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arded from 随机微博
晨曦杯是我和朋友们发起组织的民间性质网络文学阅读、推荐和评论活动,从2016年开始,已经举办了4届。我们一直秉承不权威、不客观、不中立的原则,每年与自愿报名参加的100余名读者评委一起,选出本年度最好看的网络小说作品。
每年9月-10月,由评委们提名选出20本书入围大名单,经过5个月的阅读之后,写出书评和评价(评分必须附带至少500字的书评),在次年三月份公布获奖作品名单。
这里是历届晨曦杯入围名单以及获奖作品。
第一届(2016-2017):
拔魔,从前有座灵剑山,惊悚乐园,临高启明,魔道祖师,末日乐园,木兰无长兄,女帝本色,七根凶简,清明上河图密码(非网文),师姐的剑,十州风云志,文艺时代,相见欢,修真门派掌门路,修真四万年,雪中悍刀行,有匪,宰执天下,制霸好莱坞
最佳作品:拔魔
评委会特别奖:有匪
第二届(2018-2019):
异常生物见闻录、诡秘之主、王国血脉、重生之出人头地、同生、穿到明朝考科举、修真聊天群、战略级天使、天才基本法、老公死了我登基、西出玉门、无污染,无公害、谋断九州、大医凌然、姜姬、打开你的任务日志、覆汉、今安在、秦吏、道门法则。
这届不知道为什么,忘了评最佳
第三届(2019-2020):
(名单发不出来,也不知道为什么限流,看图片吧)
最佳作品:死在火星上
评委会特别奖:攻略不下来的男人
第四届(2020-2021):
虫屋、穿到民国吃瓜看戏(民国之燕燕)、道与碳基猴子饲养守则、镀金岁月、非诉女王、欢迎来到噩梦游戏Ⅲ、绿龙筑巢记、开端、前任遍仙界、赛博英雄传、绍宋、神秘复苏、双宿时代、天之下、玩家超正义、小蘑菇、雪盲、异世常见人口不可告人秘密相关调查报告、枕边有你、装腔启示录。
最佳作品:天之下
评委会特别奖:绍宋 source
每年9月-10月,由评委们提名选出20本书入围大名单,经过5个月的阅读之后,写出书评和评价(评分必须附带至少500字的书评),在次年三月份公布获奖作品名单。
这里是历届晨曦杯入围名单以及获奖作品。
第一届(2016-2017):
拔魔,从前有座灵剑山,惊悚乐园,临高启明,魔道祖师,末日乐园,木兰无长兄,女帝本色,七根凶简,清明上河图密码(非网文),师姐的剑,十州风云志,文艺时代,相见欢,修真门派掌门路,修真四万年,雪中悍刀行,有匪,宰执天下,制霸好莱坞
最佳作品:拔魔
评委会特别奖:有匪
第二届(2018-2019):
异常生物见闻录、诡秘之主、王国血脉、重生之出人头地、同生、穿到明朝考科举、修真聊天群、战略级天使、天才基本法、老公死了我登基、西出玉门、无污染,无公害、谋断九州、大医凌然、姜姬、打开你的任务日志、覆汉、今安在、秦吏、道门法则。
这届不知道为什么,忘了评最佳
第三届(2019-2020):
(名单发不出来,也不知道为什么限流,看图片吧)
最佳作品:死在火星上
评委会特别奖:攻略不下来的男人
第四届(2020-2021):
虫屋、穿到民国吃瓜看戏(民国之燕燕)、道与碳基猴子饲养守则、镀金岁月、非诉女王、欢迎来到噩梦游戏Ⅲ、绿龙筑巢记、开端、前任遍仙界、赛博英雄传、绍宋、神秘复苏、双宿时代、天之下、玩家超正义、小蘑菇、雪盲、异世常见人口不可告人秘密相关调查报告、枕边有你、装腔启示录。
最佳作品:天之下
评委会特别奖:绍宋 source
Forwarded from 微博合集
因为有爱和美食,小狐狸决定还是要好好活着。
