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Forwarded from DPS Books
Jim Simons 和华人学者真是有不解之缘:

1. 去 SUNY 组建数学系之前,物理系刚刚由杨振宁组建;

2. 组建数学系的时候大肆招募人才,甚至找到了丘成桐当助理教授,不过却没给丘 tenure,导致丘后来跳去了斯坦福

3. 早年想从师陈省身未果,但是1974年和陈省身合著论文,发现了 Chern-Simons form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 by Gregory Zuckerman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174 - Default Definitions

生活中有很多默认的答案,但我们一定要遵循它们吗?Anne-Laure Le Cunff 认为我们可以大胆发问:

1. 即使这些问题都已经有默认的答案了,我们还可以追问这些是不是我们想要的,或者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答案;

2.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3. 我们可以把这些默认答案拿来,然后转换为问题问自己;

4. 最重要的并不是答案是什么,而是找到我们要什么?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174/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175 - What DeepSeek Means for Everyone

DeepSeek 的进展到底对大众意味着什么?Om Malik 结合历史给出了他的解释:

1. DeepSeek 不仅将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极度拉低,还将这些方法公之于众;

2. 这样的创新可以大幅降低 GPU 的使用成本,并提升 GPU 的可用度,那么所有人都会受益;

3. 历史上类似的事也发生过,一是 Juniper 大幅降低了路由器的成本,不仅打破了 Cisco 的垄断地位,也普及了互联网;二是 Google 利用低成本硬件组建自己的机房,不仅开创了新的机房建造模式,也催生出 Hadoop 等一系列新技术。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175/
DPS 周刊 185 - Kevin Kelly 的旅行建议

https://letters.acacess.com/weekly-185/

最近 Kevin Kelly 分享了他51年来的旅行心得,其中一些深得我心。

他大学辍学之后,就独自前往亚洲旅行,并将旅行中拍摄的照片制作成三卷装的 Vanishing Asia 这本画册。在我买下这下这套画册之前,读网上的评论只知道这套画册尺寸巨大。到手之后,发现不光大,而且照片巨多:每一卷都超过一千页,每一卷都包含超过9000张照片,而且都有说明。要知道,这些照片都是用胶卷拍摄的!难以想象这是多大的拍摄量,多大的整理量。

换个角度想象,要是没有足够长足够深入的旅行,怎么可能积攒下这么多的照片?所以 Kevin 分享的这些旅行心得可谓字字都是真金!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176 - Silence

Herman Martinus 回顾最近一次修复网站时的经历,发现没有音乐没有播客的他,可以和自己安静地相处:

1. 就像在洗澡时,我们经常思绪迸发一样,我们在独处时,可以与自己对话;

2. 这种对话让我们解决复杂问题,促进自我实现并产生有意义的思想;

3. 所以我们不妨多尝试与自己独处,放下手机,关掉音乐。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176/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177 - How Far Is AGI?

我们离通用人工智能有多远?Sam Altman 给出了他的设想:

1. 一个 AI 模型的智能水平大致等于其训练和运行所使用资源的对数;

2. 目前来看,只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就能获得持续且可预测的增长——相关的扩展定律在多个数量级范围内都非常准确;

3. AI 的使用成本大约每 12 个月下降 10 倍,而价格降低会带来更多的使用需求;

4. 一趋势在 GPT-4(2023 年初)到 GPT-4o(2024 年中)之间已经显现出来,其每个 token 的价格在此期间下降了约 150 倍;

3. 线性增长的智能,其社会经济价值呈超指数级增长;

5. AGI 不会创造最伟大的新思想,它仍然需要大量的人类监督和指导,它在某些方面表现卓越,但在某些方面却可能出奇地糟糕;

6. 世界不会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从未如此。短期内,生活大体上会保持不变;

7. AGI 让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影响力,而不是削弱个体的作用;

8. 确保 AGI 的利益能够广泛惠及所有人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177/
近期看到的最硬核的视频 — Sam Eckholm 亲自搭乘 U-2 飞到了21000 米高空:

1. U-2 整体构造像一架滑翔机,只有单引擎,和 B2 轰炸机使用同款引擎;

2. 由于机体细长,且起落架设计奇特,U2 无法独自起降,需要有一台安全车配合;

