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这一周用 BingChat、ChatGPT 的几个感受是:

1.generative AI 还取代不了我的工作,无论是 fact check 还是 find the connection 的能力,即生成信息的准确度和深度,都不是很行。它依然是一朵概率云,不具备人类智慧里最关键的「抽象理解能力」,所以大部分时候都在说一些「看起来自然」的废话。

2.距离所谓的 AGI 有多远,我觉得无法评估。因为算法是黑箱,不能点对点地 debug,真正的难题是 edge cases。这也是为什么 Tesla 很润滑地解决了 L2,但解决不了 L4。如果用人类来打比方,GPT 已经学会了说话,但你不知道它能不能长大,成为科学家,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

3.AGI 成为 AGI 的真正标志,我觉得应该是它能被「输入」永久性改变,产生新的认识,而不只是像现在这样整合已有的信息和认识。前者才是真正的智能,像人类一样。但这种改变到底是 for good or bad,很难讲,走到这一步,就是人类的开盒时刻。

4.目前大家想象的,信息驱动式的 generative AI,可能并没有很大的产品市场。就像搜索引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是最大的生意,因为 90% 以上的成年人都没有求知欲,更不愿意为这件事付钱。这是目前 GPT 产品化成 chatbot 之后,我看到的最大问题,即便取代搜索引擎,它基于广告的商业化能力也要打个问号。

5.generative AI 产品化,最现实的想象,是颠覆「界面」。但这个事情需要硬件大力支持,创造出一个体验可控、可优化的闭环,大概率最后还是转回到手机、手表和耳机。一个纯粹 web-based 的所谓操作系统,我认为只会复制 IFTTT 和 Twitter API 的老路。

6.generative AI 产品化,最狂野的想象,是模拟 companion。这一点现在的 ChatGPT 已经可以做得很好了,语音化一下,把回应策略变得更主动一点,它完全可以产品化成一个人工伴侣之类的东西,like the movie Her。比较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因为 GPT 过分先进,而是大部分普通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低效且无聊的,是一些「看起来自然的废话」。从这个角度,利用 GPT,现在就可以造出一个只说漂亮话的 bot。如果有厂商敢这么做,且成功合规,很可能它就会成为下一个抖音。而如果说社交网络时代扩增连接带来的后果,Sherry Turkle 写的《Alone Together》,是人类发现了火并被它烧伤,generative AI 就是核反应。
小破不入渠🌏
这一周用 BingChat、ChatGPT 的几个感受是: 1.generative AI 还取代不了我的工作,无论是 fact check 还是 find the connection 的能力,即生成信息的准确度和深度,都不是很行。它依然是一朵概率云,不具备人类智慧里最关键的「抽象理解能力」,所以大部分时候都在说一些「看起来自然」的废话。 2.距离所谓的 AGI 有多远,我觉得无法评估。因为算法是黑箱,不能点对点地 debug,真正的难题是 edge cases。这也是为什么 Tesla 很润滑地解决了…
关于这里的第一点,我尝试让 ChatGPT 辅助我干了一个最行活的工作,写苹果财报分析。

一、它无法准确抓取苹果的财报信息、计算增长率等数字,一大半数据都是错的;
二、它无法通过财报数据,主观评价财务表现,分析走势,只会说类似「表现强劲」的车轱辘话;
三、它无法将财报数据,与苹果的产品更新进行对应,比如无法从财报表现联想到 ARM Mac 策略有效,即便我提示后也不行;
四、它没有「抽象理解时间」的能力,对时间的理解非常机械,我问「过去 5 年」,它就给 2018 年的财报,这个能力在任何工作中都很重要。

这四个能力都没有的话,就比较尴尬了。

此外我还尝试问了他关于音乐的话题:
给一段歌词让他搜索,给出的信息是编的,模糊搜索能力更不行;
让他整理某个歌手在 Billboard 排行榜的历史表现,信息准确度不够,有遗漏、错误;
让他主观理解两首歌(都是很浅显的流行乐),能说出一些理解,但非常车轱辘话;

最关键的是,上面这些尝试,我发现,ChatGPT 和 BingChat 给到的结论,都是对已存在结论的二次加工,且完全不筛选来源。比如我问苹果财报,它并不具备从苹果官网抓取原生信息,然后整合加工的能力,而是相当于搜了一堆不同统计方式、不同口径的数据,不同的观点评价,将它们捏在一起,这必然不准确。
硅谷发出了一封联名公开信,呼吁暂停 AI 模型训练六个月,利用这段时间针对 AI 开发,设置更严格的安全监督、管理措施。

