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总是会被柏林的 casual dating 文化震惊到……在一个每个人都很忙,选择很多,精神生活也异常丰富的城市里,「约会」总是一件优先级排非常后面的事情。但今天在 bumble 上还是被深深震惊了,一男的在 bio 上写,他喜欢每周都见新的人,一般周三晚上在咖啡厅or bar 以群体形式见面。如果我右滑了你,欢迎你加入。

群...体...形...式...见...面......

我大为震惊,想起上次经历这种事情还是腾讯校招的群面现场,再上次可能就是大清选妃了......
很多年前随手的一条小红书,在今天突然收到了私信。内容很简单,就是找到了一家好吃的草莓店,说谢谢我。

在德国冬天里想起了上海,突然像过去了一个世纪那么长。今天在超市采购的时候,还在想接下来有好多好多有做的事情要翻过去的大山,手里抱着牛奶不由得叹口气。感慨说人长大了,当下要面对的议题都好重啊。

不管怎样,在上海那几年都是好轻盈好年轻好可爱的时候。
在柏林见到了赛博女友的前同事M.

她有棕褐色的眼睛,金色的卷发,小小一只被裹在紫色的羊毛大衣里。我们一起沿着她住的街区散了散步,然后去酒吧点了热红酒。一路上各种街头艺人、小店、小吃车,还有抱着从二手市集淘来的台灯的年轻人。

“If any district epitomizes Berlin’s alternative spirit, it’s Friedrichshain. ”

在我读的城市小册里,是这么介绍这个区的。想起周末遇见一个50多岁的华人阿姨,我问她知不知道哪里有比较好的租房渠道。她介绍了好几个安全又安静的区。我摇摇头说,我现在就住在这个中产区,但是它太无聊了。

“还是想住在比较混乱的地方。”

她明显卡顿了一下,然后半天憋出一句话“妹妹还是有点狂野。”

如果在柏林有想住的地方,也许就是 Friedrichshain. 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这里以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量西柏林人,成为了当时占屋运动的中心。学生、艺术家、年轻人、无家可归者蜂拥而至,将建筑内部改造成居住空间和文化中心,吸引更多左翼活动者和社会运动支持者加入。

1990年春天,在这里爆发了著名的 Mainzer Straße 冲突。占屋者在街道上设置路障,使用投掷物和自制工具与警方对峙,试图阻止警方进入;而警方使用了催泪瓦斯、水炮等强制手段,将占屋者驱逐出建筑。这场冲突持续了三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引发了柏林整个社会对城市住房政策的讨论,也推动了政府层面的住房建设。

如今 Friedrichshain经历了显著的士绅化(gentrification),但上世纪的运动延续到了现在,街区还是无处不在彰显着最柏林的精神 — 反叛、反资本、反主流文化、去中心化、贫穷却性感。

在酒吧和 M 喝酒的时候,突然想起之前赛博女友和我形容,她是个“松松软软的女孩”。彼时我还在上海,手上啃着江苏路上刚买的鲍师傅,隔着屏幕在打字,想那大概就是肉松小贝的味道?很神奇,在纽约的朋友给在上海的我介绍了她在柏林的前同事。而此时此刻,我们就坐在酒吧里喝热红酒。

去年夏天是第一次见赛博女友。飞机降落的时候,我问见我是什么感觉,她说某种意义上是“过往人生”的感觉。好像活到二十代的尾巴,我开始走她二十代出头走的路,一条从此要为了一张卡而规划所有人生的路。工作、学习、婚姻,从某一刻开始你所有的人生选择都指向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终点,就是身份、留下。于是你知道了自由从来不是浪漫化的文学产物,自由明明是刀刃舔血。

当然每个人的路都是不同的,但远走高飞的女孩总是会面临很多相似的议题。就像伍尔夫说,In fact, as a woman, I have no country. As a woman I want no country. As a woman my country is the whole world.

可是世界这么大,离开了牢笼之后,怎么去锚定自己的位置呢?

