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 氣候失實資訊的手法】

人類行為造成氣候變化屬科學界共識,但社會至今仍流傳刻意散播的失實訊息,質疑氣候變化的成因甚至其存在。

科學史學者歐蕾斯柯斯(Naomi Oreskes)及康威(Erik M. Conway)合著《販賣懷疑的人》(Merchants of Doubt),當中詳細記錄不同產業——包括煙草、化工及石油等——如何透過散播對科學研究的懷疑,從而阻撓對其不利的政策。

其中一種手法是聘用具博士銜頭的「假專家」,讓他們在報刊上就不屬於自己研究領域的氣候議題發表評論、質疑研究結果,甚至散播錯誤訊息,塑造「學界未有共識」的印象。

書中指出,這些人「都是不斷提出違背主流科學證據及專家判斷的主張,努力『維持爭議』和『讓爭論不斷繼續』」,而且他們提出在科學文獻中早已被推翻的主張,媒體卻報導成仍在進行中的科學辯論,使媒體成為共犯。

調查顯示,大眾與科學家之間對氣候變化是否由人類造成的看法有顯著分歧。除此而外,大眾所相信的「學界共識」亦與實際比例存在落差。

「氣候變化傳播中心」的《共識手冊》(The Consensus Handbook)引用調查指出,大眾平均認為67%的氣候科學家同意人類行為引致氣候變化,然而實際數字為97%。雖然政治立場會影響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接受程度,但大眾對學界共識的估計與實際差距之大,不能單純以政治立場解釋…

🔗 查核手記連結︰ factchecklab.org/20240126

(本文內容源自Factcheck Lab與《科學狗》合辦的「氣候變化×公共衛生新聞培訓計劃」中,第三節工作坊「氣候危機與失實資訊」的部分講材。)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影片宣稱「美國投毒」無根據(上)】

網上流傳多段影片宣稱「美國竟然再一次向我們投毒了」,然而有關影片挪用北京海關查獲瞞報生物製品一事配上錯誤描述,屬誤導內容 ⚠️

💬 多段影片宣稱美國投毒

2024年1月7日,Facebook用戶「Lai Fai」於群組「全民撐警反暴力」轉發了一段Reels影片,影片顯示「美国邪魔外道」、「疯狂至极 美国竟然再一次 向我们投毒了」等字眼。

影片顯示一名主持人面對鏡頭發言,宣稱「美國竟然再一次向我們投毒了」及「首都機場海關在進口快件當中查獲一批瞞報的生物製品,這裏面是一批引發呼吸道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包括白喉毒素、百日咳毒素等生物製品整整125瓶」。

主持人又指有關製品「沒有通過正規渠道,卻從國外郵寄過來,而且採取了瞞報的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畫面可見到TikTok帳號水印及標記發言者為「電視台主持人李小婷」,該段發言並不完整,搜尋有關TikTok帳號則可找到發言較完整的版本。

而在TikTok搜尋「主持人李小婷」可找到一同名帳戶,該帳戶發佈多段同一主持人發言的影片,其中包括這段宣稱「美國投毒」的影片。影片於2023年12月16日發佈,畫面並無「美国邪魔外道」等字句。

在抖音搜尋相關字句,可找到多段發言內容相似的影片,甚至可見到部分影片發言者同樣為上述影片中的「李小婷」,但配上不同背景。部分影片發佈時間為2023年2月及8月。
📦 影片宣稱「美國投毒」無根據(下)】

🔎 北京海關新聞稿無提及美國

有關影片並未提到資料來源。

在Google搜尋「海關 白喉毒素 百日咳 125瓶」,可找到北京海關於2022年10月22日發佈的新聞稿,內文表示「近日,首都機場海關在進口快件中查獲一批瞞報的生物製品」,並指有關製品為「白喉毒素、百日咳毒素等生物製品125瓶」,與網傳影片發言內容部分相符。

搜尋結果亦包括多篇於2022年8月發佈的報導,內容與北京海關新聞稿相同。

然而以上新聞稿及報導僅指瞞報貨物「由境外發往北京」,沒有提及美國;另外僅提及的生物製品為白喉毒素和百日咳毒素,即兩種細菌所生產之毒素,沒有提及「引發呼吸道傳染病的細菌病毒」。

《北京青年報》引述北京海關衛生檢疫處衛生監督科副科長周燕楠介紹指,兩種毒素「為一類會干擾生物體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蛋白質,在免疫學等科研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

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的微博帳號在2022年8月29日於微博發佈與此瞞報事件有關的帖文,並附上影片。

🔎 說法並無根據

在Google搜尋「美國 白喉 百日咳 瞞報」並把結果限制在中國人民共和國政府網站,並未發現指控該次瞞報事件與美國有關的內容;搜尋「美國 白喉 百日咳 北京」的新聞,亦沒有作類似宣稱的新聞報導。

