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Channel created
Channel photo updated
​​50年前的今天,27岁的遇罗克因为写了《出身论》等文章,被认为“思想反动透顶”,遭枪决。我们不应忘记这段历史。

回顾这段历史,我想从媒体的角度切入,谈谈和遇罗克有关的两份报纸。

第一份就是刊登《出身论》的《中学文革报》,那是由几位中学生办的报纸,总共出过6期。在1949年之后,中国从未允许过私人办报,唯一的例外便是文革初期,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批“红卫兵小报”。

毛在当年允许民间办小报,当然不是因为他突然信奉言论自由了。但是,这客观上确实为不同意见的表达创造了条件。宾大的杨国斌老师曾经评论说:这些小报让人们有了此前做梦都没想过的表达渠道。

这也说明,尽管从1957年反右开始,形形色色的政治运动搞了十多年,但并没有扑灭民间的思想星火——恰恰相反,遇罗克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对政治运动和政治生态的反思之上,是政治上的压制孕育了他的思想。

第二份是中央党报《光明日报》。1980年7月21日、22日,这份报纸发表了长达20000字的文章《划破夜幕的陨星——记思想解放的先驱遇罗克》。文章的语言风格依然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但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和10年前截然不同。作者将遇罗克称为“思想解放的先驱”、“捍卫真理的勇士”。

整个80年代,党报都是反思文革的先锋。“党报旧闻”曾统计,从1977年到1989年,《人民日报》版面上有关“十年动乱”、“十年浩劫”的文章就多达3463篇。其中,担心文革卷土重来、心有“余悸”的文章就有172篇。

《光明日报》关于遇罗克的文章的第一作者是王晨,他后来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现在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历史 #党媒
​​原《新京报》社长戴自更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中纪委的公告中有一句:“在党的宣传工作中,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

对这句话可以有很多解读。经历过2013年《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事件的人,可能会自然联想到《新京报》试图拒绝转载《环球时报》社论的那个夜晚。对整个新年特刊事件记录最详细的,当属关军的《打帝国》一书,在这里可以读到电子版(新台币100元,约合人民币23元)。

#荐书 #人物 #市场化媒体
各位周末好,推荐一首歌吧:野孩子的《你的快乐》。

根据白天流传的领导讲话,可以加一句歌词了:“你感恩戴德就快乐”。

你的快乐

词曲/张佺

你是个囚徒很快乐
抬头望着天找世界
你是他们的乖宝宝
饿了了张开嘴不用说

你的耳朵你的眼睛你的脑⼦
你的双手你的智慧你的枷锁
全部安排好你去做

你的工作你的爱情你的房子
你的权利你的地位你的快乐
你不反对他就快乐

有⼈挥手你快乐
有⼈演戏你快乐
有人陶醉你快乐
有⼈出卖你快乐

全部安排好你去做
你不反对他就快乐

都说孙悟空变化多
就是闹不过如来佛
带上紧箍咒就是佛
忘了你⾃己是什么

他们歌唱你快乐
他们哭泣你快乐
他们革命你快乐
他们说谎你快乐

全部安排好你去做
你不反对他就快乐

#音乐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祝女性朋友们节日快乐!

近几年来,微博上的言论空间日益逼仄,很多公共话题都无法谈论,但有一类话题的讨论一直非常热烈,即便遭遇打压也依然生生不息,那就是与性别相关的话题。

为何如此?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话题有很多相对“软性”的角度,没有那么敏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与一半人口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

性别议题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缩得很小,纯粹关注个体经验;它也可以放得很大,因为它的本质是关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是关于社会结构对一个群体的压迫,以及这种压迫是如何被合理化、制度化的。

我在做客“海马星球”播客时曾说,其实性别议题和其他很多重要问题都是同构的。如果你关心农民,如果你关心穷人,如果你关心被强权侵犯的人,如果你关心不能自由说话的人,那么你也应该关心女性,因为从根本上说,那都是要关心如何创造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环境,如何让所有群体都能自由发展,不受压迫。

PS. 我刚刚上传了一则旧视频《女生玩游戏真的不如男生吗?》到Youtube。

#性别 #评论
做一个小调查:今天,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在接力转发那篇《发哨子的人》?

