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小破不入渠🌏 pinned «https://twitter.com/Jesoooor/status/1512645669915623424»
我今年最后的 inner peace,都来自于「不再投资任何东西」。

今年没什么 easy money 赚了,也没去发展客户,市场不好也就不炒股了,距离更坚定的不育只差结扎了。

日常生活就是吃、喝、运动、玩游戏,当你认定了最后的结局就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只不过分布得没那么均匀。

病死的憋死的跳楼的上吊的烧死的,只不过是加速奔赴那个终点而已捏,所有人都要去的😊,把循环掐死在这一代就好。
如果以「进入公共领域创作内容」(aka 水知乎)作为起点,今年也算是我进入内容行业 10 周年。

这 10 年,所谓的新闻理想、内容初心,确实是丢得差不多了,今天的我,面对甲方再离谱的需求,也基本只会回复一个「好的,ok,没问题。」,吃饭嘛,不寒颤,行业大环境也就是如此。

但人作为人,总有生活的底线要守护。不是说什么被关个三年,也可以叫都不叫唤一声。对有的人来说,生活可以妥协妥协再妥协,作为一个做内容的,你某种程度上在用一种 narrative,定义大家的生活,就越是不能妥协。

在中文互联网摸爬滚打 10 年,我当然知道有不少鬣狗盯着我,想把我打成某种反动派。但观察、记录、讲述,这就是不分立场的内容初心。这两天看到很多同仁,不一定能通过媒体渠道发声,就用朋友圈拉住阵线,也已经是很伟大的成就了。

守护自己的生活,总是最重要的,度过了一个很好的周末,后面会准备一些圣诞礼物,提前祝大家节日愉快。
江泽民在上海益民一厂时期,建议给新的棒冰取名为「光明牌」棒冰,同时配合「中国人食用中国货」的营销,成功超越了当初曾经垄断市场的「美女牌」棒冰。

今天,让我们一起吃一口「光明牌」
NYT 发文。

At first he tried to mollify ascendant conservatives who opposed China’s tentative steps toward a market economy. But ultimately he pushed to open the economy to the outside world even after Mr. Deng’s health and power had waned.

https://www.nytimes.com/2022/11/30/obituaries/jiang-zemin-dead.html
我个人看待江泽民:

1. 他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住了政局的「温和派」领导。这或许与他「绵里藏针」的性格有关。但他没有亲自投身过红色革命,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更擅长用具体的方法拆解问题。

2.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技术官僚」,接受良好的自然科学教育,懂多门语言,爱好、擅长文艺,年轻时从事技术岗位,未经激烈斗争成为政治家。后来提拔朱镕基作为总理,同样是一个关键的「技术官僚上位」之标志。

3. 他是新中国,乃至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历史上第一个,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具备个人魅力、光环,能像西方政治家一样临场应变,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的领导。我认为正是这一特质,让他治下的中国,成功走向了世界。

4. 江泽民受任之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台湾解严开启直选,中国也刚刚经历了 89 年的伤痛。此时无论是内部保守派的压力,还是外部对中国的看法,都紧绷在一根弦上,可以说是千钧一发。但他依然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才有了后来的「全球化时代」。

5. 后冷战时代,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都建立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江泽民的不懈推动,一切以 2000 年他接受 Mike Wallace 采访为高潮,以 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结局。所幸,世界接受了中国,中国也接受了世界。这不仅改变了中国 14 亿人的生活,也为至今 20 年的世界奠定了一个更稳固的时代基础。
对我来说,ChatGPT 是一通 wake-up call。

它让人反思,你正在度过的生活,是不是只要输入寥寥几语的参数,就会被 AI 精准勾勒出细节,并预言出走向。

比如问:小明是一个热爱足球的中国球迷,他会去卡塔尔现场观看世界杯比赛吗?ChatGTP 大概率要答:根据中国的 Covid Zero 政策,小明将无法前往现场观赛。

同样,你是写字的人,你就应当反思,你写的字是不是会被 ChatGPT 轻松学习、模仿?你是读者,你就应当反思,你每天看的东西是不是跟 ChatGPT 说的也没什么区别?AI 越发展,这种生活越会变得毫无意义。

越是 AI 肆虐,就越要写一些超出 AI 模型的词、句,活一种扭转 AI 指针的生活。

https://mp.weixin.qq.com/s/tLJMyXR07e0unIEUPY-kQg
尔后回想,2017 年,可能是整个游戏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年,至少是之一。更重要的是,我的人生,恰逢其时。

我无比清楚,那个对我来说最美妙的「好年」,再也无从回返了,一切都是一生仅一次的体验。你投出石子,沉入水面,不可能重新浮上来。

https://jesor.me/2022/first-love-once-in-a-life-time-experience/
我这个人不能说「懂奢侈品」吧,但也买过一些有奢侈溢价的贵东西。

在很多人眼里,苹果产品,特别是那些配件,也是一种奢侈品。比如表带、手机壳、线缆充电器、擦镜布……难听点讲就是智商税。

这里暂时抛开品牌溢价不谈。我的亲身体验是,大部分奢侈品、潮牌,它们完美的状态只存在于从盒子里拿出来的那一秒钟。实际用起来,耐用程度一定是低于预期的。从 Hermès 的皮表带,LV 的钥匙扣,到 RIMOWA 的行李箱。至于那些纺织品就更不用说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面料,甚至就是从发展中国家的代工厂进口的。

