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刚刚发布了新 HomePod。两年前上代停产的时候,我是这么写的:
HomePod 是一台用来「播内容」,而不是「播声音」的音箱。
你可以用它听音乐、听播客、看电影,付出极低的代价,获得极致的声音体验。但你没法用它刷 TikTok、看 YouTube、打电话,用它取代「手机扬声器」。
HomePod 甚至不鼓励你「频繁切歌」或「拖动电影进度条」,因为每一个类似的操作,都需要经过 Wi-Fi 传输,反馈不流畅,体验很差。
这是一个有点矛盾的产品。一方面,它很便宜、很方便,随便放在房间的某个角落就可以用了。另一方面,它又只能播完整的唱片、专辑。HomePod 与那些零碎的,仅几秒钟长的「抖音神曲」绝缘。
某种程度上,HomePod 将「认真听」这件事平民化了。你不需要一个经过设计的听音室,不需要专门的唱机、专门的音箱,就可以认真听一张专辑。这是苹果做产品的核心理念,用简单的方式做认真的事,也就是他们反复强调的,the music DNA。
HomePod 发布之初,我曾与朋友讨论,「现在只要开口说一句话就可以听到音乐,这是不是过于方便,没仪式感了?」但实际上,HomePod 在「方便」和「认真」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
可惜的是,更多人,甚至没有「认真听」的需求。
https://jesor.me/2021/to-homepod-the-music-dna/
HomePod 是一台用来「播内容」,而不是「播声音」的音箱。
你可以用它听音乐、听播客、看电影,付出极低的代价,获得极致的声音体验。但你没法用它刷 TikTok、看 YouTube、打电话,用它取代「手机扬声器」。
HomePod 甚至不鼓励你「频繁切歌」或「拖动电影进度条」,因为每一个类似的操作,都需要经过 Wi-Fi 传输,反馈不流畅,体验很差。
这是一个有点矛盾的产品。一方面,它很便宜、很方便,随便放在房间的某个角落就可以用了。另一方面,它又只能播完整的唱片、专辑。HomePod 与那些零碎的,仅几秒钟长的「抖音神曲」绝缘。
某种程度上,HomePod 将「认真听」这件事平民化了。你不需要一个经过设计的听音室,不需要专门的唱机、专门的音箱,就可以认真听一张专辑。这是苹果做产品的核心理念,用简单的方式做认真的事,也就是他们反复强调的,the music DNA。
HomePod 发布之初,我曾与朋友讨论,「现在只要开口说一句话就可以听到音乐,这是不是过于方便,没仪式感了?」但实际上,HomePod 在「方便」和「认真」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
可惜的是,更多人,甚至没有「认真听」的需求。
https://jesor.me/2021/to-homepod-the-music-dna/
大破进击
⭐️ To HomePod: the music DNA | 大破进击
HomePod 将「认真听」这件事平民化了。你不需要一个经过设计的听音室,不需要专门的唱机、专门的音箱,就可以认真听一张专辑。 这是苹果做产品的核心理念,也就是他们反复强调的,the music DNA。
倒不是没想到 Todd 会给 Anti-hero 如此好评(毕竟他不是 anthony fantano
但这段评价真的写的太好了:She knows she’ll always be the lead character, she’ll always have followers, but they’ll never see her the same way. A person can’t work that hard to stay at the center of the story and keep their image untarnished. When Taylor Swift was 20 years old, she wrote a song about how someday, she’d be big enough that no one can hurt her, and now she’s bigger than anybody and she’s more fragile than ever. She can only see herself as a monster or as some comically unloved, unlikeable person of power who can command attention but not affection.
https://youtu.be/-Fmr8g6KhEM
但这段评价真的写的太好了:She knows she’ll always be the lead character, she’ll always have followers, but they’ll never see her the same way. A person can’t work that hard to stay at the center of the story and keep their image untarnished. When Taylor Swift was 20 years old, she wrote a song about how someday, she’d be big enough that no one can hurt her, and now she’s bigger than anybody and she’s more fragile than ever. She can only see herself as a monster or as some comically unloved, unlikeable person of power who can command attention but not affection.
https://youtu.be/-Fmr8g6KhEM
YouTube
The Top Ten Best Hit Songs of 2022
Time for Todd to once again embarrass himself by admitting the songs he actually likes!
