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如果以「进入公共领域创作内容」(aka 水知乎)作为起点,今年也算是我进入内容行业 10 周年。

这 10 年,所谓的新闻理想、内容初心,确实是丢得差不多了,今天的我,面对甲方再离谱的需求,也基本只会回复一个「好的,ok,没问题。」,吃饭嘛,不寒颤,行业大环境也就是如此。

但人作为人,总有生活的底线要守护。不是说什么被关个三年,也可以叫都不叫唤一声。对有的人来说,生活可以妥协妥协再妥协,作为一个做内容的,你某种程度上在用一种 narrative,定义大家的生活,就越是不能妥协。

在中文互联网摸爬滚打 10 年,我当然知道有不少鬣狗盯着我,想把我打成某种反动派。但观察、记录、讲述,这就是不分立场的内容初心。这两天看到很多同仁,不一定能通过媒体渠道发声,就用朋友圈拉住阵线,也已经是很伟大的成就了。

守护自己的生活,总是最重要的,度过了一个很好的周末,后面会准备一些圣诞礼物,提前祝大家节日愉快。
江泽民在上海益民一厂时期,建议给新的棒冰取名为「光明牌」棒冰,同时配合「中国人食用中国货」的营销,成功超越了当初曾经垄断市场的「美女牌」棒冰。

今天,让我们一起吃一口「光明牌」
NYT 发文。

At first he tried to mollify ascendant conservatives who opposed China’s tentative steps toward a market economy. But ultimately he pushed to open the economy to the outside world even after Mr. Deng’s health and power had waned.

https://www.nytimes.com/2022/11/30/obituaries/jiang-zemin-dead.html
我个人看待江泽民:

1. 他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住了政局的「温和派」领导。这或许与他「绵里藏针」的性格有关。但他没有亲自投身过红色革命,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更擅长用具体的方法拆解问题。

2.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技术官僚」,接受良好的自然科学教育,懂多门语言,爱好、擅长文艺,年轻时从事技术岗位,未经激烈斗争成为政治家。后来提拔朱镕基作为总理,同样是一个关键的「技术官僚上位」之标志。

3. 他是新中国,乃至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历史上第一个,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具备个人魅力、光环,能像西方政治家一样临场应变,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的领导。我认为正是这一特质,让他治下的中国,成功走向了世界。

4. 江泽民受任之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台湾解严开启直选,中国也刚刚经历了 89 年的伤痛。此时无论是内部保守派的压力,还是外部对中国的看法,都紧绷在一根弦上,可以说是千钧一发。但他依然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才有了后来的「全球化时代」。

5. 后冷战时代,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都建立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江泽民的不懈推动,一切以 2000 年他接受 Mike Wallace 采访为高潮,以 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结局。所幸,世界接受了中国,中国也接受了世界。这不仅改变了中国 14 亿人的生活,也为至今 20 年的世界奠定了一个更稳固的时代基础。
对我来说,ChatGPT 是一通 wake-up call。

它让人反思,你正在度过的生活,是不是只要输入寥寥几语的参数,就会被 AI 精准勾勒出细节,并预言出走向。

比如问:小明是一个热爱足球的中国球迷,他会去卡塔尔现场观看世界杯比赛吗?ChatGTP 大概率要答:根据中国的 Covid Zero 政策,小明将无法前往现场观赛。

同样,你是写字的人,你就应当反思,你写的字是不是会被 ChatGPT 轻松学习、模仿?你是读者,你就应当反思,你每天看的东西是不是跟 ChatGPT 说的也没什么区别?AI 越发展,这种生活越会变得毫无意义。

越是 AI 肆虐,就越要写一些超出 AI 模型的词、句,活一种扭转 AI 指针的生活。

https://mp.weixin.qq.com/s/tLJMyXR07e0unIEUPY-kQg
尔后回想,2017 年,可能是整个游戏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年,至少是之一。更重要的是,我的人生,恰逢其时。

我无比清楚,那个对我来说最美妙的「好年」,再也无从回返了,一切都是一生仅一次的体验。你投出石子,沉入水面,不可能重新浮上来。

https://jesor.me/2022/first-love-once-in-a-life-time-experience/
我这个人不能说「懂奢侈品」吧,但也买过一些有奢侈溢价的贵东西。

在很多人眼里,苹果产品,特别是那些配件,也是一种奢侈品。比如表带、手机壳、线缆充电器、擦镜布……难听点讲就是智商税。

这里暂时抛开品牌溢价不谈。我的亲身体验是,大部分奢侈品、潮牌,它们完美的状态只存在于从盒子里拿出来的那一秒钟。实际用起来,耐用程度一定是低于预期的。从 Hermès 的皮表带,LV 的钥匙扣,到 RIMOWA 的行李箱。至于那些纺织品就更不用说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面料,甚至就是从发展中国家的代工厂进口的。