你可以点击下方的emoji选择:
🚫表示没有
👨‍👧表示少于10人
👩‍👧‍👦表示10-50人
👨‍👩‍👧‍👦表示多于50人

每一次的转发都有力量,即便转发的文章很快会消失,它也总会让更多一点人看到。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转发的过程中看见了彼此。

我的朋友圈中一位作家评价说:我们生活的这个系统,摧毁着个人的正直与勇气。

那么我们抵抗的方式,便是坚持做一个正直和有勇气的人。同时,互相守护彼此的正直和勇气,包括我们身边的人,也包括像艾芬医生这样的人,她冒着极大风险说出了这些,公众的关注是为她分担一些风险的方式。
#人物 #审查
​​今天的新闻焦点人物之一是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赵立坚。

他是2月下旬才新上任的发言人。上任前最引人注目的标签是:推特狂人。

之前读到一篇论文《Building a Network to “Tell China Stories Well”: Chinese Diplomatic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n Twitter》,研究的是中国外交机构和官员的推特表现。研究者是在2018年下半年收的数据。他们经过反复的搜索,只找到了13个相关帐号(现在已经多了好几个)。其中,开得最早、粉丝最多、发推最勤的就是赵立坚。当时他已经发了4万多条推(平均每天达到惊人的68条,其中89%是转推),有20.2万粉丝(但他关注的人更多,多达21.6万人)。当时赵是驻巴基斯坦的外交官,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推特也有4.8万粉丝。

这些外交帐号们最频繁转发和提及的是:新华社、人民日报、CGTN。研究者们将这些外交帐号的表现称为“小心翼翼的多元声音(timid polyphony)”——虽然在一个墙外平台,但发言还是在圈定的范围之内的,和国外用户的互动是有限的,乃至是不存在的。

但是,赵立坚这次的发言(“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可谓大胆突破。当然,一定不会是他个人一时头脑发热。这似乎表明对外宣传的策略在试水变化——一个模仿的目标,可能就是俄罗斯。该国通过RT、Sputnik等媒体以及大批网络水军和机器人,不惜直接释放大量假新闻和阴谋论,以搅浑水的方式打“舆论战”。

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此前虽然投入巨大,但收效一直不好。接下来是否真的会彻底转向俄罗斯式的路线,是否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动作,值得继续观察。

#学术 #外宣 #社交媒体
中美两国互怼,冲突升级。在剑拔弩张之下,双方政府里的强硬派可能正在偷着乐。

在双方的你来我往之中,很糟糕的一点是:媒体成为了躺枪的受害者。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趋势,“将重要的报纸赶出去离关闭使馆仅一步之遥。”

我在端传媒的文章: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319-opinion-china-us-journalists-eviction/
《纽约时报杂志》最近的一篇长文,讲述了一名大学教授被诬告性骚扰的故事。

文章的作者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名创意非虚构写作老师,她是一名女同性恋,她的妻子也在同一所大学教书。去年,她申请了密歇根大学的一个很好的职位,并且拿到了offer。

这时候,和她竞争的另一个学者就开始在Reddit上发帖、给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以及密歇根大学写信,编造她和她的妻子性骚扰女学生的故事,并且触发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校内调查。虽然最终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她们有性骚扰行为,但旷日持久的调查耽误了她的妻子在密歇根大学找工作,因此她也不得不放弃了那里的offer。

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作者说,2016年她第一次找工作的时候,曾经有一家学校在远程面试的时候问她:在这样一个假新闻泛滥的年代,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帮助我们更好地共同理解真相?

当时她的答案很糟糕,后来也没有被那所学校邀请进入下一轮面试。

经历了这起诬告事件之后,她有了新的回答:“在后真相时代,作为非虚构作者,我们要效忠的对象更多并不是真相,而是诚实。因为真相可能是对空言说的,而诚实则意味着,你有一个听众、一个读者,你是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讲述故事,尽可能准确、真诚地讲述故事,让他们得以自行分辨真假。”

的确,很多时候,与其高举“真相”的大旗,不如回归诚实、真诚、正直这样的品质。有太多举着“真相”、“辟谣”旗帜的人,与这些品质无关。

#后真相
今年年初,我在新闻实验室公号上发起了「2020阅读挑战」。虽然公号被封了,但是这项挑战依然继续欢迎大家参加,我也制作了一个荐书视频:https://youtu.be/rfriwDTuFvA

