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读牛仔之间口口相传的“老话”,发现其中很多的话不仅有趣,而且很有道理:
❶ 穿着马刺的时候不要蹲下。
❷ 不要老想着你的负担不起的奢侈享受。
❸ 不要在厕所边上打井。
❹ 进门之前先找好出路。
❺ 不要无缘无故找人麻烦。
❻ 不要在晚上赶黑牛。
❼ 不要从前面接近牛,不要从后面接近马,不要从任何角度接近没脑子的人。
❽ 该闭嘴时就闭嘴。
❾ 发现自己陷在坑里怎么办?先停下不要继续往下挖。
❿ 不值得花精力做的事情不要硬去做。
⓫ 遇到麻烦不要纠缠。
⓬ 放猫出包易,放猫回包难。
⓭ 我们或迟或早都会找到我们各自得心应手的事情。
⓮ 当你以“教育”为名义施展你的残酷的时候,对方只能学到你的残酷。
⓯ 当你滥用自己的影响力去霸凌别人的时候,想一想你成为霸凌受害者会是什么感受。
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疯,只是有人多疯一些,有人少疯一些的差别。 source
❶ 穿着马刺的时候不要蹲下。
❷ 不要老想着你的负担不起的奢侈享受。
❸ 不要在厕所边上打井。
❹ 进门之前先找好出路。
❺ 不要无缘无故找人麻烦。
❻ 不要在晚上赶黑牛。
❼ 不要从前面接近牛,不要从后面接近马,不要从任何角度接近没脑子的人。
❽ 该闭嘴时就闭嘴。
❾ 发现自己陷在坑里怎么办?先停下不要继续往下挖。
❿ 不值得花精力做的事情不要硬去做。
⓫ 遇到麻烦不要纠缠。
⓬ 放猫出包易,放猫回包难。
⓭ 我们或迟或早都会找到我们各自得心应手的事情。
⓮ 当你以“教育”为名义施展你的残酷的时候,对方只能学到你的残酷。
⓯ 当你滥用自己的影响力去霸凌别人的时候,想一想你成为霸凌受害者会是什么感受。
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疯,只是有人多疯一些,有人少疯一些的差别。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想谈一谈这部1996年的老电影,《玛蒂尔达》。这是一部革命性的电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玛蒂尔达》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离开原生家庭的故事。不是什么这个小孩发现自己是领养的然后找到了她真正血缘上的家人,她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就是血缘上的父母,但这两个人是很糟糕的人,所以她逃离了。电影里对这个孩子的逃离原生家庭的做法是高度肯定的。她没有因为逃离家庭而“遭受命运的惩罚”,也没有因此觉得自己“抛弃了父母”。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别的影视文学作品里反复说的什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或者“无论如何你都要爱你的父母”。玛蒂尔达逃离了原生家庭,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或者说,正是因为玛蒂尔达逃离了原生家庭,所以她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
我认为,正是因为大量的文学影视作品里都充满了“你父母永远是你父母”的鬼话,我们需要成千上万部《玛蒂尔达》这样的电影来点明真相。 source
《玛蒂尔达》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离开原生家庭的故事。不是什么这个小孩发现自己是领养的然后找到了她真正血缘上的家人,她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就是血缘上的父母,但这两个人是很糟糕的人,所以她逃离了。电影里对这个孩子的逃离原生家庭的做法是高度肯定的。她没有因为逃离家庭而“遭受命运的惩罚”,也没有因此觉得自己“抛弃了父母”。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别的影视文学作品里反复说的什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或者“无论如何你都要爱你的父母”。玛蒂尔达逃离了原生家庭,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或者说,正是因为玛蒂尔达逃离了原生家庭,所以她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
我认为,正是因为大量的文学影视作品里都充满了“你父母永远是你父母”的鬼话,我们需要成千上万部《玛蒂尔达》这样的电影来点明真相。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真的很好笑,保守派觉得年轻人去上大学之后变得更在意社会公正/想法更开放是因为“大学课程在给年轻人洗脑”...
