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是一名跨性别男性。转变成为男性的过程中,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文化冲击”,是我发现当一个人被我们社会以“男性”的方式对待的时候,所有人(无论性别)都会下意识提防着这个人,把这个人视为“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敌人”。
然后我意识到了,女性和女性之间常常可以自然地互相支持,而男性和男性之间的互相支持却只会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发生。性别转换之后,那种“如果发生什么事情很可能有人会支持我”的感觉一下子消失了,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孤单。如果一个人从小在这样一种感受里长大,这个人的世界观很容易因此扭曲吧...
我把这个问题叫作“长期情绪支持上的营养不良”。不是说男性完全没有得到情绪支持,但我认为大多数男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维持心智健康的情绪支持,而且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好像是有人每天吃的东西都不够多,但因为每天都有按时吃三顿饭,所以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慢慢陷入营养不良。
而这种“长期情绪支持上的营养不良”原因来自两边。
一边是女性为了免受糟糕男性的骚扰,因此常常在大多数男性面前必须为自己戴上“高冷”的面具。可惜在遭遇冷漠对待的当下,哪怕是深深理解而且共情女性处境的男性也很可能会忘记这一切背后的理性原因,陷入到“我被排挤了”的情绪陷阱之中。
另一边是社会并不鼓励男性之间的情绪支持,原因大约是恐同的思想和对所谓的“阳刚气质”的维护。社会潜移默化的思想是,只有在“战斗”之中的男性才可以在情绪上互相支持,我想这其实也是很多男性选择去加入团体性体育运动的原因。
对很多男性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冰冷的。他们会在这种冰冷下感到无助,然后责怪自己,认为自己“情绪上太过软弱”。但实际上,情绪支持是人基本的需求。我真的希望可以打破所有这些有害的观念,让所有性别的人都可以获得足够滋养我们的情绪支持。
评论:“她对我笑了一定是爱我”,也是这种文化和社会现状下的产物。另外,对很多男性来说,他们所有的情绪支持来只能来自于自己的伴侣,这对当事人和当事人的伴侣来说都不是非常健康的事情。我想我们真的要去鼓励男性和他们的朋友之间互相在情绪上支持对方这件事情。
评论:不只是男性,很多被边缘化的人也被排除在了“女性之间在情绪上互相支持”的圈子之外,包括自闭谱系等身心障碍女性、包括性少数,等等等等。虽然指派性别是女性,但我从来没有感受过那种女性之间“自然地互相支持”。大多数人(无论是什么性别)对我的态度都是“高冷”的。曾经有一位女生对我只是友善了一些,而我立即爱上了她。很多顺性别男性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我想这是因为亲善的态度是如此难得,对此毫无经验的我们才常常无法辨别友情和爱情。
https://www.tumblr.com/tenaciouscreative/715396597017722880/adding-my-thoughts-as-an-autistic-trans-man-who
然后我意识到了,女性和女性之间常常可以自然地互相支持,而男性和男性之间的互相支持却只会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发生。性别转换之后,那种“如果发生什么事情很可能有人会支持我”的感觉一下子消失了,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孤单。如果一个人从小在这样一种感受里长大,这个人的世界观很容易因此扭曲吧...
