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 色調唔同 ≠ 喺第二度影】

網傳帖文以對比圖宣稱NASA火星照實際上在加拿大德文島拍攝,惟無證據證明相關說法,而該圖與NASA火星照僅色調有別 ⚠️

💬 網傳說法出處

有FB帖文稱有網友質疑登陸火星造假,指加拿大德文島(Devon Island,又譯戴文島)地貌跟火星一樣。帖文附上兩張對比圖片,兩圖的左半及右半部分畫面相似但色調不同,分別以中英文標記火星及德文島。

🔎 對比圖片出處

網傳帖文均無為對比圖片提供出處,Factcheck Lab透過Google逆向搜尋兩張對比圖片出處。

其中一張的最早出處為2014年的FB帖文,圖中並無現時流傳版本的中英文標籤。該土耳其語帖文宣稱火星上有建築物及生物,並指控NASA隱瞞此事,但未有提供任何證據,也沒有宣稱照片在德文島拍攝。

另一張圖片可見最早出處為2019年3月的YouTube影片,對比圖片的畫面和英文字型相同,僅沒有中文標籤。影片附有英文字幕,宣稱NASA提供的照片在德文島而非火星拍攝,但無提供任何證據。

使用TinEye搜尋有關圖片,未見更早出處。

🔎 照片均來自NASA

兩組對比圖片中,左邊被指為NASA拍攝的照片色調較暖,右邊被指為德文島的照片則較冷。

透過Google逆向搜尋左邊圖片,均可於NASA網站找到標記於火星拍攝的原圖,介紹指分別於1976及2014年由維京2號及好奇號拍攝。跟對比圖片中的照片相比,原圖顯示較多畫面,比例略有分別,但石頭分佈等細節相同。

使用Google或TinEye逆向搜尋對比圖片右邊部分,均未見任何顯示照片拍攝於德文島的證據。

NASA網站上亦有圖片顯示同一張火星照片三個色調的版本,說明指出使用數據校正色調,可用作推測肉眼在火星上可見到的顏色,而使用白平衡校正則會顯示在類似地球的光線下所見到的色調。不同色調的照片不足以證明有關照片並非在火星上拍攝。

過往網上亦流傳其他對比圖片,錯誤宣稱NASA的火星照片在德文島拍攝,惟經Factcheck Lab查證有關照片均由NASA在火星拍攝。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531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報導資源大合集!】

事實查核實驗室及《科學狗》去年獲地球新聞網絡(Earth Journalism Network)的亞太媒體項目支持,合辦「氣候變化×公共衞生」新聞培訓計劃,由香港記者協會協辦,為 27 位獲取錄學員提供網上教學、實體交流及小額報導資助的機會。

本計劃早前已順利完成,感謝所有團隊成員、嘉賓講者和熱心學員的參與!

我們現已將 📹 工作坊影片、重點精華及報導資源整理好,分享給所有有興趣報導相關議題的本地新聞工作者及學生,希望能幫助大家掌握更多關於報導氣候、健康與科學議題的全球趨勢、實用技巧與資源。

詳情請參考以下連結︰
🔗 factchecklab.org/reporting-toolkit
🧐 無可靠來源的「倫常命案」】

2017年6月起,網上流傳文章宣稱河北少年被母親及其情夫聯手殺害,惟說法無可靠證據支持 ⚠️

💬 舊文章再度流傳

2024年4月11日,Threads用戶「_ych.nn_」發佈帖文,表示看到一宗很久以前的新聞,內容是「有一個媽媽和情夫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並指在審訊時該情夫供稱殺人時「媽媽手一壓上去」兒子便立即不動。帖文獲得逾1萬4千個讚好、187個留言、709次分享及61萬次瀏覽。

該用戶亦貼出一條連結作資料來源,為網易號用戶「观案宝鉴」於2024年2月1日發佈的文章,內文宣稱在2017年的河北滄州,15歲的張海龍被母親齊鳳芝及其情夫方世才聯手殺害,方供稱「他(指張海龍)力氣太大了,我按不住他,我讓他媽媽過來幫忙,他一看是媽媽,他就不再動了」。

🔎 有關說法2017年已出現

經搜尋發現,有關消息最早出現在2017年6月中。

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官方微博、《中國中央電視台》旗下帳號「央視网快看」當時均發佈帖文作類似宣稱,貼出圖片及網站「法律法规网」的文章連結。透過備份網頁可見,該連結之文章描述張海龍被殺害一案,惟文中照片已無法檢視。

