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几年前在群里聊读书,友人向我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我婉拒了。
当时的感受是“我现在还没有能力阅读这么沉重的故事”。
时间快进到上个月,我在整理kindle的时候想起了这本书,意外地发现心境已和当年不同。
我想我是准备好了。

我不懂俄语,所以挑选合适的译本是一件大事。
最终我选择的是Richard Pevear 和 Larissa Volokhonsky 合译的英文版。
昨天翻到最后一页,一时感悟良多。

关于《罪与罚》的情节,我无意多说。
尽管书中包含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这却并不是一本难读的书。
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对主人公内心挣扎的刻画之真切细腻,让人痛之所痛,忧之所忧。

我想感谢当初推荐我读这本书的友人。
我知道荐书的过程常常充满挫败感,那种满腔热诚被一盆冷水浇灭的心情并不美好。
但所幸一直有人在做这件事。

今天我也借此机会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给大家。
如果你现在还没准备好,或是暂时不感兴趣,也完全没关系。
也许未来的你会再想起这段话,会遇到那个翻开书页的契机。
Reddit原帖本来只是个一笑而过的梗,我却意外在评论区读到一条非常认真的回复,并就此收获一段难得的阅读体验。

事情起因是:帖子下方一位自称老师的网友,说自己任教多年,每次讲《罗密欧与朱丽叶》总有学生问,朱丽叶为何不干脆接受父亲断绝关系的提议,然后直接和罗密欧私奔?这位网友表示,自己一直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结局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朱丽叶选择假死,故事以悲剧收场。

朱丽叶为什么会选择假死?或者说莎翁为什么让朱丽叶这么选择?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今天分享的内容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偶然发现作者的瞬间 #reddit
破除教育迷思

#教育 #性别 #reddit

source
蛋挞报
2022-05-20-专访中国大陆精神健康社工:疫下集体性抑郁,与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大陆|深度|被疫情改变的生活|端传媒 Initium Media | shorten url
这篇来自端传媒的专访,采访对象是中国大陆的精神健康社工阿檬,采访内容主要涉及三个话题:
1)疫情下的集体抑郁和背后的结构性因素
2)精神健康问题及相关讨论的社会原子化
3)对大陆公民社会发展的信念

文章有点长,但是很耐读,非常推荐。
读完能感受到一个清醒又在做事的人身上那种难得的坚强、理智和乐观。
蛋挞报
六四32周年 点亮烛光,纪念六四 追寻真相,勿忘逝者
今年是六四33周年。

曾经我也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在那段无知的岁月里,六四于我只是一个隐秘的符号,是简体中文网络中不能存在的关键词,是危险和反叛的象征。

但历史不是符号,那些遇害的同胞也曾经像你我一样鲜活,而生命却戛然而止。

经历过那段伤痛的死难者家属们很多依然在世,可他们期待的平等对话与公开道歉到今天都还未发生。

我们需要改变,而改变的开始是知情。所以,今年我的纪念方式是阅读六四。

从知道有六四事件发生,到弄清来龙去脉,再到看见一个个具体的死难者。

帮助自己从宏大的叙事中挣脱出来,不再只把注意力放在最高权力的路线斗争和政治合法性的辩论上,而是看到那些最平凡的亲历者,看到我们彼此的身影。

如果你想了解这段历史却不知从哪开始,我推荐维基百科的六四事件条目。该条目的参考文献部分提供了很多延展阅读的选择。

#纪念六四
蛋挞报 pinned «今年是六四33周年。 曾经我也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在那段无知的岁月里,六四于我只是一个隐秘的符号,是简体中文网络中不能存在的关键词,是危险和反叛的象征。 但历史不是符号,那些遇害的同胞也曾经像你我一样鲜活,而生命却戛然而止。 经历过那段伤痛的死难者家属们很多依然在世,可他们期待的平等对话与公开道歉到今天都还未发生。 我们需要改变,而改变的开始是知情。所以,今年我的纪念方式是阅读六四。 从知道有六四事件发生,到弄清来龙去脉,再到看见一个个具体的死难者。 帮助自己从宏大的叙事中挣脱出来,不再只把注…»
关于美国最高法院推翻堕胎权判例的讨论:普通美国人可以做什么?

