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再多扯几句吧

大家知道周轶君老师曾经是新华社驻加沙的战地记者,她在《中东生死门》一书中曾经写道自己被枪指着头。

有次出访的时候,我问她当时大脑里在想什么?她说,能想什么?一片空白,只想活下去。

其实巴以现在的状况就好比是被枪指着头,大家都是出于本能在行动,不会想也没有机会想更长远的问题。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86 - Managing Worry

担心可以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能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过度的担心呢?Anne-Laure Le Cunff 给出了一个 ABC 法则:

1. 哪怕我们竭尽全力,我们对于自己的命运也鲜有掌控,我们无法保证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所以担心无法解决问题;

2.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依赖担心这一机制来保护自己 -- 我们觉得这是一种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以此来对抗负面情绪,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视角,我们甚至认为担心就能解决问题。

3. 所以担心在所难免,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好地面对它:承认它的存在 (be Aware of),甚至好界限 (set Boundry),并且保持镇定 (keep Calm)。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086/
Forwarded from AwesomeVisa
这是不明白在 DC 的季风书店做的一场对谈,很有意思的几点:

1. 这一批红二代完全生活在一个泡泡里,对外界充耳不闻。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还是满口的“美帝国主义”这类的话语,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跑去农民家里,动不动就掀锅盖以示“关心”;

2. 这一批红二代也没什么文化,对外的书单估计都是下面列的,他们自己估计一两本都没读过。他们读的都是之前所谓的灰皮书,也就是不能对外公开的书。所以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类似“砸锅卖铁”,”撸起袖子”等这种语言风格;

3. 从毛那里学到最多的就是权利和控制,所以不难理解这些年的倒退,比如各级企业必须成立党支部等等;

4. 当然也会重返毛的覆辙,也就是自列宁以来不可能的平稳权利交接。一个个接班人都被打倒,有破除了两届连任制,所以后面的权利交接必定还会走上血腥的覆辙;

5. 当然走向复辟式的毛式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逆时代潮流的。最大的挑战是,现在的信息管控不像原先那么有力,即使有那么高科技的防火墙,墙内的朋友还是很快能获得外面的消息(如果他们想的话),而且这么多家庭都有海外关系,所以一手遮天的信息管控是不可能再现的(除非拔网线)

https://www.bumingbai.net/2024/10/ep-116-caixia/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87 - How to Stay Focused

当我们感到压力大的时候,很难保持专注。那么我们如何可以化解这一问题呢?Scott Young 给出了五个方法:

1. 压力会导致焦虑,而焦虑会导致我们趋于逃避问题,或者耗费我们宝贵的心力;

2. 当我们焦虑时,不妨借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问问自己,这些焦虑到底哪些是100%成立的,哪些是不可能成立的,哪些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3. 我们也可以借用暴露疗法,把将要完成的任务当作是一个实验,看看自己有多少把握实现;

4. 通常的焦虑是基于未来的,而专注当下能帮助我们不再关注未来,所以这也是一个选项;

5. 第四种方法是在大脑里设想完成这些任务会是什么样的状况,这些积极的信号也能抵消一部分焦虑;
最后,如果一项任务非常挑战,我们就不要太关注结果,而关注自己是否努力,只要努力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087/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88 - Facing Unknown

面对极速变化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Seth Godin 指出有四种常见的应对方式:

1. 拒绝,放弃,试图控制,随机应变是四种不同的方式。前三种通常是无效的,只有随机应变式有效的;

2. 对未来随机应变是指,当我们面对未知
时,利用手头的资源来应对。尽管事情并不一定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但随机应变一般会比其他三种应对方式更有可能获得积极的结果;

3. 与其说这是应对未来的四种方式,不如说时应对未知的四种方式。随机应变往往在应对未知时也最有效。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088/
一个在肯尼亚让干旱土壤重现生机的实践:

1. 逆着雨水流向,挖一个直径五米的半圆浅坑;
2. 在半圆的内径上撒上草籽;
3. 用树枝覆盖挖好的浅坑,以防动物把草籽吃了;

剩下的就是等待。一年内,将该区域的植被率从0.1%提高至接近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1H9Sg4lBM
👍7🤔1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89 - Ignorance Premium

当你去外面的餐馆吃饭,明明和家里买的食材一样,为什么要付那么多钱?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不会做这些菜,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家没有条件做这些菜。Herbert Lui 将这一溢价称之为“无知溢价”:

1. 无知溢价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修车行赚取的就是我们不会修车的无知溢价,公关公司赚取的就是大公司不会做公关的无知溢价;

2. 要想降低无知溢价,我们就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这些知识;当我们越了解某一领域,我们所付出的无知溢价就越少;

3. 但某一领域的无知溢价过于高的时候,就变成了 Elon Musk 嘴里的傻瓜指数了。这些领域必然可以用全新的方法来革新。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089/
Forwarded from DPS Books
豆友 Custodes 去了何伟在埃及时住过的公寓,还见到了公寓管理员阿卜杜拉,和拾荒者萨伊德。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note/866871577
👍2
主播说她每次力竭之后还能再多做一个,让她觉得没有被击碎 — I’m still holding together.

