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青年教育设施的费用”一节,讲的内容简直就是在描述当下的中国教育。
https://ia.samaltman.com/

在亚当斯密的时代,社会发展相对较慢,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失去比较优势后,同行之间经历一次战争,再来一次转型也可能华丽转身。劳动人民失业了,再就业也相对容易。

AI时代,社会发展的太快了,个人可能会永远的失业,国家也可能永远的失去竞争优势,而难以脱离贫穷。

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大,为了维持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必然会更加健全。总体上,AI会让人们更富有,有更多闲暇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高端的产品。
《文明的故事》,“文艺复兴的衰微”中讲到:

在中世纪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国家内,在医学方面的进步,到1500年为止。就拿其中最高明的解剖学家和医生来说,他们对医学的认识还不如公元前450年到200年的盖仑、希波克拉底和苏拉努斯(Soranus)等几位医学大师。

医学的命运往往就是这样:当它对某种疾病有了新的克制方法时,新的疾病也紧随而来。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像雷军这样的有钱人,早就可以退休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却非要去创业当孙子。

因为对有钱人来说,无聊也是一种折磨,为了让人生更有意义,忍辱负重的解决难题可能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钱人的问题不只是无聊,他们会遇到不少普通人很少遇到的难题,没有人跟他有共鸣,也几乎没人能帮助他们。这也是为何,曹操当年说“谁人能知我心”。

我搞这个频道,也是感觉不被身边亲友、同事理解,把这当作一个树洞。现在我已经不期望被理解了。世界自有它的运转趋势,个人的偏好不同,从不同视角看到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感受很容易理解。

当我把无人机飞到100米时,感觉自己太渺小了。即使上帝或外星人存在,我也像蚂蚁一样渺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盖房、修路时,会考虑蚂蚁或野猪的感受吗?
这两天的股市,不想关注都很困难。

​这种大水漫灌的行为,就像2005~2007或者2015年前后一样,只会助长人们的投机心态,让资源错配更加严重。

​如果雨露均沾,无条件给所有人发几个月钱,人们自由选择是去消费、投资还是还贷,会让所有人感觉公平,资源也能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可以预见,一年之后,大水会蔓延开来,通胀会传导到各个角落。如果资源错配特别严重,到时候将会有很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包括快递、外卖、出租……),因为满足那些需求得到的回报远不如投机倒把来钱快。
可以把一国的经济当作一个神经网络模型,这个模型的目标是适应慢速变化的环境,努力提高泛化能力和精度,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就是那个国家经济模型能够高精度、低成本解决的问题。根据一点端倪,它就能预测未来大概率的发展方向,并且合理的配置自己的资产。泡沫的炒作与爆破,都是资产错配的表现。

有价值的模型中,每个节点都会不断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无意间也帮助优化了整个模型。

政府反复无常的干预,可能会让每一个节点无所适从,也影响了他们的预期。最终适应环境的个体的优化方向变成了根据蛛丝马迹预测政府的行为规律,而不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热爱的事业,无意间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形成经济模型的比较优势。

只有投机分子才能成为这种模型的骨干节点。这样的模型,除了迎合反复无常的统治者外,很难创造太大价值,模型中的个体也不会有太多幸福感。这样的模型,因为泛化能力较强,精度却很低,只能做些繁琐、低端的工作。

社会发展越快,这样的模型越难以适应,因为做实事的节点的权重太低,声音常常被忽略。

优化模型时,按照固本培元、慢慢调理的思路是有道理的,因为训练好的模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但也应该保证每个节点都能生存下去。下猛药只会助长投机风气,解决一个大问题的代价是涌现出多个问题。
格隆发了一个视频“这波行情究竟能走多高?来自日本的经验”。他认为短期会有一点效果,但是如果通缩的形势没有扭转,还会跌下来。

既然老年人有钱不花,不如直接给年轻人发钱,又能带动消费,还能带动投资,甚至可能会搞创新。

如果把炒垃圾股的钱拿去风险投资,投资年轻人去创新创业,培养更多的小马云、雷军、张一鸣,中国才有前途。

​炒股是没有前途的。但我们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去做投机分子才能活得不那么艰苦。
付鹏在2023年12月的演讲《抓住下个时代的机会,就在这两端》中说,而中间的80和95后,可能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时代可能造就这一代人可能将是最苦的。因为你们要工作、挣工资、还房贷、养娃,所有的成本和不好的预期可能都在你们身上。所以我不会做你们的生意,中产阶级的生意我可能要慎重思考再思考。

​为国抗鼎,又被深度套牢。

​如果政府不帮忙,我能想到的这代人摆脱困境的唯一稳妥方法就是打洋工。
图中是刘煜辉在2023年3月提的建议。

​我过去那些年一直难以理解,租房市场乌烟瘴气,政府为啥不去管?