蔚阳人任氏,她的丈夫早先去世了,也没有儿女,已经守寡了很多年。任氏擅长烹饪,经常会到富人家负责做饭,能够调和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使之可以满足每个人的口味。私下里,虽然只是做条小鱼,煮碗菜羹,也都可以做得十分甘美,因此远近闻名。
一天傍晚,任氏从外村回家,将要路过一座桥时,忽然有一人一边唱歌,一边从桥另一头走过来,那人非常年轻,穿戴像个儒生,所唱的歌不管声音还是曲调都十分凄凉伤楚,让人听了不禁感到一阵伤心。那人走到桥上,倚靠着栏杆长吁短叹,并且抬起一只脚来,像是要投河一样。任氏见状,连忙跑上前喊说 :“您正年轻,何苦要这样?!”少年吓了一跳,身体直立,回头望向任氏,双眼中的光芒如同闪电一般,任氏不觉汗毛倒竖,心知此人乃是妖怪。
少年问:“你害怕我吗?”任氏回答:“幽冥殊途,怎么可能不怕?”少年又问:“如果害怕,刚才为何阻止我?”任氏道:“错以为您是人,所以才阻止。”少年道:“人值得被救,我就不值得被救吗?”任氏道:“不是这样,是善良的人值得被救,恶人不值得被救。”少年忽然神情沮丧,说:“我不是恶人。”任氏于是道:“若是如此,那您也值得被救。”又说道:“您果真有颗善心吗?我正要回家,但天先已经黑了,我心里总惴惴不安,担忧会遇上坏人,希望您别嫌弃,能和我作伴而行,充当我的护卫。”少年道:“这很容易。”于是便果真跟着任氏一路往家走。到了家门外,少年要告辞离开,任氏道:“您对我有恩,还没来及感谢您,怎能说走就走?我很穷,没有钱,只用一顿饭做为报答可以吗?吃完了再走,哪里就会耽误了您的事呢?”少年恭敬地答应了。
任氏领着少年走进正堂,让他先耐心等着,自己前去厨房做饭,过了阵子,饭菜都做好了,便把少年喊出来,面对面而坐。少年举起筷子才吃了一口,便感到味道非常之好,顿时忘了心中苦闷,纵情大快朵颐起来。起初,任氏不知道少年饭量如何,想着既然是妖怪,肠胃一定和人不一样,便准备三四人份的饭菜,以为肯定足够了,等到少年真吃起来,才一会儿,这些饭菜就全被吃光了。任氏大惊,问道:“饱了吗?”少年红着脸回答:“虽然不是特别饱,但也非常满足了。但做这样一桌美味佳肴,一定非常辛苦吧,而我没有功劳,却厚着脸接受您如此的恩赐,实在是让人羞惭不已。”任氏道:“若是果真觉得还吃,希望可以多夸奖几句,我很喜欢听,至于‘让人羞惭’之类的话,就有些太过了。”少年于是笑着点了点头。
半夜里,少年抱着膝盖坐在台阶上,仰头望着星空,忽然很是伤感,泪流不止。任氏一觉醒来,听到有哭泣声,便出门问他是怎么了?少年道:“我如今已经快一千岁,而从前的那些至交好友,或者死于陷阱,或者毙命于弓弩,不是被猎犬咬死,就是丧命于术士之手,日月流逝,凋零殆尽,只有我活得长,仍像粒尘土般苟存于世,举目见不到一个亲近之人,四方周游也遇不上一个旧相识,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被忧愁和恐惧反复折磨,虽说是长生不老,和死了又有何区别?”任氏道:“我有时也会这样想,心中的悲苦,想来也和您一样。但我非常怕死,尤其担心哪天被埋进土里,变成了孤魂野鬼,那从前喜欢吃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就都将化为乌有,再也吃不到了,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会转而感到活着的美好,而不想死了。”少年道:“古人说‘只有吃饭能让人忘记忧愁’,指的就是这个吧?”任氏道:“夜里凉,露水又重,您还是别久坐在外面了。”少年道:“我是妖怪,岂会害怕这个?您既然累了,就回去睡吧。”任氏便又叮咛嘱咐一通,之后就回房去了。