Mashup: "Keep Dreaming" by Dylan LG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R7S7GRmRs&ab_channel=DylanGLC
Mashup: "Keep Dreaming" by Dylan LG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R7S7GRmRs&ab_channel=DylanGLC
苹果花了 4 年去讲一个「业务多元化」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故事,把它的市值从万亿带向了三万亿。
但现在,事实证明,配件和服务并不是什么多元化,而只是 iPhone 的增值而已。今天这颗苹果,你把它切开,其实就是 80% iPhone + 20% Mac、iPad。
过去很多人会说 iPhone 是新的电视、电脑,但我越来越感觉,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大家依然低估了 iPhone 的颠覆性,无论是它对个人生活的颠覆,还是作为一门生意对苹果的定义。
https://mp.weixin.qq.com/s/bFX6LeCFdmzblgqyPyKqjQ
但现在,事实证明,配件和服务并不是什么多元化,而只是 iPhone 的增值而已。今天这颗苹果,你把它切开,其实就是 80% iPhone + 20% Mac、iPad。
过去很多人会说 iPhone 是新的电视、电脑,但我越来越感觉,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大家依然低估了 iPhone 的颠覆性,无论是它对个人生活的颠覆,还是作为一门生意对苹果的定义。
https://mp.weixin.qq.com/s/bFX6LeCFdmzblgqyPyKqjQ
严肃讲几句 Bing with ChatGPT 吧。
作为一个常年高强度使用 Google 进行 researching 的人,我认为今天搜索引擎的问题,并不在于「信息呈现的方式」,而在于「信息」本身。
Google 的 Knowledge 功能已经推出很多年了,它的呈现无可挑剔,但真正的问题依然在于「污染」。任何机器,从本质上都无法对信息的 authenticity 进行甄别,比如你搜「苹果 2022 年利润」,它很难弄清楚你说的是自然年还是财年,是净利还是毛利。而苹果还是一家信息透明度极高的上市公司,如果把问题换成「字节跳动有多赚钱?」,chatGPT 给出的信息只会更粗糙,或冗长。
而我还只是一个非母语英文用户,我搜索的信息大多是知识之海里,相对浮在表面的那部分,都有坚定的事实作为支撑。如果问题延伸到政治领域,AI 在伦理和道德上就只会更加失语,比如:新冠是大号流感吗?Trump 应该进监狱吗?
然后是无法避开的,算力的问题。现在 chatGPT 能做的,就是把一些基本的信息,包装成自然、连贯的自然语言。这个特性最好的应用场景,其实是赋能语音助手。但因为算力需求有着数量级的差距,很难说 chatGPT or Bard 到底能不能最终被简化、整合进 Google Assistant。
当然,作为一个写作者,以及 self-documenter,我觉得 GPT 这类 AI 最具潜力的应用,其实是作为「分类器」对个人数据进行管理和挖掘。比如让你可以用自然语言搜索相册;分析你的语料库,在你写作的时候给出建议……但今天的 AI 公司为了训练模型,都在把所有「数据」看作一个整体喂给 AI,最终搞出来的就是一些很快会变得无聊的 AI 玩具。
就像 Joanna Stern 尝试的问 Bing Chat 的第一个问题是「2023 Grammy winners」,这难道不是 Web 1.0 的功能吗?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joanna-stern-personal-technology/bing-with-ai-microsoft-ceo-satya-nadella-on-why-search-is-changed-forever/FD2170DD-F431-49A2-8BF9-11FCF5665C3C
作为一个常年高强度使用 Google 进行 researching 的人,我认为今天搜索引擎的问题,并不在于「信息呈现的方式」,而在于「信息」本身。
Google 的 Knowledge 功能已经推出很多年了,它的呈现无可挑剔,但真正的问题依然在于「污染」。任何机器,从本质上都无法对信息的 authenticity 进行甄别,比如你搜「苹果 2022 年利润」,它很难弄清楚你说的是自然年还是财年,是净利还是毛利。而苹果还是一家信息透明度极高的上市公司,如果把问题换成「字节跳动有多赚钱?」,chatGPT 给出的信息只会更粗糙,或冗长。
而我还只是一个非母语英文用户,我搜索的信息大多是知识之海里,相对浮在表面的那部分,都有坚定的事实作为支撑。如果问题延伸到政治领域,AI 在伦理和道德上就只会更加失语,比如:新冠是大号流感吗?Trump 应该进监狱吗?