年底的时候,我会通过自己的YouTube频道以及这个Telegram频道向大家征集阅读挑战的读书报告,并向优秀的分享者返还所读图书的买书钱。欢迎大家在荐书视频下给出自己的阅读选择!
以调查报道见长的美国非营利媒体ProPublica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揭示了中国政府是如何在推特上发布和推广有利于自身的信息的。

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1. 这些信息的发布和推广是政府通过购买商业公司的服务完成的,其中一家重要公司是一网互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始人曾在北京市的对外宣传部门工作。这家公司服务党媒,也服务华为、阿里等中国公司。

2. 这家公司会使用大量新注册的“僵尸粉”,但也会使用一些黑客入侵盗来的真实帐号。比如文章开头就提到,内布拉斯加大学的一名学生就发现自己的号被盗了,然后就成了中国政府的宣传大军中的一员。在发布策略上,一般由这些盗来的真实帐号发布重点内容,然后僵尸粉们进行评论和转发。

3. 直到今年1月29日之前,这些号发布的内容重点都是香港。1月29日,这些号突然转向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内容。一网互通公司打出宣传语:向世界传递正确的中国声音!

4. 最近,有一些在推特上有一定粉丝的中文帐号收到私信,发信者自称“国内做文化推广的传媒营销机构”,愿意付钱请帮忙推广正能量视频和推文。搞笑的是,异议漫画家巴丢草也收到了邀请,他有超过7万粉丝,对方开价1700元人民币推广一则15秒战疫视频。巴丢草评论说:“他们可能是营销高手,但不太懂政治。”
关于鲍毓明案中财新和南风窗的报道,我的分析:http://newslab.info/2020/04/bao-yuming-sexual-assault/

此文是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的内容试读,近期会员计划发送的文章还包括:
- 美国媒体如何报道疫情
- 为何阴谋论在美国也很流行?
- 《纽约时报》“双标”了吗?
- 一份关于反网络审查的研究综述
- 如何从传染病的视角理解传播
……
点此加入会员计划,阅读更多对传媒现象的前沿分析

#热点事件中的媒体表现 #性别
​​下周五晚上,我会参与一场线上沙龙,主题是:疫情“分裂”世界,如何促进沟通与理解?

应主办方的要求,这场沙龙会用小规模讨论的形式进行,仅开放不超过30个名额;诚意报名者除了填写基本信息,还需要提交一个可以在当前环境之下促进沟通与理解的文字计划。有意者可以看这里:https://mp.weixin.qq.com/s/bx0ZqH3q3cu9O4BJghsBLw

小规模的沙龙有助于深入的讨论,但是毕竟参与机会太有限了,所以我也打算另找时间通过YouTube来做一做公开的直播。你想看到什么样的直播内容呢?可以在我的YouTube频道的“社区”标签下面找到投票和留言入口哦(如图)。
【你知道美国政府认为一条命值多少钱吗?】

今天听了上周的《Planet Money》,很有意思,与各位分享一下。

节目探讨的是“一条命值多少钱”——有人可能会说:生命怎么能定价呢?生命是无价的!但是,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经常都在给生命定价——比如,你愿意为了多少钱去冒个险?计算这个答案的过程就是在给生命定价。

对于政府而言,给每一条生命定价是为了决定是否要推出某项政策。比如,给所有的危险化学品都做上醒目的标识,可以减少一些死亡,但是做标识是要付出很大成本的。那么政府就需要计算:挽救回来的生命的价值,是否超过做标识的成本?

一开始,美国政府计算生命价值的方式是看一个人一辈子能挣多少钱。这样算下来,给危险化学品做标识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成本高于收益。

但是,有经济学家提出:不能这么算。难道一个人的价值就仅仅等于一辈子的工资数吗?人给亲人、朋友、社区、周边环境带来的价值呢?

于是,美国政府更改了计算方法。大致方法是:计算出那些危险系数更高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比危险系数更低的工作(比如电影院检票员)的工资高出多少,再计算不同工作的死亡率之差,这样就能算出人们愿意为了多赚多少钱而搭上一条命。

现在,美国政府给每一条生命的定价是:1000万美元。

那么我们就可以做个计算:保守估计,针对疫情的各项社交限制措施能够在美国挽救100万条生命,总价值10万亿。而美国的GDP总量大概是20万亿。也就是说,除非美国GDP会缩水一半以上,否则为了疫情而暂时关闭各类商业都是值得的。

#公共政策 #疫情
2025/01/05 09:56:23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