我把这个问题叫作“长期情绪支持上的营养不良”。不是说男性完全没有得到情绪支持,但我认为大多数男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维持心智健康的情绪支持,而且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好像是有人每天吃的东西都不够多,但因为每天都有按时吃三顿饭,所以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慢慢陷入营养不良。
而这种“长期情绪支持上的营养不良”原因来自两边。
一边是女性为了免受糟糕男性的骚扰,因此常常在大多数男性面前必须为自己戴上“高冷”的面具。可惜在遭遇冷漠对待的当下,哪怕是深深理解而且共情女性处境的男性也很可能会忘记这一切背后的理性原因,陷入到“我被排挤了”的情绪陷阱之中。
另一边是社会并不鼓励男性之间的情绪支持,原因大约是恐同的思想和对所谓的“阳刚气质”的维护。社会潜移默化的思想是,只有在“战斗”之中的男性才可以在情绪上互相支持,我想这其实也是很多男性选择去加入团体性体育运动的原因。
对很多男性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冰冷的。他们会在这种冰冷下感到无助,然后责怪自己,认为自己“情绪上太过软弱”。但实际上,情绪支持是人基本的需求。我真的希望可以打破所有这些有害的观念,让所有性别的人都可以获得足够滋养我们的情绪支持。
评论:“她对我笑了一定是爱我”,也是这种文化和社会现状下的产物。另外,对很多男性来说,他们所有的情绪支持来只能来自于自己的伴侣,这对当事人和当事人的伴侣来说都不是非常健康的事情。我想我们真的要去鼓励男性和他们的朋友之间互相在情绪上支持对方这件事情。
评论:不只是男性,很多被边缘化的人也被排除在了“女性之间在情绪上互相支持”的圈子之外,包括自闭谱系等身心障碍女性、包括性少数,等等等等。虽然指派性别是女性,但我从来没有感受过那种女性之间“自然地互相支持”。大多数人(无论是什么性别)对我的态度都是“高冷”的。曾经有一位女生对我只是友善了一些,而我立即爱上了她。很多顺性别男性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我想这是因为亲善的态度是如此难得,对此毫无经验的我们才常常无法辨别友情和爱情。
https://www.tumblr.com/tenaciouscreative/715396597017722880/adding-my-thoughts-as-an-autistic-trans-man-who
几年前,一位网友公开表示自己在医院做义工的时候曾经偷偷溜进病房为死胎受洗,以免“孩子的灵魂落入地狱”。这位网友声称自己做的是伟大而正确的事情。很快,帖子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评论说,“你知道吗,为什么曾经教宗国如今只剩下了梵蒂冈?”
这里说的,是一段久远的历史了。
1851年,在隶属教宗国的博洛尼亚市(现属意大利),一位名叫埃德加多·莫尔塔拉的犹太婴儿奄奄一息。这时,一名信仰天主教的保姆秘密为他施洗,以“在死前拯救他的灵魂”。尽管原则上这位保姆是没有权力这么做的,后来教会还是判定洗礼有效。
婴儿最终活了下来。
1857年,此事被公之于众。教会认定,埃德加多已受洗成为了天主教徒,而在教宗国,天主教徒不可在非天主教徒的家庭抚养长大。于是,教会动用警察,把埃德加多从其父母身边绑架带走。此事在国际上声名狼藉,而教皇似乎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包括他的盟友在内的所有人都在谴责他的做法。也是这件事,直接造成拿破仑三世对意大利独立的态度从反对转变为支持。
1859年,博洛尼亚市被意大利夺回。
1861年,意大利正式建国。
1870年,意大利夺回首都罗马,教宗国退入梵蒂冈城,名存实亡。
埃德加多·莫塔拉在1940年于比利时去世。三个月后,纳粹占领比利时,并开始迫害犹太人。如果埃德加多·莫塔拉还活着的话,他很可能难逃此劫。 source
这里说的,是一段久远的历史了。
1851年,在隶属教宗国的博洛尼亚市(现属意大利),一位名叫埃德加多·莫尔塔拉的犹太婴儿奄奄一息。这时,一名信仰天主教的保姆秘密为他施洗,以“在死前拯救他的灵魂”。尽管原则上这位保姆是没有权力这么做的,后来教会还是判定洗礼有效。
婴儿最终活了下来。
1857年,此事被公之于众。教会认定,埃德加多已受洗成为了天主教徒,而在教宗国,天主教徒不可在非天主教徒的家庭抚养长大。于是,教会动用警察,把埃德加多从其父母身边绑架带走。此事在国际上声名狼藉,而教皇似乎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包括他的盟友在内的所有人都在谴责他的做法。也是这件事,直接造成拿破仑三世对意大利独立的态度从反对转变为支持。