而目前可見的兩個最早來源為網絡論壇「北美华人e网」的帖文及一名搜狐用戶文章,後者附上三張照片與「央視网快看」帖文附圖內容相同,其中一張為男子大頭照,另外兩張分別有一男一女被固定在椅上。

🔎 照片源自不同案件

透過逆向搜尋圖片,以及參考一則嘗試查核該案的Reddit帖文,可發現上文所指的三張照片均與所謂「張海龍案」無關。

其中兩張照片來自另外兩宗案件的報導,案件分別發生於2013年及2016年,另一張照片2016年亦已在網上流傳。

三張照片均早於有關文章宣稱「張海龍案」發生的2017年。

🔎 無可信證據

上述提到描述「張海龍案」的文章均無提供資料來源,本身亦非可靠來源。

搜尋文中提及的名字可發現,「張海龍案」的說法最早出現於2017年6月,惟無可信證據顯示曾發生此案。

至2023年4月,網上再度流傳相關文章,並加入「母親動手後張海龍不再反抗」等細節。2017年7月至2023年4月期間,並無任何關於網傳案中死者及兇手的可信報導或資訊。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624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資料來源鑑證術 🕵🏼‍♂️

Factcheck Lab近年多次到不同學校及非牟利組織分享,其中一個受眾不時會查詢的問題是:面對繁多訊息,如何判斷資料來源的可信程度?

現時資訊科技發達,任何人或機構都可以是資訊發放者,不少資訊會透過社交媒體或網站傳播。今次手記會講解如何透過資訊發佈平台辨識訊息源頭的背景。

ℹ️ 若資訊來自某個網站,讀者可先查找該網站有否提供介紹頁面,例如「關於我們」(about us),如有可從中查看以下資訊:

🔸 網站由甚麼機構、組織或人成立?
🔸 網站在何時成立?
🔸 有沒有相應的社交媒體帳號?
🔸 有否提供聯絡資料?

除此之外,手記還結合過往查核例子,詳細解釋以下要點:

⚠️ 即使網站名稱包含「新聞」、「媒體」或「報」等,也不代表是真確可靠的新聞媒體。
⚠️ 除了檢視當時網站提供的資訊,亦可以利用Wayback Machine或Archive.today等工具查找網站歷史或關連資料。

至於社交媒體帳號又有何辨認技巧?可參閱查核手記全文:

🔗 factchecklab.org/20240627/
【錯誤引述《央視》報導】

網上流傳帖文錯誤宣稱「央視證實美國航母遭遇重創」

💬 流傳說法

2024年6月1日早上,FB用戶「Denys Tse」發佈帖文稱「央視證實美國航母遭遇重創」。有用戶分享帖文時表示「有央視嘅報導,可以講得 冇八成有九穩!!」亦有用戶以截圖方式分享該帖文。

FB用戶「樂天生」於同日發文,指也門胡塞武裝(Houthis)發言人宣佈在5月31日用導彈重創美軍艾森豪號航空母艦(USS Dwight D. Eisenhower),並指「中國央視報導證實美國航母遭遇重創」。

🔎 《央視》報導並未稱美國航母遭重創

透過Google搜尋《央視》網域上相關報導,可見《央視》於2024年5月31日近晚上7時的報導引述也門胡塞武裝發言人表示,為回應美國及英國空襲也門,以導彈襲擊艾森豪號並命中目標。報導亦指截至發佈前美軍未有回應。

至6月1日近清晨3時,《央視》另一報導指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未有發現任何針對艾森豪號的襲擊。

搜尋未發現任何《央視》報導宣稱有美國航空母艦「遭遇重創」。

🔎 網上流傳相關失實影像

自6月初起,網上流傳大量宣稱為胡塞武裝襲擊艾森豪號畫面的失實影像,手法包括修改照片、挪用虛擬或不相干的影像等。

《法新社》事實查核(AFP Fact Check)、浸大事實查核、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及中國事實查核網站「有據」等均曾發佈查核報告,指出有關照片、影片的失實之處。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兩名記者獲邀登上艾森豪號檢視,並於6月17日發表報導,附有相關聲稱襲擊後所拍攝的照片。報導指記者在艦上約一日半,在水手陪同下走遍全艦,亦乘坐直升機多次在空中環繞艾森豪號,未有發現爆炸造成的損毀或破洞。