M确实很可爱,小小一只,穿大衣的时候像魔法世界里的小巫女。我问她在柏林开心吗,还会回纽约吗。她说挺开心的,在这里有很多朋友,还有 close friends.

她其中的一位 close friend 是赛博女友介绍的,另外一位也是我认识的一个人。我刚下签证还没来德国呢,赛博女友就迫不及待把我们拉了个群隆重介绍。而此刻我脚踩在枯叶上,在围巾里呼出温热的气体,突然有种很抽离的感觉。想起曼仔说朋友最不缺的共同兴趣爱好,缺的是上下文。

而要我说,朋友是天时地利人和。她们三个在过去互相陪伴的时光,是我没有一起经历过的。人从陌生人变成朋友,从朋友变成好朋友,再从好朋友变成亲密朋友,需要那么多生活细节的积攒,需要一起笑过哭过的眼泪,需要无数个深夜倒在你我沙发上的肆意陪伴。每一个拥抱、告别、相见,都是时间点点滴滴具像化的呈现,这就叫上下文。

而我呢,我把上文留在了一张纸上,然后撕开了下一张纸。我不允许段落和段落之间还有一点缠绵,也不想要在新的纸面上落下重复的词藻。干净、利落、是完完全全崭新的开始。

也就是说,我来德国会有意识地减少接触中国人,但种种隔阂之下也非常难融入本地社区和人。这种重启人生的方式很决绝,也很残忍,我几乎被自己抛进一个真空地带 —— 回不来的母语区,进不去的本地人。想起前两天去做根管治,打麻醉的中途聊天,医生知道我才来一个月时,发出了过来人的感慨“唔,这正是最难的时候呀。”

出门走到车站,在柏林冬天里等着电车的到来。手机里响起几十封邮件、合同和日历的通知,麻药的劲儿在一点点过去,风吹过有割脸的痛感。我捂着发肿的左腮,那句话又浮现在了脑海里,现在正是最难的时候呀。

但是我还是会等,等着电车到来,等着冬天过去。因为夏天是柏林最好的季节。
今天是来柏林一个月纪念日!!

最近遇到太多倒霉事了,早上生气地宣布和柏林蜜月期已结束,晚上回家路上逛了逛德超心情瞬间变好了 我好爱德超和德国食物呀!光是拿拿饼干买买奶制品吃吃香肠我都要开心死咯!!而且我最喜欢一边逛超市一边戴着耳机听广播,然后跟着广播嘴里念念有词。

之前觉得自己这种习惯很奇怪,但后来发现柏林人真的很喜欢戴着耳机讲话。everyone is just so into themselves and I like it!!!!

回家后看到前几天在柏林第一次 hang out 的人(还不能定义为 date),居然约我周末去吃泰料。这哥是个搞航天的engineer, 感觉挺 nerdy 的,其实我对他印象还不错,属于可以第二次见面的那种。

第一次是去抱石,聊到最喜欢的食物他说 Italy food, 我个耳背+活在自己世界里的 girl 激动地拍他肩说u know what my favorite is Thai food too!!! (嘶啦嘶啦流口水🤤)然后激动地打开 google map 说这家很好吃那家收藏了,可惜哪哪哪家老婆婆三月要回泰国退休了呜哇!😭

就我一顿激动的手舞足蹈后这哥默默说了句,我说的是 Italy 不是 Thai… 我恨!然后他说Thai food 太辣了他吃不了。

我心里默默吐槽了一句你们白男就是山猪吃不了细糠!(破披萨有啥好吃的?(如果有我最爱的是榴莲披萨呜哇🤤 但这何尝不又是我们泰国菜!)

