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在某一个意义上,中国人可以说是最容易统治的百姓。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中国人是很少会向统治者采取“对抗”态度的。因此,香港曾是世界上最稳定的殖民地,而台湾的局势,与东南亚、拉丁美洲等独裁政权比较,也是安定得多的。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人性格中的“祥林嫂”的成分。

至于侨居海外的中国人,也大多是只谋一口饭吃,而很少参与政治。因此,到了像东南亚地区排华的时候,就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甚至在美国这个移民众多而大家又都可以公开组织“压力团体”的地方,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是瞠乎别人之后的。

大陆是保存中国人特色最浓的地方,因此,在每一个人身上,“祥林嫂”的影子就特别庞大。在自己的权益长期被忽视的情形下,他们的一种态度是噤若寒蝉,甚至连心中也如是,好像出言不敬批评当权者,就是在讲父母的坏话一般。另外一种态度是在背后埋怨或发牢骚——当我在大陆时,发觉这个倾向已经有压倒前一倾向的趋势。但是态度也不是“对抗”,而且往往可以被上级用做“思想工作”的方式周期性平息下来。这种用“人情攻势”来对一个人做“思想工作”的办法,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

上述的“逆来顺受”倾向,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的特色。“老百姓”一词,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名词。它是指被统治者,是相对做官的人而言的,因此与现代的“公民”观念没有相通之处。

然而,中国老百姓避免与权威对抗,还可以由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阳奉阴违”。这并不是一种争权利的态度,而是一种破坏法制的小动作,因此是一种没有尊严的消极违抗。如果明文规定的制度太不合理,而又不敢去用具有原则性的方式改变它,结果就只有培养不守法的精神,换言之,即使连合理的规则,只要没有外力约束,也不会去遵守。因此,这不是一种确立“自我”的反抗精神,而只是使人格失去尊严的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压缩。而且,它造成整个体制的瘫痪。因此,中国人虽然是驯良的易于统治的老百姓,却没法像日本人一样,使整个社会的体制上轨道。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book #书摘
不吃早饭对身体到底有什么影响?

你也听说过这样的话吧:「早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不吃早饭会变得更胖」「不吃早饭等于慢性自杀」「不吃早饭的人会得胆结石」……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发现,这一切并非如此简单和绝对。

1️⃣ 早餐神话的诞生

现在的你可能很难想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其实都没吃严格意义上的「早饭」。

周秦到两汉时期,普通人一般只吃两顿饭,第一顿在 10 点到 11 点之间,第二顿在下午 3 点到 5 点之间。

这种吃法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农耕社会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因为生活不富裕,只有帝王将相才能一日三餐或者四餐。

随着学校和工厂标准作息时间的推进,我们需要按照标准的时间表进食,补充能量。当整个社会的运行都依照着某种时间表的时候,三餐也就应运而生。

可以这么说,规律的三餐是为了「吃饱肚子好干活」设计出来的,也是在当下人们生活节奏里最健康的选择。

而早餐神话的诞生,更像是一场资本与商业的合谋。

1897 年,美国最早的早餐麦片品牌 Grape Nuts 创立。为了让产品被迅速推销出去,广告开始不遗余力地夸大早饭对人体的重要性。

他们宣传早餐麦片能够防病治病。

早餐麦片被推崇成为对大脑和神经健康有重要好处。

他们为早餐神话提供的最有影响力的一则广告则是:不吃早饭会变胖,吃早饭能减肥。

然而,如果翻看当时早餐麦片公司引用的文献资料,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些大型商业资本把科学当成了一场游戏。他们通过赞助研究经费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操控了研究成果,为夸大早餐的健康神话添砖加瓦。

如果我们尽力拨开资本疑云,重新看待那些关于早饭的传言,不吃早饭,到底会怎样影响我们的健康?

2️⃣ 不吃早饭到底有没有害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的是,到底什么是早饭?

就像是几点睡算熬夜一样,几点吃算早饭也很难有一个标准的时间。

妈妈的定义里是早上八点,你的定义可能是睡醒了再说。从众多关于早饭的研究上看,定义是:一天中的第一餐,或者醒来后 2 小时摄入的,大概占日常所需 20%~30% 的一餐。

也就是说,你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八点钟吃下去的叫做早饭。

周末吃得晚,睡得晚,早上十点起床,十一点多吃的也可以叫做早饭。

但是,如果你只是起来之后吃了一片饼干,喝了一杯咖啡,能量摄入远远不够标准,严格来说,这样还是没吃早饭。

为了不产生歧义,让我们重新定义一下问法:起床后 2 小时内不吃饭会怎样?