然后是无法避开的,算力的问题。现在 chatGPT 能做的,就是把一些基本的信息,包装成自然、连贯的自然语言。这个特性最好的应用场景,其实是赋能语音助手。但因为算力需求有着数量级的差距,很难说 chatGPT or Bard 到底能不能最终被简化、整合进 Google Assistant。
当然,作为一个写作者,以及 self-documenter,我觉得 GPT 这类 AI 最具潜力的应用,其实是作为「分类器」对个人数据进行管理和挖掘。比如让你可以用自然语言搜索相册;分析你的语料库,在你写作的时候给出建议……但今天的 AI 公司为了训练模型,都在把所有「数据」看作一个整体喂给 AI,最终搞出来的就是一些很快会变得无聊的 AI 玩具。
就像 Joanna Stern 尝试的问 Bing Chat 的第一个问题是「2023 Grammy winners」,这难道不是 Web 1.0 的功能吗?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joanna-stern-personal-technology/bing-with-ai-microsoft-ceo-satya-nadella-on-why-search-is-changed-forever/FD2170DD-F431-49A2-8BF9-11FCF5665C3C
WSJ
Bing With AI: Microsoft CEO Satya Nadella on Why Search Is Changed Forever
Microsoft is combining the tech behind OpenAI’s ChatGPT with its Bing search engine. In an interview, WSJ’s Joanna Stern spoke with Microsoft CEO Satya Nadella about the new tools and how AI is going to change search. (Oh, and Clippy!) Photo illustration:…
今天不少人都在讨论对《王国之泪》的预期,不可避免地也会拿它与《荒野之息》,以及《梅祖拉的假面》进行类比、对比。
我想说的是,这个系列,作为游戏史上最伟大的系列,可能没有之一,真的不需要经受这样的「比较」。
你知道,在 2017 年之前,有多少人,多少次地向我推荐过《时之笛》吗?你知道我有多少次尝试打开过它,并最终没有玩下去吗?因为我的人生,不是 1984 年出生,在 14 岁时得到了我的第一台 N64,与《时之笛》相遇。
而同样的,在 2017 年 3 月 16 日中午 12 点,我从大望路一路跑到世贸天阶,拿到我的 Switch 的那个时刻,我也已经看过很多对《荒野之息》的赞誉了。我以为我对自己即将玩到一个什么样的游戏,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
No, I have fucking no idea.
It’s the year I dropped to the rock bottom and then rose to the fucking top.
What a hell of a ride.
I wouldn’t have imagined 1% of it.
当时一个 Switch 在黄牛手上要 3000 块钱,我连 3000 块钱都拿不出来,最后靠公司报销,才拥有了这台 Switch。今天 3000 块钱对我来讲,连一根毛都不算,我愿意花 3 万、30 万,去再获得一个类似的时刻,但很难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不会拿《荒野之息》去和《时之笛》比较,因为到了这个层面上,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这个游戏怎么样,而是你,作为一个个体,如何与它共鸣,这是人类最宝贵的本领。
Art is an individual experience.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的人,在那么多不同的游戏的末尾,共同流泪。因为你可能会活 100 年,可能更长,但到最后的最后,你真正记得的,那个最好的一年,只会有一年。这就是你活过的全部意义了。
今天你再去看 2017 年 Switch 发布的那场直面会,如果你真的活过了 2017,就不难知道我的意思。
就好像今天有一大堆 tech slut,看到这个技术说这个牛逼,看到那个技术说那个牛逼,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当史蒂夫·乔布斯走出来,说「It’s an iPod, a phone, an internet communicator.」的时候,他多么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以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会去讲我对《王国之泪》的预期,它可能只是《荒野之息》的一阵回音,也可能会是一个更伟大的东西,我愿意亲自去看看。
我想说的是,这个系列,作为游戏史上最伟大的系列,可能没有之一,真的不需要经受这样的「比较」。
你知道,在 2017 年之前,有多少人,多少次地向我推荐过《时之笛》吗?你知道我有多少次尝试打开过它,并最终没有玩下去吗?因为我的人生,不是 1984 年出生,在 14 岁时得到了我的第一台 N64,与《时之笛》相遇。
而同样的,在 2017 年 3 月 16 日中午 12 点,我从大望路一路跑到世贸天阶,拿到我的 Switch 的那个时刻,我也已经看过很多对《荒野之息》的赞誉了。我以为我对自己即将玩到一个什么样的游戏,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
No, I have fucking no idea.
It’s the year I dropped to the rock bottom and then rose to the fucking top.
What a hell of a ride.
I wouldn’t have imagined 1% of it.