我不是一个恐惧技术的人。人类在过去几千年里,从信仰宗教,到信仰政治,再到信仰技术,我自己就是第一代建立起技术信仰的人。

与此同时,具体到 AI 技术,我又相对不怕被 AI 取代。因为我作为一个写作者,不只是给机构媒体供稿,还在互联网上运营着自我人格。在此之外,我职业身份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与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水」,捆绑在一起。

但我也要说,我支持暂停 AI 开发,特别是在产品化上,保持谨慎。这不是因为当下的 AI 本身有多么先进,已经达到了人类智能的水平,或已经有了自我意识。而是在于,人类比所有人想象的更脆弱。

就像过去 10 年,Facebook 和字节跳动将「内容推荐算法」带入人类社会之后,发生的一切。它的危险之处,不在于某一个人能否抵抗。对我来说,我早就意识到抖音的危险之处,并可以做到不看、少看它。但我相信到今天,任何人都要承认,内容推荐算法已经永远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且这种影响的深远程度,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在这种环境下,将算力更强,且训练目标更不明确的 AI 工具,整合进一些更泛用的产品,造出一个「认知广播黑箱」,它的危险性不言而喻。而能否理性评估、正确监督它的生长,或许就是技术主义最后的「自我验证时刻」。

https://futureoflife.org/open-letter/pause-giant-ai-experiments/
以及,我对「暂停训练半年」这个措施,没有任何乐观。

就像当年扎克伯格只是想做一个「能让人表达赞赏、鼓励的按钮」,只是想「让用户看到更多他喜欢的内容」,Snapchat 只是想「让用户的照片看起来更美」,musically 只是想「把音乐和视频结合在一起看看……」。

我相信,就算今天我们回溯时间,对当年的人发出警告,让他们这些功能进行重新评估、监督,也很难推演出它们今天所造成的深刻影响。

当然,作为一个已经步入中年的丁克老逼登,我对这类事情有一个终极解决方案就是「哪管身后洪水滔天」,但,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
对 Miley,我是发自内心希望她能参悟「姐独自美丽」这个主题,她可能是整个好莱坞最需要这一精神的人。

特别是在上一张《Plastic Heart》自我厌恶式的反思之后,我很期待她能搞出一点更有层次的东西,而不只是「给自己买花」这么简单。

https://jesor.me/2023/listening-to-miley-cyrus-endless-summer-vacation/
今年,我第一次在记账软件里创建了「养老金」这个账本,里面是我的企业年金和公积金,每个月入账 2300 块。我想,如果有那么一天,我退休了,赚不到钱了,就要靠这笔钱过生活了。是的,我没指望过养老保险。

这是物质生活。至于精神生活,我很幸运,有一大把可供我在余生里摩挲的东西,目前我也依然在收集更多东西,赶在余晖散尽之前。

更早,新家装修完的时候,我把装修花费的 49 万多块钱,一分不少地转入了名为「资产」的账本,加上买车的钱,这个账目下的余额来到 79 万,大于任何一笔现金资产,将在未来 30 年分摊折旧。它们的分量,不是一笔「消费」那么简单。

很难具体描述这种心情。你说我年纪很大吧,也不是,说收入已经锐减了吧,也不是。我 1-3 月的储蓄率仍有 61%。但我有明确的感觉,人生的重量变得不一样了,这是个体年龄增长之后产生的变化。

外部变化同样剧烈,Covid 时代翻篇,接下来是漫长的衰退纪元,这不只体现在人口上,不只体现在就业、经济指标上,而是也会反应在技术、艺术,一切的一切上。

而个体的命运,只会在波动中,愈发风雨飘摇。你必须学会「自处」,这个词比「妥协」好听一点。

https://mp.weixin.qq.com/s/4q-6U5X5r1atUw5nSFZQFg
跟朋友聊 K-Pop,忍不住输出了一顿暴论。

就说白了,K-Pop 吹向西方,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无非是本土女星,已经没人想成为下一个 sex symbol 了。社会左倾的文化语境也不再能选拔出 sex symbol 了。但这部分需求永远都在,所以就像制造业一样,外包到亚洲。