事實查核機構MyGoPen於2022年12月31日發表事實查核報告,表示當時網上流傳「近日北京海關截獲白喉、百日咳毒素,毒性極强,堪比生化武器,全是由美國發運來的」的訊息,並引述北京海關指出於該年8月截獲生物製劑,中國媒體報導及官方單位均沒有宣稱製劑來自美國,判斷網傳部分說法缺乏根據。

📌 結論

網上流傳多段影片宣稱「首都機場海關在進口快件當中查獲一批瞞報的生物製品」,並指有關製品為「引發呼吸道傳染病的細菌病毒」以及描述事件為「美國投毒」。有關影片於2023年2月、8月及12月均有流傳。

經查證,影片內容與北京海關查獲瞞報進口生物製品事件有關。然而北京海關及當時多家傳媒報導並無指有關製品來自美國,亦沒有指有關生物製品為「引發呼吸道傳染病的細菌病毒」。

以關鍵字搜尋中國政府網站或新聞報導,並無發現與影片內容相符的宣稱。

有關影片錯誤轉述2022年8月北京海關查獲瞞報進口生物製品一事的細節,屬誤導內容。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131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要完整睇清楚法案文件】

💬  網絡流傳影片,宣稱美國國會在5年前通過法案花費15億美元培訓記者撰寫有關中國的負面報導。片段來自網站「The China Academy」,發佈言論的片中人為奧伯格,網傳訊息指稱他是學者。

🔎 翻查奧伯格個人網站,他提及為《中國日報》、《環球時報》、《央視》及《新華社》等中國媒體撰稿。奧伯格在2021年接受《央視》採訪已提出相關言論,但沒有具體披露涉及哪一個美國法案。

🔎 《央視》文章及《大公報》影片估計相關法案為《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

📄 根據報導及美國國會資料,《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納入至《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參議院於2021年6月通過法案。翻查法案,其中一個涉及撥款15億美元的基金所涵蓋的工作範疇眾多,當中僅有一項列明為支持獨立媒體,所針對議題涉及中國倡議一帶一路的負面影響,另有一項工作則為揭露來自中國共產黨相關的失實訊息。法案另有措施資助媒體及培訓記者調查技巧,所針對的議題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監控等,但計劃並非涉及15億撥款。

📌 結論
法案並非直接僅以15億美元培訓記者只撰寫中國負面報導。條文具體內容與網絡流傳的說法不符,奧伯格言論簡化相關細節,易惹誤解。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208/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曲解科學報導】

網上流傳截圖,曲解《科學》雜誌就減少空氣污染和全球暖化關係的報導,屬誤導內容 ⚠️

💬 網傳說法

2024年1月起,網上流傳截圖宣稱《科學》(Science)雜誌於2022年7月刊載的文章觀點為「中國發展清潔能源,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並將報導中科學家稱「現在更需要硫酸鹽顆粒的排放」解讀為「現在需要燒煤發電」。

在Google搜尋圖中文字,可發現截圖內容出自2024年1月10日在「網易」發佈的文章,該圖在「今日頭條」、微博、FB及X(前稱Twitter)等多個網絡平台流傳。

有FB用戶在多個群組發佈及轉載有關帖文,包括「沉默之聲公開群組」及「香港漢奸活動觀察小組 3.0」等。

🔎 《科學》報導並無指責中國

網傳截圖指該篇《科學》的文章題為〈矛盾的是,更清洁的空气正在加剧全球变暖〉,惟上述「網易」文章未有提供連結。

在Google搜尋相關字眼,可找到《科學》雜誌於2022年7月20日發佈的報導。文章以英語寫成,透過Google翻譯為簡體中文,文章標題、副題及配圖與網傳截圖相同。

該篇報導指出,燃燒煤炭及汽油會釋放出溫室氣體,但同時排出反射陽光、為地球降溫的污染粒子,抵銷部分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報導亦引述氣候科學家估計,由於空氣污染持續減少,未來暖化將繼續增長。

報導提到,近年降低或消除有關污染物的技術逐漸由北美及歐洲傳至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的空氣污染於2010年才開始減少。此為全文唯一提及中國的句子,文中無指責中國發展潔淨能源而令氣候變化加劇。

文章亦明確指出「不是要繼續污染,而是需要加倍努力減少溫室氣體」,並引述另一名專家表示「空氣污染會殺人,我們需要潔淨空氣」。

🔎 有科學家建議地球工程

網傳截圖提到文中「一些科學家信誓旦旦地稱,現在更需要硫酸鹽顆粒的排放,也就是現在需要燒煤發電。」

翻查《科學》報導最後一段,前美國太空總署氣候科學家漢臣(James Hansen)認為減少排放的速度不足以達到他及其他科學家要求的標準,因此他認為解決方法是在大氣層中的平流層釋放硫酸鹽粒子,製造覆蓋全球的反射性薄霧,從而降低溫度。

報導描述此想法具爭議,並無提及需要燒煤發電,網傳截圖曲解有關建議。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222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如何避免誤報消息 🤔

早前一宗在美國發生的殺妻案惹來關注,當地華裔Google工程師涉嫌於2024年1月16日毆打妻子致死,被控謀殺。相關案件的消息大約於本地時間1月19日開始流傳,但事件細節包括死者人數及年齡、案件類別、地點等卻截然不同。

今次手記將會講解傳媒如何因引用不知名的消息來源導致網絡流傳另一個迥然不同的版本,我們又應該如何透過尋求「訊息源頭」辨認資訊真偽?

