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oop.com/forwardlikehell/2845
Last Update:
Hanyang 这篇文章,如果把「小红书」这个帽子摘掉,单纯去讲消费 sa a social behavior,甚至为消费主义找一些新的视角和切面,我会赞同其中约 8 成的内容,特别是后半部分。
就像我自己说过多次,今天我们活在一个商品社会,生活本身就与消费符号交织着,人无法与消费主义彻底划清界限。「它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我们作为个体与社会、世界的关系,象征着你认同、珍视什么,否定、拒绝什么。决定了你最终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
包括我自己,也算是在花钱这件事上「略有造诣」的一个人,花掉的那些钱,买到的东西,they had to mean something。
所以我庆幸什么呢?我很庆幸当年自己最初涉入商品社会时,第一个在我认知里奠基的商品,是 iPod。
熟悉我的朋友会知道,我讲过很多自己与 iPod 以及 any Apple device as an iPod 的故事。它远不止一阵风潮或时髦那么简单,在它的背后,是漫长的时间轴,一层又一层的,独特且切身的体验。
当你问我为什么只用 “iPod” 听歌的时候,我可能可以给你讲三天三夜,从 Steve Jobs 与 Walkman 的渊源,讲到有人在 iPod 上送我一张歌单的故事,以及这一切的机缘巧合如何最终将我带入了这个行业,让我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最终定义了今天的我……
类似的事情可以对应很多品牌,Nike、Sony、Nintendo、Lego、The North Face、Freitag、Asics、Midori、Montblanc、BMW,可以说每一次消费,背后都有一次「种草」,但我可以告诉你,是哪些具体的,unique persons,与我的切身交流、互动,共同的体验,导致了这次「种草」,以及它又如何从「草」逐渐长成了一片「森林」,成为我人生故事的一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我直到今天也不「刷」小红书,我可能偶尔用它(as 一种实用工具),但我会非常恐惧一种情形,即:有人问我为什么买了某个商品,我说,「哦,这个是在小红书上刷到的」,that would make me feel so fucking cheap。
正因为「消费」这个行为如此重要,所以它不应该被一篇篇「笔记」定义,被单一的视觉媒介,单一的拟合分发渠道垄断。所以近几年,我有一个简单的 measure,就是用小红书越多的朋友,我对他们推荐的东西,以及品味的重视权重会相对降低一点。
https://mp.weixin.qq.com/s/9zByKJH87YM7IFa5mhhyyw
BY 小破不入渠🌏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oop.com/forwardlikehell/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