1859年,博洛尼亚市被意大利夺回。
1861年,意大利正式建国。
1870年,意大利夺回首都罗马,教宗国退入梵蒂冈城,名存实亡。
埃德加多·莫塔拉在1940年于比利时去世。三个月后,纳粹占领比利时,并开始迫害犹太人。如果埃德加多·莫塔拉还活着的话,他很可能难逃此劫。 source
社会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份研究,参与研究的成年人将轮流怀抱一名婴儿,然后评价这名婴儿。研究发现,当被告知婴儿是女孩的时候,大家都会说这个孩子“娇小可爱”。而当被告知婴儿是男孩的时候,大家都会说这个孩子“结实强壮”。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成年人对婴儿体格和做各种事情(比如爬坡)的能力的预估都会显著受到婴儿性别的影响。甚至是同一个成年人对待自己不同性别的孩子都会大有不同,比如提醒孩子“别喊别闹”的频率会和孩子的性别显著相关。同时,另一则研究也发现,不同性别的孩子被要求“安静”的次数大不相同。
很显然,这些研究中的成年人对孩子的区别对待大多数都是下意识的,并非有意为之。这些并不是那种会大肆宣扬“女性就是不该说话/女性就是不行”并有意实践性别歧视的人,但Ta们会下意识地对女孩区别对待。也就是说,在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会遇到那些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还会受到身边几乎所有人下意识的这种区别对待。而且当你指出这种区别对待的时候,对方甚至会说矢口否认,把这种区别对待归结为各种其它的理由。这就是我们社会给女孩们的恶劣的成长环境。
评论:我还记得有个研究,是说即使还在孕期,家长也会根据胎儿性别和肚子里的孩子以不同的态度说不同的话。
评论:我还遇到一位家长,说什么“还好我生的不是男孩子,男孩太能吃了”。几分钟后,我看到她让她还不到十岁的女儿“少吃点小心变胖”。因为我给孩子做保姆嘛,所以我见过很多家长。很多家长会随手递给男孩零食,但不让女孩要零食吃。
评论:还有一个研究,是研究人员把同一个婴儿男孩衣服和女孩衣服,然后让成年人给孩子递玩具。研究发现,当婴儿穿上女孩衣服的时候,参与研究的人会倾向给孩子递毛茸茸的玩具,而当婴儿穿上男孩衣服的时候,参与研究的人会倾向于给孩子递积木和小汽车。而且当研究人员把研究结果告诉参与研究的那些人的时候,参与研究的人普遍表示很惊讶,表示自己从没有有意识地去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 source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成年人对婴儿体格和做各种事情(比如爬坡)的能力的预估都会显著受到婴儿性别的影响。甚至是同一个成年人对待自己不同性别的孩子都会大有不同,比如提醒孩子“别喊别闹”的频率会和孩子的性别显著相关。同时,另一则研究也发现,不同性别的孩子被要求“安静”的次数大不相同。
很显然,这些研究中的成年人对孩子的区别对待大多数都是下意识的,并非有意为之。这些并不是那种会大肆宣扬“女性就是不该说话/女性就是不行”并有意实践性别歧视的人,但Ta们会下意识地对女孩区别对待。也就是说,在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会遇到那些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还会受到身边几乎所有人下意识的这种区别对待。而且当你指出这种区别对待的时候,对方甚至会说矢口否认,把这种区别对待归结为各种其它的理由。这就是我们社会给女孩们的恶劣的成长环境。
评论:我还记得有个研究,是说即使还在孕期,家长也会根据胎儿性别和肚子里的孩子以不同的态度说不同的话。
评论:我还遇到一位家长,说什么“还好我生的不是男孩子,男孩太能吃了”。几分钟后,我看到她让她还不到十岁的女儿“少吃点小心变胖”。因为我给孩子做保姆嘛,所以我见过很多家长。很多家长会随手递给男孩零食,但不让女孩要零食吃。
评论:还有一个研究,是研究人员把同一个婴儿男孩衣服和女孩衣服,然后让成年人给孩子递玩具。研究发现,当婴儿穿上女孩衣服的时候,参与研究的人会倾向给孩子递毛茸茸的玩具,而当婴儿穿上男孩衣服的时候,参与研究的人会倾向于给孩子递积木和小汽车。而且当研究人员把研究结果告诉参与研究的那些人的时候,参与研究的人普遍表示很惊讶,表示自己从没有有意识地去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