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一则 ” ‘齐泽克思想研讨会’ 禁止齐泽克本人发言“ 的传闻,出于好奇我也去搜了搜,结果在豆瓣的“齐泽克小组”发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
原来齐泽克第一次访华就是受南京大学邀请,而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也写于2007年。
作者在这篇“不受领导待见”的随笔中记录了与齐泽克相处的几个瞬间,拼凑出一个颇为生动的人物剪影。
我写的未经采用的关于齐泽克的报道|原文
#豆瓣 #齐泽克 #随笔
原来齐泽克第一次访华就是受南京大学邀请,而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也写于2007年。
作者在这篇“不受领导待见”的随笔中记录了与齐泽克相处的几个瞬间,拼凑出一个颇为生动的人物剪影。
我写的未经采用的关于齐泽克的报道|原文
#豆瓣 #齐泽克 #随笔
Telegraph
我写的未经采用的关于齐泽克的报道
作者:鸿帆 2007年6月20日 写了篇报道,自己觉得还行,领导却把我大骂一顿,干脆贴到这里来: *** 走近“猛兽”齐泽克 我带齐泽克来到上海某条小马路上一家专售盗版DVD的音像店。他迅速地翻看纸盒里的碟片,那架势完全就是个淘碟的老手。一刻钟之后,他买下了十几张碟片。“你知道中国最让我惊讶的现象是什么么?在这儿的盗版碟里,你经常会发现非常严肃的艺术电影,甚至古典音乐。”走出小店的齐泽克对我说。 这是齐泽克此次来华访问的最后一天。他此番是应南京大学之邀、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十多天的时间里,齐泽克最大…
蛋挞报
本文作者 Jill Lepore 是哈佛大学的美国史教授。她以葡萄牙移民二代 Maria Fernandes 之死作为线索,梳理和探讨了当代美国社会存在的“工作”问题。 以下是我整理的提纲,给大家做个参考。 Main questions to think about: 1. What’s wrong with the way we work? 2. Can work be meaningful? 3. Who killed Maria Fernandes? 4. What can we do next?…
对现实不满的美国网友在Reddit的Antiwork版分享和讨论自己反抗资本家剥削的经验,“辞职”、“工运”、“躺平”都是常见讨论话题。
根据这篇 Slate 的报道,自去年疫情以来,r/Antiwork的用户增长了近十倍。
文章作者采访了身为该版创始人之一及现任管理员的Doreen Ford。
The Real Point of Reddit’s Antiwork Sub|原文
#reddit #work #antiwork #labor
根据这篇 Slate 的报道,自去年疫情以来,r/Antiwork的用户增长了近十倍。
文章作者采访了身为该版创始人之一及现任管理员的Doreen Ford。
The Real Point of Reddit’s Antiwork Sub|原文
#reddit #work #antiwork #labor
Telegraph
The Real Point of Reddit’s Antiwork Sub
By Ishmael N. Daro Nov 18, 2021 A record 4.4 million Americans quit their jobs in September, accounting for 3 percent of the workforce. That’s the highest quit rate since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started keeping track in 2000 and the latest sign that…
我觉得 NYT 的这个报道确实做得不错,有理有据、结构清楚,属于“a healthy dose of criticism“。
感谢群友推荐。
NIMBY(“not in my back yard”) 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中文对应的大概是“我真的有一头牛”的农夫梗吧。
视频的提纲整理如下:
What do Democrats really do when they have all the power?
嘉宾:Binya Appelbaum|NYT editorial board writer
Chapter 1 Housing
Chapter 2 Taxation
Chapter 3 Education
#NYT #opinion #Democrats
感谢群友推荐。
NIMBY(“not in my back yard”) 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中文对应的大概是“我真的有一头牛”的农夫梗吧。
视频的提纲整理如下:
What do Democrats really do when they have all the power?
嘉宾:Binya Appelbaum|NYT editorial board writer
Chapter 1 Housing
Chapter 2 Taxation
Chapter 3 Education
#NYT #opinion #Democrats
YouTube
Liberal Hypocrisy is Fueling American Inequality. Here’s How. | NYT Opinion
It’s easy to blame the other side. And for many Democrats, it’s obvious that Republicans are thwarting progress toward a more equal society.