Factcheck Lab翻查部分仍未修改或已備份的報導,全數均引述美國傳媒《世界日報》報導相關消息。《世界日報》是美國北美的華文媒體,屬台灣聯合報集團旗下,而該報則指消息來自「emlaksatan報導」。

「emlaksatan」在簡介僅自稱網站由Dylan daniel於1997年8月創辦,並指網站始於美國紐約。然而,該網會連結至同一域名的土耳其語網頁,備份紀錄顯示其為房地產網站,無證據顯示該網有任何新聞相關經驗或者屬當地可信的媒體,並非案件的可信來源。

媒體應該如何求證及報導相關消息?在「引述消息」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若然報導出錯,又應該如何更正?詳見今次的查核手記。

🔗 查核手記全文: factchecklab.org/20240307/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最大藍畫面」實為改圖】

近日FB流傳拉斯維加斯Sphere外牆螢幕顯示Windows系統故障訊息的圖片,實際上該圖經後期製作,並非真實畫面

💬 網傳圖片去年已出現

今年2月底,FB群組「HKEPC DIY砌機 超頻散熱 機箱改裝 暨不正常文書機研究所」的用戶及《PCM 電腦廣場》的FB專頁均貼出一張圖片,可見拉斯維加斯的球型場館Sphere整個變成藍色,其外牆螢幕顯示Windows系統故障時出現的「藍畫面」。兩則帖文合共有過千個表情反應及過百次分享。

點擊「HKEPC」群組帖文提供的連結可見,X用戶「DogeDesigner」於2月27日發佈相同圖片,並表示「微軟毀了拉斯維加斯Sphere」,但無提供圖片出處。該則X帖文獲得逾1,060萬次查看。

透過Google逆向搜尋圖片,最早可見有X用戶於去年7月7日發佈上述「藍畫面」圖片,帖文獲得超過196萬次查看,未有提供出處。

🔎 細節與影片截圖吻合

放大圖片檢視,可見球體藍色部分的邊緣位置出現一些波紋。

在Google搜尋Sphere的夜景照片,結果可見部分照片顯示Sphere外牆展示波浪紋,其中一張照片的拍攝角度與網傳「藍畫面」圖片相似。

該網頁介紹去年7月4日Sphere外牆螢幕首次展示的畫面,並嵌入不同影片和X帖文。

點擊文中連結可前往X用戶「Michael Andrew」於當地時間7月4日晚上發佈的影片,該影片拍攝角度與網傳圖片相似。對比Sphere的YouTube頻道影片,可見Sphere外牆螢幕展示相同畫面。

透過對比「Michael Andrew」的影片截圖與網傳「藍畫面」圖片,可確認兩張圖片中Sphere旁邊的燈光、附近建築物、車輛位置等細節均吻合。

由此可判斷「藍畫面」圖片原圖出自此影片。

🔎 圖片曾被查核

在Google搜尋相關字眼,亦可見事實查核機構Snopes.com就同一圖片發表的查核報告。

報告提到,X用戶「DogeDesigner」於去年7月8日已發佈同一圖片,並指數碼影像鑑證平台的分析結果顯示圖片經過修改,而且沒有可靠報導指Sphere曾顯示Windows故障訊息,因此判斷圖片虛假。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229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指定臨時接任者限於特別情況適用 🫠

網絡流傳訊息宣稱美國議員在任期內生病或死亡可指定接任者,惟相關說法與現行規範並不一致,屬錯誤訊息

💬 網絡流傳說法

3月22日,有至少5名FB用戶在幾分鐘內分享同一帖文及照片,指美國華盛頓州共和黨州議員麥肯泰爾(Joel McEntire)指定由繼女莉莉安·海爾(Lilian Hale)接替自己的議員位置。帖文宣稱「美國議員在任期內無論生病或者死亡,是可以指定接任者的」,另反問「這是封建制度還是民主制度啊?」

經搜尋可見類似訊息在多個社交媒體平台流傳,包括:微博及X(前稱Twitter),一名網易號用戶3月21日的文章是暫時可追溯的最早來源。

網絡說法提及華盛頓州情況後,引申至關於美國議員的繼任規定。美國由50個州分組成,當中除了內布拉斯加州外,其餘州分均實行兩院制立法機關,設有州參議院及州眾議院;至於聯邦政府的立法機關(即國會)由參議院及眾議院組成,以下將分別查核華盛頓州及國會的議員接任規範。