📌 結論

2024年6月1日,網上流傳帖文宣稱「央視證實美國航母遭遇重創」,未有提供資料來源。

《央視》曾發佈報導引述也門胡塞武裝宣稱襲擊美國艾森豪號的消息,以及引述美國國防部官員反駁有關說法,經搜尋並沒有報導宣稱美國航空母艦遭重創。

網傳說法曲解《央視》關於胡塞武裝的報導,屬錯誤內容。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626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單次支持HK$20︰ buy.stripe.com/cN2eXR4850I0blu6oq
【《維基百科》鑑證 🕵🏼‍♂️

辨別訊息來源是否可靠是一個複雜課題,今次手記將會介紹《維基百科》的「可靠來源/常見有爭議來源列表」(下稱來源列表),讓大家能夠快速了解部分資料來源的背景。

📖 《維基百科》編輯準則

《維基百科》由用戶撰寫,任何人也可以修改、編輯相關條目,因此不應直接引用。

與此同時,其編輯準則規定須列明資料來源,無資料來源或者來源欠佳的內容不應保留,無法查證的內容亦可能會被移除。

根據來源列表,《維基百科》編者在採用不同的資料來源時常引發「可靠性」的爭論。

📌使用來源列表注意事項

列表設有不同語言版本,就不同的來源列出相應的評級,並交代可靠或適用與否的原因。所採用的評級包括:

🔸 通常可靠:該來源有編輯團隊審閱相關文章
🔸 半可靠:涉及置入性行銷、自媒體內容,或曾受事實查證爭議,使用相關來源時應逐個審查
🔸 通常不可靠:沒有編輯團隊、或屬使用者生成內容
🔸 應停用:非常不可靠,但沒有其他資料時可用於無爭議的自我描述
🔸 列入黑名單:內容農場、營銷號等,禁止相關連結加入條目

每日頭條( kknews.cc )、壹讀( read01.com )及阿波羅網( abolouwang.com )等內容農場被列入「黑名單」,《維基百科》編者一致認為該來源並不可靠,缺乏可信度。

「利益衝突」、「自我審查」及「立場偏激」等亦是《維基百科》編者考試評級的因素。來源列表還會提供什麼資料?使用名單時具體有何注意事項?《CCTV》、《端傳媒》被列為什麼評級?可參閱查核手記全文:

🔗 factchecklab.org/20240627-2
【無根據的數據 📊

網絡流傳中國女子與非洲人的結婚數據,經查證說法無根據,並不可信 ⚠️

💬 說法來自YouTube帖文

2024年5月底,YouTube頻道「486系列之請問486 & 會客室」在社群發佈帖文,宣稱「根據中國全國戶政機關的統計」,2023年及2024年1至4月分別有76萬及16.7萬名中國女子嫁給非洲人。按帖文說法,即2023年全年至2024年首四個月共有逾92萬宗中非婚姻。

該帖文截圖流傳至FB群組「中國傻事」及「香港突發事故報料區及討論區」。

🔎 與過往數據趨勢不吻合

根據中國政府官方資料,中國公民與外國人、港澳台居民及華僑的婚姻屬「涉外婚姻」,辦理登記機關是各地民政部或其部門確定的機關。

《中國統計年鑑》由民政部及國家統計局編輯整理,當局一般會在每年9月出版,《中國統計年鑑2023》是目前最新的版本。

該《年鑑》載有婚姻登記情況列表,由1985年開始至2022年期間,涉外婚姻登記數字最高為6.82萬對,由2007年至2019年間,每年相關記錄維持在約4、5萬對之間,最近3年每年則不到2萬對。

此數字已包含外國人、港澳台居民及華僑的個案,仍遠低於「486系列之請問486 & 會客室」帖文所宣稱的92萬宗中國女子嫁給非洲人個案,其說法無根據,與過往數據趨勢不吻合,並不可信。

🔎 未見官方資料提及相關數據

中國民政部網站可找到2023年第4季度及2024年第1季度民政數據,僅見整體婚姻登記,並無拆分的涉外婚姻數字。在Google及百度搜尋不同關鍵字,均未能找到任何官方或可信資料來源提及網傳帖文的宣稱。

🔎 檢視網傳圖片

帖文附有一對男女手抱嬰孩的圖片,惟該圖不足以證明「486系列之請問486 & 會客室」帖文。放大檢視可見圖中人物手指及腳趾數量、長短、擺放位置等細節並不自然,手部細節異常屬人工智能生成圖片的常見現象。逆向搜尋圖片亦未見提及其他可信資料提及網傳帖文所宣稱的數據。

📌 結論

網傳說法無根據,並不可信。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725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倒楣熊喬伊」影片再度流傳】