But what happens when Republicans aren’t standing in the way?
In many states — including California, New York and…
But what happens when Republicans aren’t standing in the way?
In many states — including California, New York and…
本来以为又是一个人和动物互动的搞笑视频,结果看完泪目。
“She didn’t need my forgiveness. She needed my love.”
唉,谁不想被这样温柔地对待呢
#animal #love #forgiveness #bond
“She didn’t need my forgiveness. She needed my love.”
唉,谁不想被这样温柔地对待呢
#animal #love #forgiveness #bond
YouTube
Horse Lets Herself Into The House Whenever She Wants | The Dodo Soulmates
This horse lets herself inside her dad's house whenever she wants — and the way they became best friends is truly incredible 💗
To keep up with Amerigo, follow along on TikTok https://thedo.do/amerigoTT
Some footage provided by @viralhog
Introducing Dodo…
To keep up with Amerigo, follow along on TikTok https://thedo.do/amerigoTT
Some footage provided by @viralhog
Introducing Dodo…
蛋挞报
今天刚读完这本 ”The Bullet Journal Method“。 ”子弹笔记“的概念在互联网上已经火了一阵子。我之前断断续续看过一些教程,也翻过作者的网站。马上要到新的一年,我在准备来年手帐时萌生了读这本书的念头。说做就做,现在来分享一下阅读感受。
1.方法论
本书是有干货的。我有学到一些技术细节,并且打算引入到我目前的日程规划系统中。比如,利用符号与文字结合的模式去快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信息——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效率。我对在手帐中采用模块化思维去管理多个项目的方式也很感兴趣,接下来会体验看看。
我比较欣赏作者的一点是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做一件事前应该先问why再问how,不然会很容易瞎忙。唉,读到这里仿佛看到那个一心想要提高阅读能力、结果却花大把时间在研究 Kindle 到底需不需要贴屏幕保护膜的自己。
2.结构
我认为这本书的结构比较凌乱,而结构凌乱也就意味着它并不是那么易读。不易读并不是因为书里有什么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因为章节安排不合理和内容注水导致阅读体验不流畅。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五至十三个不等的小章节。这是一本介绍子弹笔记方法论的书,但实际上只有 Part II 和 Part IV 在认真讨论子弹笔记的使用方法。其他部分基本可以看作是对读者的精神动员:“我这个方法很厉害!大家用了都说好!你也很需要!快点试试!” 会给人一种满墙贴锦旗、大喇叭不停广播的错觉。
3.内容
上面讲结构其实已经提到,本书插入了很多煽情、动员、和心灵鸡汤的成分。不知道作者是怎么定位目标人群的。我总觉得,会愿意花时间精力去读这本书的人,本身已经是人群中比较有好奇心和上进心的那部分,实在没必要补充这么大剂量的鸡血。倒不如再精简些,把方法和案例整理得更清楚,方便新人上手。
作者在书里一直强调功能大于形式的理念:如果简简单单的风格已经可以满足需求就没必要过度装饰,我也深以为然。然而作者的书读起来却并不是这个风格滴,不免让人感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遥远距离。
另外,作者喜欢以名人名言或是某个领域专家的研究来开启一个新章节的讨论,可惜提出观点后往往缺乏数据支持或实际论证过程。如果你本来就赞同某个观点,那可能会觉得作者说得好有道理;不然其实很难被真正说服。
书中提到了很多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我的建议是可以先记录下关键词。如果真的感兴趣,再去搜索其他资源来学习,不要盲目接受书里的结论。
4.视角
虽然看起来有点像是吹毛求疵,但我想怀着善意讨论一下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作者也不例外。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会想,其实作者描述的很多经历与烦恼对生活在底层的人而言已经是一种幸运。本书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是(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个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却依然有很多烦恼的群体。
近年来越发觉得,生活中会遇到的许多困难实际上都有更深的社会根源。换句话说,社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我们能够通过提升个人工作效率来解决的。在此提出针对写作角度的讨论,一方面是想提醒自己本书的语境与适用范畴,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能保持对社会问题的觉悟与关注。
5.结论
说了这么多,到底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呢?