🪖 華州議員服兵役可指定臨時替代者

綜合麥肯泰爾發佈的新聞稿、華盛頓州媒體《The Daily News》報導及當地法律條文,華盛頓州通常並不允許臨時代理代表缺席立法人員,但會容許因服兵役或軍事訓練而休假的議員指定臨時替代者頂替空缺,過去該州亦有類似家庭成員暫代議員職務的例子。

當地立法會期最後一日在3月7日,當日亦是海爾18歲生日。麥肯泰爾被集召參加於3月5日開始的海陸軍戰隊預備役訓練,他原先提出海爾暫代其職務三日,但須待海爾年滿18歲才被視為有資格擔任公職,故同意將其服務日子限制至休會當日。

按照憲法條文,若華盛頓州立法機關兩院出現空缺,則由該議席原先所在的縣專員委員會按政黨提名名單選取其中一人任命填補,被委任者必須與原來議席空缺者來自同一選區,並屬同一政黨,並不存在議員在任期內指定接任者的情況。

🇺🇸 國會兩院處理空缺程序不相同

根據美國國會資料,若有聯邦參議員在任期內離世或辭職,在已獲該州立法機構授權的情況下,州長可任命繼任者,否則須召開特別選舉,聯邦眾議院空缺則必須由行政機構必須召開特別選舉填補。

📌 結論

網傳關於美國議員接任者的說法與現行規範並不一致,屬錯誤訊息。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330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新聞截圖被重用之後 ♻️

長者兩元乘車優惠及公共交通工具加價是持續惹起社會熱烈討論的議題,早前港鐵宣佈今年加價3.9%,翌日網絡開始流傳一張新聞截圖,圖中長者疑似在地鐵站內受訪,並配上字幕:「當然應該(加價),有通漲,如果不加價,社會哪會繁榮,適當的加價是應該。」

然而,這張截圖出自何時何處?圖中長者到底在回應什麼議題?

經查證,截圖來自2018年6月底的《now新聞 》,當時該名長者正回應港鐵加價的消息,並非近日的訪問。圖片輾轉成為迷因或「萬能key」,屢屢被用作回應與加價相關的話題。若不了解圖片背景,有可能引起誤解,今次便有網民將其連結至長者認同兩元優惠應該加價。

觀乎網絡留言,亦有人質疑該名長者的立場,因估計對方年齡應已經獲得兩元乘車優惠,港鐵加價與否對他並無直接影響。其中一個留言則反映情況涉及新聞操作的問題,該名用戶表示「有個記者問個和尚,你隔離間理髮店加價喎,你有咩意見?」

街頭訪問是常用的新聞報導方式,藉著在街頭向普羅大眾查問對某個議題的想法。記者在具體操作有何要注意?怎樣避免受訪者被誤解?讀者在閱讀網絡流傳圖片可以怎樣做?請參考手記全文。

🔗 查核手記連結︰ factchecklab.org/20240415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再度流傳的世界盃迷因圖 ⚽️

網絡流傳組圖,宣稱圖中男人指花錢在家門口辦世界盃,經查證屬挪用報導截圖虛構說法 ⚠️

💬 圖片自2022年開始流傳

2024年3月中開始,多個FB專頁均貼出同一張截圖組圖,圖中有一名戴著頭巾的男子,配上以下句子︰「辦一屆世界盃原來才這麼點錢,和辦場婚禮差不多,再說家裡的叔叔伯伯年紀也都大了,出國不方便,在自己家門口辦一屆也算體恤體恤老人家們」。

逆向搜尋該圖,可找到FB專頁「加藤軍台灣粉絲團 2.0」早於2022年11月已發佈該圖,當時該圖亦在Twitter及IG等社交媒體平台流傳。該屆世界盃於同年11月至12月在卡塔爾進行,屬首次在阿拉伯國家舉辦相關賽事。

🔎 相中人為沙特體育部長

逆向圖片搜尋另可找到英國《天空體育台》在2022年8月19日發佈的報導,沙特阿拉伯體育部長阿爾·費薩爾(Abdulaziz Bin Turki Al Faisal)正回應記者有關人權及體育洗白議題的查詢。

其訪問內容與世界盃無關,亦沒有提及網傳截圖的言論。

📌 結論

網傳組圖挪用報導截圖虛構說法,圖內訊息並非真實內容。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422/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小心了解調查方法(上)】

有健康資訊FB專頁引述福島雅典宣稱COVID-19疫苗有多種副作用,惟未有說明其調查方法及限制,屬誤導內容 ⚠️

💬 說法來自日本雜誌

2024年3月,FB專頁「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及「Health Concept 健康概念」引述京都大學榮休教授福島雅典的言論,宣稱COVID-19疫苗有201種副作用或後遺症。

「Medical Inspire」帖文題為「【疫苗危機】日本教授:新冠疫苗副作用是前所未見的”」,附圖亦有「日研究揭新冠疫苗驚人副作用」及「副作用多達201種」等字句。帖文未有交代文字資料來源,其網站亦未見相關報導。