第二天早上,任氏掀开帷帐,正要起床,忽然见到床下躺着一只狐狸,它的尾巴非常长,恰好盖住自己的头,睡得正熟。任氏一阵偷笑,不忍心惊扰它,便光着脚走出屋外,开始洗手做饭。饭快熟时,狐狸化为之前的少年,找到任氏,又要告辞,任氏不同意,说:“早饭都做好了,怎么能不吃就走?”等到吃完饭,少年饱得厉害,悠然不再想其他事,忽而又化为了狐狸,躺到窗户下面晒太阳去了。
后来狐狸每次说要走,任氏都会以要先吃饭为由挽留,狐狸也每次都会听从,有时任氏正好出门在外,狐狸也依然老实待在家里,不会乱跑。过了一旬多,狐狸忽然对任氏说:“打扰您这么久,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况且您本来就穷,哪里受得了我整天像只怪兽一样的吃呢?所以今天向您辞行,恐怕就不能再听您的了。之前在桥上时的那些胡思乱想,自从经过和您十几天相处,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若是以后又感到非常不开心,也会立即登门拜访,乞求您的帮助,不会再自己乱来了。”任氏有些不高兴道:“难道一定有了难,才会想起我来吗?”狐狸连忙说:“哪里的话?!以后每隔十天,我都一定会来看您一次的。”任氏笑道:“这样还差不多。”狐狸于是向她拜了几拜,告辞而去。
后来,狐狸来时,常会带着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的有时是铜钱,有时是散碎的金银,多少不定,以此做为它的饭钱,任氏每次都会欣然收下,并且经常拿出来展示给别人看说:“这是狐狸送给我的。”听她讲的人都笑话她,并不相信。——《废眠谈怪录》
原文:
蔚阳任氏,其夫早丧,无子,守寡经年,善调饪,常为富家典厨,能均和五味,咸慊众心,及归私庭,虽烹小鲜,瀹莼羹,亦俱甘美,远近称为妙手。一日薄暮,任氏自外村归,将过一桥,忽有一人行歌而来,其年甚少,衣冠如儒者,所歌则音韵哀楚,闻者生悲。其人行至桥上,倚栏长叹,且举一足,似将赴水之状,任氏遽前趋而呼曰:“君方年少,何苦如是!”少年乃瞿然而立,顾视任氏,目光烂然如电,任氏不觉栗然,知为鬼魅。
少年曰:“卿畏我乎?”任氏曰:“幽冥殊途,岂得不畏?”少年曰:“若畏之,顷何以止我?”任氏曰:“误以君为人,故止之。”少年曰:“人可救,而我不可救乎?”任氏曰:“非也,善可救,恶不可救也。”少年忽惨沮动容,曰:“吾非恶。”任氏曰:“若如此,则亦当救之。”又曰:“君诚有善心乎?吾适欲还家,而日已先暝,意恒懔懔,恐遇暴客,幸君不弃,作伴同行,以为吾卫。”少年曰:“此易事耳。”因果随任氏而归。及抵其家,少年欲辞去,任氏曰:“君有德于我,尚未受报谢,何遽言去?我贫无钱,但以一饭相酬可乎?食罢始去,岂误君事?”少年唯唯而已。
任氏引少年至堂上,令其安坐以待之,自入厨中炊爨,移时羹饭皆具,乃呼少年出,相对而食。少年始一下箸,便觉其味大佳,顿忘中心所苦,肆情大嚼,任氏先未测少年食量,以其鬼魅,腹肠定异,乃备三四人所食,以为必足,及少年食之,乃俄顷便尽。任氏大惊,问曰:“饱未?”少年赧然曰:“虽不甚饱,亦大快意,然为此美馔,必甚劳苦,而我无功,忝承厚赐,徒生惭恧。”任氏曰:“若果以为善,愿不吝称誉,此实吾所乐闻,至于惭恧之言,则太过矣。”少年笑而頷之。