我的评分是:3.5/5
读完后我并不觉得后悔,学到了一些想要尝试的技巧,也有收获一些有趣的发现和思考。如果你对这本书的内容感兴趣,建议采用精读与略读结合的策略。
#读书笔记 #BuJo
本书是有干货的。我有学到一些技术细节,并且打算引入到我目前的日程规划系统中。比如,利用符号与文字结合的模式去快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信息——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效率。我对在手帐中采用模块化思维去管理多个项目的方式也很感兴趣,接下来会体验看看。
我比较欣赏作者的一点是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做一件事前应该先问why再问how,不然会很容易瞎忙。唉,读到这里仿佛看到那个一心想要提高阅读能力、结果却花大把时间在研究 Kindle 到底需不需要贴屏幕保护膜的自己。
2.结构
我认为这本书的结构比较凌乱,而结构凌乱也就意味着它并不是那么易读。不易读并不是因为书里有什么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因为章节安排不合理和内容注水导致阅读体验不流畅。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五至十三个不等的小章节。这是一本介绍子弹笔记方法论的书,但实际上只有 Part II 和 Part IV 在认真讨论子弹笔记的使用方法。其他部分基本可以看作是对读者的精神动员:“我这个方法很厉害!大家用了都说好!你也很需要!快点试试!” 会给人一种满墙贴锦旗、大喇叭不停广播的错觉。
3.内容
上面讲结构其实已经提到,本书插入了很多煽情、动员、和心灵鸡汤的成分。不知道作者是怎么定位目标人群的。我总觉得,会愿意花时间精力去读这本书的人,本身已经是人群中比较有好奇心和上进心的那部分,实在没必要补充这么大剂量的鸡血。倒不如再精简些,把方法和案例整理得更清楚,方便新人上手。
作者在书里一直强调功能大于形式的理念:如果简简单单的风格已经可以满足需求就没必要过度装饰,我也深以为然。然而作者的书读起来却并不是这个风格滴,不免让人感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遥远距离。
另外,作者喜欢以名人名言或是某个领域专家的研究来开启一个新章节的讨论,可惜提出观点后往往缺乏数据支持或实际论证过程。如果你本来就赞同某个观点,那可能会觉得作者说得好有道理;不然其实很难被真正说服。
书中提到了很多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我的建议是可以先记录下关键词。如果真的感兴趣,再去搜索其他资源来学习,不要盲目接受书里的结论。
4.视角
虽然看起来有点像是吹毛求疵,但我想怀着善意讨论一下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作者也不例外。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会想,其实作者描述的很多经历与烦恼对生活在底层的人而言已经是一种幸运。本书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是(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个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却依然有很多烦恼的群体。
近年来越发觉得,生活中会遇到的许多困难实际上都有更深的社会根源。换句话说,社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我们能够通过提升个人工作效率来解决的。在此提出针对写作角度的讨论,一方面是想提醒自己本书的语境与适用范畴,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能保持对社会问题的觉悟与关注。
5.结论
说了这么多,到底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呢?
我的评分是:3.5/5
读完后我并不觉得后悔,学到了一些想要尝试的技巧,也有收获一些有趣的发现和思考。如果你对这本书的内容感兴趣,建议采用精读与略读结合的策略。
#读书笔记 #BuJo
Forwarded from 微信搬运工(旧)
Telegraph
芝加哥枪击案频发,“黑帮网红”们助长了社会暴力吗?