就觉得吃都吃不到一起可能就没有下一次了叭!在地铁上友好拥抱告别后,我就蹦蹦跳跳回家了,觉得在柏林第一次和陌生人 hang out 是个不错的体验,仅此而已。但没想到昨天他说找到一家很不错的泰料店,问我周末有没有空一起去。

泰料,当然好啦!!!!!
在欧洲约会的第一原则是不 date 国男;
第二原则是不 date 在亚洲国家有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白男。

原理很简单,人一旦做过人上人,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这几个月来第一次听中文播客,是今天做中饭的时候放了小李老师上不明白那期。然后听着听着就觉得索然无味。当然不是小李老师讲得不好,他讲得很好 —— 只是我对中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走到了现在、哪一年改变了什么、未来有什么走向,好像不太感兴趣了(或者一直没有很感兴趣)。

可能我一直就没有很强的“老中 identity”, 也没有很多的所谓“东亚意识”。说来好笑,到现在身份认同还是“世界公民”的人,是不是千禧年时代被“地球村”这个概念洗脑太深了。
在电车上和朋友聊天,突然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虽然是带着 settle down 心情来的柏林,但也要带着游客的心态多多探索城市。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比柏林更适合流亡者 —— 柏林是博物馆之城,是废墟之城,是幽灵无时无刻不漂浮在灰青色天空下的记忆之城。柏林对自由的极致追求,也是对失去、离散,以及那些难以愈合伤口的复仇。柏林是精神分裂的。

https://mp.weixin.qq.com/s/jzfBas0wCAk10mbvh-BaQg
琼瑶和大 s 的接连离世,对我来说好像有另一个寓言,那就是父权从小建构在身上的浪漫爱彻彻底底瓦解了。

重新打开了 YouTube, 看了一遍《转角遇到爱》的mv, 想起伴随着自己长大的台偶里,总是有一个帅气男人的出现,伴随着牵手、拥抱、亲吻、吵架、和好、婚姻 —— 故事从转角的爱开始,到恋人手中樱花草,我可能不会爱你,可还是想见你只想见你未来过去,这一切都构成了东亚女人命中注定我爱你的脚本。

晚上朋友来家里吃饭,聊到我们异性恋的时期,只觉得充满愚蠢、耻辱和不可理喻,是一种非常非常深的恨。那些为男性交付过的真心和流过的泪,现在看来就是年轻时付出最惨痛的代价。工作当然痛苦,但工作至少有pay;运动也很痛苦,但训练至少长肌肉;然而在东亚谈异性恋,最大的收获不过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解毒,洗去那些被称为浪漫爱的毒品。

台偶在我生命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有个人能代表我憧憬爱情的少女时代, 那一定是大 s;也许更远一点,是琼瑶。如今她们逝去,柏林的冬天也过去了。在这样一座酷儿才是性多数的城市,在拥有无上自由的飞地,我感觉自己身体里的某一部分也彻底死去。
再怎么说男的不行,我还是相信大 s 生前那三年是幸福的。毕竟汪小菲又是淋雨又是造谣,带上妈敲骨吸髓了前妻一辈子,这会儿鸡飞狗跳不知道又在演什么;具那边就发了一条 ig, “放弃遗产”。

「還有 我要講熙媛留下來的寶貴的遺產
所有的遺產 熙媛在生前為了保護她最愛的家族 用心血換來的 所以我會把我所有的權利都讓給熙媛的媽媽
我跟熙媛在一起的時間 沒辦法以世界上任何東西來代替 珍貴又價值的禮物
我要保護熙媛最愛的那全部 這就是我最後該做的事情」

又回去看了他们夫妻接受 VOGUE 采访的快问快答,知道具很有包容力,从没有发脾气。有个问题是问s,如果不当演员你最想当什么。具马上脱口而出,“医生”。s有点惊讶地说,我自己都忘了。具说你很久之前说过,而且你很爱帮助别人。

最近网上传很多的那个视频,是俩人时隔 20 多年的见面。视频里大 s 还穿着睡衣,捧着脸出来,扭捏娇羞,像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这是我近年来看到大 s 最接近童年荧幕中的形象,那个还没有说出「十年婚姻 2 死 1 重伤」的大s,也没有被泼了一身脏水只能把生活细节推到台前一遍遍自证的大s. 她还是那个台湾偶像剧鼎盛时期的天选女主角,耀眼、明媚、不可一世。