「Health Concept」帖文同樣引述福島雅典的說法指「曾出現的副作用有多達201種」,並附有前往其網站的文章連結。文章提到「論文《新冠疫苗後遺症的真相》在《文藝春秋》四月號中發表」及註明資料來源為「Yahoo Japan」。

透過搜尋關鍵字,可發現福島雅典在日本雜誌《文藝春秋》發表關於其「COVID-19疫苗後遺症調查」結果的文章,《文藝春秋》網站於3月7日發表報導轉述部分內容。是次查核的日語內容均透過Google翻譯為中文理解。

🔎 引用資料已註明數據限制

《文藝春秋》報導中附有一張福島雅典提供的清單,整理了2021年12月至2023年11月期間,於日本醫學學術會議中報告提及的「接種疫苗後突然發生的疾病」並宣稱為疫苗的副作用。該圖表最下方附有日本「全國志願醫師協會」(全国有志医師の会)的網頁連結,透過該連結可找到由該協會整理的醫學會議報告資料。

該資料註明兩點︰

🔸 有關病例報告為接種疫苗後發生或觀察到的不良反應,並不代表因果關係已確定
🔸 報告與實際病例數量未必相同

惟這兩項限制均未見於相關報導。

搜尋報告標題字眼可發現,當中最少有近四成為一至兩宗個案的病例報告。

病例報告的作用是記錄個別病例的細節,可以較迅速發表及匯報罕見的疾病、不良反應等,有助提出假說供進一步研究。然而由於病例報告並非有系統地收集樣本數據,沒有對照組作參考,無法直接用作判斷因果關係及計算發生頻率。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410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小心了解調查方法(下)】

🔎 搜尋論文數量無法證明相關

「Medical Inspire」帖文最後列出「10大新冠疫苗副作用」,「Health Concept」的文章亦有列出該10項症狀,並括註數字,但未有解釋統計方法。

《文藝春秋》報導提及有關病症為「疫苗引起的前10種副作用」,數字代表「世界各地論文中所報導的數字」,同樣未有說明統計方法。

福島雅典的文章〈關於新冠疫 苗後遺症的真相〉則提及使用論文搜尋引擎PubMed搜尋有關症狀名稱,從而得出論文數量。

跟病例報告一樣,論文數量無法用作證實疫苗與當中的症狀有關,亦無法推論其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

🔎 死因排序與官方數據不同

「Health Concept」文章表示「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列出「輝瑞公司生產的疫苗接種後的死因」,首兩位為「血管系統障礙」及「心臟障礙」,並指這兩項佔總數近半」。

翻查日本厚生勞動省文件,當中接種輝瑞COVID-19疫苗後通報死亡的病例摘要,記錄日本2021年開始為民眾接種輝瑞疫苗起至2023年10月29日接到的死亡報告資料。期間共接種逾3億劑疫苗、人數超過8,543萬,而收到接種疫苗後死亡的報告有1,904份,平均每接種100萬劑共收到6.1份死亡報告。

經評估後,有2份死亡報告被判斷跟疫苗有關、10份未發現有關,絕大多數因缺乏資訊而無法評估疫苗與死亡之間的因果關係。

文件亦有統計這些死亡報告的潛在死因,並註明當中「包括尚未確認為死因的症狀」,而且同一個案的多種可能死因均會列入,因此總數會多於死亡報告數字。

根據該表,各種潛在死因中以心臟病居首,血管疾病排第六。

《文藝春秋》及「Health Concept」文章的排序與厚生勞動省的數據有出入,而且未有說明數據限制,有關症狀並未證明跟疫苗有關,屬誤導內容。

📌 結論

「Medical Inspire」及「Health Concept」兩個香港醫療資訊FB專頁分別引述福島雅典就疫苗後遺症的調查結果,經查證,有關說法源自日本雜誌《文藝春秋》的報導。

然而福島雅典的說法並未有嚴謹證據支持,其說法源自統計醫學會議中的病例報告、學術論文搜尋器相關症狀論文的數量,無法證實疫苗與當中症狀有關。他引用的資料亦有註明限制,惟未見於相關報導中。

「Medical Inspire」及「Health Concept」未有提及其調查方法和限制,直接引用福島雅典的說法,將其整理的201種症狀稱為副作用或後遺症,屬誤導內容。

「Health Concept」文章按《文藝春秋》報導,列出宣稱為厚生勞動省數據中接種輝瑞疫苗後的死因,但有關數據為接種疫苗後收到的死亡報告,絕大多數並未確立因果關係。《文藝春秋》列出的排序與厚生勞動省數據有出入,亦未有說明數據限制,說法屬誤導內容。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410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要認清消息來源 🌉

