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想在频道分享,只是当时对直接转发英文文章这件事还不太确定。最近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看到大家喜欢频道分享的英文资料,我觉得很开心。

今天分享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统计学和概率知识。作者在文中总结了七个常见误区,并且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为什么这些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读完后会发现,作者喊话的对象是那些负责在课堂教授基础统计课程的教师们,而喊话的目的在于推动统计教育的变革。尽管如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适合推荐给所有渴望提升自己的读者。

这七个容易引起误解的统计学话题分别是:
1. Cause and Effect
2.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 Practical Importance
3. Low Power vs. No Effect
4. Biases in Survey
5. Probable Coincidences
6. Confusion of The Inverse (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7. Average vs. Normal

阅读这篇文章并不需要读者具备过硬的统计学背景,只需要一点耐心和一段可以用来思考的空闲时间。如果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并且想要进一步自学统计方面的知识,那我再推荐一本很耐读的统计学经典教材:

Statistics by David A. Freedman

#教育 #统计 #公民常识
蛋挞报 pinned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想在频道分享,只是当时对直接转发英文文章这件事还不太确定。最近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看到大家喜欢频道分享的英文资料,我觉得很开心。 今天分享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统计学和概率知识。作者在文中总结了七个常见误区,并且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为什么这些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读完后会发现,作者喊话的对象是那些负责在课堂教授基础统计课程的教师们,而喊话的目的在于推动统计教育的变革。尽管如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适合推荐给所有渴望提升自己的读者。…»
Forwarded from 豆瓣精选
这次忽然严重的疫情让我更深刻地明白“同理心”是什么意思。

我很幸运,我所在的小区也是凌晨忽然宣布封禁,且迟迟不告知原因和解封时间。我很幸运的是,能够尽快地联系到小区门口菜店老板,加入居民群,购买或者置换物资;

我很幸运,我身体健康,又不算太忙,可以成为志愿者,第一时间了解到我们将有物资支援;

我很幸运,收到了社区的菜篮子,肉蛋奶青菜足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对未知的恐慌和焦虑。

但,这都是,幸运。虽然在一开始看到有人说社区封了菜价贵了上海不顾居民生活一团乱的时候想告诉他:不会啊,我们就很好。

一瞬间我忽然想起,有一阵子,有一些求助的声音,在其他城市出现又消失的时候。就是有一部分人吃饱了的人,不让另一部分饿着的人说话。

保持沉默很难,必须承认世界并不是平的。有人吃饱,就有人挨饿,而吃饱的人要做的不是去告诉挨饿的人“你胡说,我就吃的很好!”

而是急他之所急,想想自己如果哪天没有这份运气而陷入挨饿境地时,需要什么。

我幸运地解封了。

刷到仍在封闭管理的人求助,只要看到我都会去问他:小区附近现在什么情况?接受快递外卖吗?接受人肉背过去吗?需要再囤什么物资吗?需要多少呢?……

以前不在天平的任何一方时,是很容易看到哪头重哪头轻的,也很容易产生无关利害的同理心;如今,我自己就在重的一边,如果能为轻的那边做点什么,我想这是我当下重新认识的“同理心”。 source
昨天看到 r/TooAfraidToAsk 有网友在问这题。

帖子已经锁了,但还是想转发一下。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爬楼看看大家的讨论

顺便推荐一下Reddit这个版块。

#共产主义 #Reddit
Forwarded from 豆瓣精选
沈从文曾劝诫青年汪曾祺说:“千万不要冷嘲。”热衷于冷嘲、抖机灵,会使一个人逐渐变成猥琐的废物。你反对某物某人某事,可以掉过头去不理,也可以恳切地提出批评。说些不阴不阳的话,看着是在折损别人,实则是折损了自己,使自己的心灵日渐化为虚空。

【网评】曾頗欣賞一位豆友,人正直,視角有時頗獨到,可惜就是太「热衷于冷嘲、抖机灵」,有時太過無語連交流之心都放棄了… source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几年前在群里聊读书,友人向我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我婉拒了。
当时的感受是“我现在还没有能力阅读这么沉重的故事”。
时间快进到上个月,我在整理kindle的时候想起了这本书,意外地发现心境已和当年不同。
我想我是准备好了。