我对「偶像产业」,以及围绕性的美学表达没意见,我以前也是 AKB fan,从偶像战国时代长大的。但这个东西永远不应该被摆到舞台中央来,不能压到主流文化上。它就像你需要吃 Adderall、Xanax,没问题,但不能形成一个比谁吃得多谁牛逼的舆论,为这个感到自豪。

这种单一的价值论,流水线化的创作、选拔机制,传到到现实生活就是物化。你去看小红书和抖音,它已经在深刻影响下一代年轻人了。

好莱坞上一代的 sex symbol,年龄大了还能转型。Scarlett Johansson 还能拍 Marriage Story,Taylor Swift 也能走出 1989 时代,走到 Anti-Hero 的新叙事里。而那些王道偶像、女团选手,现在又有几个留在艺能界的?

以及最后,这个事情最 bothered me 的地方在于,国内现在最为自己是 K-Pop fan 而感到自豪的,反而都是左倾人士,是 LGBT。

just sad.
看推しの子,想到一个 2016 年的片段。

那年初夏,去东京,在秋叶原第一次见到了チ桑。之前我们在网上认识的契机是同为 AKB fan,那会儿我的主推是 mayu,他由某个前代王道 TOP 转推了 sashi 桑。所以,2015 年 mayu 输给 sashi 的时候,我是非常不甘心的。

但不得不说,见到チ桑并真正聊起现实的时候,我受到了另一个极大震撼。因为在那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在庆应读书。但见到之后才发现,チ桑是一个又高又帅的纯帅哥,在国内读的也是一个,全国最 TOP 的中学之一,家境就不用说了。

在这之前,我认识过长相好 or 有钱 or 学习好的二次元,但我实在想不到,一个现实形象没有任何死角的人,为什么要到偶像宅的世界里找慰藉?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直到今天我也没法确切知道,毕竟我也没有问出口。那次见面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那天我们一起去 AKB Cafe 吃了甜品,下午逛秋叶原,打街机,到傍晚,从 Mandarake 下来,是步行者天国时间,乌云低低地压在整条电器街头顶上,一阵阵凉风吹起来。

当时我们聊了即将开票的,那一年的总选举。实际上那个时候,AKB 不说日薄西山,但已经是走下坡路了。我也很清楚,那年 sashi 大概率会第一次拿到她的连冠。但チ桑在聊完这个话题之后说了一段,我之后很长时间都忘不掉的话,他说:

「作为饭,你会经历一个自我解剖的过程。把你那些最隐秘的心情,自己用刀挖出来。当你意识到,自己对偶像的喜爱,不只是觉得她可爱,或想要看她赢那么简单,而是会归因到一个更深,更复杂,更变态的东西上,那就是你作为饭的最后一天,也是你成为饭的第一天。」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这段话,过程很难简单讲清楚。但就在那个时刻后不到半年,不知知老师用一句话,不一定精准,但无比精炼地概括了这种心情:

「我们应援偶像,其实也是在应援自己。」
必须要承认,当我说「我不觉得 ChatGPT 能取代人」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月薪 4500 的小红书文案」这种工作。

理想情况下,机器取代人的后果,应当是人均工作时长降低。这是工业革命历史的经验,「8小时工作制」、「双休日」等概念,都诞生自 100 年前的福特公司。亨利·福特先生作为资本主义的真神,不只在于他发现了「流水线工厂」能够提升效率,更在于他率先意识到,只有让员工休息,并给他们加工资,才能卖出更多福特汽车。

当然,现在福特已经落后版本 100 年了,东亚人更具创造性地发明了不睡觉、不吃饭、不生子的 21 世纪三大效率法。

https://mp.weixin.qq.com/s/XkqpR3apm-79w8GBVHy1kg
关于缩没缩的问题,宏观面不好讲,但近期确实是,体感物价在跌。

特别是快消品,标价或许还坚挺着,但只要稍微动动手指,就能找到一堆 deal,特别明显。

比如从元气森林时代开始,新品无糖饮料都是 5 块一瓶,今年百事新出的生可乐,deal 干到 2 块多一瓶;
Calbee 的 Jagabee 薯条,以前一般是 20 左右一盒,最低 15 且很难碰到,近期 13 块,乐事旗下的,动不动就发券直接干到半价;
牛奶,以前看到 23 块买 2L 觉得便宜,现在新鲜牧场单瓶 11 块,已经是定番了;
就连西瓜,去年初上市 8 块一斤,今年上来没几天就是 5 块了;
Nike、Adidas 什么的,以前是商场没什么折扣,淘宝经销商有折扣但码数少,很多单品还要炒。今年炒不上价了,商场有折扣了,经销商码数全了。