網絡流傳訊息宣稱美國運輸部長布蒂吉格在巴爾的摩貨船撞橋意外發生後公佈放產假,消息來源諷刺內容網站,並不可信 ⚠️

💬 網絡流傳訊息

2024年3月26日,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一條港灣大橋因被貨櫃船撞橋墩後倒塌。4月1日,今日頭條及FB上分別出現簡體字及繁體字相同內容帖文,宣稱當地運輸部長彼得·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帖文稱其為交通部長皮特)因與男朋友領養第三名孩子而放三個月產假,大橋事故「等交通部長產假回來再慢慢處理」,帖文沒有交代資料來源。

在Google搜尋帖文關鍵字「美国 大桥 皮特 三个月 产假」,可見其他社交媒體平台流傳相關訊息,有微博用戶早於3月28日發佈類似內容,附上其中一張截圖配上簡體字「交通部長皮特·布蒂吉格召開緊急新聞發佈會,宣布他將再休三個產假」,並註明「BabylonBee.com」。

🔎 Babylon Bee屬諷刺內容網站

「Babylon Bee」是英文網站,根據簡介,該網自稱是「世界最好的諷刺網站」,撰寫題材包括基督教、政治及日常生活等。將其頁面翻譯為簡體中文,該網於2024年3月26日發佈與微博帖文截圖相同的文章,指布蒂吉格在巴爾的摩大橋倒塌當日召開記者會,公佈將休三個月產假。

文章配上的布蒂吉格受訪照片來自2019年4月的活動,與內容不相關,亦無交代資料來源,並不可信。

🔎 布蒂吉格沒有提及放產假

經搜尋,事故發生後,布蒂吉格在3月26日及27日分別於巴爾的摩及白宮舉行記者會。根據記者會的影片及逐字稿,布蒂吉格並沒有提他要休假的訊息。

另搜尋「Pete Buttigieg Baltimore Bridge」及結合不同關鍵字「maternity leave」、「parental leave」或「paternity leave」,將搜尋範圍收窄至2024年3月25日之後,並沒有其他可信資料顯示布蒂吉格在巴爾的摩大橋意外後於記者會提及要放三個月產假。

📌 結論

網傳訊息來自諷刺網站,屬虛構內容,並不可信。

🔗 完整查核報告: https://factchecklab.org/20240430/
⛽️ 訂閱支持我們︰ https://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電影片段再翻炒】

今年4月FB上流傳一段警察於後巷打人的影片,實際上來自電影《機動部隊—警例》,有關片段兩年前已於網上流傳 ⚠️

📹 影片於FB流傳

2024年4月20日,FB用戶「The Hermit」發佈一段長28秒的影片,片中顯示四人,三人身穿制服,另一人被制服人員毆打。影片左上方有兩個警察的表情符號,並配上文字描述「Based on a true story」,獲得2,577個表情反應、454個留言及470次分享。

FB用戶「Manman Wu」於4月23日轉發影片至多個群組。

以上影片及轉載帖文下,均有用戶留言表示屬電影片段,有指為「電影 PTU」或「機動部隊 - 警例」,同時有留言質疑電影演員身穿衣物與影片不同。

🔎 畫面與電影預告吻合

在Google搜尋「機動部隊 警例」,可找到由寰宇娛樂YouTube頻道於2013年10月上載的電影《機動部隊—警例》預告片,影片介紹提到警察投訴課調查機動部隊成員執行職務時毆打犯人。

對比畫面可見,預告片開首片段與網傳影片的畫面吻合,同樣可見一人於後巷中被三名身穿淺藍色制服、黑色長褲的警察包圍,其中一名警察向該人腹部拳打腳踢,而三名警察離開時,最後一個離開的警察再踢一腳。

🔎 同一片段兩年前已流傳

根據《香港01》報導,7名警員被指毆打公民黨前成員曾健超的「七警案」於2017年2月首次判刑後,有FB專頁分享《機動部隊—警例》中另一段警員打疑犯的片段,引起網民將劇情與案件比較。

透過該報導嵌入的FB影片,Factcheck Lab找到專頁「說好香港故事」(前稱「我反對警方濫權暴力」)於2022年4月20日發佈上述「警察後巷打人」的片段。該影片下有多個留言提醒為電影片段,該專頁回應指「Caption寫番係電影片段」,現時帖文註明「片段來自2008年的PTU電影」。

網媒《Channel C》於2022年4月20日的文章提到,當日網上突然流傳一段警員於後巷打人的短片,並指出片段源自《機動部隊—警例》。

📌 結論

「The Hermit」發佈的影片為電影《機動部隊—警例》片段,並非真實事件。雖然帖文註明「基於真實故事」,但所提供的電影、導演資訊錯誤,容易引起誤解。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430-3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圖片細節辨真偽 🧐

網絡流傳一批煙霧瀰漫的圖片,有用戶宣稱來自維港海上煙火表演,惟該批圖片屬AI生成圖片,並非真實紀錄

💬 網傳煙霧圖片

2024年5月1日,旅發局在尖沙咀對開維港海面舉辦首場海上煙火表演。翌日清晨,FB專頁「唐生大地震」發佈三張圖片,圖中煙霧瀰漫、一片紅光,未有註明位置及事件,有留言回應「戲名:『放左喇,滿意啦,記得聽日準時返工』」及「其實點解一定要放煙花?」