3. 驾驶/乘坐 U2 需要穿着标准的宇航服,甚至当年 NASA 的宇航服出问题后,跑来找 U2 的宇航服顶替;

4. 之所以要穿着宇航服,是因为高度超过海拔15000米,沸点极具降低,人的血液会沸腾,所以必须穿着加压的宇航服克服;

5. 由于机体狭小,活动空间有限,所以考察 U2 飞行员的第一个测试就是看他们有没有幽闭恐惧症;

6. 所有视频有两台 Insta360 相机拍摄。

https://youtu.be/OpcKKAhhGiw
👍5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178 - How I’m Preparing For The Next Four Years

面对疯狂的 Trump 上台,Ryan Holiday 问自己接下来四年应该怎么办?他的答案是做自己能做的事:

1. 专注于自己能掌控的事情。

2. 阅读经典书籍,而不关注新闻。

3. 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职责是什么。

4. 关注那些始终不变的事物。

5. 善待他人。

6. 拒绝变得愤世嫉俗。

7. 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8. 在挑战困难的事情。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178/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179 - Industrial Coevolution

为何中国这几年的手机,电动车等行业突飞猛进?Kyle Chan 认为这是产业集聚效应所致:

1. 中国在多个相互重叠的产业中的实力,为其产业政策带来了复合效应。

2. 如果一个国家在多个相互重叠的产业中已经具备竞争优势,这些产业之间会形成相互强化的反馈循环,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所有相关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3. 拥有本土的上游供应商,使得企业能够更便捷地获取零部件,并直接与供应商合作,调整产品规格以满足行业需求。

4. 本土下游产业的现有客户群能够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行业收入来源。

5. 在某个行业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投资,往往可以在其他相关产业中获得回报。

6. 如果某种产品是多个行业的关键投入品,那么这些行业的本土化发展将有助于该产品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7. 除了锂电池产业外,中国的智能手机及更广泛的消费电子行业,还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了供应链支持及技术经验,例如触摸屏显示、电子控制系统及其他相关电子硬件。

8. 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铝、石化产品及其他工业原材料生产国,中国拥有大量本土企业,能够为电动汽车产业提供关键投入品。

9. 在许多情况下,出现了我称之为“产业共进”的现象,即两个或多个相关产业通过迭代和双向互动的方式共同发展。

10. 最后,中国在多个科技-工业生态系统中持续增强竞争力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些领域正在逐步融合。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179/
1
DPS Main
17年前张忠谋与黄仁勋的对谈,是在三番的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进行的。 第一次见黄仁勋穿着西装 😂 这次在三番想去这个博物馆的,可惜闭馆维护,希望下次能成行。 https://youtu.be/u-x7PdnvCyI
仔细听了张忠谋与黄仁勋的对谈,真金白银:

1. 为什么坚持做晶圆代工,不做合资公司?如果让晶圆设计公司入股,那么产能必定按照股份分配。但是晶圆设计公司比如 Nvidia 飞速增长,而持股份额并不一定会同速增长,到时产能如何分配?还不如由台积电专心代工,获得利润就扩大产能;

2. 有一次张忠谋临时给黄仁勋打电话,问他第二天有没有空见面?后来才得知,其实张忠谋当时在度蜜月,正好路过湾区;

3. 张忠谋批评很多亚洲的创业实质是为了自己当老板,而不是为了创新,他举的例子就是自己常去的理发店,一共就俩人,还闹着要分家。分完之后就在隔壁开了店,结果两人只好打价格战,最后张都不愿去那理发了;

4. 张忠谋说自己考核手下的指标只有一个,就是看客户的投诉有多少,其他指标都没有这个重要;

5. 黄问张,为何很少有创业者创业之后,还能把公司做到那么大?(黄应该没想到17年后的今天,Nvidia 也那么大,而且也是自己一手做大的)。张忠谋回说,其实自己在创办台积电之前,在德州已经做到半导体总裁,管理三万人,所以他有那么多的管理经验,而且他也享受运营大公司。所以台积电从150人开始,一步步做大,都是他享受的过程;