相比之下,原装进口的东西全在涨。
Oral-B 的牙刷头,从 25 左右一个干到了 50;
当年预购典藏版 BotW 我记得是 700,这次 TotK 直接全款 1550;
以前买 TNF JP,冲锋衣一般千元出头,今年千元只能衬衫、裤子,外套全是 2000 起;

服务业的体感会比较复杂,一方面涉及的因素多了,另一方面过去几年也存在降质保价的情况,真正体感比较明显的,除了海底捞疯狂涨价,其他的好像都没怎么变。
虽然从这一刊发售起,我们就不断在讲「重启试试」,但必须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抗拒重启的人。我甚至为了尽量不重启,搞了 64G 内存的 Mac Studio,用来打字。

social life 也是一样,任何人、事,只要没有在我人生的内存里停留足够久的时间,都无法进入那个真正的 inner circle。这个时间一般以年计算。包括 6 年前我毅然回来,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想缩回一个不需要,也不会被重启的地方。无论在岳阳还是长沙,我开车经过一条路,吃一家店,总能响应一些记忆,通过这种方式,我确保自己记忆的内存没有溢出。

但这次去北京,时隔几年重新见到 Cris,以及所有人,都让我有另一种体感。过去我的记忆被「成年」明确分割成两部分,未成年阶段认识的,是「老友宇宙」的一部分,之后则不是。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朋友」,都开始变成了无处安放的老朋友。

特别是 2017 年,作为我人生上一个篇章的开端,一切可以说都是从《荒野之息》开始的。而现在,《王国之泪》也终于将发售了。

我愈发意识到,一切就是滚动向前的。所以找姬老师回溯到一个十年前的时刻,一段跨越十几年的心情之后,我依然与它进行了最终的 closure,尽管这段心情让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但 cling on to the past 是不行的,写完一个稿,就该重启试试。

以及前两天突然意识到,今年所有的旅行,接下来的计划,都是和新朋友一起,which is great,也许环游濑户内海的时候有机会去一下广岛,或许能收获一个隐喻与现实的交差时刻。

https://mp.weixin.qq.com/s/b66gWtTJghEsdck2XmhvBA
其实我觉得,最能概括 B 友的一个标签,就是 underachiever,这个词最近被具象为了「孔乙己」,引爆了 B 站舆论。

说 B 友是真底层吧,也不是。他们痛苦的根源,来自于自我预期与实际社会地位的错位。这个错位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学历和收入的错配。比如那种考个一本的小做题家,在高考的数轴上,算 TOP 5-10%,但毕业之后月入 5000,就沦为了 30-50%,就是这么一个感觉。

B 友并不完全是穷,大学越好 B 站渗透率越高不是开玩笑。他们的问题在于实际的收入(父母的生活费)满足不了他们因读书过分膨胀的 ego。包括他们的保守价值观,底层其实还是封建科举那一套。因为在科举制的价值判断体系下,读书的能力和社会地位(至少表面上)是匹配的,市场经济下则不然。

包括 B 友里最典型的一种人,屌丝男大,他们保守的根源,其实是「唯物」和「崇理」的价值观体现。你会发现他们极为厌恶风险,但实际上又根本没什么本钱可以输。他们纯粹就是胆小而已,能做、敢做的,就只有「卷」,并盼望着在某个时间节点,完成跳龙门式的蜕变,之后钱、权、性、社会地位,所有的资源都会水到渠成,这同样是科举的叙事。

至于左倾,B 友左倾的原因纯粹是因为红旗是左的。因为「左」的叙事其实是不理智的,如果所有人都是完美的理性人,这个社会就不存在有什么「左」,第一个左的人总是要牺牲的,B 友没那么「傻」。

所以你会看到,20-21 年那会儿 B 站盛行「抓特务」,因为当时私营经济如累卵,相当一部分 B 友无法把自己的学历光环,兑现为一份职业,所以只好站在「反资本」的旗帜下,希望为体制交一份投名状,获得一个与学历匹配的社会地位。但实际上,从大学生不包分配开始,体制内是学历最不值钱的地方,到最后,真正获得资源、地位的还是周颉。大部分 B 友,读了点 B 书,最终的结局还是沦为土木老哥。