答:如果你只是偶尔不吃,真的不用担心,最坏的结果可能也就是饿。

不吃早饭不是什么慢性自杀。早饭吃的不够,确实会产生血糖的变化、注意力减缓,但这些都能够通过赶紧吃点东西缓解,偶尔少吃一顿,并不会有什么可怕后果。

很多不吃早饭的重大危害研究,还属于观察研究阶段。也就是说,不是有吃早饭习惯的人更容易控制体重,更加健康,而是吃早饭的人往往也有规律饮食和作息的生活习惯。

然而,长期不吃早饭依然不值得推荐。只是其中更大的问题也许不在早饭,而在三餐的规律性。

3️⃣ 早餐背后的真理:吃饭要规律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工作、熬夜、起不来等原因,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的。

这样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给身体带来不少隐患。

比如总和不吃早饭联系起来的胆囊疾病,它的形成更多和肥胖、胰岛素抵抗、二型糖尿病、缺乏锻炼以及遗传相关。

而各类研究提醒的,其实是要按时规律的吃饭。规律饮食可以降低胆汁里的胆固醇饱和度,并通过促进胆囊排空来减少胆囊淤滞,预防胆结石的发生。也就是说,预防胆囊疾病的关键不在于早饭,而在于不要让自己饿肚子,导致空腹时间太长。

不吃早饭影响胆囊健康,不吃午饭,不吃晚饭也都会有影响。

对于已经存在高胆固醇血症、或胆汁淤积、或胆囊结石的朋友,请一定更加注意。鉴于整夜空腹时间长,为避免胆结石,吃早饭及避免两餐间过长间隔对这类人群格外重要。

早餐和减肥的关系尚不明朗,但不规律饮食真的会让你长胖。

一项发表于著名医学杂志 BMJ 的系统性回顾研究对 13 项早餐和体重关系的研究做了总结,结论认为吃早饭可能不是减肥的好策略。不过也有研究认为,不吃早饭可能会影响空腹时间,导致午餐时候热量摄入增加,且某些营养素的吸收率增加,比如膳食脂肪等。

而足够多的研究认为,不规律饮食会导致增重、饥饿相关激素增加,并最终导致代谢紊乱、甚至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我们应当更关注的不是早饭,而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吃下去的三餐是不是规律,是不是营养。

为了减肥被跳过的晚餐,工作繁忙吃个饼干打发的午餐,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一步步伤害我们的身体,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法遵守传统意义上早八点,午十二点,晚七点的三餐,也失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规律,不得不承受超时工作和高压的生活。

但至少我们还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新的可执行的生物钟。

如果晚睡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常态,吃饭不得不向后推迟,至少我们还可以规划好自己吃饭的时间,营养规律地吃好三顿饭,别让自己忘了吃饭,饿着肚子。

生活已经够辛苦了,不管怎样,请一定要记得好好吃饭。身体好了,意志才不会薄弱!

(via 丁香医生) #早餐 #饮食

📡浮光掠影:@inbox_all
👍2
2021 年的顶级独角兽

截至 2021 年 12 月,有 35 家估值超过 100 亿美元的初创公司,其中美国 16 家、中国 10 家,合计占比超过 75%,字节跳动估值 1400 亿美元成为最有价值的创业公司,大疆、小红书、商汤、卫龙亦榜上有名。

#资讯
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

按月活排名🔽

1️⃣ Facebook
2️⃣ YouTube
3️⃣ WhatsApp
4️⃣ Messenger
5️⃣ Instagram
6️⃣ WeChat
7️⃣ Kuaishou
8️⃣ TikTok
9️⃣ Telegram
🔟 Qzone

#资讯
🕸 臺灣音聲一百年

1914年臺灣人第一次走進錄音室錄的是什麼歌?1933年前開始有流行歌曲出現,那時是怎麼唱、有什麼伴奏樂器?當時流行歌壇紅遍半邊天的一姐純純,歌聲是如何?台灣第1支被查禁的歌曲或第1位流行歌手是誰,為什麼被禁?以上這些疑問,現在到「臺灣音聲一百年」網站,不僅可以找到解答,還可以立即聽得到!

