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NG
经过这三个月的假期,我明白了一些事情: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家伙,他们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却满脑子想着不劳而获 —— 自然大部分人都没什么好果子吃。 很不巧,我就是。
四年过去了。这四年是我的大学时光。
而这句话依然常新。
而这句话依然常新。
最近在 https://liam.page/categories/English/ 学英语语法。。(奇怪的时机和奇怪的地点,但必须承认写得很好)
截图中的文段出自其人的 about me 页面,有幸并未与如此出彩的文字擦肩而过。与诸君共勉。
截图中的文段出自其人的 about me 页面,有幸并未与如此出彩的文字擦肩而过。与诸君共勉。
(近来阅读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为作者的洞见之深刻及文字的表现力折服。我长时间以来的许多迷思都在其中找到了解答。尽管书才读到一半,我已经忍不住将一些由此启发而生根发芽的想法落成文字,藉以整理思绪,也将最近同时在阅读的 The Sense of Style 给我的启发付诸实践。)
我们应当学会忍受无聊甚至痛苦,因为这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尽管我对生活许以「希望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的愿景,我也必须承认这是一种奢望。生活很大,世界更大,我们触之可及的距离却很小。书中如此写道,
一旦厌倦于无聊的日常而开始希望创造更多的精彩,我们就不可避免地投向各种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将遥不可及的信息纳入自己生活的范畴。我们不自觉地索求更多,日复一日地将每天的无聊变得“有趣”,直到“有趣的每天“变成“日复一日”。(如作者所说,
合理的欲求被事件响应,过分的欲求则由伪事件满足。当我们习惯于“过分的欲求被满足”,就开始想要更多。伪事件由此创造更多的伪事件。)追求本是好事,但永无满足的追求则将人引入空虚。
(
对未知保持好奇和探索欲本应是人性。然而自进入大学以来,我时常惊奇于身边同学好奇心缺失的现象。人们是木偶,是响应指令的机器人,却唯独不再像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婴儿。被伪事件洪流淹没的不仅有超额的欲求,也有人们的好奇心(作为正常欲求的一部分)。社会因素于此扮演的角色留待未来讨论,此刻我希望关注个体的生活本身。身经百战的好奇心使重复的生活日日常新,而每日上新的信息洪流将其淹没,将其从现实生活中夺走。
「我们作为人是懒惰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观点之一。当从伪事件的洪流中获取新鲜感比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充实感更加轻易,我们就会自然地滑向伪事件的怀抱,关注伪事件更甚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好奇心全部投注于伪事件时,我们就会对生活本身感到麻木。生活成为了取乐的单一同义词。
最后,附上我的另一份愿景:「永远对生活保持好奇,以及敬畏」。
#thoughts
我们应当学会忍受无聊甚至痛苦,因为这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尽管我对生活许以「希望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的愿景,我也必须承认这是一种奢望。生活很大,世界更大,我们触之可及的距离却很小。书中如此写道,
「我们对世界的期待太多。」
一旦厌倦于无聊的日常而开始希望创造更多的精彩,我们就不可避免地投向各种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将遥不可及的信息纳入自己生活的范畴。我们不自觉地索求更多,日复一日地将每天的无聊变得“有趣”,直到“有趣的每天“变成“日复一日”。(如作者所说,
现代社会充斥着 pseudo-events 的洪流。
合理的欲求被事件响应,过分的欲求则由伪事件满足。当我们习惯于“过分的欲求被满足”,就开始想要更多。伪事件由此创造更多的伪事件。)追求本是好事,但永无满足的追求则将人引入空虚。
(
「伪事件」一词在此处语境里主要指代大量的新鲜信息刺激,读者不妨直接理解为「社交媒体上的大量信息」。
)对未知保持好奇和探索欲本应是人性。然而自进入大学以来,我时常惊奇于身边同学好奇心缺失的现象。人们是木偶,是响应指令的机器人,却唯独不再像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婴儿。被伪事件洪流淹没的不仅有超额的欲求,也有人们的好奇心(作为正常欲求的一部分)。社会因素于此扮演的角色留待未来讨论,此刻我希望关注个体的生活本身。身经百战的好奇心使重复的生活日日常新,而每日上新的信息洪流将其淹没,将其从现实生活中夺走。