​年轻人选择买房而不是租房,是因为租房的体验太糟糕了!如果当初解决租房的问题,房价根本不会炒那么高,生育率也不至于这么低,年轻人专心工作也会让中国科技更有竞争力。
Know Thyself
这两天的股市,不想关注都很困难。 ​这种大水漫灌的行为,就像2005~2007或者2015年前后一样,只会助长人们的投机心态,让资源错配更加严重。 ​ ​如果雨露均沾,无条件给所有人发几个月钱,人们自由选择是去消费、投资还是还贷,会让所有人感觉公平,资源也能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 ​可以预见,一年之后,大水会蔓延开来,通胀会传导到各个角落。如果资源错配特别严重,到时候将会有很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包括快递、外卖、出租……),因为满足那些需求得到的回报远不如投机倒把来钱快。
格隆所说的日本当年类似通缩情况下,央行炒股后的市场反应。

如果在开涨一周后买入,一年涨40%多,主要快速上涨都在前三周。

A股十月份可能会涨破3500,一年内可能会到4000。

但是如果大量资金流到股市,其它没人关注的市场可能会有好机会。

而且考虑到现在社交网络的发达,股市可能会更快的到达目标位。散户们刚上车,可能就到站了。

突然发现我画的区域不对,日本央行是2010年10月开始炒股的,那样效果就更糟糕了,看看2011年插的针!
​马斯克说,他非常支持为任何有才华、勤劳、诚实的人提供快速的合法移民。美国应该像一支要赢得冠军的职业运动队一样——选拔最好的球员,让整个球队获胜!

​他又补充到:如果某人是一位优秀的护士、医生、工程师、木匠、水管工、电工、教师、科学家等,他们应该受到欢迎。

Taleb说,高技术人员可以远程工作,却不能让他们清理卫生间、割草、种树……富国正在结构性的陶醉于便宜低技能劳工带来的红利中。

​所谓结构性,也就是更大的房子和院子。
实体经济跟股市、加密货币有点像,只是周期更长。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实体经济越来越像股市了,股市越来越像币圈了。

​市场很残酷,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该试图抓住所有机会,不应该盲目跟风,不应该孤注一掷,也不用患得患失。
在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时,可以通过增加需求或减少供给来解决。

​在债务的压力下,企业更倾向于降低成本以满足更多人的非刚性需求,最终有效需求更少了。

​在最应该减少供给的时候,企业却拼着加杠杆降低成本增加供给,满足市场的非刚性需求,甚至让过剩的供给产生新的需求,在周期结束时,大多数企业就像股市中被套牢的散户一样。

想要长久的企业应该“功成身退”,不断去寻找下一个刚性需求,努力解决社会未来5~10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为维护市场的稳定而努力。持续的价值投资,才能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最终定然是会被需要的。
今天太冷,不适合出门,随便看几页书。

​亚当斯密早就看透了经济周期。
​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跟经济学家萨伊的“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很相似。

发展AI​、机器人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让人有更多选择。人生的意义不应该由某一种工作定义,人应该不断发现新的意义。
看了林亦去年的视频《M2 Ultra: 干翻英伟达!决战AI之巅》,我才第一次对“统一内存”有个概念。

​这样发展下去,很快英伟达的地位就保不住了。

去年买了个丐版Mac Mini,一直在吃灰,等以后有空看看能不能在上面跑Llama最小的模型。

https://github.com/ggerganov/llama.cpp/discussions/4167
修改电脑上的本地时间到昨天,然后提交代码,最后push到github,会让github误认为代码是在昨天提交的。

修改本地的用户和邮箱,也有类似的欺骗效果。

对于比较相信Github提交记录的人来说,这是个巨大的隐患。
2025/07/08 11:33:11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