苹果的东西,从金属件、硅胶塑料、到纺织的表带,你拿到手时也会担心:它的设计制造如此精美,会不会是以妥协耐用性为代价?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产品的「使用性能」永远是超预期的。无论是抗污性、耐水性、硬度、脆性,以至于抗敏性,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然后你就会看到,Apple Watch Ultra 这根高山表带,之所以同时做到了极致的轻量、强度,能耐水,是因为这是在日本特意找的供应商,提供的编织面料。

苹果会不会专门做个视频来吹这个面料多么牛逼?用一堆马克笔把它涂得乌七八糟再假装一擦就干干净净?不需要。因为类似的事情可能有一万件,苹果会尽量把几乎每一件都做好。从最核心的那颗芯片,到最外面包裹产品的快递箱。

是的,这个表带你在淘宝上 40 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根仿品,就看你想要的是什么了。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一切当然可以追溯到这里。
看了今年的一系列年末混剪视频,给人的感觉是,不仅制作水准在迅速下降,事件素材的选取也陷入了一种明显的「局限」。

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记者,会真的去新闻现场拍摄、报道了。以前这类混剪所使用的素材,基本都是新闻素材,素材本身的品质就具备一种力量。

比如永远无法令人忘记的,Google 的 2011 混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IEamakLoY

以及制作上极为精良的,Vox 2018 年的混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JJnC26_uw
放烟花这个事,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普通中国人第一次较大规模地,以直面人大决策的形式,参与政治。

与疫情「乙类甲管」基于行政命令不同,禁放烟花有《大气污染防治法》作为更坚实的法律基础,是全国、地方人大表决通过的。这种情况下去放野炮,是真正的法外狂徒,一种直面人大的「抗议」。

所以也别说中国人没有政治神经,政府在疫情管控上似乎退了一步,争取民权的步子马上就追上去,要求放炮了。

比较讽刺的是,十年前,中国最后一个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的公共政治议题,是「雾霾」。这个话题酝酿数年,最后在 2013 年初,被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带入全国公众视野,带向高潮。但纪录片很快遭到封杀,也开启了中国人面对政治议题「失语」的十年。

十年后,这里的矛盾不只是放烟花会产生雾霾,与当年呼吁治理雾霾的声音背道而驰。更在于,当年举旗争取民权的,是柴静这样的媒体人,aka 公共知识分子。现在这群人早已集体失声,争取权利的主体,传播方式都开始呈现出下沉趋势,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民粹陷阱。

过去一个月,中国人刚刚经历了一波全民 Covid 感染,呼吸系统正处于一个受损、较脆弱的状态,叠加上大气污染,或许会带来更严重的次生伤害。

这个问题原本和疫情一样,需要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理性评估,做出应对。但现在,混乱是时代主旋律。没有 Paxlovid、没有 mRNA 疫苗,甚至连抗原试剂和布洛芬都缺的中国人,将在充满二氧化硫味道的空气中,死去,活着。
刚踩完单车,下来的时候,不小心拉到胯了。

一瞬间疼得大叫了一声,是那种发自本能,用尽洪荒之力的嚎叫。

猛然意识到,搬家独居的这一年,自己逐渐拥有了一种「叫的自由」,越来越容易情不自禁地叫出来:看电影看到意外转折的时候,脚趾踢到柜子的时候,_____的时候……

在这之前,叫的冲动是需要被抑制的。无论是在家里、在寝室,还是在公共场合……即便是在北京独居的那段时间,因为是合租的自如房,入住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充分了解了这堵隔断墙有多么「不隔音」,稍大一点的声音都会被功放出去。

但现在,独自住在一套房子里,尽管我也知道如果使劲大叫一声,楼上楼下都是能听到的,就像楼上的小朋友从床上跳下来,会震得我头顶一闷响。但那毕竟是另一户人家。相比于抱怨噪音,户与户之间更基本的底线是尊重隐私。

所以非常喜欢这种感觉。过去一年,因为疫情和防控,我们特别缺乏「自由」的体感,但实际上,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我积攒了一些使自己自由的资本。无论是经济上的安全感,工作方式的转变,还是自主安排的作息时间,社交圈子的逐渐同调……以及像「大叫」这样的小事。

这一切,都在过去一个月,随着解封,一下释放出来,就像你花了一年时间,挂着秤砣练毛笔字,苦练之后给你把秤砣取下来,那种挥洒自如的感觉。

很美丽。
又把这个视频拉出来,看了好几遍。

每个人都会有类似的,自我怀疑的时刻吧:我做的东西、坚持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从十几岁开始,每年写一些不一定有多少人看的博客,到底有没有意义?