今天读了视频的背后故事,原来是具看到 s 离婚的新闻,不抱希望给 s 打了通电话,后面又开始了每天视讯。彼时正是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台湾和韩国都封锁了边境,只有家人才能见面。然后具就问,「我可以当你的家人吗?」

新冠时期的求婚,好像霍乱时期的爱情。大 s 说,「怎麼我們都這麼老了你才問我?你二十年前就應該要問我這句話了!」

于是具马上收拾行囊,飞到台湾,结束了十天的隔离,然后才有了这次见面。但其实回到最初,具对那通电话没报什么期待,毕竟23年过去了,“汉城都改名首尔了”,谁会想到 s 分手后真的没有再换过电话号码。

我相信大 s 在最后三年里,一定是幸福的。那通穿越了 23 年的越洋电话,好像也冥冥之中成就了她生命里最精彩动人的偶像剧 —— 不再是情窦初开时的荷尔蒙,而是人到中年遍体鳞伤后还愿意去爱的心,关于承诺、家庭、信任、给出和收获爱。虽然有女权主义者批评过这是“半醒不醒”,但我还是觉得,这是好了不起的能力啊[泪]

(单纯不想被漫天遍地的汪小菲新闻辣眼睛,聊聊其他的冲淡浓度。也不是说男的有多好的意思,更不是“又相信爱情了”这种鬼话,只是为熙媛最后几年的幸福婚姻感到欣慰。希望她在大众眼中并不只是悲惨的、声嘶力竭的父权受害者角色,她曾经也如此幸福过,她现在也被真心地深深爱着。不光是具。
怎么一百年过去了我还在柏林找房,但是今天真的看中了一套梦中情房。

首先位置在我最爱的三个区交界处,而且旁边就是我在柏林最爱的公共空间 Tempelhofer Feld. 以前这里是一个机场,废弃之后房地产商和政府想要建造住房,以应对城市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但这一计划遭到了市民反对,然后慢慢变成了现在柏林最大的公共空间,有艺术、有社区、有农场、有滑板和风筝,展览和装置。我觉得它凝聚了全柏林最大胆的想象力,也代表了一种柏林精神 —— 「我们不信任自己的政府,我们几乎从原则上反对一切可以反对的事物。」

作为一个不管在哪个城市租房,最最最看重地段的人来说,这套房子可以说是心目中全柏林最 sexy 的位置了。

然后房间不是很大(类比东京八平米,可以说是柏林十平米),可我就是喜欢小房间很温馨。然后厨房洗手间都有,非常干净和井井有条。房东是那种爱动手的德国人,把房子整饬得颇有巧思。他住楼上阁楼,经常会去外面旅行几个月,所以房子会 bnb 出去。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劣势,但我很喜欢拥有未知且不固定的室友!!

聊完房东带我上去参观阁楼,天了噜!!简直是那种欧洲电影里的家,他很自豪地说是不是很像韦斯安德森(我感觉更像侯麦hhh)。三面环窗,很多郁郁葱葱的植物,墙壁色彩搭配也好看,客厅和卧室都巨大。

我本来还没这个打算,看完中介魂就燃烧起来了,说我是中国的 influencer, 如果你需要转租我可以帮你发布和找短租租客(感觉是非常非常 Airbnb 的房子 —— 市中心、美丽、拥有房主个性和审美、可以探索无限好玩的附近。)想想能邀请朋友来短租这个房子,就觉得太幸福了吧。

缺点就是房东和我吐槽上一个也是中国的女生,他出于信任没收押金,结果她一声不吭住了一个月就搬走了,还挺无理的。他非常生气觉得信任被辜负了。然后我就在说啊很抱歉听到这个,但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是这样的。他说也许一开始 vibe 聊得都很好,但也不知道后面咋样。

记得看之前一个帖子,说德国房东决定把一个很抢手的房子租给他,因为他是中国人。上一届租客也是中国人,把房子照顾得很好,所以他对中国人有很好的印象。唔,有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觉,而我就是前人挖坑后人背锅…🤦 希望这个房东最后能把房子租给我吧,感觉是这两个月看过最满意的房子了。