很有意思的观点,我的思绪恰好相反,每次让我力竭的训练都让觉得自己被击碎,让我觉得生活中再难的事情都不如这个瞬间痛苦。于是练完之后就重生了。

https://overcast.fm/+ABERlMFwL_w

看看我记录的训练感想:

https://www.tgoop.com/+RqANZO95_5ZjNDcx
👍2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90 - Getting Genius Back

稍不留神,我们的天赋就会消逝,我们的点子会离你而去,我们应该怎么办?Jia Jiang 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些都可能捡回来:

1. 在发布了畅销书 Rejection Proof 之后,他停笔了五年。再提笔,他发现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完全不像样。这印证了才能可能离我们而去的观点;

2. 类似的,当我们脑子中出现一个点子的时候,如果我们不付诸行动,也会让点子离我们而去。就好像这些点子有保质期一样;

3. 好消息是,如果我们愿意付出努力,还可以把这些天赋和点子捡回来。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090/
1
这几年乳糖不耐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最近试了试乳糖酶,感觉效果还不错。随便买了个便宜的。

https://www.amazon.com/s?k=Lactose+Intolerance+Pills
DPS 周刊 171 - 为什么坚持写 DPS 周刊?

如果说没有失去过动力肯定是假的,有好几次都不知道周刊写什么。但对我来说,只要写下来就已经不错了,写出好东西那是锦上添花。所以 showing up is key,对我来说,只要能坚持每天更新 DPS ,每周更新 DPS 周刊,已经实现了我对自己的承诺。当然写作本身也是和我自己的对话,准确地说,是和未来的我的对话。但我翻看之前写下的 DPS,常常惊讶当时还有这样的想法。

https://letters.acacess.com/weekly-171/
6
Forwarded from AwesomeVisa
柴静采访《河殇》的撰稿人苏晓康,有很多有意思的点:

1. 《河殇》并不是高层授意下的产物,而是央视之前搞砸了一笔经费,找人来收拾残局的作品。苏晓康作为自由撰稿人没拿到稿费,当然也没有管他写什么;

2. 正因为如此,所以审片的时候,大家才看到了拍了什么。其中一位评审是莫言,当场泪崩。于是这也为整个结论奠定了基调,一路绿灯;

3. 为什么央视当时愿意放这部片子呢?因为当时走市场化改革,央视只能收到40%的经费,剩下的自筹,主要靠广告。广告主要看收视率,所以央视当时追求轰动,只有轰动了,才有收视率,才有广告主来投放。《河殇》播出之后,大约有三亿人看到了,而且不少人去信要求重播。所以说这完全是市场化的产物;

4. 六集播出后,有四位高层要了片子 — 赵紫阳,杨尚昆,李鹏,李先念。后两者没有给反馈,赵紫阳的反馈是“怎么能骂老祖宗?”,杨尚昆的反馈是“拍的很好,我要让全军指战员都看这部片子!”

5. 尽管赵紫阳反对批判传统,但当广电部长艾知生去中央书记处请示时,胡启立给的定论是《河殇》是支持改革的,胡启立敢下这个定论一定是有赵紫阳的授意;

6. 其中反对意见最大的是王震,重播彻底激怒了他,他认为这是自由派吹起来斗争的号角,于是在各种场合下批判这部纪录片;

7. 更有意思的是,尽管赵紫阳不喜欢这部片子,但是在会见李光耀时,把这部片子送给了李,并说,你们推崇儒家文化,我们这里有部批判传统的纪录片,值得一看。赵这么做是为了表达对于思想解放的支持,也是对于王震的反击。

8. 后来他们准备拍摄《河殇》的续集《五四》,试图纠正之前一些比较激进的观点,比如全盘否定长城,黄河和龙这三个象征。但是激进的街头运动不能取代课堂教育。结果时值胡耀邦去世,学生走上街头,央视就下令解散了剧组。这部剧集胎死腹中;

9. 《河殇》曾经在片中质问,为什么学生你们不走上街头?结果等到学生真的走上街头,当时的知识分子完全不知道怎么办。苏晓康坦承他们当时没有准备好。后面在戈尔巴乔夫访华前夕,他们试图劝学生离开广场,结果根本劝不动。他觉得自己似乎感受到了当年蔡元培去北大劝学生的无力感。尽管他没有亲身参与过街头运动,但文革中的经历让他明白这种力量的强大,即使后面赵紫阳亲自去街头劝说也没有用。


https://youtu.be/vwA3lVWbUVg
👍3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91 - Mindful Decluttering

如果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数据?Alex Chan 给出了她的建议:

1. 她曾经想着尽可能保存所有的数据,而没有想过如何重新利用这些保存下来的数据;

2. 如今当她想要保存新的数据,她会仔细考虑为什么要保存这些,保存下来之后如何重新利用它们?