苹果的东西,从金属件、硅胶塑料、到纺织的表带,你拿到手时也会担心:它的设计制造如此精美,会不会是以妥协耐用性为代价?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产品的「使用性能」永远是超预期的。无论是抗污性、耐水性、硬度、脆性,以至于抗敏性,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然后你就会看到,Apple Watch Ultra 这根高山表带,之所以同时做到了极致的轻量、强度,能耐水,是因为这是在日本特意找的供应商,提供的编织面料。

苹果会不会专门做个视频来吹这个面料多么牛逼?用一堆马克笔把它涂得乌七八糟再假装一擦就干干净净?不需要。因为类似的事情可能有一万件,苹果会尽量把几乎每一件都做好。从最核心的那颗芯片,到最外面包裹产品的快递箱。

是的,这个表带你在淘宝上 40 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根仿品,就看你想要的是什么了。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一切当然可以追溯到这里。
看了今年的一系列年末混剪视频,给人的感觉是,不仅制作水准在迅速下降,事件素材的选取也陷入了一种明显的「局限」。

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记者,会真的去新闻现场拍摄、报道了。以前这类混剪所使用的素材,基本都是新闻素材,素材本身的品质就具备一种力量。

比如永远无法令人忘记的,Google 的 2011 混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IEamakLoY

以及制作上极为精良的,Vox 2018 年的混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JJnC26_uw
放烟花这个事,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普通中国人第一次较大规模地,以直面人大决策的形式,参与政治。

与疫情「乙类甲管」基于行政命令不同,禁放烟花有《大气污染防治法》作为更坚实的法律基础,是全国、地方人大表决通过的。这种情况下去放野炮,是真正的法外狂徒,一种直面人大的「抗议」。

所以也别说中国人没有政治神经,政府在疫情管控上似乎退了一步,争取民权的步子马上就追上去,要求放炮了。

比较讽刺的是,十年前,中国最后一个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的公共政治议题,是「雾霾」。这个话题酝酿数年,最后在 2013 年初,被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带入全国公众视野,带向高潮。但纪录片很快遭到封杀,也开启了中国人面对政治议题「失语」的十年。

十年后,这里的矛盾不只是放烟花会产生雾霾,与当年呼吁治理雾霾的声音背道而驰。更在于,当年举旗争取民权的,是柴静这样的媒体人,aka 公共知识分子。现在这群人早已集体失声,争取权利的主体,传播方式都开始呈现出下沉趋势,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民粹陷阱。

过去一个月,中国人刚刚经历了一波全民 Covid 感染,呼吸系统正处于一个受损、较脆弱的状态,叠加上大气污染,或许会带来更严重的次生伤害。

这个问题原本和疫情一样,需要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理性评估,做出应对。但现在,混乱是时代主旋律。没有 Paxlovid、没有 mRNA 疫苗,甚至连抗原试剂和布洛芬都缺的中国人,将在充满二氧化硫味道的空气中,死去,活着。
刚踩完单车,下来的时候,不小心拉到胯了。

一瞬间疼得大叫了一声,是那种发自本能,用尽洪荒之力的嚎叫。

猛然意识到,搬家独居的这一年,自己逐渐拥有了一种「叫的自由」,越来越容易情不自禁地叫出来:看电影看到意外转折的时候,脚趾踢到柜子的时候,_____的时候……

在这之前,叫的冲动是需要被抑制的。无论是在家里、在寝室,还是在公共场合……即便是在北京独居的那段时间,因为是合租的自如房,入住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充分了解了这堵隔断墙有多么「不隔音」,稍大一点的声音都会被功放出去。

但现在,独自住在一套房子里,尽管我也知道如果使劲大叫一声,楼上楼下都是能听到的,就像楼上的小朋友从床上跳下来,会震得我头顶一闷响。但那毕竟是另一户人家。相比于抱怨噪音,户与户之间更基本的底线是尊重隐私。

所以非常喜欢这种感觉。过去一年,因为疫情和防控,我们特别缺乏「自由」的体感,但实际上,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我积攒了一些使自己自由的资本。无论是经济上的安全感,工作方式的转变,还是自主安排的作息时间,社交圈子的逐渐同调……以及像「大叫」这样的小事。

这一切,都在过去一个月,随着解封,一下释放出来,就像你花了一年时间,挂着秤砣练毛笔字,苦练之后给你把秤砣取下来,那种挥洒自如的感觉。

很美丽。
又把这个视频拉出来,看了好几遍。

每个人都会有类似的,自我怀疑的时刻吧:我做的东西、坚持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从十几岁开始,每年写一些不一定有多少人看的博客,到底有没有意义?

但这就是「做自己的 storyteller」,是「剪辑人生」。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忘记方向,向时间投降。这时你才愈发充分地感觉到,维持住 sense of time,把握你的生活,curate 你的记忆,这一切有多么重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r4y167Pc
2025/07/09 21:57:08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