我不懂俄语,所以挑选合适的译本是一件大事。
最终我选择的是Richard Pevear 和 Larissa Volokhonsky 合译的英文版。
昨天翻到最后一页,一时感悟良多。

关于《罪与罚》的情节,我无意多说。
尽管书中包含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这却并不是一本难读的书。
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对主人公内心挣扎的刻画之真切细腻,让人痛之所痛,忧之所忧。

我想感谢当初推荐我读这本书的友人。
我知道荐书的过程常常充满挫败感,那种满腔热诚被一盆冷水浇灭的心情并不美好。
但所幸一直有人在做这件事。

今天我也借此机会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给大家。
如果你现在还没准备好,或是暂时不感兴趣,也完全没关系。
也许未来的你会再想起这段话,会遇到那个翻开书页的契机。
Reddit原帖本来只是个一笑而过的梗,我却意外在评论区读到一条非常认真的回复,并就此收获一段难得的阅读体验。

事情起因是:帖子下方一位自称老师的网友,说自己任教多年,每次讲《罗密欧与朱丽叶》总有学生问,朱丽叶为何不干脆接受父亲断绝关系的提议,然后直接和罗密欧私奔?这位网友表示,自己一直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结局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朱丽叶选择假死,故事以悲剧收场。

朱丽叶为什么会选择假死?或者说莎翁为什么让朱丽叶这么选择?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今天分享的内容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偶然发现作者的瞬间 #reddit
破除教育迷思

#教育 #性别 #reddit

source
蛋挞报
2022-05-20-专访中国大陆精神健康社工:疫下集体性抑郁,与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大陆|深度|被疫情改变的生活|端传媒 Initium Media | shorten url
这篇来自端传媒的专访,采访对象是中国大陆的精神健康社工阿檬,采访内容主要涉及三个话题:
1)疫情下的集体抑郁和背后的结构性因素
2)精神健康问题及相关讨论的社会原子化
3)对大陆公民社会发展的信念

文章有点长,但是很耐读,非常推荐。
读完能感受到一个清醒又在做事的人身上那种难得的坚强、理智和乐观。
蛋挞报
六四32周年 点亮烛光,纪念六四 追寻真相,勿忘逝者
今年是六四33周年。

曾经我也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在那段无知的岁月里,六四于我只是一个隐秘的符号,是简体中文网络中不能存在的关键词,是危险和反叛的象征。

但历史不是符号,那些遇害的同胞也曾经像你我一样鲜活,而生命却戛然而止。

经历过那段伤痛的死难者家属们很多依然在世,可他们期待的平等对话与公开道歉到今天都还未发生。

我们需要改变,而改变的开始是知情。所以,今年我的纪念方式是阅读六四。

从知道有六四事件发生,到弄清来龙去脉,再到看见一个个具体的死难者。

帮助自己从宏大的叙事中挣脱出来,不再只把注意力放在最高权力的路线斗争和政治合法性的辩论上,而是看到那些最平凡的亲历者,看到我们彼此的身影。

如果你想了解这段历史却不知从哪开始,我推荐维基百科的六四事件条目。该条目的参考文献部分提供了很多延展阅读的选择。

#纪念六四
蛋挞报 pinned «今年是六四33周年。 曾经我也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在那段无知的岁月里,六四于我只是一个隐秘的符号,是简体中文网络中不能存在的关键词,是危险和反叛的象征。 但历史不是符号,那些遇害的同胞也曾经像你我一样鲜活,而生命却戛然而止。 经历过那段伤痛的死难者家属们很多依然在世,可他们期待的平等对话与公开道歉到今天都还未发生。 我们需要改变,而改变的开始是知情。所以,今年我的纪念方式是阅读六四。 从知道有六四事件发生,到弄清来龙去脉,再到看见一个个具体的死难者。 帮助自己从宏大的叙事中挣脱出来,不再只把注…»
关于美国最高法院推翻堕胎权判例的讨论:普通美国人可以做什么?

#reddit #scotus #AbortionRights
好久没有更新了。

我很好,大家还好吗?