但这就是「做自己的 storyteller」,是「剪辑人生」。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忘记方向,向时间投降。这时你才愈发充分地感觉到,维持住 sense of time,把握你的生活,curate 你的记忆,这一切有多么重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r4y167Pc
苹果刚刚发布了新 HomePod。两年前上代停产的时候,我是这么写的:

HomePod 是一台用来「播内容」,而不是「播声音」的音箱。

你可以用它听音乐、听播客、看电影,付出极低的代价,获得极致的声音体验。但你没法用它刷 TikTok、看 YouTube、打电话,用它取代「手机扬声器」。

HomePod 甚至不鼓励你「频繁切歌」或「拖动电影进度条」,因为每一个类似的操作,都需要经过 Wi-Fi 传输,反馈不流畅,体验很差。

这是一个有点矛盾的产品。一方面,它很便宜、很方便,随便放在房间的某个角落就可以用了。另一方面,它又只能播完整的唱片、专辑。HomePod 与那些零碎的,仅几秒钟长的「抖音神曲」绝缘。

某种程度上,HomePod 将「认真听」这件事平民化了。你不需要一个经过设计的听音室,不需要专门的唱机、专门的音箱,就可以认真听一张专辑。这是苹果做产品的核心理念,用简单的方式做认真的事,也就是他们反复强调的,the music DNA。

HomePod 发布之初,我曾与朋友讨论,「现在只要开口说一句话就可以听到音乐,这是不是过于方便,没仪式感了?」但实际上,HomePod 在「方便」和「认真」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

可惜的是,更多人,甚至没有「认真听」的需求。

https://jesor.me/2021/to-homepod-the-music-dna/
倒不是没想到 Todd 会给 Anti-hero 如此好评(毕竟他不是 anthony fantano

但这段评价真的写的太好了:She knows she’ll always be the lead character, she’ll always have followers, but they’ll never see her the same way. A person can’t work that hard to stay at the center of the story and keep their image untarnished. When Taylor Swift was 20 years old, she wrote a song about how someday, she’d be big enough that no one can hurt her, and now she’s bigger than anybody and she’s more fragile than ever. She can only see herself as a monster or as some comically unloved, unlikeable person of power who can command attention but not affection.

https://youtu.be/-Fmr8g6KhEM
苹果花了 4 年去讲一个「业务多元化」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故事,把它的市值从万亿带向了三万亿。

但现在,事实证明,配件和服务并不是什么多元化,而只是 iPhone 的增值而已。今天这颗苹果,你把它切开,其实就是 80% iPhone + 20% Mac、iPad。

过去很多人会说 iPhone 是新的电视、电脑,但我越来越感觉,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大家依然低估了 iPhone 的颠覆性,无论是它对个人生活的颠覆,还是作为一门生意对苹果的定义。

https://mp.weixin.qq.com/s/bFX6LeCFdmzblgqyPyKqjQ
严肃讲几句 Bing with ChatGPT 吧。

作为一个常年高强度使用 Google 进行 researching 的人,我认为今天搜索引擎的问题,并不在于「信息呈现的方式」,而在于「信息」本身。

Google 的 Knowledge 功能已经推出很多年了,它的呈现无可挑剔,但真正的问题依然在于「污染」。任何机器,从本质上都无法对信息的 authenticity 进行甄别,比如你搜「苹果 2022 年利润」,它很难弄清楚你说的是自然年还是财年,是净利还是毛利。而苹果还是一家信息透明度极高的上市公司,如果把问题换成「字节跳动有多赚钱?」,chatGPT 给出的信息只会更粗糙,或冗长。

而我还只是一个非母语英文用户,我搜索的信息大多是知识之海里,相对浮在表面的那部分,都有坚定的事实作为支撑。如果问题延伸到政治领域,AI 在伦理和道德上就只会更加失语,比如:新冠是大号流感吗?Trump 应该进监狱吗?

然后是无法避开的,算力的问题。现在 chatGPT 能做的,就是把一些基本的信息,包装成自然、连贯的自然语言。这个特性最好的应用场景,其实是赋能语音助手。但因为算力需求有着数量级的差距,很难说 chatGPT or Bard 到底能不能最终被简化、整合进 Google Assistant。

当然,作为一个写作者,以及 self-documenter,我觉得 GPT 这类 AI 最具潜力的应用,其实是作为「分类器」对个人数据进行管理和挖掘。比如让你可以用自然语言搜索相册;分析你的语料库,在你写作的时候给出建议……但今天的 AI 公司为了训练模型,都在把所有「数据」看作一个整体喂给 AI,最终搞出来的就是一些很快会变得无聊的 AI 玩具。

就像 Joanna Stern 尝试的问 Bing Chat 的第一个问题是「2023 Grammy winners」,这难道不是 Web 1.0 的功能吗?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joanna-stern-personal-technology/bing-with-ai-microsoft-ceo-satya-nadella-on-why-search-is-changed-forever/FD2170DD-F431-49A2-8BF9-11FCF5665C3C
2025/07/09 00:18:33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