当时一个 Switch 在黄牛手上要 3000 块钱,我连 3000 块钱都拿不出来,最后靠公司报销,才拥有了这台 Switch。今天 3000 块钱对我来讲,连一根毛都不算,我愿意花 3 万、30 万,去再获得一个类似的时刻,但很难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不会拿《荒野之息》去和《时之笛》比较,因为到了这个层面上,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这个游戏怎么样,而是你,作为一个个体,如何与它共鸣,这是人类最宝贵的本领。
Art is an individual experience.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的人,在那么多不同的游戏的末尾,共同流泪。因为你可能会活 100 年,可能更长,但到最后的最后,你真正记得的,那个最好的一年,只会有一年。这就是你活过的全部意义了。
今天你再去看 2017 年 Switch 发布的那场直面会,如果你真的活过了 2017,就不难知道我的意思。
就好像今天有一大堆 tech slut,看到这个技术说这个牛逼,看到那个技术说那个牛逼,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当史蒂夫·乔布斯走出来,说「It’s an iPod, a phone, an internet communicator.」的时候,他多么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以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会去讲我对《王国之泪》的预期,它可能只是《荒野之息》的一阵回音,也可能会是一个更伟大的东西,我愿意亲自去看看。
我以前从来没听过鸡抠的播客…但必须要说,第一次听,而且是听一个我(真的)非常懂非常有体感的话题的时候,它的价值传递,和我对它的印象,可以说 100% 一致。
这种 bougie,同时揉杂着一点北方口音的 hipster 态度,带着一丝轻挑的嘲讽和怜悯,降罪在所有还屈服于传统性别意识,古早生活方法论的男的,以及乡巴佬身上。
我愿称之为「集美凝视」(它可以来自女性 or gay),并不得不感叹,她们被公众号系统保护得太好了……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3e5328d0d7e8eaa72485104
这种 bougie,同时揉杂着一点北方口音的 hipster 态度,带着一丝轻挑的嘲讽和怜悯,降罪在所有还屈服于传统性别意识,古早生活方法论的男的,以及乡巴佬身上。
我愿称之为「集美凝视」(它可以来自女性 or gay),并不得不感叹,她们被公众号系统保护得太好了……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3e5328d0d7e8eaa72485104
Xiaoyuzhoufm
小镇贵妇会梦见北上广做题家吗?
听《智族Lab》上小宇宙。 这里是智族Lab的播客,一档聚焦城市生活的深度扯闲篇播客。
欢迎常来做客, we're here to entertain&inspire.
欢迎常来做客, we're here to entertain&inspire.
小破不入渠🌏
我以前从来没听过鸡抠的播客…但必须要说,第一次听,而且是听一个我(真的)非常懂非常有体感的话题的时候,它的价值传递,和我对它的印象,可以说 100% 一致。 这种 bougie,同时揉杂着一点北方口音的 hipster 态度,带着一丝轻挑的嘲讽和怜悯,降罪在所有还屈服于传统性别意识,古早生活方法论的男的,以及乡巴佬身上。 我愿称之为「集美凝视」(它可以来自女性 or gay),并不得不感叹,她们被公众号系统保护得太好了……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
这里的问题在于,「集美」这个群体,她们想要突破传统保守价值观的动机,完全产生于性别意识,这有点太简单了。「女权和 LGBT」的确都是时代叙事,但如果你只停留在这个表层,就会使你的人生观看似茁壮生长,实则完全没有扎根。
她们缺少对传统、保守叙事更深入的体会和反思,而是仅用小资和 hipster 的大都市生活方式,建立了一道防线。
而这道防线,其实很容易被一些最基本的现实一举击溃,比如父母年老、生病,比如失业,比如被当作低端人口清退…
而真正的「与保守主义对抗」,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她们缺少对传统、保守叙事更深入的体会和反思,而是仅用小资和 hipster 的大都市生活方式,建立了一道防线。
而这道防线,其实很容易被一些最基本的现实一举击溃,比如父母年老、生病,比如失业,比如被当作低端人口清退…
而真正的「与保守主义对抗」,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近几年,明显感觉自己消化信息的能力在变差。可能是日常要想的琐事多了,而且脑子也有点满了。
过去的我,是一个几乎只听专辑的人,原教旨性地认为,只有听专辑的人才是好人。
但现在,光是我音乐库里有 1400 张专辑,用以精炼这些音乐的歌单都超 100 张了。
我必须接受现实,即我已经听不了那么多专辑了。从 2019 年开始,很多专辑加进库之后,我都没有真正听进去、听懂。比如 Dua Lipa、Lizzo,甚至包括娅娅。她们近几年的那几张专辑,我都在耳朵边上滚过几轮,但从来没认真听过。上一个我很顺利听进去的「新人」可能还是 Ariana。而在她们身后,还有大量二线,也出了不少好歌。
所以这个月,我重新开始听单曲了,从热单开始。听单曲的最大好处是,你只需要花个 10 分钟,集中注意力,就可以听明白它的旋律、编曲,听懂歌词,甚至还有时间上 Genius 查一点扩展的隐喻。
通过这种方式,仅一个月时间,就把过去 4 年我错过的单曲,回收了一轮,感觉相当不错。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2023-tracklife/pl.u-d2b01JYtMZ00bmr