再叠加后房地产时代的大衰退,这两年你就看到,B 友们的价值体系已经彻底崩坏,开始逮谁咬谁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z4y1Y7XS/
编辑提出这个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上小学的时候和同桌经常玩的一种游戏:在 MP3 上打开随机,一起听的同时,猜下一首歌会是什么。是的,在一个 128M 容量,最多只放得下 20 多首歌的 MP3 上,是可以这么玩的。

与之相对的,今天我较少用随机播放。一个场景是早上,我设置了 HomePod 自动随机播放 Favorites Mix,作为一种「唤醒闹钟」。关于它播的是什么歌,我基本不怎么在乎。

我不会武断地说,你用随机播放、刷抖音、用 GPT 生成文字,就会让你变得 less of a human-being,但这里的隐喻已经不再隐晦:在信息的溢流时代,你越不主动创造、感知、反思、curate,就越会被淹没。我们这代人体感上都明白,摩尔定律带来的信息爆炸,如何 overwhelmingly 地统治了人类生活。

这个 5 月,我的一个关键消费计划是买一支钢笔。作为一个直到今天还会自己想一小段词,并手写节日贺卡的人,我知道如果我不写,GPT 就会来写。个体的表达,意志的体现,就在这一点点的细微区别里。

https://mp.weixin.qq.com/s/y0AMvxt1zfyKa9FfB_Jo5g
很喜欢这个故事。

因为我对艺术和美的理解,曾经也是精英视角的。话是这么说的:Art is an individual experience. The greater the knowledge one possesses, the greater will be the experience. 我理解的重点放在 knowledge 上,觉得要学得多,才能理解得深。

但不是这样的,这句话真正的妙意,在于 individual。对艺术和美的感受就是参差百态的,你可以和任何人分享一个共情的时刻,然后这种感受就被增幅为了两倍。实际上,这些年与我分享过美学感受的朋友,反而大多不是教育背景拉满的。

在这个社会里,美学并不是一种显学,特别是在经济狂奔的时代里,世俗的偏见总是笼罩着一切。但就像冈田斗司夫在《阿宅,你已经死了》里写的那样,平成时代次文化的兴起,就是源于阿宅 don't care about shit。

这个变化在中国,或许就是抽象时代的大幕拉开,我们每天像被脑插管一样地冲浪。品古典乐,拉大卫芬奇,听独立摇滚,也溜术力口,追 AKB,还玩原神,像断臂维纳斯接上欧内的手。

不然,你每天还能有什么事干呢?不会是赚钱吧?

https://mp.weixin.qq.com/s/myPpwHKnAd__zg5fW10IlQ
不是,讲道理,卖给中产的东西,还是要有亚味,就是一种 figuratively 亚,兜售朋克人设你懂伐?

那个品牌圣经是什么讲的?底层要怒,基层要乐,中产的主题是自我和解,顶层才有资格悲天悯人。

这 case 真的味儿重到闻不进去,建议 lululemon 中国区市场部好好研究下 beef 以及它在国内传播的情绪基础。搁这摆一堆假笑姐假装人生赢家。真赢家谁穿你这一两千块钱的衣服啊…

https://mp.weixin.qq.com/s/qNWjqqd4CSXEzEnWL2UWkg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自己选择了「做内容」这条路,充满感激。

提供不错的收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点依然在于:是创作,让我真正脱离了那个「日复一日」的机械循环,为我提供了多个层次的身份,多个角度的自我认识,不再受限于单一价值论的内耗。

我再也不需要跟任何人「比」了,大到你资产净值这样永恒的世俗标尺,小到类似「你们单位中午吃几个菜」这种屁事。

生活中,依然有感到「被异化」的时刻,看周遭的一切都觉得距离遥远。但我至少有那一点点的自由。无论是早上不起床,不上班,拖一个稿,还是坐在浴缸里,与对面的另一个自己对视。我还能说,还能写,这让生活还不至于失掉全部的赏味价值。