3. 同时,她也重新整理之前保存下来的数据,该清理的清理,该整理的整理。这一过程也进一步帮助她审视自己;

4. 这也契合她更大的目标,即如何更加清醒地使用科技。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091/
👍1
Forwarded from AwesomeVisa
我们都欠罗玉凤一个道歉

不明白播客这期采访了罗玉凤(凤姐):

1. 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后来跟着目前去了继父家。她有一个妹妹和弟弟,所以在家里地位极低,要干很多活,还经常被骂。这些童年的经历倒也历练她的性格,即使后来被骂得很惨,她也从来没哭过;

2. 她从小非常聪明,成绩很好。考高中的时候,既可以上高中,也可以读师范中专。她已经在高中就读了,但因为家里供不起学费,开学一周后被母亲转去师范中专,然后她有拿到了师范大专文凭;

3. 毕业之后,她去三峡库区支教,被分配到奉节。她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真正基础社会,第一目睹了权力的黑暗。支教的时候不论执教能力,只看能不能和老教师搞好关系,能不能和校长搞好关系,能不能和政府里的领导搞好关系。但她追求平等,让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助学金,因此和这些人产生了不少冲突,所以两年合同到期后,就离开了奉节;

4. 她辗转到上海之后,住在群租房里,先后在味千拉面,家乐福等公司打工,拿的几乎都是上海的最低工资。她当时兜里只剩两千多,又不能回家,但她想认识更多的人,于是花钱印了那些征婚传单;

5. 在那些征婚传单上,她列出了自己的期望,即想找北大清华金融系毕业的,但她也说希望能共甘苦。结果大家只看到了前面那句,忽略了后面这句。她坦言,发这些传单就是为了出名,为了认识更多的人,但完全没想到后面这些的负面效应;

6. 因为这些传单,她出了名,不少电视台请她上节目,她单纯地相信那些编导的话语。没想到其中一些把她塑造成那样的负面形象。甚至有人在节目中向她扔鸡蛋,还在天涯发文讲述这些经历。直到她到了美国之后,收到这个人的道歉,说其实那些都是某个节目组安排的。在她看来,官媒这些做法无非是为大家的情绪宣泄找一个出口,而她正好成为了这样一个靶子;

7. 在中国出名的一年多,也就是2010年,她大概赚到了五万美金,然后她就拿着这笔钱去了美国。她说尽管这笔钱看起来不少,但她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后的十几年被人追着骂。甚至当时在国内的时候,出门就被人指指点点,去面馆吃饭被人用脚踢。到了美国即使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也还是怕见到中国人。

https://www.bumingbai.net/2024/10/ep119-luoyufeng/
👍8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92 - Act Your Age

在不同的年纪,我们应该做什么?Fernando Gros 给出了他的答案:

1. 十几岁:保持开放的视野,尝试不同的体验,选择和点子;

2. 二十几岁:利用这一阶段的机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3. 三十几岁:努力工作,做出牺牲,以便为未来打下良好基础。

4. 四十几岁:在职场上寻找平衡,利用智慧和谦逊。

5. 五十几岁:优雅接受年龄,追求自己热爱的工作,享受创造力的顶峰。

6. 六十几岁及以上:积极生活,参与家庭和社会,分享故事与智慧。

7. 最重要的是,以上这些都只是社会的框架,你不必严格按照这些来,你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探索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092/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93 - Overcome Fear of Failure

你是否惧怕失败?如何面对这种惧怕,如何克服这种惧怕?Nick Wignall 解释了它的成因,以及三种修复方法:

1. 惧怕失败和自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自信不是缺乏惧怕,而是哪怕惧怕,你也知道自己可以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惧怕失败就是缺乏自信;

2. 惧怕失败的人似乎有个共性,即通过努力工作来逃避他们心中的恐惧和不安。但这种心理往往会侵蚀他们的自信;

3. 要想面对惧怕首先要肯定自己的惧怕,而不是逃避;

4. 第二步是找一个容错度比较高的习惯,让自己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接受这些失败;

5. 最重要的是要反思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不再被失败所驱使。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093/
1👍1
嗯,听说国人喝咖啡主要是为了喝牛奶 🤪
😁8
2025/07/13 06:10:00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