中夜,少年抱膝坐于阶下,仰视列星,悲感垂泪,任氏寐觉,闻有泣声,出而问之,少年曰:“吾今几千岁矣,昔之昵交密友,或死机陷,或毙弓弩,不为猃歇所噬,则丧于术士禁劾,日居月诸,零落殆尽,唯我寿长,犹尘寄于世,举目不见所亲,周游不遇旧识,日唯累息重足,忧惧交侵,虽云永生,何异于亡?”任氏叹曰:“吾亦时有此感,心之哀苦,想与君同。然吾甚畏死,尤恐一朝身归下里,白骨化尘,则向所嗜之时蔬嘉实,粱饭甘腴,俱为乌有,不可复尝,此念每起,则更觉生之可慕,不望死也。”少年曰:“古人云唯食忘忧,殆谓是乎?”任氏曰:“夜凉露寒,君不宜久坐于外。”少年曰:“吾妖也,岂惧此乎?卿既疲倦,自可入室寝息。”任氏复叮咛者再,始归房中。
明旦,任氏褰帷欲起,忽见榻下卧一狐,其尾甚长,正覆其首,方酣眠焉,任氏窃笑,不忍惊之,乃跣足而出,盥洗具食。炊将熟,狐化为先之少年,又欲辞去,任氏不听,曰:“朝餐已备,安可不食而去?”及食罢,少年饱甚,悠然不复思虑,忽化为狐,曝日窗下而已。后狐每告去,任氏必以此留之,狐亦每从其言,虽任氏适出在外,犹安守于家,不妄他行。旬余,狐忽谓任氏曰:“久溷卿,意实不安,况卿本贫窭,何堪吾日为饕餮?是以今之辞行,恐不能复听卿也。向桥上之妄想,凡与卿处此十数日,寂灭已尽,若后更觉大苦,亦必立踵门诣卿,以求援拯,不自妄为也。”任氏愠曰:“岂必君有难,乃始思我哉?”狐遽曰:“岂其然乎?!后每浃旬,必当一至。”任氏笑曰:“如是差可。”狐乃再拜而去。后狐每来,常携一小囊,内中或铜钱,或碎金银,多少不定,以为饮食之费,任氏欣然纳之,常出以示人曰:“狐所赠也。”闻者皆笑其言,不之信也。 source
蔚阳人任氏,她的丈夫早先去世了,也没有儿女,已经守寡了很多年。任氏擅长烹饪,经常会到富人家负责做饭,能够调和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使之可以满足每个人的口味。私下里,虽然只是做条小鱼,煮碗菜羹,也都可以做得十分甘美,因此远近闻名。
一天傍晚,任氏从外村回家,将要路过一座桥时,忽然有一人一边唱歌,一边从桥另一头走过来,那人非常年轻,穿戴像个儒生,所唱的歌不管声音还是曲调都十分凄凉伤楚,让人听了不禁感到一阵伤心。那人走到桥上,倚靠着栏杆长吁短叹,并且抬起一只脚来,像是要投河一样。任氏见状,连忙跑上前喊说 :“您正年轻,何苦要这样?!”少年吓了一跳,身体直立,回头望向任氏,双眼中的光芒如同闪电一般,任氏不觉汗毛倒竖,心知此人乃是妖怪。
少年问:“你害怕我吗?”任氏回答:“幽冥殊途,怎么可能不怕?”少年又问:“如果害怕,刚才为何阻止我?”任氏道:“错以为您是人,所以才阻止。”少年道:“人值得被救,我就不值得被救吗?”任氏道:“不是这样,是善良的人值得被救,恶人不值得被救。”少年忽然神情沮丧,说:“我不是恶人。”任氏于是道:“若是如此,那您也值得被救。”又说道:“您果真有颗善心吗?我正要回家,但天先已经黑了,我心里总惴惴不安,担忧会遇上坏人,希望您别嫌弃,能和我作伴而行,充当我的护卫。”少年道:“这很容易。”于是便果真跟着任氏一路往家走。到了家门外,少年要告辞离开,任氏道:“您对我有恩,还没来及感谢您,怎能说走就走?我很穷,没有钱,只用一顿饭做为报答可以吗?吃完了再走,哪里就会耽误了您的事呢?”少年恭敬地答应了。
