今天,回顾整个游戏业的历史,它最宝贵的地方在于,没有完全被「互联网思维」,也就是扎克伯格那一套方法论荼毒。

这个行业还是被一小群「制作人」,以及他们的「作品」组织起来的。就 Persona 系列可以媚宅,出奶粉作,但 ATLUS 的灵魂还是真女神。单个制作人一定不完美,不会随市场「自我迭代」,不管是小岛秀夫、宫崎英高、樱井政博,甚至 Neil Druckmann,他们可以被吹,可以被黑,但他们就是他们。

以及,游戏业的缔造者,宫本茂,还是宫本茂。

这导致游戏或许不能成为主流艺术,但它一定有它的韧性,有非常坚硬的内核,不可能被某一个国家,某一条政令杀死,它不会消失,而是具有真正跨越时间的能力和长久的价值。

https://www.chuapp.com/article/288165.html
PBS 制作的一档「理财消费节目」。

内容很基础,没什么太多营养(如果你已经有了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但制作上很有 90 年代的味。

https://www.youtube.com/c/TwoCentsPBS
2025/07/13 01:49:00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