过去的我,是一个几乎只听专辑的人,原教旨性地认为,只有听专辑的人才是好人。
但现在,光是我音乐库里有 1400 张专辑,用以精炼这些音乐的歌单都超 100 张了。
我必须接受现实,即我已经听不了那么多专辑了。从 2019 年开始,很多专辑加进库之后,我都没有真正听进去、听懂。比如 Dua Lipa、Lizzo,甚至包括娅娅。她们近几年的那几张专辑,我都在耳朵边上滚过几轮,但从来没认真听过。上一个我很顺利听进去的「新人」可能还是 Ariana。而在她们身后,还有大量二线,也出了不少好歌。
所以这个月,我重新开始听单曲了,从热单开始。听单曲的最大好处是,你只需要花个 10 分钟,集中注意力,就可以听明白它的旋律、编曲,听懂歌词,甚至还有时间上 Genius 查一点扩展的隐喻。
通过这种方式,仅一个月时间,就把过去 4 年我错过的单曲,回收了一轮,感觉相当不错。
https://music.apple.com/us/playlist/2023-tracklife/pl.u-d2b01JYtMZ00bmr
Apple Music - Web Player
2023 tracklife by Jesse Chan on Apple Music
Playlist · 35 Songs
小破不入渠🌏
这里的问题在于,「集美」这个群体,她们想要突破传统保守价值观的动机,完全产生于性别意识,这有点太简单了。「女权和 LGBT」的确都是时代叙事,但如果你只停留在这个表层,就会使你的人生观看似茁壮生长,实则完全没有扎根。 她们缺少对传统、保守叙事更深入的体会和反思,而是仅用小资和 hipster 的大都市生活方式,建立了一道防线。 而这道防线,其实很容易被一些最基本的现实一举击溃,比如父母年老、生病,比如失业,比如被当作低端人口清退… 而真正的「与保守主义对抗」,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而且你猜怎么?这就是 5-10 年前的我自己。
5-10 年前,我当然为自己是一个意识前卫的左派人士感到自豪。女孩儿们向我袒露她们游离在传统性别认知边缘的体验,我发自内心觉得这很酷。
我的社交光谱里,LGBT friends 是主流,顺直男女是性少数。从青春期开始,就是前者带我听音乐,陪我买衣服,教我选咖啡豆……
我一度认为,就是人生的支点所在,我无所禁忌,这是不是很酷?
但我错了。不给自己设限制,这很好,但这远远,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把这个虚假的表象撕开,你就永远意识不到你到底需要和什么东西对抗。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今天的性别叙事,已经陷入了一种「坑」。因为没人拿着火把要烧死女性和同性恋了,life‘s been comfortable,以至于这种 comfortable 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靠了解一下上海的 Bistro 文化,就能让自己获得足够的力量,去对抗传统叙事、保守价值观了。这绝对是错误的。
都说 being comfortable 是中年男人的毒药,但实际上,对所有人都是这样。
5-10 年前,我当然为自己是一个意识前卫的左派人士感到自豪。女孩儿们向我袒露她们游离在传统性别认知边缘的体验,我发自内心觉得这很酷。
我的社交光谱里,LGBT friends 是主流,顺直男女是性少数。从青春期开始,就是前者带我听音乐,陪我买衣服,教我选咖啡豆……
我一度认为,就是人生的支点所在,我无所禁忌,这是不是很酷?
但我错了。不给自己设限制,这很好,但这远远,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把这个虚假的表象撕开,你就永远意识不到你到底需要和什么东西对抗。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今天的性别叙事,已经陷入了一种「坑」。因为没人拿着火把要烧死女性和同性恋了,life‘s been comfortable,以至于这种 comfortable 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靠了解一下上海的 Bistro 文化,就能让自己获得足够的力量,去对抗传统叙事、保守价值观了。这绝对是错误的。
都说 being comfortable 是中年男人的毒药,但实际上,对所有人都是这样。
有两三个朋友问过我,准不准备用 Mastodon,为什么不?
在 Twitter 彻底停服之前,我都不准备用任何 Twitter 的替代品。核心原因在于,我用 Twitter,80% 的目的是把它当 live journal 写,不在意任何人看或不看。
从这个需求出发,我对 Twitter 的要求其实只有一个:尽可能长期、稳定、无审查地托管我的 tweets,其他没了。
这件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我目前更相信一个商业实体,可以长期做好这件事,即便老板是个傻逼混蛋,而不是很相信什么区块链。我是从 P2P 下载的时代长大的小孩,我知道分布式储存的本质就是无人储存。
当然,我也并不是把所有鸡蛋都放在 Twitter, Inc. 这一个篮子里。我有一套 tweets 备份系统,会自动抓取我所有的 tweets 文本,保存在 Google Drive,并每月与本地进行一次同步。
最后,我在 Twitter 上发的,几乎是纯粹的 raw idea,其中肯定有很多是错的,是被情绪支配下的愚蠢想法,但没什么关系,Twitter 从来都不是「自媒体」,我不靠它赚钱生活。
包括我知道,现实中有朋友在看我的 tweets,并可能对号入座。
这没问题,但 don ’t take it too seriously。这毕竟是我的叙述,经过了我的大脑滤镜,你可以理解为这里有加工、演绎,甚至一点虚构。
实际上,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尝试寻找自己的 narrative,做自己的 storyteller。
For Telegram channel, it's basically the same.