其中電影導演吳煒倫亦有轉載,並在帖文宣稱「尋晚啲煙花原來咁葛咸城嘅咩喂」,另有用戶則指其為「2024年5月1日香港的維港夜空」。香港生活科技資訊網站 「unwire.hk」 亦在Threads貼出該批圖片,並表示「我以為 AI Gen出黎」。

🔎 圖片發佈者稱屬AI圖

以Google逆向搜尋圖片,可找到LIHKG討論區(俗稱「連登」)標題為「旅發局版本既煙火相」的帖文,用戶「WE_CONNECT」在5月1日晚上11點58分貼出與網傳圖片相同的三張圖片回應,並留言「其他人睇到係咁」,是現時可追溯最早發佈該批圖片的源頭。

其後有留言表示「好擔心哩位攝影師」,貼出該批圖片的用戶「WE_CONNECT」回覆表示「AI 圖」。

🔎 不同圖片建築物位置互有衝突

網絡流傳三張圖片,其中一張可見海港兩岸各有一幢與國際金融中心(ifc)相似的大樓,對岸的疑似ifc右方為中銀大廈。在另一張圖片中,疑似ifc的右方並沒有與中銀大廈相似的大廈,左方則出現其他圖片沒有的尖塔。

該批圖片所記錄的建築物位置互有衝突。

🔎 建築物位置與現實不符

搜尋從維港眺望港島方向的相片及Google地球資料,可見中銀大廈位於ifc的左方,未見上圖的尖塔建築物。

📌 結論

網傳圖片屬人工智能(AI)生成圖片,並非2024年維港海上煙火表演的紀錄。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513/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記者會片段加上虛構配音🗣

網絡流傳美國白宮發言人講述二戰的影片,惟片段透過配音捏造言論,屬錯誤訊息

💬 網傳二戰看法影片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是為二戰歐戰勝利紀念日。

2024年5月9日開始,網絡流傳中文字幕的影片,開首有一男子問及為何不譴責烏克蘭納粹主義的表現,白宮發言人尚皮埃爾回應稱:「79年前,美國和我們的烏克蘭盟友聯合起來打擊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壓迫政權」,又指「來自東方的威脅依然存在」,字幕括註東方為「俄羅斯」。

FB專頁「臺灣傻事」發佈影片,專頁「大馬華媒禁聞」及「帝吧中央集团军(小组)」則分別分享TikTok連結及影片截圖,微博亦有用戶轉發片段。網傳片段大部分均皆有「香港衛視」標誌,但查核期間並未能在「香港衛視」的帳號找到該影片。

🔎 影片嘴型與談話內容不吻合

仔細對比網傳影片,可見記者與尚皮埃爾的談話內容與其嘴型並不吻合。部分帖文交代尚皮埃爾的言論來自白宮記者會。

🔎 白宮影片未見相關言論

白宮的YouTube頻道「The White House」有新聞發佈會的影片記錄,經對比,可見尚皮埃爾於網傳影片與2024年5月7日新聞發佈會穿著同一綠色上衣。當日影片有一名男記者現身提問及追問,尚皮埃爾回應查詢,畫面與網傳影片相同。

YouTube影片附設字幕,白宮網站亦有逐字稿,並無提及「Hitler」、「Stalin」及「Nazi」。當時該名記者查詢以色列及加沙地帶議題,並沒有談及烏克蘭或二戰相關內容。

🔎 影片早見於俄文Telegram頻道

多間事實查核機構及傳媒曾查核類似在FB及X流傳的俄文字幕片段,並指出該影片經過改造。其中《法新社》的事實查核報告表示,俄文Telegram頻道「Кот Костян - официальный канал」於2024年5月8日晚上已發佈片段,早於其他社交媒體平台。

📌 結論

根據白宮新聞發佈會記錄,尚皮埃爾未有提及相關言論。網傳影片的談話內容與片中人的嘴型並不吻合,透過配音捏造記者及白宮發言人的問答,屬錯誤訊息。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524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錯稱AI圖做「現場影象」 🌕

網絡流傳一張宣稱是「阿波羅登月的珍貴現場影像」的組圖,惟該圖屬AI生成圖片,並非真實影像 ⚠️

💬 網絡流傳說法

2024年5月,有FB用戶貼出一張四格組圖,圖中有人身穿太空衣及相應器材,場境有攝錄機及工作人員,帖文宣稱屬「阿波羅登月的珍貴現場影像」,有留言質疑美國造假。該圖附有百度旗下內容平台百家號水印,類似帖文及組圖亦在微博及X流傳。

