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冬天,喺大風落雨嘅日子,身體總係會覺得特別凍。「風寒效應」究竟係乜?香港濕凍,世界第一?今集《氣象通識》,會同大家拆解一下有咩因素會主宰寒冷天氣對我哋身體嘅影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Onw6CvbZU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Onw6CvbZU8
YouTube
風寒效應係啲咩?香港濕凍世一?|MET WARN 氣象通識
#冬天 #寒潮 #風寒效應 #濕凍 #香港 #天氣
每逢冬天,喺大風落雨嘅日子,身體總係會覺得特別凍。「風寒效應」究竟係乜?香港濕凍,世界第一?今集《氣象通識》,會同大家拆解一下有咩因素會主宰寒冷天氣對我哋身體嘅影響!
旁白:TN Lam
美術、剪接:Isaac Fong / Roger Li
撰稿:Philip Lau
"Empire Collapse" by Cold Cinema
https://bit.ly/3Eex6sC
每逢冬天,喺大風落雨嘅日子,身體總係會覺得特別凍。「風寒效應」究竟係乜?香港濕凍,世界第一?今集《氣象通識》,會同大家拆解一下有咩因素會主宰寒冷天氣對我哋身體嘅影響!
旁白:TN Lam
美術、剪接:Isaac Fong / Roger Li
撰稿:Philip Lau
"Empire Collapse" by Cold Cinema
https://bit.ly/3Eex6sC
天文台預料,一股強烈冬季季候風會在接近週末抵達華南沿岸,週末期間該區早上寒冷,內陸地區嚴寒。
預測星期六及日天氣寒冷,當中週日(本年渣馬賽事日)最低氣溫預計會降至11度。
預測星期六及日天氣寒冷,當中週日(本年渣馬賽事日)最低氣溫預計會降至11度。
日本廣泛地區受大雪影響,北海道東部帶廣市12小時降雪量打破日本國內的最高紀錄。氣象廳預計,未來一兩日,北陸、新潟等地積雪量會急升。
受到低壓系統的影響,北海道東部地方於2月4日晚上開始受暴雪影響。當中帶廣市一小時降雪量曾高達24厘米,12小時降雪量高達120厘米,打破日本國內12小時降雪量的最高紀錄。積雪量由前天僅5厘米,於24小時內急增至129厘米。
與日本東北三陸海域的低氣壓相關的偏南氣流將水氣不斷輸送到北海道東部,而三陸海域的海水溫度比正常高出5度,加速水氣蒸發。同時冷空氣覆蓋北海道,當低氣壓相關的水氣與冷空氣相遇時便會引致大雪。
除此之外,冷空氣亦影響日本其他地方,氣象廳預計北陸以及新潟等地今明兩日積雪量或會急增。
受到低壓系統的影響,北海道東部地方於2月4日晚上開始受暴雪影響。當中帶廣市一小時降雪量曾高達24厘米,12小時降雪量高達120厘米,打破日本國內12小時降雪量的最高紀錄。積雪量由前天僅5厘米,於24小時內急增至129厘米。
與日本東北三陸海域的低氣壓相關的偏南氣流將水氣不斷輸送到北海道東部,而三陸海域的海水溫度比正常高出5度,加速水氣蒸發。同時冷空氣覆蓋北海道,當低氣壓相關的水氣與冷空氣相遇時便會引致大雪。
除此之外,冷空氣亦影響日本其他地方,氣象廳預計北陸以及新潟等地今明兩日積雪量或會急增。
【久違的乾凍渣馬】渣打馬拉松將於明日(2月9日)舉行。天文台預測,當日氣溫介乎10至16度,日間非常乾燥,濕度介乎35-70%;吹和緩至清勁偏北風,稍後轉吹清勁偏東風,離岸及高地間中吹強風。表示本屆渣馬或成歷屆最乾燥,以及第二低溫;而歷屆最低溫渣馬則為2004年,當年天文台總部僅錄得8.3度的低溫。
據相關研究指,眾多氣象因素中,氣溫與馬拉松選手平均賽事完成時間以及未能完成賽事的選手百分比(Percentage of non-finishers)的關係最為顯著,而其次則為濕度(只適用於氣溫偏高或偏低的情況);而一定的風勢雖有助選手散熱,但若風勢過大,甚至賽道上出現逆風情況,則會加大選手的體力消耗。以上三者均是人體承受冷/熱壓力(Cold/Thermal Stress)的重要指標。對比前幾屆的「濕熱」,相信今年的「乾凍」對不少參賽者更為有利;惟仍需注意在部分較空曠的賽道(如橋面路段)或會出現較強陣風,加劇風寒效應(有關風寒效應的相關資訊,讀者可參考MET WARN較早推出最新一輯的《氣象通識》),參賽者宜於上述路段留意體力消耗程度。
友台網主 #岳人 今屆亦再度參賽,他對參賽者有以下數項建議:
1. 務必做足熱身,以防寒冷令肌肉繃緊/抽筋;起步前可考慮用便利雨衣保暖。
2. 針對「快腳」:頭段心率爬升雖較慢,但勿胡亂「追心率、亂加速」、宜按原定計劃配速前進;待過半程後體感仍無不妥才考慮提升配速,即 “negative split”。
3. 針對「慢腳」/fun run(walk)/預期做「步兵」者:要提防風寒效應,尤其全馬組跑手在醣份耗盡及流汗後容易失溫,導致不適。
據相關研究指,眾多氣象因素中,氣溫與馬拉松選手平均賽事完成時間以及未能完成賽事的選手百分比(Percentage of non-finishers)的關係最為顯著,而其次則為濕度(只適用於氣溫偏高或偏低的情況);而一定的風勢雖有助選手散熱,但若風勢過大,甚至賽道上出現逆風情況,則會加大選手的體力消耗。以上三者均是人體承受冷/熱壓力(Cold/Thermal Stress)的重要指標。對比前幾屆的「濕熱」,相信今年的「乾凍」對不少參賽者更為有利;惟仍需注意在部分較空曠的賽道(如橋面路段)或會出現較強陣風,加劇風寒效應(有關風寒效應的相關資訊,讀者可參考MET WARN較早推出最新一輯的《氣象通識》),參賽者宜於上述路段留意體力消耗程度。
友台網主 #岳人 今屆亦再度參賽,他對參賽者有以下數項建議:
1. 務必做足熱身,以防寒冷令肌肉繃緊/抽筋;起步前可考慮用便利雨衣保暖。
2. 針對「快腳」:頭段心率爬升雖較慢,但勿胡亂「追心率、亂加速」、宜按原定計劃配速前進;待過半程後體感仍無不妥才考慮提升配速,即 “negative split”。
3. 針對「慢腳」/fun run(walk)/預期做「步兵」者:要提防風寒效應,尤其全馬組跑手在醣份耗盡及流汗後容易失溫,導致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