Editor's Note 越来越多的美国贫困青少年正将致富的目光投向短视频市场。在生活日益困难、就业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这些贫民窟的年轻人开始在YouTube、Twitter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利用公众对贫民窟和黑帮暴力文化的猎奇心理,冒着巨大的风险制作街头枪战、黑帮说唱等内容,期望以流量变现实现脱贫致富。 对此,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作者、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Forrest Stuart展开了研究。他在最新著作Ballad of the Bullet: Gangs, Drill Music, and…
Forwarded from 微信搬运工(旧)
Telegraph
拒绝人脸识别后,“蹭”脸回家的男人
文 | 周航 编辑 | 王一然 37岁的陈东原本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五年前结了婚,第二年买了房子,又过一年,生了孩子。陈东一家住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的星城国际东苑,这片算很不错的住宅,由十几栋超高层建筑组成。最重要的是方便,离妻子单位近。 但过去两年,陈家过得很糟心。小区门禁改用人脸识别,他们坚持不录入信息,只能靠蹭别人的脸进出自己小区——夜深无人可蹭,只剩最后一条路:走地下车库。车库栏杆一米高,大概到肚脐眼,陈东笨拙地弯下身子,将他那壮硕的身材从栏杆下挪到另一边,“真的像做贼一样。” 一个多月前,由于…
请容我先简单回忆一下发现这篇文章的过程。
今年早些时候,水彩颜料知名大厂 Daniel Smith 爆出丑闻。起因是一位’好事‘的地质学家对 DS 旗下主打天然矿物成分的 Primatek 系列颜料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多个色号所含的实际矿物成分与公司宣传的比例差异较大,且未在成分中标注颜料含有大量合成色素的情况。
身为绘画爱好者,我对此事极为关注,也是在跟进事件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文章。
文章的作者是 Bruce MacEvoy。他博客上关于自己的信息很少,但我在 justpaint.org 网站上找到了他的生平简介:
“Bruce MacEvoy obtained his doctorate in Psychology at Cornell University and then went on to teac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fter that, he worked for a decade as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sultant at SRI International, founded a dot com research company, Personify, and was a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Yahoo! for three years. He then decided to retire in August 2000 to Sonoma County, California, where he practices painting and drawing full time. Detailed below are resources on the Web that MacEvoy uses in his career (in his own words): Color is usually discussed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s (1) the perceptual psychology that shapes color sensations; (2) the material sources of color in pigments and paints; and (3) the color combinations that are useful for design purposes (“color theory”).”
概括来说,他出于兴趣对色彩与颜料做了非常详实的研究,并且通过撰文的形式把各种参考价值极高的研究成果记录在了自己的博客上。
文章很长,是分两部分搬运的。这次备份前我又认真读了一遍。我认为这是一篇很易读的文章:它的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列出了提纲并且根据这个提纲严谨地完成了叙事。除了他扎实的分析之外,我也很喜欢作者的行文风格:简单利落、措辞准确。
对于热爱绘画或是对水彩画感兴趣的读者,这篇文章非常值得从头到尾读一遍。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色素”、“颜料”、“色彩"这三个重要概念的区别,并在水彩颜料的选购上提出了宝贵建议。另外他还详细介绍了颜料耐光性测试的历史与现状,并借此向艺术从业者发起倡议。
如果你对绘画不感兴趣且时间有限,那我强烈推荐 the marketing romance 这个章节。这部分内容的适用范围并不局限于色彩常识与画材选购。作者以水彩颜料广告为例,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如何打破商家的花式营销幻象、作出明智的购买决定,是应用批判性思维的典范。
以下是文章提纲:
1. pigments, paints & "colors"
2. the marketing romance
3. paint ingredient information
4. lightfastness tests
5. lightfastness with a grain of salt
6. artistic responsibility
7. health & environmental issues
labeling, lightfastness & toxicity|part I|part II|source
#水彩 #绘画 #颜料 #营销 #消费陷阱
今年早些时候,水彩颜料知名大厂 Daniel Smith 爆出丑闻。起因是一位’好事‘的地质学家对 DS 旗下主打天然矿物成分的 Primatek 系列颜料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多个色号所含的实际矿物成分与公司宣传的比例差异较大,且未在成分中标注颜料含有大量合成色素的情况。
身为绘画爱好者,我对此事极为关注,也是在跟进事件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文章。
文章的作者是 Bruce MacEvoy。他博客上关于自己的信息很少,但我在 justpaint.org 网站上找到了他的生平简介:
“Bruce MacEvoy obtained his doctorate in Psychology at Cornell University and then went on to teac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fter that, he worked for a decade as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sultant at SRI International, founded a dot com research company, Personify, and was a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Yahoo! for three years. He then decided to retire in August 2000 to Sonoma County, California, where he practices painting and drawing full time. Detailed below are resources on the Web that MacEvoy uses in his career (in his own words): Color is usually discussed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s (1) the perceptual psychology that shapes color sensations; (2) the material sources of color in pigments and paints; and (3) the color combinations that are useful for design purposes (“color theory”).”
