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给果壳写了一个类似于「元宇宙概述」的东西。

在我看来,无论是将元宇宙异化成「异世界」,还是把它和「互联网」无限划等号,都不正确。

「元宇宙」应当是一种体验,一种疏离,但不脱离现实的体验。这种体验源远流长,文学、电影、游戏,都是在做这件事。

概念都是浮躁且虚无缥缈的,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体验本身。虚拟世界有很多,它必须足够美妙,才能吸引我们心向往之。

https://mp.weixin.qq.com/s/HSUiwg61T6kSTTGkKkiEIw
刚算了一笔账:

5 年前,我接触美股,做的第一笔操作是:全仓买入 AAPL。

如果从那之后,我每一次增资,都只做这同一个操作。到现在,我的总盈利大概会是,376%。

相比起来,这些年,我疯狂折腾,操作一次比一次复杂,风险也越搞越大,最后的盈利也只有 150% 左右,远不如最简单的逻辑,最基本的操作。

this really got me thinking……

其实这 5 年来,我对 AAPL 的认知从来没变过,简单总结这个失误,其实就是一句话:不够相信时间,以及脑子太闲了,不折腾不舒服。
看到大厂员工跳楼的消息,就想起 2010 年富士康的 N 连跳事件。

在 2010 年的舆论环境下,富士康事件得到了充分的曝光、报道,当时我印象很深的一篇南方周末的报道是《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

而事后,富士康对这件事的解决办法,其实也没什么太多可指摘的地方:一方面在窗户上增加防护网,另一方面也设置了心理辅导机构、增加了厂内的电影院、网吧、健身房等娱乐活动场所。

当然,我们都知道最关键的问题仍然在于两个:工价和工时制度。但这两件事本质上并不由富士康决定。

之后,富士康事件就此平息。但 10 年后,富士康的 N 连跳事件,显然只是一个更严重问题的冰山一角。直到今天,我们才稍微感受到这座冰山的全貌。

10 年前的农民工,10 年后的金码,他们都选择自绝于这个时代。不知道这一次,又预示着怎么样的未来……
10 年前我会热衷于干这件事,一直到 2016 年我都坚持要「把整个音乐库装在一台 iPod 里」。

但想要成为真正的乐迷、影迷,你必须放弃「我就是要在一个地方、用同一套标准听一切」的想法。

一首歌被下架、被 iTunes Match 污染,这就是世界末日了?还有更多没做数字发行的音乐,甚至压根就没「发行」过的音乐,你听不听?以及那些 Live 的体验,你走在表参道上突然听到路边有乐队在街头演出,这些东西,你怎么「储存」?

本文作者的做法,用来抵抗「在抖音上刷到什么就听什么」是很好的,但绝不是听音乐的「终极解决方案」,最多只能稍微缓解一下你「害怕遗忘」的焦虑。

你得意识到,研究技术层面的奇技淫巧,以及为这种奇技淫巧写上万字的裹脚布文章之外,你最终是要向前看的,找到下一张值得一听的专辑,不管是在哪听,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就好像,我的 iTunes Music Library 里有 1349 张专辑,放在 5 年前,如果这个音乐库损坏、丢失了,我觉得这会是世界末日,现在不会了。

https://sspai.com/post/70051
就我们经常说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但有时候确实还是羡慕发达国家,想用点什么历史上的东西「引经据典」一下,可用的东西太多了,随便一用就是神来之笔。

比如《The Social Network》结尾用的 The Beatles 的《Baby, You're a Rich Man》,《The Big Short》结尾用的《When The Leeve Breaks》,《Breaking Bad》结尾的《Baby Blue》,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歌,但歌词一放出来,太神了。

以及 Explained 开场,基于一个话题,能引用一大堆历史真实影像资料。

这个真的强。
TikTok 超越 Google,成为 2021 年网民访问次数最多的「网站」。去年 TikTok 排名第 7,今年 3 月首次登顶,从夏天开始,稳稳占据了「第一」的宝座。

也是在今年,我,和整个行业,都开始认识到,抖音和其他一切内容平台,特别是快手,有本质不同。快手的股价变化也反应了这一点。

某种程度上,我们(指全人类)正在经历一个「开盒」的时刻,抖音 + TikTok 全球用户总数已经超过 20 亿,成为自 Facebook 之后第一个拥有如此量级用户的 App,不出意外的话,超越 Facebook 也只是时间问题。

WSJ 分析了 TikTok 的「算法」独特在哪,但提供的视角并不深入,他们请来了前 YouTube 算法工程师,说算法推送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你的「爱好」,也可能是你的「弱点」。这件事我们 4 年前就知道了。