任氏领着少年走进正堂,让他先耐心等着,自己前去厨房做饭,过了阵子,饭菜都做好了,便把少年喊出来,面对面而坐。少年举起筷子才吃了一口,便感到味道非常之好,顿时忘了心中苦闷,纵情大快朵颐起来。起初,任氏不知道少年饭量如何,想着既然是妖怪,肠胃一定和人不一样,便准备三四人份的饭菜,以为肯定足够了,等到少年真吃起来,才一会儿,这些饭菜就全被吃光了。任氏大惊,问道:“饱了吗?”少年红着脸回答:“虽然不是特别饱,但也非常满足了。但做这样一桌美味佳肴,一定非常辛苦吧,而我没有功劳,却厚着脸接受您如此的恩赐,实在是让人羞惭不已。”任氏道:“若是果真觉得还吃,希望可以多夸奖几句,我很喜欢听,至于‘让人羞惭’之类的话,就有些太过了。”少年于是笑着点了点头。
半夜里,少年抱着膝盖坐在台阶上,仰头望着星空,忽然很是伤感,泪流不止。任氏一觉醒来,听到有哭泣声,便出门问他是怎么了?少年道:“我如今已经快一千岁,而从前的那些至交好友,或者死于陷阱,或者毙命于弓弩,不是被猎犬咬死,就是丧命于术士之手,日月流逝,凋零殆尽,只有我活得长,仍像粒尘土般苟存于世,举目见不到一个亲近之人,四方周游也遇不上一个旧相识,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被忧愁和恐惧反复折磨,虽说是长生不老,和死了又有何区别?”任氏道:“我有时也会这样想,心中的悲苦,想来也和您一样。但我非常怕死,尤其担心哪天被埋进土里,变成了孤魂野鬼,那从前喜欢吃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就都将化为乌有,再也吃不到了,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会转而感到活着的美好,而不想死了。”少年道:“古人说‘只有吃饭能让人忘记忧愁’,指的就是这个吧?”任氏道:“夜里凉,露水又重,您还是别久坐在外面了。”少年道:“我是妖怪,岂会害怕这个?您既然累了,就回去睡吧。”任氏便又叮咛嘱咐一通,之后就回房去了。
第二天早上,任氏掀开帷帐,正要起床,忽然见到床下躺着一只狐狸,它的尾巴非常长,恰好盖住自己的头,睡得正熟。任氏一阵偷笑,不忍心惊扰它,便光着脚走出屋外,开始洗手做饭。饭快熟时,狐狸化为之前的少年,找到任氏,又要告辞,任氏不同意,说:“早饭都做好了,怎么能不吃就走?”等到吃完饭,少年饱得厉害,悠然不再想其他事,忽而又化为了狐狸,躺到窗户下面晒太阳去了。
后来狐狸每次说要走,任氏都会以要先吃饭为由挽留,狐狸也每次都会听从,有时任氏正好出门在外,狐狸也依然老实待在家里,不会乱跑。过了一旬多,狐狸忽然对任氏说:“打扰您这么久,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况且您本来就穷,哪里受得了我整天像只怪兽一样的吃呢?所以今天向您辞行,恐怕就不能再听您的了。之前在桥上时的那些胡思乱想,自从经过和您十几天相处,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若是以后又感到非常不开心,也会立即登门拜访,乞求您的帮助,不会再自己乱来了。”任氏有些不高兴道:“难道一定有了难,才会想起我来吗?”狐狸连忙说:“哪里的话?!以后每隔十天,我都一定会来看您一次的。”任氏笑道:“这样还差不多。”狐狸于是向她拜了几拜,告辞而去。
后来,狐狸来时,常会带着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的有时是铜钱,有时是散碎的金银,多少不定,以此做为它的饭钱,任氏每次都会欣然收下,并且经常拿出来展示给别人看说:“这是狐狸送给我的。”听她讲的人都笑话她,并不相信。——《废眠谈怪录》