🔎 圖片發佈者稱以指令生成圖片

逆向搜尋該組圖,可找到一則在2023年3月26日於Reddit發佈、題為「Staging the Moon Landing, 1969」的帖文。Reddit論壇分為不同討論區,該帖文由用戶「FineWithIX」發佈於「r/midjourney」,註明為Midjourney相關內容的官方討論區。

Midjourney是人工智能工具,可根據文字生成圖像,發文者「FineWithIX」回應其中兩則留言時交代具體文字指令,又指其目的是「嘲笑陰謀論者」。放大檢視組圖,可見圖中人物面部輪廓模糊,手指姿態不自然。

綜合美國VERIFY及《紐約時報》,用戶「FinewithIX」是律師Jordan Rhone,他確認在2023年以Midjourney製作相關圖片。

📌 結論

組圖屬AI生成圖片,並非真實影像。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529/
⛽️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 阿波羅盆地非美國登月位置】

⚠️ 嫦娥六號成功發射後,有帖文宣稱中國航天局探月工程總設計師裴照宇表示「找不到美國登月的盆地」,惟此說法曲解有關言論,屬錯誤內容

🔎 有關說法出自《CCTV-13 新聞》直播嫦娥六號發射的節目,裴照宇在一段對答中提到「沒找到那個阿波羅盆地的那個…那個那個…」,該句意思不明確,其後回答問題時未有提及阿波羅盆地,亦無提及「美國登月」或「美國阿波羅號」

🔎 網傳帖文的宣稱與裴照宇的言論不符

🔎 美國6次阿波羅任務的登陸地點均位於月球正面,阿波羅盆地則位於月球背面,並非美國登月地點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525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混為一談成謠言 🗣️

⚠️ 網絡流傳「學聯代表會前主席張倩盈在英國餓死」的說法

🔎 5月初,西瓜視頻一段短片講述張倩盈評論國歌的言論,以及一名香港女子移居英國後自殺的經歷,惟兩者並無任何關聯。

🔎 有微博及X帖文僅擷取該短片截圖,宣稱死者為「港獨女」或「張倩盈」並指死因為「餓死」,沒有提供其他證據

🔎 訊息其後流傳至FB及YouTube

🔎 經搜尋,並沒有可信資料提及張倩盈的死訊及死因。

📌 網傳訊息錯誤拼湊二人言論及經歷,說法無根據,並不可信。

🔗 完整查核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604/
訂閱支持我們︰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虛構美國官員發言🌝

網傳帖文宣稱美國官員表示「美國登月與中國探測的月球並非同一個」,實為虛構言論

💬 網傳無來源帖文

2024年5月11日,FB用戶「Denys Tse」的帖文,宣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們登上的月球和中國探測的不是同一個」並附上其照片。有用戶轉發及評論這則帖文,再被截圖轉載至微博上。

同日有微博用戶貼出白宮發言人尚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的照片,圖中配上一段問答︰「为什么中国探测器没有发现美国登月的痕迹?她回答:美国登月和中国探测器探测的月球并非同一个月球!​​​」有關圖片流傳至社交媒體X及FB。

這些帖文均無提供消息來源。

🔎 官方網站未見相關記錄

翻查白宮網站尚皮埃爾發言記錄,在2024年5月1日至5月11日期間,逐字稿中並無提及「月球」(moon)一詞。使用網站功能搜尋皮埃爾的名字以及「月球」一詞,亦無發現宣稱或暗示「有兩個月球」的言論。

在美國國務院網站查閱布林肯的言論或聲明,5月1日至11日期間共有18項記錄,同樣無提及「月球」一詞。

在Google輸入關鍵字及兩人姓名,並限制於5月1日至5月14日期間的結果,未發現任何資料或報導顯示兩人曾發表有關言論。

🔎 帖文附圖並非2024年拍攝

逆向搜尋上述帖文附上的兩張尚皮埃爾照片,可見分別攝於2022年2月14日及11月18日的新聞發佈會,當時她並無提及「月球」。

逆向搜尋帖文中的布林肯照片,資料顯示拍攝於2023年6月13日,當時他出席白宮活動,惟搜尋未見該次發言記錄,但亦無記錄他曾發表相關言論。

📌 結論

網上流傳帖文宣稱白宮發言人尚皮埃爾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達意思為「美國登月與中國探測的月球並非同一個」的言論,部分指為回應記者提問。

翻查白宮及美國國務院網站記錄,兩人於2024年5月起至帖文流傳前的公開言論並無提及登月。透過Google搜尋關鍵字,未發現兩人於此期間作有關宣稱。

網傳帖文配圖並非在2024年拍攝,尚皮埃爾未有在拍攝場合提及登月,同時無記錄顯示布林肯在拍攝場合提及登月。

有關「美國登月球與中國探測的月球並非同一個」的言論為虛構內容,網傳帖文屬錯誤訊息。

🔗 完整報告︰ factchecklab.org/20240530
⛽️ 訂閱支持︰ factchecklab.org/subscription
2025/02/25 11:58:59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