短视频对个人的影响其实我们很容易从自己身上找到答案,今天很多人想要「戒断」短视频就回答了一切。真正的问题仍然在于,它将如何在社会层面改造一代人类的「大脑」,这是我们即将在未来 5 年看到的事情。

https://www.wsj.com/articles/tiktok-was-the-internets-most-visited-site-in-2021-even-beating-google-11640204147
2021 年的最后一天,新房的硬装终于全部结束,新的生活,就在眼前。

但这并不是最关键的,生活也绝不会因为住进新房子就完美无缺。

关键在于,我们能接受当下的缺憾,品尝它的美妙,而不是永远只沉湎于过去,寄希望于未来。

2021 这首间奏曲,到此告一段落。

そして、次の曲が始まるのです。

https://jesor.me/2021/intermezzo/
年末祝词这个东西已经写了 10 年,这里放一个小集合。
能感受到 10 年来自己笔触的变化,也能感受到一点时代的变化。

(2012)晚安,2012
https://jesor.me/2012/nighty-2012/

(2013)Happy New Season
https://jesor.me/2013/happy-new-season/

(2014)7
https://jesor.me/2015/7-2/

(2015)距离以一颗观月的心
https://jesor.me/2015/away-from-a-heart-of-seeing-moon/

(2016)茫茫于时间
https://jesor.me/2016/year-end-salute/

(2017)7012
https://jesor.me/2017/7012/

(2018)漫游 2018
https://jesor.me/2018/8012/

(2019)拾
https://jesor.me/2020/shi/

(2020)re:load
https://jesor.me/2020/re-load/

(2021)间奏曲
https://jesor.me/2021/intermezzo/
这一波买车+装修房子,基本把这三年攒的钱,炒股赚的钱,全部霍霍干净了。

最近我经常讲「活得像个人」这个概念。作为一个从小到大,一路都勉强算「卷赢」的人,我其实有非常充分的自觉:我们这种,能拿到六位数年收入的人,在国内,不说顶层,绝对也算是上层,相对已经「活得很像个人」了。

如果我一边疯狂省钱,只消费那些压榨底层得来的,巨便宜的必需品。拿大部分钱,去买资产,不说走向肉食阶层,至少让我儿子拥有一个「梦幻开局」,倒也不难。

但那是网吧草的才会干的事。如果上面的人压榨我,我就继续把压榨向下传递,这么活着,我再有钱,也不像个人了。

所以,我就要在今天,拿钱霍霍,支持那些让底层员工也活得像个人的企业,买它们造出来的产品,即便更贵,进而让更多人活得像个人。

这不是什么高尚的情操,是因为我知道,只有活得像个人的人,做出来的东西,才可能是真正的好东西。

所以我买 Tesla,因为上海工厂里的底层工人待遇是全国汽车行业里最好的;所以我买 Apple 产品,因为 Apple Store 是全国唯一有盲人、残疾人店员的地方。

所有到我家来做事的师傅,特别是那些穿戴整洁的,看起来就知道有经验的老师傅,开价多少钱,我基本从不还价,用他们可能更贵的官方服务。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天就算赚 400、500,这钱也不好赚,这工作换我,就算会做,我也不会去做。

像这样活下去,我也完成了我的使命,能说一句,我像个人一样活过,尽量没给那些网吧草的肉食者的高塔添砖加瓦。
chenqin 老师这个视频的意思是:出生人口下降,并不是房价、教育、性别对立等因素,导致大家「主观不想生」,而是客观因素(育龄女性减少,受教育程度增加)导致的。

我想提一个观点:主观认知变化导致的出生率下跌的冲击,还远远没有到来。

10 年前,我 17 岁的时候,开始有了「丁克」这个念头。但当时这个想法,可以说是「毫无群众基础」,说出来大家都要哄堂大笑的级别。

如果 10 年前我 27 岁,从 27 到 37,我可能很大概率会动摇,最后结婚生子。

但过去 10 年,你明显能感觉到,「不育」作为一种主观选择,它的社会接受度,正在飙升。一批 80 后,已经在不育这条河里淌到了 40、50 岁。前面「有榜样」了,公开表达自己「不育」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而这部分年轻人,并没有进入理论上的生育高峰。今天这个看似「低生育」时代,生育的主力军还是 95 前,意识上相对想生的那部分人。未来 10 年,95-05 这批人进入生育高峰,我们可能才会看到真正的「主观意愿对生育的影响」。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66410806732189696
从厉害决定自己创业开始,他每一次跟我打电话、见面,永远在邀请我加入。

虽然因为非常复杂的原因,我每次都拒绝了。但毕竟是老同事、老朋友,还是一直关注着他们。一家公司、一个内容项目,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我确实认同他的内容哲学:「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视频里面讲到的很多事情,比如动效、字幕,都是我们当年在爱否讨论过无数次,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没法实现的东西。

从一个想法,到认定的信念,再到把它做成功,我们需要的,可能也只是一次「推倒重来」而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34y1y7Td
5 年前,我们有一次开会,厉害提出主张:「我们应该把 B 站当作核心主力平台去运营」。

当时我已经是 B 站 5 年老用户,这句话对我来说,听起来特简单、特理所当然,完全没毛病对吧?