這個由台灣歷史博物館所維護的網站,計畫將大量台灣早期的黑膠甚至是珍貴的「蟲膠」唱片數位化,讓現代人可以透過聲音來認識台灣,從 2015 成立至今已經收錄不少聲音紀錄,進入網站就能搜尋和線上收聽各類歌曲或早期的廣告聲音,也能查找演唱者、作詞作曲者或出版單位等分類。

在「臺灣音聲一百年」網站可以找到的音聲最早為 1890 年,有不少黑膠封面、介紹頁或廣告傳單等影像紀錄,可以直接線上收聽這些可能你我從未聽過的聲音,主題展覽也有一些相當有趣、讓聽眾長知識的題材,透過聆聽這些過往的聲音紀錄,讓你對過去一百年的台灣印象立體起來。

#网站 👉 传送门
📡浮光掠影:@inbox_all
祈哀鬼神:中国古代疫病应对措施失范探析 | 阅读原文

中国古代抗击疫病的过程中不但有很多积极的应对措施,同时也常会有许多应对失误的举措。无论是帝王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医学界和普通民众,应对疫病时在认识上和具体措施上存在着隐瞒疫情、抗疫物资发放不当、应对措施不科学、广大基层缺医少药、医学治疗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相对于古代数以千次的疫病来说,许多时候人们的应对有效性不强,在疫病面前往往显出无能为力,从而使相信巫觋、祈哀鬼神成了重要的抗疫手段。

#疫病 #抗疫 #失范 #鬼神
土地基础知识大全 | 阅读原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 #土地 基础的20个问题:

1、土地划分的三种类型

2、建设用地分几类?各是什么含义

3、建设用地使用权如何取得

4、哪些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划拨获得

5、哪些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协议出让获得

6、哪些土地使用权必须通过招拍挂获得

7、什么是宗地

8、什么是红线图

9、什么是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

10、什么是容积率、建筑密度、楼面地价

11、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有何要求

12、什么是土地增减挂钩

13、什么是耕地占补平衡

14、什么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15、农用地转成建设用地要经过哪些程序

16、什么是储备土地

17、什么是生地、毛地、净地、熟地

18、什么是土地一级开发

19、土地一级开发流程有哪些

20、土地一级开发有哪些模式
👍7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TED】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交谈者?

如何成为更好的沟通者,不浪费时间、不感觉无聊,以及最重要的是,不冒犯任何人。电台主持人 Celeste Headlee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学到了许多沟通技巧,分享了十条提高谈话质量的建议,非常值得一看!

1️⃣ 不要三心二意;

处在当下,进入交谈那个情境中去。当你想退出就退出,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2️⃣ 不要好为人师;

你需要在进入每一次交流时都假定自己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真正的倾听需要把自己放在一边,有时候,这意味着把你的个人观点放在一边。
比尔·奈伊说:“每一个你将要见到的人都有你不知道的东西。”即每个人都是某方面的专家。

3️⃣ 使用开放性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请参考记者采访的提问方式, 以“谁”、“什么”、“何时”、“何地”、 “为什么”或“如何”开始提问。

4️⃣ 顺其自然;

也就是说,想法会自然流入你的头脑,而你需要将它们表达出来。

5️⃣ 如果你不知道,你就说你不知道;

要学着这样做,谨言慎行,谈话应该是负责任的行为。

6️⃣ 不要把自己的经历和别人比较;

任何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在谈论你的事,你不需要在此刻证明你多么能干,或者你经受了多少痛苦。交谈不是用来推销自己的。

7️⃣ 别重复自己的话;

这很咄咄逼人,也很无聊,但我们很容易这样做,尤其是在工作交谈中,或者和孩子的交谈中。 我们想声明一个观点,于是换着方式不停地说。别这样。

8️⃣ 少说废话;

说白了,没人在乎那些年份,名字,日期等等这些你努力试图在脑中回想的种种细节,别人不在乎。他们关注的是你,对方关心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有什么共同点,所以忘掉细节吧,别管它们。

9️⃣ 认真倾听;

这不是最后一条,但是最重要的一条
真正注意听别人讲这很耗费精力,但如果你不这么做,你们就不是在交谈,只不过是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彼此嚷嚷毫不相关的话。你们必须相互倾听,史蒂芬·柯维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为了理解而倾听,我们为了回应而听。”

🔟 简明扼要。

“好的交谈就像恰到好处的迷你裙:足够短,能够吸引人,又足够长,能够包纳(盖住)主体”

Read More10个“人类高质量陪伴”实用建议

🏷#生活 #沟通 #聊天
📡浮光掠影:@inbox_all
👍1
✍️
在口号把活的问题变成抽象问题的地方,在口号要与口号斗争到底的地方,人民没有理想,只有敌人。

——V.S.奈保尔📚我们的普世文明

#书摘 #book
👍1
2025/07/08 18:47:30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