原文:
蔚阳任氏,其夫早丧,无子,守寡经年,善调饪,常为富家典厨,能均和五味,咸慊众心,及归私庭,虽烹小鲜,瀹莼羹,亦俱甘美,远近称为妙手。一日薄暮,任氏自外村归,将过一桥,忽有一人行歌而来,其年甚少,衣冠如儒者,所歌则音韵哀楚,闻者生悲。其人行至桥上,倚栏长叹,且举一足,似将赴水之状,任氏遽前趋而呼曰:“君方年少,何苦如是!”少年乃瞿然而立,顾视任氏,目光烂然如电,任氏不觉栗然,知为鬼魅。
少年曰:“卿畏我乎?”任氏曰:“幽冥殊途,岂得不畏?”少年曰:“若畏之,顷何以止我?”任氏曰:“误以君为人,故止之。”少年曰:“人可救,而我不可救乎?”任氏曰:“非也,善可救,恶不可救也。”少年忽惨沮动容,曰:“吾非恶。”任氏曰:“若如此,则亦当救之。”又曰:“君诚有善心乎?吾适欲还家,而日已先暝,意恒懔懔,恐遇暴客,幸君不弃,作伴同行,以为吾卫。”少年曰:“此易事耳。”因果随任氏而归。及抵其家,少年欲辞去,任氏曰:“君有德于我,尚未受报谢,何遽言去?我贫无钱,但以一饭相酬可乎?食罢始去,岂误君事?”少年唯唯而已。
任氏引少年至堂上,令其安坐以待之,自入厨中炊爨,移时羹饭皆具,乃呼少年出,相对而食。少年始一下箸,便觉其味大佳,顿忘中心所苦,肆情大嚼,任氏先未测少年食量,以其鬼魅,腹肠定异,乃备三四人所食,以为必足,及少年食之,乃俄顷便尽。任氏大惊,问曰:“饱未?”少年赧然曰:“虽不甚饱,亦大快意,然为此美馔,必甚劳苦,而我无功,忝承厚赐,徒生惭恧。”任氏曰:“若果以为善,愿不吝称誉,此实吾所乐闻,至于惭恧之言,则太过矣。”少年笑而頷之。
中夜,少年抱膝坐于阶下,仰视列星,悲感垂泪,任氏寐觉,闻有泣声,出而问之,少年曰:“吾今几千岁矣,昔之昵交密友,或死机陷,或毙弓弩,不为猃歇所噬,则丧于术士禁劾,日居月诸,零落殆尽,唯我寿长,犹尘寄于世,举目不见所亲,周游不遇旧识,日唯累息重足,忧惧交侵,虽云永生,何异于亡?”任氏叹曰:“吾亦时有此感,心之哀苦,想与君同。然吾甚畏死,尤恐一朝身归下里,白骨化尘,则向所嗜之时蔬嘉实,粱饭甘腴,俱为乌有,不可复尝,此念每起,则更觉生之可慕,不望死也。”少年曰:“古人云唯食忘忧,殆谓是乎?”任氏曰:“夜凉露寒,君不宜久坐于外。”少年曰:“吾妖也,岂惧此乎?卿既疲倦,自可入室寝息。”任氏复叮咛者再,始归房中。
明旦,任氏褰帷欲起,忽见榻下卧一狐,其尾甚长,正覆其首,方酣眠焉,任氏窃笑,不忍惊之,乃跣足而出,盥洗具食。炊将熟,狐化为先之少年,又欲辞去,任氏不听,曰:“朝餐已备,安可不食而去?”及食罢,少年饱甚,悠然不复思虑,忽化为狐,曝日窗下而已。后狐每告去,任氏必以此留之,狐亦每从其言,虽任氏适出在外,犹安守于家,不妄他行。旬余,狐忽谓任氏曰:“久溷卿,意实不安,况卿本贫窭,何堪吾日为饕餮?是以今之辞行,恐不能复听卿也。向桥上之妄想,凡与卿处此十数日,寂灭已尽,若后更觉大苦,亦必立踵门诣卿,以求援拯,不自妄为也。”任氏愠曰:“岂必君有难,乃始思我哉?”狐遽曰:“岂其然乎?!后每浃旬,必当一至。”任氏笑曰:“如是差可。”狐乃再拜而去。后狐每来,常携一小囊,内中或铜钱,或碎金银,多少不定,以为饮食之费,任氏欣然纳之,常出以示人曰:“狐所赠也。”闻者皆笑其言,不之信也。 sourc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