6. 黄问台积电有段时间发展缓慢,张如何应对?张忠谋说,只要一门生意的增产率超过一个国家的 GDP 增长率就是一门好生意,当年美国的 GDP 增长率是3%。他说公司发展总有快慢,只要增长他就开心。黄仁勋接过来说,那我也能开心了。(谁知道 Nvidia 之后发展得那么迅猛?)

https://youtu.be/u-x7PdnvCyI
👍4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180

面对全球技术下降的生育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Kevin Kelly 给出了他的猜想:

1. 全球人口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开始下降,之后,越来越少的人口将能够贡献劳动力并消费生产的商品;
2. 衡量生育水平的关键指标是更替生育率。如果总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那么随着时间推移,人口会减少,因为当前世代的人口数量不足以替代自身;
3. 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经历快速现代化,生育率也在单向下降。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生育率跌破更替水平后,成功将其重新提升至更替水平以上;
4. 即便我们能够减缓平均生育率的下降趋势,我们仍然正进入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
5. 我们希望在减少人口的同时,提高生活水平和推动进步;
6. “制造者”的经济,即合成经济,则由人工智能、机器注意力、合成劳动力、虚拟需求和制造的欲望所驱动;
7. 起初,我们可能会对合成经济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感到不适,但很快我们将意识到,这一庞大的经济基础正是为了服务相对少数仍然存在的人类;
8. 如果某项工作重在生产力,那么它不应该由人来完成;
9. 人类应该从事那些效率不重要的工作——艺术、探索、发明、创新、闲聊、冒险和陪伴,等等;
10. 我们并不是用机器人取代已经存在的人类,而是用它们替代那些从未出生的人类,并且我们与这些合成智能体和仿生智能的关系将是高度互惠的。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180/
🤔1
Forwarded from DPS Build
读到 Seth Godin 的这篇关于实习生的文章,让我想到了昨天的一条 tweet,说 Cursor 的创始人 Aman Sanger 是从实习生到创建一家一亿美金年收入公司最快的的人。

https://seths.blog/2025/02/the-best-intern-on-the-team/

https://x.com/benln/status/1892270264508924133?s=4

然后 Richard Socher 笑着说,Aman 就是他的学生,确实天赋异禀。他还能想到其他一些学生和实习生创办的独角兽,比如 HuggingFace 和 Cummure,而且他几乎都投了这些公司。

https://x.com/richardsocher/status/1892357212128882700?s=4
Forwarded from DPS Books
Jim Simons 夫妇,陈省身还有杨振宁的合照,坐着的是陈省身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 by Gregory Zuckerman
Netflix 的巴黎男篮纪录片 Court of Gold 居然请到了奥巴马夫妇做执行制片人
1
DPS 周刊 186 - DeepSeek 创始人的偶像 - Jim Simons

时值 DeepSeek 大放异彩之时,它背后的公司其实是一家量化基金公司幻方量化。而他的创始人梁文锋曾经视文艺复兴基金的创始人 Jim Simons 为偶像,也为他的传记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 的中文版作序。

早在2019年我就把这本书列入想读清单里,直到最近才把它读完。读完只有一个感想:天才到哪都是天才,天才到哪都能吸引天才。

https://letters.acacess.com/weekly-186/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181 - When to Give up?

什么时候应该放弃?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结合他们开发 Ruby on Rails 的经历来讨论:
但同样重要的是,有时候你确实应该放弃,承认失败,并接受你的计划没有成功的现实;

1. 颠覆性创业的本质在于:一个想法最初看起来应该有点荒谬,否则它可能缺乏真正的反直觉内核;

2.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风险投资人,犯错的次数也远远多于他们正确的次数。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没有人能持续准确地预测未来的颠覆性变化;

3. 能够及时放弃,并留存实力等待下一次机会,这不仅适用于创业公司,也适用于个人项目、工作方法和决策过程;

4. 问题在于,“差不多” 有时管用,但需要极大的努力,最终却得不偿失;

5. 这个想法似乎有了一些进展,足够让创始人勉强维持数年之久。然而,他们最终被困在一个“差不多可行,但又不值得投入十年生命”的想法中。这是一种悲剧性的陷阱;

6. 坚持不懈,在困难时仍能坚持努力,是成功人士的重要特质。但拥有放弃“从好变坏”的意识,可能同样重要。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1181/
2025/07/11 23:32:40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