網上流傳影片,宣稱「白化症灰熊3年5度被送到北極」,惟說法並無根據 ⚠️

💬 網傳影片獲傳媒報導

2024年6月下旬起,TikTok流傳影片,宣稱一隻叫「喬伊」的白化症灰熊屢次被保育組織誤認為北極熊而送到北極。影片其後流傳至Instagram,《印度時報》報導相關宣稱。文中無提及可供查核的資訊,例如涉及的保育團體名稱、具體的時間及地點,亦沒有提供此故事的消息來源。

《中時新聞網》、《自由時報》及《巴士的報》等多家中文媒體亦引述該報導,部分指說法未經證實。

有關報導在社交媒體及網上論壇流傳,有回應批評文中的保育人士。

🔎 網傳影片挪用不同片段

網傳影片取用大量片段剪輯而成,包括多段在加拿大拍攝的白靈熊影片、北極熊被直升機運送的片段,以及一段中國酒店展示北極熊的記錄,影片中均非白化症灰熊。

另外,影片提到「喬伊」被動物保護組織誤認為北極熊時,閃過一男一女的畫面,兩人實際上是紀錄片製片人,其片段同被挪用。。

🔎 無證據顯示事件屬實

《加新社》引述動物保護組織成員表示,未聽過有熊被誤認為北極熊再運至北極一事。

該報亦指出影片部分片段出處,包括日產汽車(Nissan)以北極熊為主角的廣告,以及英國動物園記錄運送北極熊的影片。

事實查核機構《Snopes》的查核報告表示,未能找到任何可信報導印證網傳影片說法,並引述北極熊保育團體代表指該故事很可能源自玩笑,而動物福利組織一般缺乏權限及資金去捕捉、運送動物至國外。

🔎 類似說法多次流傳

《Snopes》指出「白化症熊被誤認北極熊」的故事自2021年起已經流傳,其後每年均再度出現。

Factcheck Lab於2022年1月曾查核類似訊息,當時流傳簡體中文文章及影片指一隻患白化症的棕熊多次被誤當北極熊而送往北極,有關影片同樣剪接大量不同片段,片中主角亦叫做「喬伊」。

當時Factcheck Lab亦曾查核「倒楣熊喬伊」的迷因,指出該迷因可見最早來源為一葡語FB專頁,於2017年11月發表,而且該照片主角實際上是北極熊。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729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僅為搞笑內容 🎭

網上流傳土耳其射擊選手、奧運銀牌得主迪凱奇自稱離婚後才開始練習氣槍,以及要求前妻還狗的帖文,經查證該訊息來自發佈諷刺內容的FB專頁 ⚠️

💬 網傳訊息

51歲土耳其選手迪凱奇(Yusuf Dikeç)於2024年7月30日贏得2024巴黎奧運混合團體10米氣手槍(10m Air Pistol Mixed Team)銀牌,其後因比賽時並無穿戴眼罩及防護耳罩等裝備、以看似輕鬆的姿勢射擊而在網上爆紅。

2024年8月2日起,多個FB專頁及帳戶流傳中文訊息,宣稱迪凱奇表示自己在離婚後才開始練習氣槍,並公開要求「前妻」把狗歸還。另有媒體報導相同說法。

其後網上流傳另一訊息,宣稱迪凱奇發文表示要求前妻還狗只是「搞笑而已」,並附上一張圖片,顯示為迪凱奇跟狗的合照以及他的社交媒體帖文截圖。

🔎 說法來自諷刺專頁

在Google搜尋關鍵字,可找到FB專頁「The Sports Memery」於2024年8月1日發佈英文帖文,宣稱迪凱奇是伊斯坦堡一個小車庫的技工,在一次特別沮喪的離婚調解後首次拿槍,文末則指他贏得銀牌後面無表情站在奧運頒獎台上宣告「Sharon,如果你在看,我想要回我的狗」。

「The Sports Memery」的簡介明確標示為諷刺/戲仿專頁(satire / parody page),並於帖文發佈後兩天修改內文,於文末註明為諷刺內容。

後來流傳宣稱迪凱奇發文表示要求前妻還狗只是「搞笑而已」的說法及圖片,同樣來自此專頁。

🔎 說法與記錄不符

奧運官方網站上迪凱奇的個人檔案顯示,他在2001年開始參加射擊比賽,自2008年起連績參與五屆奧運,亦是七屆歐洲冠軍。該頁面亦引述迪凱奇指他出任土耳其軍官後開始參與這項運動。