在 Twitter 彻底停服之前,我都不准备用任何 Twitter 的替代品。核心原因在于,我用 Twitter,80% 的目的是把它当 live journal 写,不在意任何人看或不看。
从这个需求出发,我对 Twitter 的要求其实只有一个:尽可能长期、稳定、无审查地托管我的 tweets,其他没了。
这件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我目前更相信一个商业实体,可以长期做好这件事,即便老板是个傻逼混蛋,而不是很相信什么区块链。我是从 P2P 下载的时代长大的小孩,我知道分布式储存的本质就是无人储存。
当然,我也并不是把所有鸡蛋都放在 Twitter, Inc. 这一个篮子里。我有一套 tweets 备份系统,会自动抓取我所有的 tweets 文本,保存在 Google Drive,并每月与本地进行一次同步。
最后,我在 Twitter 上发的,几乎是纯粹的 raw idea,其中肯定有很多是错的,是被情绪支配下的愚蠢想法,但没什么关系,Twitter 从来都不是「自媒体」,我不靠它赚钱生活。
包括我知道,现实中有朋友在看我的 tweets,并可能对号入座。
这没问题,但 don ’t take it too seriously。这毕竟是我的叙述,经过了我的大脑滤镜,你可以理解为这里有加工、演绎,甚至一点虚构。
实际上,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尝试寻找自己的 narrative,做自己的 storyteller。
For Telegram channel, it's basically the same.
过去的十几年,我的成长体验,是逐渐发现世界很「小」。
那些不同的人和事,因和果,萦绕在身边,悄悄彼此相连,最终以神奇的方式汇聚到一起。这令人满足,更是我认同的美学。在组织起这样一个小小世界的过程中,我得以「成为自己」。我一度相信,这就是史蒂夫·乔布斯说的,connecting the dots。
也是在过去,很短的一段时间里,我却接连发现世界在变「大」,变得空旷、荒荡、陌生,令我无所适从。越来越多我不熟悉,也不想熟悉的人和事,入侵到我的生活中。而那一小片曾令人舒适的小世界,正在迅速坍塌,散落成碎片。所有我在乎的东西,全都在逝去,留下一点空荡的残骸。
起初,我出于本能应对,慌张地捡起那些断掉的线头,尝试把它们重新接起来。但就像被张力崩开的一张布一样,缝隙只会扩大成裂口,最后被时间彻底撕开。
我逐渐怀疑,那种「世界很小」的体验,或许只是时代潮流与个人经历碰撞出的偶然而已。它从来都不是什么真理或终局,即便我尝试把自己的感触,与「地球村」,与迪士尼的「小小世界」这些公共领域的概念联系起来,也无济于事。它只不过就是你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一段人生里,做过的一场稍微漫长一点的梦而已。
最后的结局,依然是「一一脱手而去」,能做的,只剩下好好告别。
http://www.chuapp.com/article/287905.html
那些不同的人和事,因和果,萦绕在身边,悄悄彼此相连,最终以神奇的方式汇聚到一起。这令人满足,更是我认同的美学。在组织起这样一个小小世界的过程中,我得以「成为自己」。我一度相信,这就是史蒂夫·乔布斯说的,connecting the dots。
也是在过去,很短的一段时间里,我却接连发现世界在变「大」,变得空旷、荒荡、陌生,令我无所适从。越来越多我不熟悉,也不想熟悉的人和事,入侵到我的生活中。而那一小片曾令人舒适的小世界,正在迅速坍塌,散落成碎片。所有我在乎的东西,全都在逝去,留下一点空荡的残骸。
起初,我出于本能应对,慌张地捡起那些断掉的线头,尝试把它们重新接起来。但就像被张力崩开的一张布一样,缝隙只会扩大成裂口,最后被时间彻底撕开。
我逐渐怀疑,那种「世界很小」的体验,或许只是时代潮流与个人经历碰撞出的偶然而已。它从来都不是什么真理或终局,即便我尝试把自己的感触,与「地球村」,与迪士尼的「小小世界」这些公共领域的概念联系起来,也无济于事。它只不过就是你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一段人生里,做过的一场稍微漫长一点的梦而已。
最后的结局,依然是「一一脱手而去」,能做的,只剩下好好告别。
http://www.chuapp.com/article/287905.html
Chuapp
触乐夜话: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 触乐
“谁说一定,有伴侣和东京。”
感觉中国这一代年轻人,非常认同、维护右派审美,历史性地创造了「白左」这个词拿来批判,背后的思维路径是: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白人(盎撒)男性作为唯一英雄形象的叙事,与他们臆想中的某种未来,产生了共振。