三年大健康之后,我愈发觉得,「绝望」不是一种情绪或状态,不是一种有期限、能被克服的东西,它就是这个世界和所有生命的大背景。

就像今天的我,时常会追忆 2017 年的事情。当时我玩了荒野之息、P5,哭了几场,秋天,坐在湘南的海岸边,突然感到很多事情迎刃而解。

实际上,2023 年对我来说,也大概率会是一个好年。预购好的王国之泪已经躺在全新的限定主机里,夏天将去到濑户内海,冬天则正计划延东北道去往津轻。但我总觉得一切似乎就是一种循环,再过个 5、6 年,我或许又会以全然相同的心情,追忆今天。如此往复,直到人生终结。

正如这篇里的这段叙述:

> 机会虽然渺茫,但仍然是一个机会。什么东西最重要?机会最重要。如果一生中有无限的机会,你的人生会过得无限精彩。然而,人生的机会往往是有限的。

https://mp.weixin.qq.com/s/Q-3PFOPG8KmH7I9Vvt92nw
17 年我应该读过这篇,但印象没那么深刻,观感冲击上这篇肯定远不及「三和大神」。

去年末,有朋友想做「少子化」这个题,我第一反应是有「最后一代」作为背景,加上人口拐点,再叠加____,太敏感了。但还是聊了聊,话题始终围绕一个问题,即「这代人不生小孩,到底是『最后一代』式的主动选择,还是迫于生活的被动无奈?」

两种归因其实并不矛盾,一个人完全可以先被送去治过网瘾,成年后逃离家庭,沦为三和大神,你懂吧?

而这两个事情,分别就是这一代中国年轻人,既物质困乏,又精神破碎的典型切面。作为这个社会的 TOP 1% 聊这个话题,有时候多少沾点「作壁上观」的味道,但整个问题依然是社会性的。

比如这篇里写到的这句:「我怀疑这些家长身上有一个共性,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或社区环境可能让他们习惯了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他们只要听从就可以了,乖乖的就不会有事,不乖的会被狼叼走。」

https://mp.weixin.qq.com/s/6oRdXczfydsN_gWaVMGD2A
近期刷到的一些较有艺术性的 AI 翻唱(无 AI 孙燕姿),只能说 AI 让人力 Vocaloid 回到叻最好的时代。

【AI东雪莲】漫步人生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b411D7Lb/

Ariana Grande AI翻唱《回娘家》The Weeknd友情出演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M411g7fV/

【The Weeknd & Ariana Grande AI翻唱】朝你大胯捏一把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M4y1b7kJ/

【Quin(?】这么可爱真是抱歉【3月3日生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A411y7ua/

【The Weeknd AI翻唱】徐怀钰 - 我是女生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M4y1b72N/

【Ariana Grande AI翻唱】韩红 - 天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o4y147UJ/

【AI灰原哀】处处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m4y117xn/

【AI提纳里】富士山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M4y117wE/

【AI孙笑川】Lemon——非自然死亡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54y1F7wg/
关于 WHO 发布的这份「建议不要使用代糖」的 guideline,有几个比较 sketchy 的点。

这份报告并没有针对某一种特定代糖的危害展开论述,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所有「非营养性甜味剂」。意思是无论这种甜味剂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改造的,无论是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还是甜菊糖,都不行,没卡路里就不行。

且这里宣称的,代糖会带来的后果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与过去人们认识中的天然糖的危害,几乎完全重合。

今年早些时候,曾有研究结果表明,赤藓糖醇(由元气森林带火的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某种病理学上的相关性,前者似乎会使血小板更容易激活,形成血栓。但要引发这种变化,所需的剂量仍远超正常用量,所以还无法将临床统计上的相关性与理化层面的因果关系完全统一起来。

但在 WHO 的这份报告里,明确表示低卡糖和糖醇并不在「不建议使用」的范围之内,相当于放过了赤藓糖醇。

以及,这份报告提到了,在证据中观察到的「代糖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可能被研究样本的基线特征和复杂的代糖使用模式所混淆。这里最基本的一种情况可能是:使用代糖的人,本身就有更大概率是对糖、对甜味有所依赖,已经处于肥胖等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可以确认的是,无论是对糖的依赖,还是对「甜味」的依赖,都对健康有害。我自己常吃的代糖食品,包括各种无糖汽水、蛋白棒,我都会觉得它们过甜,会主动放较多冰块进行一种稀释。

但我个人依然倾向于认为,控制总热量,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是保持健康的一大关键。用代糖替代葡萄糖,和逐渐摆脱甜味依赖,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https://www.nytimes.com/2023/05/15/well/eat/sweeteners-weight-loss-who.html
2025/07/10 16:19:26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