土耳其駐華大使館透過官方微博回應迪凱奇獲得關注一事,提到他是一名土耳其退役軍官,其射擊生涯始於憲兵部隊體育俱樂部。

檢視迪凱奇獲獎的頒獎禮片段,他在頒獎台上面露笑容,無發表任何言論。

📌 結論

網傳帖文指迪凱奇自稱為車庫技工,離婚後才開始練習氣槍,以及在奧運頒獎台上要求前妻還狗,說法來自發佈諷刺內容的FB專頁,亦與事實不符。

🔗 完整查核︰ factchecklab.org/20240807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集會照片非AI生成】

一張賀錦麗機場集會的照片被錯誤指為AI生成

💬 特朗普指控賀錦麗團隊造假

賀錦麗於當地時間2024年8月7日抵達底特律機場出席集會,當日賀錦麗團隊一名成員在社交媒體X(前稱Twitter)上發佈一張照片,顯示多人在場,背景可見一架飛機。

8月12日,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社交媒體Truth Social指控該照片造假、使用AI,宣稱現場實際上沒有人,其中一項理據為飛機引擎表面反射中沒有見到群眾。

網絡上亦有其他人作類似宣稱,例如YouTube頻道「啤梨頻道BarryMa TV」。

🔎 現場影片顯示現場人數眾多

在YouTube搜尋關鍵字,可找到媒體的直播影片及報導片段。從中可見,賀錦麗未到場已有群眾出席集會及候機,在賀錦麗步出機艙時停機坪亦有大量群眾聚集。

在X及Facebook上亦可找到有用戶發佈現場影片,顯示現場群眾人數與網傳照片相符。

放大多段現場影片畫面可見,飛機引擎表面反射同樣未見群眾,並非照片造假理據。

🔎 網傳照片與影片吻合

《BBC》向賀錦麗團隊取得照片檔案,元數據顯示拍攝時間為當日下午6時28分。照片顯示登機梯前停泊一輛黑色車,從直播影片可見該車以相同角度停泊約一分鐘,直播時間與《BBC》發現吻合。

對比上述影片與賀錦麗團隊照片的畫面,可發現照片中前排及後排的參與者中,均有部分人的衣着及相對位置吻合。

🔎 未見AI生成證據

數碼鑑證專家法里德(Hany Farid)在LinkedIn帖文表示,未能找到該照片使用AI生成的證據,而且圖中標語及機身文字未有出現AI生成圖片的常見跡象。

📌 結論

賀錦麗機場集會的照片被指為AI生成,惟對比多段現場影片可見出席人數及畫面均相符,沒有證據顯示照片造假。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826a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AI影像源自諷刺帳戶】

網上流傳源自諷刺帳戶的AI生成影像,被錯誤用作指控賀錦麗團隊造假

💬 網傳說法出處

網上流傳一張集會圖片,圖中群眾有AI生成的跡象,例如圖中一男子有兩隻左手,其手指數量及比例異常。圖片被指屬賀錦麗團隊偽造,以宣稱其集會受歡迎。

另一段影片顯示賀錦麗機場落機的畫面,原本停機坪前空無一人,至影片中段出現特效加上群眾。有FB專頁引用此影片表示「人群及歡呼聲都是由電腦指令建構的,是 AI 的產物」。

🔎 圖片出自諷刺帳戶

檢視賀錦麗競選網站中多個社交媒體及Flickr帳戶,均未見發佈該張集會圖片。

透過逆向搜尋圖片,可發現集會圖片出自X用戶「Dr. Literaleigh A Pheline 🇺🇦🏳️‍🌈」的帖文,該用戶的簡介註明「PAR/ODY」(戲仿),其帳號亦包含「諷刺」(sarcasm)一詞。

此用戶其後發佈另一帖文,表示該集會圖片是他以AI生成,並歡迎因為該圖片而追蹤他的用戶。

🔎 影片與現場片段不符

「賀錦麗落機」影片則來自X用戶「Snicklink」,該用戶表示影片是「使用手提電腦在約10分鐘內製作」,其網站擁有與影片右下方相同的標誌,而其帳戶簡介則自稱為「陰謀論喜劇演員」(conspiracy comedian)。

仔細檢視影片可見多個不合理之處,包括︰

🔸登機梯如電梯般移動
🔸登機梯中間部分突然擴闊
🔸一名隨行人員在登機梯右邊升起,而非從機艙走出來

另外,網傳影片與兩段集會真實現場影片的畫面並不相同。

📌 結論

網傳的集會圖片及影片均使用AI生成,分別源自兩個諷刺帳戶,並非賀錦麗團隊造假證據。有關指控錯誤。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826b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辨識詐騙手法 🕵🏻‍♀️