#reddit #scotus #AbortionRights
好久没有更新了。

我很好,大家还好吗?

今天只想分享一首歌, “Extraordinary Way” by Conjure One/ Rhys Fulber


What I have is nothing to my name
No property to speak of
And no trophy for my game
Intangible and worthless
My assets on the page
My coffers are empty
Any offer of safety has faded away
But what I have
What I have is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ake what I can give and you treasure it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urn to me and say, I believe in this

That makes me lucky
God, I'm lucky, so much luckier than I ever thought I'd be
'Cause what I have (what I have)
Means so very little to this world
A promise that I kept and a bridge that I saved before it burned
The sacrifice that I made
Brought me to my knees
A choice that cost me everything and set somebody else free
But what I have
Is the value that you see in these things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ake what I can give and you treasure it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urn to me and say, I believe in this

That makes me lucky
God I'm lucky, so much luckier than I ever thought I'd be
'Cause what I have
Is the value that you see in these things
And every time I forget those things you bring them right back to me

With your patience
When I'm blinding mad
And your passion
When I'm really, really bad
And your eyes
Taking in everything I am
And your body and soul and the way that you know
How I treasure you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ake what I can give and you treasure it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urn to me and say, I believe in this

That makes me lucky
God I'm so lucky
So much luckier than I ever thought I'd be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ake what I can give and you treasure it
On an ordinary day
The extraordinary way
You turn to me and say, I believe in this
Forwarded from 微博合集
蛋挞报
telegra.ph/上海疫情人类观察纪实一旦上了公交车我就嫌弃每一个想要上车的人-08-21 【网评】“没有人想过这个游戏或许本不该存在。” source
这篇社会观察写得挺有趣:

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至少是我,太沉溺于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上,粉丝多的账号叫什么呢?叫"意见领袖"。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来,社交网络是一个由各种各样虚无的"意见"构成的宇宙。曾经说过"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的尼采,见了当今社交网络意见泛滥的程度,都得直呼内行。

在这些单薄的"意见"里,每一个人都被绘成了扁平偏激的样子;
-不支持上海封控两个月,就是"躺平派"
-支持上海封控两个月,就是"防疫爱好者"
-对具体做法有意见,就是"五十万"
-转发国外恢复正常的报道,就是"境外势力"’
这个问题,近几年在社交媒体上被频繁讨论,但条理如此清晰的答案却并不多见。分享一下。
今天想要给大家推荐的是萨特创作于1944年的剧本《禁闭》
这出著名的哲学剧只有短短一幕。
萨特在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地狱。
名句”他人即地狱“正是出自《禁闭》。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
三个自知下了地狱的罪人,被先后领进一个没有镜子的房间。
屋内没有刑具,也没有恶鬼或审判者,只是摆放着一些俗气过时的家具。
他们被告知将永远留在这个房间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通过谈话了解彼此,并最终得出了“他人即地狱”的结论。

《禁闭》最初会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有两点,首先是那句广为流传的“他人即地狱”。我想知道作者本人是如何理解和阐述这个概念的。
另外则是对“三人共处一室即可构成地狱”的设定感到好奇。为什么这三个人会下地狱?又是如何成为彼此痛苦的根源?