2010 年代,带着黄金时代繁荣的余晖,结合各种 propaganda,给这代人的内心烙上了钢印:中国会成为未来的美国,汉族会成为未来的白人,强势、富足、高大威猛且光彩照人,即美国队长本长。你甚至可以说,吴京已经就是中国队长了。
所以我觉得,不喜欢 TLOU2,不喜欢女黑豹也没关系,因为高杠杆会出手,低生育、老龄化、产学研脱节、中等收入陷阱会砸折这代人的腿,然后一点点教你欣赏少数、多元、弱者、vice、B-Side 的美学。
2010 年代,带着黄金时代繁荣的余晖,结合各种 propaganda,给这代人的内心烙上了钢印:中国会成为未来的美国,汉族会成为未来的白人,强势、富足、高大威猛且光彩照人,即美国队长本长。你甚至可以说,吴京已经就是中国队长了。
所以我觉得,不喜欢 TLOU2,不喜欢女黑豹也没关系,因为高杠杆会出手,低生育、老龄化、产学研脱节、中等收入陷阱会砸折这代人的腿,然后一点点教你欣赏少数、多元、弱者、vice、B-Side 的美学。
很难说 Johnny Harris 这里引述的 facts 就是 100% 正确,但我认为这个故事的核心是真的。
即,美国在过去 100 多年的时间里,通过政府出资的方式,不断扶持乳业,使之壮大到了一个过度强势的程度。过程中,每一次市场供过于求,需要乳业减产时,政府就通过各种方式保护产能,增加销售,使其进一步扩张,形成恶性循环。其中与普通大众最息息相关的手段,当然就是宣传喝牛奶的「好处」。
而这套「牛奶中含有的丰富蛋白质、钙,能使人骨质强健,甚至长高」的话术,又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日本的「牛奶计划」和国内 00 年代流行的「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口号,都出自于此。当然,牛奶的确是一种美味、营养的食物,但目前看来,它并非无可取代。
而再往下细想,或许正是因为 00 年代中国政府接受了这套「牛奶强壮国人」的话术,才催生了蒙牛这样的企业。为了在产量上大干快上,不惜降低标准。即便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大规模养殖奶牛的条件,生产的乳制品,在产量、品质上都很差。这一切因素叠加,最终导致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
这就是历史的蝴蝶效应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pNzJ5HrdU
即,美国在过去 100 多年的时间里,通过政府出资的方式,不断扶持乳业,使之壮大到了一个过度强势的程度。过程中,每一次市场供过于求,需要乳业减产时,政府就通过各种方式保护产能,增加销售,使其进一步扩张,形成恶性循环。其中与普通大众最息息相关的手段,当然就是宣传喝牛奶的「好处」。
而这套「牛奶中含有的丰富蛋白质、钙,能使人骨质强健,甚至长高」的话术,又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日本的「牛奶计划」和国内 00 年代流行的「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口号,都出自于此。当然,牛奶的确是一种美味、营养的食物,但目前看来,它并非无可取代。
而再往下细想,或许正是因为 00 年代中国政府接受了这套「牛奶强壮国人」的话术,才催生了蒙牛这样的企业。为了在产量上大干快上,不惜降低标准。即便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大规模养殖奶牛的条件,生产的乳制品,在产量、品质上都很差。这一切因素叠加,最终导致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
这就是历史的蝴蝶效应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pNzJ5HrdU
YouTube
Why 'Got Milk' was a Lie
The Real Reason We Drink Cow’s Milk
Click my trainwell (formerly CoPilot) link https://go.trainwell.net/JohnnyHarris-cp to get 14 days FREE with your own expert personal trainer!
Ever wonder why your mom made you drink so much milk as a kid? Turns out the…
Click my trainwell (formerly CoPilot) link https://go.trainwell.net/JohnnyHarris-cp to get 14 days FREE with your own expert personal trainer!