完全不是。就像自从那个会之后,他花了 3 年才下定决心做先看,我也花了 3 年才下定决心,重仓 BILI。这 3 年,不是一个犹豫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攒力量,推倒重来的过程。

我们经常会感叹,曾经有一个选择摆在自己面前,自己却错过了。

但做任何事情,「看到选择」,永远是最简单的。你选择一片水域,到底是用脚尖轻点一下水面,看它泛起一阵不痛不痒的涟漪,然后抱怨着离开;还是 all-in,一个猛子扎进去,把最大的那条鱼抓上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厉害曾多次邀请我加入先看这个项目,你问我现在后不后悔自己错过了这个机会?当然不会。因为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可能是一个更早出现的机会,我更早下定决心自己要做的事情。

你在一件事上全力以赴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为其它错过的机会感到惋惜。
这个答案让我想起 7 年前,我还算半个「电竞作者」的时候,跟团队里另一个作者讨论过的问题。

当时他觉得,是若风、PDD、孙亚龙等第一代电竞选手激流勇退,打不出成绩就转型直播卖饼赚大钱,毁了中国 LOL。

而我觉得,「拿不到冠军也能转型直播卖饼」,恰恰是未来电竞大发展,拿冠军的模式基础。能把行业带进一个正向循环。

7 年过去了,结局自不用多说。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4543468/answer/1835741310
收到一封读者反馈,非常礼貌地反对了,我此前发表的「先看评测」相关言论。

其核心观点是,先看评测在处理一个「在他看来非常稀松平常的知识点」时,用了「故弄玄虚」的表达手法,所以不值得称赞。

这样的人,我在生活中见过很多,多到了我觉得值得一谈的地步,所以我用一个比喻来讲讲这个问题。

-

做任何一份工作,或者说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总和,就像一个圣代。

圣代是一种冰激凌,上面可以有很多 garnish,比如巧克力酱、sprinkles、坚果碎,最后,顶上一般还有一颗樱桃。

有一些人,因为某些经历,他的圣代上,有一颗很大、很红、很甜的樱桃。然后,当他看到别人的圣代上没有樱桃的时候,他就会觉得,那个人的圣代,不是一杯好圣代。

即便,事实可能是,没有樱桃的那杯圣代,下面有好得多的冰激凌、巧克力酱、sprinkles、坚果碎。但对他来说不重要,他只看到自己的好樱桃,和别人的坏樱桃。

自媒体时代,这种人格外的多,因为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镜头前的人总是离你更近的,至少看上去是这样,谁都有「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他们会拿这种标准来苛责很多人,比如苛责谁又不知道 PID 了,谁又读一个单词的发音发错了,谁又在讲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够「轻描淡写」了。

我不会说这种人,是生活中的 loser。但这部分人变成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经验」。具体来说,就是「缺乏与优秀的人共事」的经验。他们没吃过好的冰激凌,看不到问题的实质,所以天天盯着那颗樱桃,用 cynical 的态度对待一切,直到有一天,把自己包装成一罐纯的糖水樱桃。

实际上,樱桃的获取门槛可能是很低的,这部分人之所以有那么一颗好樱桃,也只不过是在混某个论坛时偶然得到了而已。真正困难的,需要长期收集、积累、磨练的,底下的那个冰激凌,他们可能并不具备。

因为如果你真的动手做过一件事,去做过最难的,那个冰激凌的部分,你在看一个人的圣代的时候,就不会把眼睛盯在那一颗樱桃的缺失上,而是看到底下真正 matters 的部分。

然后你也会知道,在媒体领域,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德不配位」。有些媒体的作者,什么都懂,天天喷天喷地,但只能拿到 ____ 的稿费标准,是有原因的。
从云游戏,到 5G、VR 头显、元宇宙、web3,以及 L4 自动驾驶。

这些所有的概念,都可以被放在一个框架下解读,即:00 年代之于 80 年代,我们有了 iMac、Wi-Fi、Netflix、Facebook、iPhone……那么,当 20 年代成为新的 00 年代,what‘s fucking next? 然后有人就会认为,答案是上面这些东西。

但信息就像食物、石油,农耕改变了人类,工业改变了人类,信息也已经改变了人类,但我们不能用革命爆发初期的那个视角和节奏去无限预演未来。拿这套理论去骗钱是 ok 的,但不应该把自己轴进去。

https://mp.weixin.qq.com/s/9snOE67XM7Jse_dwf1oJFw
发这个投票的本意是让大家也不必那么绝望。
当然,像「发动战争」这种,理应是人类善恶观最底层基石的事情,能投出这种结论,也没什么值得乐观的地方。
2025/07/10 03:25:51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