读完后我认为作者不仅成功回答了我上述的问题,也成功地说服了我。
萨特的地狱显然与大众传统认知中的想象有天壤之别。但读完后你会发现,身处其中的痛苦和绝望不差分毫。
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故事,我认为它都很值得一读。

在翻看了很多书评和剧评后,我发现大家对《禁闭》的理解似乎大都停留在这部作品所描绘的黑暗与痛苦之中。
但我认为“绝望”却并不是萨特最终要传递的信息。而“他人即地狱”这个说法也不并是在鼓励大家通过逃避他人来规避灾祸。

既然《禁闭》是一出哲学剧,那就不得不提到萨特的存在主义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萨特的理论,那应该是“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本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所谓人性,并不会先于人的行动而存在。
所以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不断面对艰难抉择时到底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而这些行动也终将定义一个人的本质。

萨特在其撰写的文章“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中提到,他所推崇的存在主义并非在刻意强调现实的阴暗面,而是试图鼓励大家在认清现实的荒诞后去突破那些本不存在的条条框框,勇敢地做自己。

回到故事本身,虽然主人公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人即地狱“,但实际上读者不难发现,无论生前还是身后,真正造就这地狱一般痛苦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他们自己。

《禁闭》最深的绝望在于起点即终点。三个主人公在故事一开始就已经死去了。无论他们是否后悔,都永远不会有改过或救赎的机会。
然而身为观众的我们还活着。
或许作者最后想说的是,只要活着就不算太晚,我们都还有机会去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When is the Future?

Stranger in a crowd
Treading fire after dark
Lost in a city
Pulsing to the sound
Of the spirit and soul

A city that is breathing
Living through the cables
Alive across the wires
Faces without names
Playing devils and angels
Lit up by the strobes
Moving hypnotized
I caught your reflection
In the neon on glass
An electric silhouette
Against the static sky

It's a beautiful dream
It's a beautiful life
It's just a reflection
A world I must survive
We're children of the past
Who look beyond today
Designing the present
So when is the future

We live in a dream
Keeping visions alive
It's just a reflection
A world that never dies
The image we create
Now image we designed
It's a beautiful life
So when is the future

Time moves so fast
In a single direction
Fighting with the present
Racing from the past

We're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That can never satisfy
The reality of answers
When lives are on the line
I've waited a lifetime
For the age of wonder
A place that I remember
In a splinter of time
A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Caught in the flow
Still searching for answers
Among the neon lights

It's a beautiful dream
It's a beautiful life
It's just a reflection
A world we must survive
We're children of the past
Who look beyond today
Designing the present
So when is the future

We live in a dream
Keeping visions alive
It's just a reflection
A world that never dies
The image we create
Now image we designed
It's a beautiful life
So when is the future

It's a beautiful dream
It's a beautiful life
It's just a reflection
A world that must survive
We're children of the past
Who look beyond today
Designing the present
So when is the future

We live in a dream
Keeping visions alive
It's just a reflection
A world that never dies
The image we create
Now image we designed
It's a beautiful life
So when is the future
今天刚好看到一个很不错的Reddit回答,就在此分享一下。
希望每个有缘读完的人都能找到认真生活的勇气。

#LifeProTips #Reddit
很久没有更新频道了,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断更这段时间,我几乎停用了所有的社交媒体,而是利用闲暇读书和锻炼身体。

这个频道从前以分享时政和思想类文章为主,这个主题以后不会变。我会不定期介绍一些有趣的书给大家,也分享一些阅读相关的心得和技巧。

大家在电报可以自由讨论敏感话题,我看到很多人都提独立思考。其实独立思考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我们或许可以轻易举出反面例子,但要讲清楚如何做到独立思考却并不容易。

在此我想指出两点:

1. 大多数社交媒体的政治讨论都不利于培养个人思考能力,但这不是因为政治话题本身,而是沟通不善的结果。陌生人之间难以就复杂话题准确表达,也难以就产生的分歧达成妥协,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希望大家能把时政思考的重要性与社交平台的不良体验区别看待,保持继续探索的好奇心。