Factcheck Lab最近收到多封電郵,對方聲稱代表不同機構指控我們侵犯版權。

今次手記將以此為例,介紹疑似詐騙電郵的特點及辨識同類郵件的方法,讓大家可以提高警惕,避免受騙。 ⚠️

📌 檢查電郵地址

第一步是留意寄件人電郵地址的域名部分,即「@」以後的網址,這類假冒電郵通常會使用免費的電郵服務,而非官方的電郵地址。

📌 注意電郵細節

詐騙者未必熟悉電郵所用語言,或是批量製作電郵,故未有仔細校對,以致出現語言不一致或不自然的情況。電郵內文可能會繁簡中文互相切換、措辭生硬甚至出現錯別字。

📌 切勿點擊連結或下載附件

類似詐騙電郵附上的連結或附件,通常會指向第三方網站或文件下載服務,表面可能看似無害,但實際上可能包含惡意軟件或利用漏洞,以入侵裝置或盜竊個人資料,因此應避免點擊有關連結或下載附件。

📌不要與寄件者聯繫

假冒侵權警告的電郵通常會營造緊張氣氛,要求收件人立即刪除侵權內容,或採取進一步法律行動。但進一步溝通亦增加不慎點擊連結、下載附件的風險,因此沒有必要也不應與詐騙電郵的寄件者聯絡。

Factcheck Lab收到的電郵眾多,對方聲稱是來自什麼機構?電郵地址還有什麼注意事項?如何檢查連結的真實性?

詳情請參閱手記全文: factchecklab.org/20240916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美國大選消息注意事項】

2024年美國大選投票結束。Factcheck Lab根據上屆查核選舉結果相關訊息的經驗,整理出一些值得注意之處。

請注意,這篇文章並非否定任何關於選舉結果的傳聞,而是指出容易引起誤會或曲解的地方,以便讀者掌握準確資訊。未有充分證據之前﹐我們不應輕信任何指控或反駁。

有部分與選舉相關的失實訊息,源於混淆了兩種計算投票率的方法。我們可以注意有關訊息提及的投票率,到底使用「已登記選民」抑或「具選民資格」的人數計算,從而避免得出錯誤結論。

另外,在檢視開票數據時,我們亦須注意美國不同地區的政治取向有別,解讀數據時應先了解相關背景,例如有關地區過往投票結果。

🔗 相關例子及完整文章見︰ factchecklab.org/20241106
🐫 宣傳片非真實內容】

⚠️ 有傳媒報導,網上流傳影片顯示一名女子在杜拜沙漠成功以Uber租借駱駝。

🔎 實為宣傳片段

經查證,影片出自當地旅遊公司Jetset Dubai的Instagram帳戶,屬宣傳片。

該帳戶近月發佈數段橋段類似的影片,涉及交通工具包括水上電單車及沙漠越野車等,並在影片介紹稱可聯絡該公司預約。

另外,在網傳租借駱駝的影片中,可於片中男子衣服上見到Jetset Dubai的標誌。

🔎 無證據顯示與Uber有關

《NOWnews今日新聞》引述《印度時報》文章宣稱Jetset Dubai與Uber合作拍攝該宣傳片,又稱「消費者能夠透過Uber與JetsetDubai事先規劃行程,其中就包括騎乘駱駝遊覽」。

翻查Uber網站為杜拜而設的頁面,所列出的交通工具並無駱駝。檢視Jetset Dubai有關影片及其網站,均未見該公司與Uber合作的證據。

📌 該影片為當地旅遊公司宣傳片段,無證據顯示與Uber有關。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1031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短片錯誤描述加州提案🗳

《關鍵評論網》短片錯誤宣稱賀錦麗推動「47號提案」以及提案內容。

💬 說法出處

上月24日,《關鍵評論網》發佈短片,宣稱美國副總統、2024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加州出任州檢察長時推動「47號提案」。

該短片又宣稱該提案通過後「只要偷東西不超過950美元,罰金不會超過1000美元,警察也不能抓」。

🔎 輕罪盜竊仍可判監

2014年加州公投的官方選舉資訊顯示,47提案要求把部分罪行判以輕罪(misdemeanor)而非重罪(felony),當中包括涉及金額低於950美元的小額盜竊和店鋪盜竊罪,並設下若干限制。