概括来说,他出于兴趣对色彩与颜料做了非常详实的研究,并且通过撰文的形式把各种参考价值极高的研究成果记录在了自己的博客上。
文章很长,是分两部分搬运的。这次备份前我又认真读了一遍。我认为这是一篇很易读的文章:它的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列出了提纲并且根据这个提纲严谨地完成了叙事。除了他扎实的分析之外,我也很喜欢作者的行文风格:简单利落、措辞准确。
对于热爱绘画或是对水彩画感兴趣的读者,这篇文章非常值得从头到尾读一遍。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色素”、“颜料”、“色彩"这三个重要概念的区别,并在水彩颜料的选购上提出了宝贵建议。另外他还详细介绍了颜料耐光性测试的历史与现状,并借此向艺术从业者发起倡议。
如果你对绘画不感兴趣且时间有限,那我强烈推荐 the marketing romance 这个章节。这部分内容的适用范围并不局限于色彩常识与画材选购。作者以水彩颜料广告为例,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如何打破商家的花式营销幻象、作出明智的购买决定,是应用批判性思维的典范。
以下是文章提纲:
1. pigments, paints & "colors"
2. the marketing romance
3. paint ingredient information
4. lightfastness tests
5. lightfastness with a grain of salt
6. artistic responsibility
7. health & environmental issues
labeling, lightfastness & toxicity|part I|part II|source
#水彩 #绘画 #颜料 #营销 #消费陷阱
Telegraph
labeling, lightfastness & toxicity (part I)
By Bruce MacEvoy 08-01-2015 Paint labeling is probably the least interesting topic on watercolor paints ... like reading the fire tag on a new mattress. Unfortunately, boredom leads to apathy, and apathy leads to ignorance, and it is this ignorance that paint…
Forwarded from 微信搬运工(旧)
Telegraph
中国还会有第二个王铮吗?
扫码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 欢迎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互相交流和掌握更多深圳教育相关资讯。需要加群的粉丝请添加小助理微信“ignite2017”或者扫描以上二维码,备注“入群”。 一定要备注哦!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12月14日,北京大学官网发布《关于王铮免职的通知》。通知称,学校研究决定,免去王铮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职务。 作为曾被媒体称为“最富争议”的校长,王铮被免职后,一度备受争议的“王铮模式”是否会成为过去时,也令人关注。 北大发布免职公告 12月14日…
最近一个月很少读到让我想要存档和分享的文章,不过今天这篇有点不一样。文章的作者自称是Costco的前员工,曾在退货部门工作八年。
看标题可能会猜这是一篇关于为什么退货总要排队很久的文章,但本质上是在写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从Costco辞职。
如果你有相似的工作经验,大概对文中提到的很多场景并不陌生。但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柜台那一侧的感受和体验却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值得分享。
退货的规则被少数人滥用,不仅耽误普通消费者的时间,也给拿低薪酬的相关从业人员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但规则滥用的频发却不止是少数人的素质问题,商家逐利的原则才是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Want to know why the refunds line moves so slow?|原文
看标题可能会猜这是一篇关于为什么退货总要排队很久的文章,但本质上是在写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从Costco辞职。
如果你有相似的工作经验,大概对文中提到的很多场景并不陌生。但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柜台那一侧的感受和体验却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值得分享。
退货的规则被少数人滥用,不仅耽误普通消费者的时间,也给拿低薪酬的相关从业人员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但规则滥用的频发却不止是少数人的素质问题,商家逐利的原则才是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Want to know why the refunds line moves so slow?|原文
Telegraph
Want to know why the refunds line moves so slow?
Written by u/_iveseenfootage 2021-12-19 | Edited by 蛋挞报 I quit Costco last year after spending over 8 years doing refunds. I’ve seen SOME SHIT. I don’t kn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on in the warehouse that sucks the life out of you like it. Watching employees'…
蛋挞报
https://youtu.be/PB5c-KmxqQw
I hope you don't mind
That I put down in the words
How wonderful life is while you're in the world
Your Song by Elton John
That I put down in the words
How wonderful life is while you're in the world
Your Song by Elton John
YouTube
Elton John - Your Song (Top Of The Pops 1971)
This performance of ‘Your Song’ was Elton’s second appearance on Top Of The Pops, airing on January 14th 1971. This was just one week before the song became his first-ever entry on the UK Singles Chart. Taken from Elton’s eponymous second UK album, th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