哦对了忘了说,是永久合同,价格非常 affordable 简直回到了那个士绅化前的柏林(现在就去烧香拜佛了)。
来柏林一个半月:

☑️ 在柏林地狱租房模式中苟活下来,并且以不可思议的价格租到了一个梦中情地段的好房(这个地段极少房子会在市面上流通)

☑️ 每天都在不同馆里运动最后找到了最爱的健身房、普拉提馆、瑜伽馆、攀岩馆、抱石馆

☑️ 从刚来时一个朋友都不认识到现在慢慢有了第二次见面的朋友,并且为还会创造更多见面而感到开心

☑️ 在柏林万分 toxic 的约会文化中拥有了一段健康且令人舒服的 date 关系

☑️ 成功将为人诟病的柏林冬天浪漫化并且爱上德国冬天

虽然搭建新生活快要累死了,还被德铁罚到哭,被保险坑到家破人亡(夸张修辞),但还是一点点有了 settle down 的安心感。嗯!春天,快来!
虽然每次和别人解释

1. 我不用微信
2. 用微信联系不上我
3. 消息不怎么回复

都很累,但抵不上不用微信和远离国内社交圈的快乐。

(ps:我说的“不用”指的是手机卸载app、只保留电脑使用、不刷朋友圈、只定期 check 消息、忽视90%只回复一些重要的。不要揪着字眼说我明明看你balabal…很烦。) ​​​

——

很久以前老是在古早论坛上刷到那种帖子,说有个朋友移民国外,结果微信消息再也没有回了,朋友圈永远定格在了某一天再也不更新了,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怎样。然后有人回复说,ta只是过上了新人生,懒得回头。

真好,没想到多年后我也变成了那种死了的朋友^ ^
今天和朋友讲说,过去两年一直在四处旅居,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法建立长期的关系网络 —— 厌倦了和每个人都一面之交,厌倦了一期一会,厌倦了注定没有未来的心动。所以现在抱着长居的打算来到柏林,也非常希望能发展一些长期关系(特别是友情)。

然后话音刚落,在摇摇晃晃的公交上就收到 date 消息,说周末搬家需不需要帮忙呀,自己最近也想搬家,住得离我更近一点(现在住得很郊区)。想起ta最近拿到驾照准备买车,就一直发我柏林郊区适合野攀的地方。还有等天气暖和一点,一起去柏林周围有意思的小地方春游(啊我最想去 Potsdam 了!)

说实话看到消息的时候有点感动。倒不是感动ta有多喜欢我,而是终于处于一段可以想象未来的关系了。不是那种要走入婚姻的未来,而是可以一起去吃日料的周末,可以一起去野攀的春天,可以去 Tempelhof 草地上躺着喝啤酒的夏天。

最近柏林晴天越来越多,白昼越来越长,我感觉春天就是这么触手可及的距离。“未来”对以前总是处于不确定性中的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此时却具象成了当下的每一刻每秒。为当下的这种状态感到欣慰,也觉得好来之不易呀!!

(虽然我觉得我们大概率也会分手……但此刻的感动和开心也是真的。)
今天柏林下雪,在大雪纷飞里见到了一个神交已久的女性企业家 role model. 高信息密度地谈话了四五个小时,回去路上在想她真好啊,结果到家就收到她消息说“你好好哦,加油“。😭就趁着大雪把今后人生的愿望也讲出来:

未来还想搬去生活的城市,巴黎~伦敦~(或许墨尔本)~纽约;想要拥有更坚固的事业占据更多话语权;想要有更聪明的大脑和更敏捷的身体;想要在有限的人生里持续探索无限的可能性。感恩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但我的远远不够。
我讨厌和女性之间的谈话内容:男的、约会、恋爱、亲密关系、女权党派之争、中文播客、美役、消费、流行文化。