「我们作为人是懒惰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观点之一。当从伪事件的洪流中获取新鲜感比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充实感更加轻易,我们就会自然地滑向伪事件的怀抱,关注伪事件更甚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好奇心全部投注于伪事件时,我们就会对生活本身感到麻木。生活成为了取乐的单一同义词。
最后,附上我的另一份愿景:「永远对生活保持好奇,以及敬畏」。
#thoughts
我的另一大迷思在今天也寻到了更具体直接的表达:「人和其行为、观点、创作,甚至(落实到更客观形式的)文字 的关系」。一个作者其人或许值得大批特批,但观点何罪呢?我长期对此感到纳闷。
现在的我能理解情绪,勉强尊重情绪,但这无法抑制我讨论观点的欲望。倘若一人的行径罄竹难书,对方就将他的言论一概打为「毫无价值的」;那把他的观点换由另一个人来发表,对方还愿意严肃讨论否?思考这样的问题给我一种「我在玩弄小丑」的感觉。但愿我自己不要有一天成为我眼里如此被人玩弄的小丑。
现在的我能理解情绪,勉强尊重情绪,但这无法抑制我讨论观点的欲望。倘若一人的行径罄竹难书,对方就将他的言论一概打为「毫无价值的」;那把他的观点换由另一个人来发表,对方还愿意严肃讨论否?思考这样的问题给我一种「我在玩弄小丑」的感觉。但愿我自己不要有一天成为我眼里如此被人玩弄的小丑。
RiNG
最近在 https://liam.page/categories/English/ 学英语语法。。(奇怪的时机和奇怪的地点,但必须承认写得很好) 截图中的文段出自其人的 about me 页面,有幸并未与如此出彩的文字擦肩而过。与诸君共勉。
编辑了一下图片。原本我认为下方小节更值得分享(故只截图了下半部分),现在我意识到上方的一段甚至更加重要。
「人都是偏见的集合。」
「人都是偏见的集合。」
telegram 这个刚更新的 personal channel (in profile) 功能,虽然设置的时候只能选择本人 own 的 channel,但是...如你所想,当你失去 ownership 的时候这个设置依然会保留(而新的 owner 当然也可以将 personal channel 选为该频道)。
所以..........?
所以..........?
Forwarded from Welcome to the Black Parade
今天有人提到 Lasse Collin 对于 xz 项目早就疲惫不堪,Jia Tan 是极少数愿意真正贡献代码的“开发者”,这都是这场悲剧不可或缺的背景条件。
在无人关心的角落,Florian Westphal 最近辞去了内核 netfilter co-maintainer,所以现在 nf 只剩 Pablo Neira Ayuso 一人维护。这可是无数人每天使用的 netfilter。
在无人关心的角落,我最爱的工具之一 strace 依然只由一个捷克人 Dmitry V. Levin 默默维护。
在无人关心的角落,tcpdump/libpcap 在由 the-tcpdump-group 持续更新,其中一位 Denis Ovsienko 的自我介绍是 sometimes I work jobs for living, sometimes I contribute pro bono to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jects, often I do both,给人一种很孤独的感觉。
在无人关心的角落,bash group 只有三位 active members,其中一位 Bob Proulx 有个古典博客,里面有记录他和妻子的平静生活。
我以前赞美人月神话,但我现在更关心默默无闻的开发者们,就像 vim 作者 Bram Moolenaar 一生没有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我只想问,你这一生过得开心吗?
你们这些伟大的开发者们过得开心吗?
在无人关心的角落,Florian Westphal 最近辞去了内核 netfilter co-maintainer,所以现在 nf 只剩 Pablo Neira Ayuso 一人维护。这可是无数人每天使用的 netfilter。
在无人关心的角落,我最爱的工具之一 strace 依然只由一个捷克人 Dmitry V. Levin 默默维护。
在无人关心的角落,tcpdump/libpcap 在由 the-tcpdump-group 持续更新,其中一位 Denis Ovsienko 的自我介绍是 sometimes I work jobs for living, sometimes I contribute pro bono to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jects, often I do both,给人一种很孤独的感觉。
在无人关心的角落,bash group 只有三位 active members,其中一位 Bob Proulx 有个古典博客,里面有记录他和妻子的平静生活。
我以前赞美人月神话,但我现在更关心默默无闻的开发者们,就像 vim 作者 Bram Moolenaar 一生没有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我只想问,你这一生过得开心吗?
你们这些伟大的开发者们过得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