2. 思考能力也是一项技能,就像骑自行车或者游泳。尤其生活在专制国家的个人,本来就经历过长期的信息封锁,刚开始犯错是难免的。我们会走弯路或者闹笑话,甚至会产生一些比较偏激的看法,这些都是正常的学习过程。希望大家能以这种心态去包容和鼓励身边的初学者,同时也给自己更多耐心。

#独立思考 #社交媒体
——关于英文阅读——

我偶尔会分享一些英文链接,所以想先聊聊英文阅读。我认为提高英文阅读水平是件很值得做,并且完全可以做到的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试试看。所谓“条件允许”是指每天能抽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专心读书。具体读什么由你自己来定,可以从最感兴趣的题材入手。

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能闭门造车。“思”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阅读。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与错误中汲取养分,缓解现实造成的压力与迷茫,获得不断探索的勇气与动力,并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阅读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从人格上真正独立,拒绝偏听偏信一家之言,拒绝不切实际的主义之争,拒绝空泛的道德说教或强制的道德绑架。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就是在为提高思辨能力奠定基础。

我推荐英文阅读,并不是出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更不是因为中文或者其他语种的阅读不重要。正相反,我们靠母语积累起来的信息整合能力和综合思辨能力,都是英文阅读的基础。之所以特别强调英文,与当下的两个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第一,大部分公开优质的阅读资料都可以找到英文版。最前沿的科研期刊就不必赘述了。许多经典的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历史、乃至文学类读物,要么是以英文写成,要么是存在多个可供选择的英文译本。一旦跨过英文阅读这个障碍,我们就可以获得一把通往自由精神世界的钥匙。

第二,我们国家目前存在严格的言论审查和出版审查,并且有愈发收紧的趋势。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中文阅读资料十分有限。许多值得一读的外文作品即使偶尔有中译本存在,也因严苛的审查而有所改动删减。并且译本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本来不难理解的概念,翻译成中文后就变得生硬拗口,充斥着各种黑话和术语。这样的阅读并不利于我们思考。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翻译工具,所以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花时间训练英文阅读,直接用翻译软件不够吗?我认为不够。翻译工具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的信息查询需求,但并不适用于注重逻辑因果的说理性作品和代入感强烈的文学类作品。阅读,说白了就是作者以文字为载体在和我们聊天。而交流中一个人的语气、措辞、表达方式都会强烈影响到我们的实际体验,阅读也是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最值得读的材料,通常都在挑战我们现有的价值观和认知。软件翻译会破坏原文中作者想要传递的微妙信息,造成割裂的阅读体验。这样的阅读也不利于我们思考。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刚开始直接读英文或多或少会有压力。而且据我观察,这种压力与学历的关系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密切。许多教育背景扎实的专家学者,在面对非本专业的英文阅读材料时,第一反应也不是拿起来就读。所以在训练英文阅读这件事上,大家几乎是平等的,都需要经历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最初我们读英文慢,除了对句式不熟悉外,主要是受限于词汇量。所以积累单词的过程和熟悉句式的过程是绕不开的基本功。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关于拓展词汇量和训练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

我想强调的是长期坚持和细水长流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英文阅读是一项技能,而技能都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的。提高英文阅读水平就像训练长跑速度一样,长期的坚持比短期的突击更有意义。读英文也不一定要很累很难。事实上我们真正能长期坚持下来的事,都是那些对我们来说既有意义又有乐趣的事。选一本你最感兴趣的书,每天给自己投资十分钟,一年后就会观察到非常明显的进步。

作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学英文给很多人留下了阴影,而跨越这个障碍是需要勇气的。从前学英语是学校强制的要求,但如今读英文也可以是我们自由的选择。即使你现在还没准备好,也没关系,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想要试试看。

#英文阅读 #读书 #思考
今天推荐的是 Samuel Beckett 的名剧《等待戈多》。

该剧仅有两幕。剧本最初为法语,后由作者亲自译成英文。

以下为该剧的英文译本:

Act 1
Act 2
2025/01/11 03:53:46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