我喜欢和女性之间的谈话内容:事业、商业、规则、美学、在创造、逻辑和思维、生意、话语权、权力、困境的突破而不是困境本身。

(不要问为什么光说女的。因为不怎么和男的谈话,除非很厉害。)
柏林电影节,看完《大热片想飞的女孩》了。

太难看了!太难看了!超级无敌巨型大烂片!!!!因为前期宣发一直强调双女主(搞女铜),我以为终于能看到女人上桌吃好饭了;结果故事有多老套呢,仿佛重庆市政府在 70 年代搞的禁毒宣传片在 21 世纪终于重见天日,并且响应生育政策搞个17岁未成自我救赎生娃桥段。我真的绝望了,特别是在柏林节其他非常先锋的女性主义电影里,突然穿插了一个老掉牙的片子。已经不是食之无味了,是什么烂东西。叙事极其拖沓、无聊、烂俗,内核无比空洞,台词尬上天了。眼睛受罪就算了,耳朵也聒噪到像被摁在地上揉搓,如坐针毡!

想飞的女孩,改名叫戒毒女孩plus想生的女孩好不好?当之无愧大烂片!!!!烂到什么地步!我一直觉得中途离场是对电影的极不尊重,但本场电影中途离场的人我都觉得珍惜生命。我要不是坐在最左边早就走了,然后想走走不掉真是想跳楼。

这部片子到底怎么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看得我想死,变成想死的女孩!!!

———

本来今年第一次参加柏林电影节,我已经决心不看带龙标的华语影片了。但这部口碑太烂反而激起我的好奇心,觉得文淇选片眼光一直挺不错的。没想到比我想象的还要更烂一百倍!!
今年发生在身上的一个变化,是变成了浪漫爱过敏体质。刚刚看到友邻写在上海骑车去见前夫的故事,突然被勾起一件浪漫小事,一个很异乡人的故事。

是什么呢,是什么呢……

啊,是有一天一起去日料店吃拉面。作为一个从未有过亚洲经验的人,ta的筷子用得很糟糕,我汤都喝完了ta还有半碗面。吃完后消食散步。柏林冬夜很冷,那天下了很大的雪,地上结成的冰令人趔趄不已。我说我刚经过了一个柏林很有名的独立书店,ta说那一起去看看吧。

一边走一边聊天。我来柏林快两个月了,语言还是不太好。并不是留学出来的,也没有长期生活在英文语境,一下子被抛到这样的环境里就有点吃力。中文下的我伶牙俐齿妙趣横生,德语下的我是大白痴,而说英语的时候又像个年久失修的机器,卡一下顿一下再转两圈,再卡一下。

但是每次我“啊啊啊啊听不懂”的时候,ta都会很耐心地~放慢语速~重复一遍,或者解释一下刚才那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然后我英语说得乱七八糟的时候,ta会很认真地说hayami sorry, 有时候我让你重复一遍,不是你的问题,因为我的听力不太好。

那天晚上也是,我忘了一个单词怎么发音然后开始胡言乱语。ta就想了一下,说你想表达的是不是xxx?我说对对对,ta笑着说,I need to read your mind uhh?

在我们的交往中,我要花更多力气去表达我的想法,ta也要花更多心思去揣摩我的语言,所以那一刻被 read your mind 这个形容击中 —— 我在用一种英语之外的英语,混杂着德文和中文语法,和某些时刻总是脱口而出的日语。像是变成了七肢桶,在二维平面上粘连着各种语言符号。

请以我的语言理解我。

我没有把这些内心活动讲出来,可能是编织语言太累了,也可能是散步本就是轻盈的。我只是笑着跳起来回击,but it’s easier than using chopsticks, right?

来到书店的时候已经关门了,落地窗前摆着五光十色的杂志,在夜色里闪着幽幽光泽。路人三两成群,裹着围巾匆匆而过。我站在台阶上、靠着窗,我们接了很久的吻。走时回头看了一眼,窗上贴着大大的店名:

Do you read me?!
2025/02/22 18:15:41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