根據提案內容,若有關罪行涉及的財物價值少於950美元,一般情況下應判以輕罪。翻查加州《刑法法典》相關條文,同樣提到在有關條件下判以輕罪,而刑罰為判處監禁於縣監獄不超過6個月,以及罰款不超過1,000美元。

🔎 賀錦麗並未推動47號提案

賀錦麗於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出任加州州檢察長。

根據加州規定,提出公投提案時須先向州檢察長提交草案,由州檢察長撰寫不超過100字的標題及摘要,然後向已登記選民收集簽名聯署,在限期前取得足夠簽名並獲確認後,可正式成為公投提案,由加州選民投票通過或否決。而47號提案當年以近6成贊成票獲通過。

翻查加州的官方記錄,47號提案的提案人並非賀錦麗。

在Google搜尋相關字眼,未發現2014年顯示賀錦麗支持47號提案的報導或證據。當時有支持47號提案的媒體均指賀錦麗未有表明對47號提案的立場,並認為提案與其個往立場一致,分別批評她「無膽」及對她拒絕表態失望。

過往已流傳跟47號提案有關的失實訊息,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亦曾作類似錯誤宣稱。

📌 結論

根據記錄,賀錦麗並非47號提案的提案人,無證據顯示她曾表態支持提案,亦有媒體曾批評她拒絕表態。宣稱她「推動47號提案」的說法錯誤。

宣稱47號提案通過後「偷東西不超過950美元,警察也不能抓」的說法,與提案內容及當地法律不符,同樣錯誤。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1112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議員錯誤引述數據】

立法會議員林哲玄在立法會會議及《無綫新聞》節目上,錯誤引述每年因單車意外死亡人數。

💬 說法出處

2024年11月24日,FB專頁「街道變革」發佈帖文回應法會上就強制騎單車人士佩戴頭盔立法的討論,帖文末段及附圖指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於《無綫新聞》節目及立法會上發言時,錯誤宣稱每年有100宗單車意外引致死亡。

翻查「街道變革」提供的連結,可見林哲玄有關發言的影片,包括他於《無綫新聞》節目《立法會直播室》的受訪片段以及2024年11月20日立法會會議直播影片。

兩段影片中,林哲玄均表示香港每年有大約2,000人因單車意外受傷,其中死亡人數「大概係100個以上」。

🔎 實際數字遠低於林哲玄說法

根據有關立法會會議片段,時任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回答林哲玄的提問時,曾列出過去3年交通意外中死亡的騎單車人士為6至8人之間。

從該影片亦可見,林哲玄在立法會上宣稱「每一年因為單車意外死亡嘅人數都係有100宗或者以上」的時間,在林世雄列出交通意外中死亡的騎單車人士數字之後。

在《立法會直播室》的片段中,林哲玄引述同樣數字,並指數據由警務處提供。

翻查警務處網站上2010年至2023年的《交通報告》統計數據,過去15年每年交通意外中騎單車者的死亡人數為6至19之間,平均每年有10名騎單車者因意外死亡。

📌 結論

林哲玄在立法會及《無綫新聞》節目上,錯誤宣稱每年有大約100人因單車意外死亡,遠高於實際數字。

他在《立法會直播室》上指數據由警務處提供,惟根據警方《交通報告》,過去15年平均每年有10名騎單車者因意外死亡,最高為19人。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1130-2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六合彩三次涉造假」指控缺證據】

⚠️ Instagram帳戶「wavingcat.hk」及「bizhub.hk」發佈影片及帖文,宣稱最近一年內「六合彩已起碼三次涉嫌造假」。

🔎 第一個指控為有網民稱今年10月8日有號碼球「從天而降」並質疑為「事先攪出」,惟翻查攪珠片段可見,在托起攪出號碼球的圓柱下降時,涉事的40號球剛好從旁掉進去。

🔎 第二個指控為今年9月17及19日連續兩期六合彩開出5個相同號碼,雖然此現象罕見,但無法推論六合彩有造假嫌疑。

🔎 第三個指控為去年12月9日攪珠期間,攪珠機在4個號碼球沿洞口轉動時突然加速,質疑由人手操控,惟過往馬會曾解釋攪珠機設計,指當未能於既定時間攪出號碼時,攪珠機會轉動以攪出號碼球。

📌 有關帖文稱有號碼球「從天而降」的說法錯誤,其餘說法缺乏證據。

🔗 完整查核報告︰ https://factchecklab.org/20241130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網傳虛構「毒牙膏」報導圖片】