今天只想分享一首歌, “Extraordinary Way” by Conjure One/ Rhys Fulber


What I have is nothing to my name
No property to speak of
And no trophy for my game
Intangible and worthless
My assets on the page
My coffers are empty
Any offer of safety has faded away
But what I have
What I have is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ake what I can give and you treasure it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urn to me and say, I believe in this

That makes me lucky
God, I'm lucky, so much luckier than I ever thought I'd be
'Cause what I have (what I have)
Means so very little to this world
A promise that I kept and a bridge that I saved before it burned
The sacrifice that I made
Brought me to my knees
A choice that cost me everything and set somebody else free
But what I have
Is the value that you see in these things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ake what I can give and you treasure it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urn to me and say, I believe in this

That makes me lucky
God I'm lucky, so much luckier than I ever thought I'd be
'Cause what I have
Is the value that you see in these things
And every time I forget those things you bring them right back to me

With your patience
When I'm blinding mad
And your passion
When I'm really, really bad
And your eyes
Taking in everything I am
And your body and soul and the way that you know
How I treasure you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ake what I can give and you treasure it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urn to me and say, I believe in this

That makes me lucky
God I'm so lucky
So much luckier than I ever thought I'd be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ake what I can give and you treasure it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urn to me and say, I believe in this
Forwarded from 微博合集
蛋挞报
telegra.ph/上海疫情人类观察纪实一旦上了公交车我就嫌弃每一个想要上车的人-08-21 【网评】“没有人想过这个游戏或许本不该存在。” source
这篇社会观察写得挺有趣:

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至少是我,太沉溺于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上,粉丝多的账号叫什么呢?叫"意见领袖"。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来,社交网络是一个由各种各样虚无的"意见"构成的宇宙。曾经说过"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的尼采,见了当今社交网络意见泛滥的程度,都得直呼内行。

在这些单薄的"意见"里,每一个人都被绘成了扁平偏激的样子;
-不支持上海封控两个月,就是"躺平派"
-支持上海封控两个月,就是"防疫爱好者"
-对具体做法有意见,就是"五十万"
-转发国外恢复正常的报道,就是"境外势力"’
这个问题,近几年在社交媒体上被频繁讨论,但条理如此清晰的答案却并不多见。分享一下。
今天想要给大家推荐的是萨特创作于1944年的剧本《禁闭》
这出著名的哲学剧只有短短一幕。
萨特在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地狱。
名句”他人即地狱“正是出自《禁闭》。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
三个自知下了地狱的罪人,被先后领进一个没有镜子的房间。
屋内没有刑具,也没有恶鬼或审判者,只是摆放着一些俗气过时的家具。
他们被告知将永远留在这个房间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通过谈话了解彼此,并最终得出了“他人即地狱”的结论。

《禁闭》最初会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有两点,首先是那句广为流传的“他人即地狱”。我想知道作者本人是如何理解和阐述这个概念的。
另外则是对“三人共处一室即可构成地狱”的设定感到好奇。为什么这三个人会下地狱?又是如何成为彼此痛苦的根源?

读完后我认为作者不仅成功回答了我上述的问题,也成功地说服了我。
萨特的地狱显然与大众传统认知中的想象有天壤之别。但读完后你会发现,身处其中的痛苦和绝望不差分毫。
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故事,我认为它都很值得一读。

在翻看了很多书评和剧评后,我发现大家对《禁闭》的理解似乎大都停留在这部作品所描绘的黑暗与痛苦之中。
但我认为“绝望”却并不是萨特最终要传递的信息。而“他人即地狱”这个说法也不并是在鼓励大家通过逃避他人来规避灾祸。

既然《禁闭》是一出哲学剧,那就不得不提到萨特的存在主义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萨特的理论,那应该是“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本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所谓人性,并不会先于人的行动而存在。
所以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不断面对艰难抉择时到底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而这些行动也终将定义一个人的本质。

萨特在其撰写的文章“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中提到,他所推崇的存在主义并非在刻意强调现实的阴暗面,而是试图鼓励大家在认清现实的荒诞后去突破那些本不存在的条条框框,勇敢地做自己。

回到故事本身,虽然主人公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人即地狱“,但实际上读者不难发现,无论生前还是身后,真正造就这地狱一般痛苦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他们自己。

《禁闭》最深的绝望在于起点即终点。三个主人公在故事一开始就已经死去了。无论他们是否后悔,都永远不会有改过或救赎的机会。
然而身为观众的我们还活着。
或许作者最后想说的是,只要活着就不算太晚,我们都还有机会去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2025/01/11 12:34:30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