你们想过吗?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大学是Ta们见过的第一个“理想社会”的样子。校园内可以很方便地从一处步行到另一处。学校给学生提供折价的医保。有专门给各种各样的社团和组织的活动空间,这些社团和组织还有学校给的活动经费可以给大家发各种生活所需的东西。学校里有各种可以依靠的资源。吃的东西也很便宜。校车和公交车可以带学生去很多地方。有机会可以学习很多感兴趣的东西,在希望的领域里接受全面的培训。
然后年轻人算了一笔账,发现既然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缴纳的学费和政府补助做到这一切,那政府也完全能承担用一部分税款把这一切推广到整个社会。
大学也是很多从小在封闭保守的地区长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族裔。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性别表达。不同的性向。这些孩子有了机会真正去了解这些和自己不同的人,然后Ta们会发现之前所有自己被告知的这些群体的事情,完全都是误解,甚至是带着政治目的被有意制造出来的谣言。
你同班的跨性别女生同学辅导了你微积分,帮助你通过了考试。你发现和你一起做实验的男生讲起自己的男朋友,和你讲起自己的男朋友的时候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于是当别人再和你说什么性少数都是邪恶的魔鬼的时候,你不相信那一套了。你的印度室友把家人给自己手工制作的小点心分享给了你。和你住在一层的外国同学在你忘记带钱包的时候请你吃了午餐。于是当别人再和你说什么移民都是犯罪分子的时候,你不信那一套了。坐在你后排的打耳钉又打唇钉的哥特风大个子兴奋地拿出了侄女在万圣节拍的照片给所有人看的时候,你想起了你自己的喜欢穿迷彩服的叔叔也会在上班的时候给同事们看你妹妹的照片。突然,你觉得那个哥特大个子不可怕了。
所有那些和你不一样的人,变成了和你一样的人。Ta们变成了你的朋友,你的同学,你的队友,甚至其中可能还有你爱的人。你不害怕Ta们了。你也很难再去仇恨Ta们所在的群体了。
旅行能消灭偏见和歧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迫切需要旅行。想要包容、开放、和善意的观念在我们心中成长,我们绝不能一辈子闷在某个的小角落里。 source
你们想过吗?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大学是Ta们见过的第一个“理想社会”的样子。校园内可以很方便地从一处步行到另一处。学校给学生提供折价的医保。有专门给各种各样的社团和组织的活动空间,这些社团和组织还有学校给的活动经费可以给大家发各种生活所需的东西。学校里有各种可以依靠的资源。吃的东西也很便宜。校车和公交车可以带学生去很多地方。有机会可以学习很多感兴趣的东西,在希望的领域里接受全面的培训。
然后年轻人算了一笔账,发现既然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缴纳的学费和政府补助做到这一切,那政府也完全能承担用一部分税款把这一切推广到整个社会。
大学也是很多从小在封闭保守的地区长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族裔。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性别表达。不同的性向。这些孩子有了机会真正去了解这些和自己不同的人,然后Ta们会发现之前所有自己被告知的这些群体的事情,完全都是误解,甚至是带着政治目的被有意制造出来的谣言。
你同班的跨性别女生同学辅导了你微积分,帮助你通过了考试。你发现和你一起做实验的男生讲起自己的男朋友,和你讲起自己的男朋友的时候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于是当别人再和你说什么性少数都是邪恶的魔鬼的时候,你不相信那一套了。你的印度室友把家人给自己手工制作的小点心分享给了你。和你住在一层的外国同学在你忘记带钱包的时候请你吃了午餐。于是当别人再和你说什么移民都是犯罪分子的时候,你不信那一套了。坐在你后排的打耳钉又打唇钉的哥特风大个子兴奋地拿出了侄女在万圣节拍的照片给所有人看的时候,你想起了你自己的喜欢穿迷彩服的叔叔也会在上班的时候给同事们看你妹妹的照片。突然,你觉得那个哥特大个子不可怕了。
所有那些和你不一样的人,变成了和你一样的人。Ta们变成了你的朋友,你的同学,你的队友,甚至其中可能还有你爱的人。你不害怕Ta们了。你也很难再去仇恨Ta们所在的群体了。
旅行能消灭偏见和歧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迫切需要旅行。想要包容、开放、和善意的观念在我们心中成长,我们绝不能一辈子闷在某个的小角落里。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对我来说
从创伤中慢慢走出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是认识到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可怕
一起装家具并不一定会爆发争吵
坐下来讨论个人边界并一定意味着要时刻准备着对方抓住你的丁点小错然后大发雷霆
和在意的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掐好时间以免一说几个小时招来嫌弃
表露出不开心来并不一定会被指责摆脸色让所有人都不开心
讲出自己的感受并不一定会因此被针对或伤害
探索自己的想法也并不一定会被指责为害群之马
你会找到那些在意你的人
你会找到在你哭泣的时候握住你的手的人
你会找到在你成功的时候为你骄傲的人
你会找到那些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你放松下来调整心态的人
虽然世界并不完美
虽然你可能离开了给你带来创伤的环境但创伤却还在继续困扰你
但你要记住
不是所有人都会用你的创伤来再次伤害你
甚至很多人会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在你走出创伤的路上给你各种帮助 source
从创伤中慢慢走出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是认识到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可怕
一起装家具并不一定会爆发争吵
坐下来讨论个人边界并一定意味着要时刻准备着对方抓住你的丁点小错然后大发雷霆
和在意的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掐好时间以免一说几个小时招来嫌弃
表露出不开心来并不一定会被指责摆脸色让所有人都不开心
讲出自己的感受并不一定会因此被针对或伤害
探索自己的想法也并不一定会被指责为害群之马
你会找到那些在意你的人
你会找到在你哭泣的时候握住你的手的人
你会找到在你成功的时候为你骄傲的人
你会找到那些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你放松下来调整心态的人
虽然世界并不完美
虽然你可能离开了给你带来创伤的环境但创伤却还在继续困扰你
但你要记住
不是所有人都会用你的创伤来再次伤害你
甚至很多人会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在你走出创伤的路上给你各种帮助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她的名字是苏珊·卡雷。卡雷为Apple、微软、IBM等各大公司设计过字体和图标。其中很多字体和图标我们现在仍然在使用。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