網上流傳一張宣稱「央視曝光奪命毒牙膏」的圖片 ,惟其畫面並非真實報導內容,說法屬錯誤訊息。

💬 圖片經日語帖文傳播

去年11月底開始,社交媒體上流傳圖片宣稱中國有100款牙膏被突擊檢查,僅6款成份合格。圖片有部分顯示為新聞報導畫面,並附上「央视曝光夺命毒牙膏」及「甲醛超标20倍」等文字。

其後一則附上此圖片的日語X(前稱Twitter)帖文被截圖,有關說法及截圖於Facebook及Threads上流傳。

🔎 《央視》並無相關報導

翻查相關帖文,包括目前可見最早發佈該圖片的Facebook、X帖文,以及流傳截圖的日語X帖文作者「東雲くによし(Shinonome Kuniyoshi)」,均沒有提及圖片出處,也沒有提供相關報導連結。

在Google及百度搜尋跟網傳說法相關的字眼,均未能找到任何《央視》或其他媒體報導指有調查顯示多款牙膏不合格或甲醛超標。

🔎 圖片挪用主持人影像

《法新社》曾查核同一圖片,並指出在圖中顯示時間(11月21日晚上7時30分)僅得《新聞聯播》及《今日亞洲》為新聞節目,而該兩節目的主持人均與網傳圖片不符。

《法新社》的查核報告又指網傳圖片中的主持人為張韜,惟他主持的《央視》新聞節目均非在晚上7時半播出。

經搜尋,網傳圖片中的張韜影像來自2022年3月28日《央視》新聞報導影片,惟背景、內容均與網傳圖片不同,可判斷網傳圖片中的「新聞畫面」經過後製。

📌 結論

網傳「央視曝光奪命毒牙膏」圖片的說法並無出處,《央視》及其他媒體均無相關報導。

圖片經過後製,挪用張韜報導新聞的影像,並非真實新聞報導畫面,屬錯誤內容。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50102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圖片為虛構《時代》封面】

網傳CEO槍殺案疑兇曼芝奧尼(Luigi Mangione)當選《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的封面照片,實為網民虛構

💬 網傳封面圖片

去年12月4日,美國保險公司聯合健康集團(United Healthcare)行政總裁湯普森(Brian Thompson)在紐約遭槍殺,疑犯曼芝奧尼其後被捕及被控以謀殺罪。

命案發生後,不少美國人在網上講述索償被拒的經歷,反映民眾對美國醫療保險產業的不滿,隨後網上亦出現曼芝奧尼是否「英雄」的討論。

12月21日起,FB上流傳曼芝奧尼登上《時代雜誌》(Time)封面的圖片,該封面註明為「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及描述他為「美國當代英雄」(America’s Modern Day Hero)。

例如一則FB帖文附上該圖,並以「這位上鐐銬的年輕殺人犯憑什麼上時代雜誌的封面?」起首,發佈翌日於文末附註「封面可能是合成的」,該帖文有近二千次讚好及分享。

🔎 特朗普膺年度風雲人物

透過逆向搜尋該張圖片,可找到之最早於處來自Reddit一個討論區,發佈日期為去年12月20日。另可找到所用的照片出自圖庫網站GettyImages、來源為《彭博社》(Bloomberg)。

《時代雜誌》於12月12日發佈的網頁顯示,2024年的年度風雲人物為特朗普(Donald Trump),而非曼芝奧尼,該雜誌其後未有更改結果。

🔎 多款網民自製封面流傳

另外,多個網絡平台上均出現網民虛構曼芝奧尼當選年度風雲人物的《時代雜誌》封面圖片。

有部分帖文註明為創作圖片,有部分帖文則表示《時代雜誌》應選擇曼芝奧尼為年度風雲人物。

📌 結論

經查證,《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並非曼芝奧尼,網傳封面圖片屬網民虛構,網上亦有多張類似圖片。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50110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小心虛構「報導」截圖】

早前社交媒體上流傳顯示為《大紀元時報》報導截圖的圖片,宣稱「臺灣器官出口量再創新高」。

經搜尋,《大紀元》及其他媒體並無相關報導。

圖片包含若干可疑之處,例如簡繁混合、「臺灣」及「台灣」混用。

透過檢視圖片水印和發佈時間,可判斷圖片出自TikTok用戶「中華民國之音」。

綜合以上資料,該用戶偽冒《大紀元時報》報導,圖片屬虛構內容。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50130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2025/02/25 15:47:40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