Ever wonder why your mom made you drink so much milk as a kid? Turns out the…
看了 Johnny Harris这个视频之后,这两天又翻了更多批评牛奶的文章,作为扩展阅读。
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文化角度去讲「成年人不该喝牛奶」,说实话,有些文章的笔触也挺离谱的,政治味浓到我都读不下去。
诚然,美国农业部与乳业资本上百年的关系,让这件事不可避免地政治化。但抛开一切,它依然可以是一个很单纯的营养学问题。而我在心里,其实早就对此有所质疑了:从补充蛋白质的角度,全脂牛奶不如任何一种肉类(别说白肉了,就是猪肉,蛋白质占比也比牛奶高得多),补钙的话,豆腐反而是更好的来源。
包括各种植物奶,也并不是更好的替代品。大部分植物奶的蛋白质含量更少,只是说我们一般不会抱着一瓶纯杏仁奶喝,更多是用来兑咖啡。所以说,牛奶也好,植物奶也好,它们的价值更多在于风味,而非营养。
今天再回头去看中国乳业发展过程中的乱象和伤痛,从牛根生被扫地出门,到三聚氰胺,到伊利蒙牛利乐联手,裹挟监管部门力推常温奶,打压鲜奶,到酸酸乳席卷市场……中国乳制品业挪用了美国人的话术,来做大这门生意,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提供给市场的,是口味更差的常温奶,营养更差的乳饮料,和有毒的奶粉。
我可能并不会停止喝牛奶,因为过去十几年喝牛奶的成长经历,已经把「乳蛋白、乳脂的香味」根植在我的生活里了。但看清楚这个故事的全貌,仍然很必要。
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文化角度去讲「成年人不该喝牛奶」,说实话,有些文章的笔触也挺离谱的,政治味浓到我都读不下去。
诚然,美国农业部与乳业资本上百年的关系,让这件事不可避免地政治化。但抛开一切,它依然可以是一个很单纯的营养学问题。而我在心里,其实早就对此有所质疑了:从补充蛋白质的角度,全脂牛奶不如任何一种肉类(别说白肉了,就是猪肉,蛋白质占比也比牛奶高得多),补钙的话,豆腐反而是更好的来源。
包括各种植物奶,也并不是更好的替代品。大部分植物奶的蛋白质含量更少,只是说我们一般不会抱着一瓶纯杏仁奶喝,更多是用来兑咖啡。所以说,牛奶也好,植物奶也好,它们的价值更多在于风味,而非营养。
今天再回头去看中国乳业发展过程中的乱象和伤痛,从牛根生被扫地出门,到三聚氰胺,到伊利蒙牛利乐联手,裹挟监管部门力推常温奶,打压鲜奶,到酸酸乳席卷市场……中国乳制品业挪用了美国人的话术,来做大这门生意,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提供给市场的,是口味更差的常温奶,营养更差的乳饮料,和有毒的奶粉。
我可能并不会停止喝牛奶,因为过去十几年喝牛奶的成长经历,已经把「乳蛋白、乳脂的香味」根植在我的生活里了。但看清楚这个故事的全貌,仍然很必要。
关于蒙牛在后三聚氰胺时代的发展和安全问题,彭博商业周刊的一篇报道存档。
这里最令人感到恶心的点是,无论中美,当有企业和政府联合起来,想要攫取利益时,他们第一个下手的目标往往都是学生。因为小孩子既没有辨别优劣的能力,也没有拒绝的权利。
体现在美国,就是乳业资本把卖不出去的乳制品,都塞进了中小学的食谱里。让小孩子吃各种含巨量芝士的披萨、馅饼,喝牛奶;体现在中国,则直接把既不卫生、也不营养的劣质牛奶,加上糖、香精,做成学生奶。
https://site.douban.com/160954/widget/notes/9920286/note/230806321/
这里最令人感到恶心的点是,无论中美,当有企业和政府联合起来,想要攫取利益时,他们第一个下手的目标往往都是学生。因为小孩子既没有辨别优劣的能力,也没有拒绝的权利。
体现在美国,就是乳业资本把卖不出去的乳制品,都塞进了中小学的食谱里。让小孩子吃各种含巨量芝士的披萨、馅饼,喝牛奶;体现在中国,则直接把既不卫生、也不营养的劣质牛奶,加上糖、香精,做成学生奶。
https://site.douban.com/160954/widget/notes/9920286/note/230806321/
From Reuter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how-chinas-new-no2-hastened-end-xis-zero-covid-policy-2023-03-0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how-chinas-new-no2-hastened-end-xis-zero-covid-policy-2023-03-03/
Reuters
Insight: How China's new No.2 hastened the end of Xi's zero-COVID policy
As unprecedented protests against China's zero-COVID policies escalated in November, Li Qiang, the man recently elevated to No.2 on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s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seized the mo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