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CHECKLAB Telegram 282
🧐 無可靠來源的「倫常命案」】

2017年6月起,網上流傳文章宣稱河北少年被母親及其情夫聯手殺害,惟說法無可靠證據支持 ⚠️

💬 舊文章再度流傳

2024年4月11日,Threads用戶「_ych.nn_」發佈帖文,表示看到一宗很久以前的新聞,內容是「有一個媽媽和情夫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並指在審訊時該情夫供稱殺人時「媽媽手一壓上去」兒子便立即不動。帖文獲得逾1萬4千個讚好、187個留言、709次分享及61萬次瀏覽。

該用戶亦貼出一條連結作資料來源,為網易號用戶「观案宝鉴」於2024年2月1日發佈的文章,內文宣稱在2017年的河北滄州,15歲的張海龍被母親齊鳳芝及其情夫方世才聯手殺害,方供稱「他(指張海龍)力氣太大了,我按不住他,我讓他媽媽過來幫忙,他一看是媽媽,他就不再動了」。

🔎 有關說法2017年已出現

經搜尋發現,有關消息最早出現在2017年6月中。

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官方微博、《中國中央電視台》旗下帳號「央視网快看」當時均發佈帖文作類似宣稱,貼出圖片及網站「法律法规网」的文章連結。透過備份網頁可見,該連結之文章描述張海龍被殺害一案,惟文中照片已無法檢視。

而目前可見的兩個最早來源為網絡論壇「北美华人e网」的帖文及一名搜狐用戶文章,後者附上三張照片與「央視网快看」帖文附圖內容相同,其中一張為男子大頭照,另外兩張分別有一男一女被固定在椅上。

🔎 照片源自不同案件

透過逆向搜尋圖片,以及參考一則嘗試查核該案的Reddit帖文,可發現上文所指的三張照片均與所謂「張海龍案」無關。

其中兩張照片來自另外兩宗案件的報導,案件分別發生於2013年及2016年,另一張照片2016年亦已在網上流傳。

三張照片均早於有關文章宣稱「張海龍案」發生的2017年。

🔎 無可信證據

上述提到描述「張海龍案」的文章均無提供資料來源,本身亦非可靠來源。

搜尋文中提及的名字可發現,「張海龍案」的說法最早出現於2017年6月,惟無可信證據顯示曾發生此案。

至2023年4月,網上再度流傳相關文章,並加入「母親動手後張海龍不再反抗」等細節。2017年7月至2023年4月期間,並無任何關於網傳案中死者及兇手的可信報導或資訊。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624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tgoop.com/factchecklab/282
Create:
Last Update:

🧐 無可靠來源的「倫常命案」】

2017年6月起,網上流傳文章宣稱河北少年被母親及其情夫聯手殺害,惟說法無可靠證據支持 ⚠️

💬 舊文章再度流傳

2024年4月11日,Threads用戶「_ych.nn_」發佈帖文,表示看到一宗很久以前的新聞,內容是「有一個媽媽和情夫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並指在審訊時該情夫供稱殺人時「媽媽手一壓上去」兒子便立即不動。帖文獲得逾1萬4千個讚好、187個留言、709次分享及61萬次瀏覽。

該用戶亦貼出一條連結作資料來源,為網易號用戶「观案宝鉴」於2024年2月1日發佈的文章,內文宣稱在2017年的河北滄州,15歲的張海龍被母親齊鳳芝及其情夫方世才聯手殺害,方供稱「他(指張海龍)力氣太大了,我按不住他,我讓他媽媽過來幫忙,他一看是媽媽,他就不再動了」。

🔎 有關說法2017年已出現

經搜尋發現,有關消息最早出現在2017年6月中。

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官方微博、《中國中央電視台》旗下帳號「央視网快看」當時均發佈帖文作類似宣稱,貼出圖片及網站「法律法规网」的文章連結。透過備份網頁可見,該連結之文章描述張海龍被殺害一案,惟文中照片已無法檢視。

而目前可見的兩個最早來源為網絡論壇「北美华人e网」的帖文及一名搜狐用戶文章,後者附上三張照片與「央視网快看」帖文附圖內容相同,其中一張為男子大頭照,另外兩張分別有一男一女被固定在椅上。

🔎 照片源自不同案件

透過逆向搜尋圖片,以及參考一則嘗試查核該案的Reddit帖文,可發現上文所指的三張照片均與所謂「張海龍案」無關。

其中兩張照片來自另外兩宗案件的報導,案件分別發生於2013年及2016年,另一張照片2016年亦已在網上流傳。

三張照片均早於有關文章宣稱「張海龍案」發生的2017年。

🔎 無可信證據

上述提到描述「張海龍案」的文章均無提供資料來源,本身亦非可靠來源。

搜尋文中提及的名字可發現,「張海龍案」的說法最早出現於2017年6月,惟無可信證據顯示曾發生此案。

至2023年4月,網上再度流傳相關文章,並加入「母親動手後張海龍不再反抗」等細節。2017年7月至2023年4月期間,並無任何關於網傳案中死者及兇手的可信報導或資訊。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624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BY Factcheck Lab 事實查核實驗室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oop.com/factchecklab/282

View MORE
Open in Telegram


Telegram News

Date: |

Your posting frequency depends on the topic of your channel. If you have a news channel, it’s OK to publish new content every day (or even every hour). For other industries, stick with 2-3 large posts a week. Co-founder of NFT renting protocol Rentable World emiliano.eth shared the group Tuesday morning on Twitter, calling out the "degenerate" community, or crypto obsessives that engage in high-risk trading. As of Thursday, the SUCK Channel had 34,146 subscribers, with only one message dated August 28, 2020. It was an announcement stating that police had removed all posts on the channel because its content “contravenes the laws of Hong Kong.” As five out of seven counts were serious, Hui sentenced Ng to six years and six months in jail. Joined by Telegram's representative in Brazil, Alan Campos, Perekopsky noted the platform was unable to cater to some of the TSE requests due to the company's operational setup. But Perekopsky added that these requests could be studied for future implementation.
from us


Telegram Factcheck Lab 事實查核實驗室
FROM Amer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