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ELSECRET Telegram 1122
二、我們要經營既有的民間組織。小團體是反抗力量的藏身之所,也是形成抗爭網絡的基本單位。2019年,香港人透過校友會、行業、社區、宗教團體等組織動員起來,展現了結社的力量。2021年,抗爭陣營要繼續佔據各種自治團體,培養公民社會的能量。

三、我們要把握每個建立網絡的機會。公民社會的力量,源自於成員間的共同默契和信任。故此,每個互相支援的着力點,每次能夠締結聯繫的合作,就是凝聚公民社會的契機。

有了秘密的社群,有了強韌的網絡,我們才能應對低能見度的政治氣候。

#絕望還是希望的年代?

然而,為何我堅信香港人只要發展出個人公民社會網絡,香港民主運動就仍然存有希望?

在後國安法時代,會不會有一種情況是,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政治聯繫,並完成其政治充權的工作,但這種聯繫卻難以找尋一個適當政治機會和時機下發揮作用?或者這個所謂政治機會根本是不復存在?

我認為,這是香港人如何調整心態來應對後國安法時代的問題。所以接下來,我想花些時間去解釋,我個人覺得香港民主運動尚未完全消亡、並對香港心存希望的原因。

反送中後,為了遏止下一次大型群眾運動的火苗,政權全面撕破香港虛擬自由的面紗。短短兩年間,通過港區國安法、47人初選大搜捕、人大改變選舉制度、在維園悼念六四頓成罪行、七一遊行被禁、象徵新聞自由的蘋果日報被逼停刊。我們失去了這些抗爭傳統、政治習慣,象徵著香港由虛擬自由的階段,正式步入中央全面管治的新時代。大家都說,2021年的香港,是一個相當絕望的時代。

我卻不以為然。

直到今天,即所謂國安法元年,我依然對香港的民主運動存有無比希望。因為一座城市是否消亡、一個時代如何被解讀,其實是基於我們以甚麼角度去判斷香港人的生命力。

絕望是想像出來的,但希望也是想像出來的。我不感絕望,是因為我的着眼點,並不在於政權的打壓,而是在於公民社會的堅韌度。

我們感到恐懼,甚至催生出移民潮,原因是,大家都認為在國安法下,政權不會再容許公民社會有任何參與公共事務的政治空間,更遑論有下一次大型群眾運動的出現。國安法的實施,彷彿印證了梁繼平的警告:公民社會將會「一沉百踩」。然而,經歷兩年的跌宕起伏,我認為這種想法低估了香港公民社會的韌性和潛能。

說白一點,就是香港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

#社運高低潮的歷史循環

香港人想像絕望,是因為大家都將香港民主運動看成為一場零和遊戲。公民社會彷佛只有兩種處境,一是力量強大到爆發出全民運動,否則就是政權的全面勝利。國安法通過,公民社會看似一沉百踩,但在運動低潮裏,這種邏輯思維似乎失效了。我們要想像希望,就必須要相信,香港民主運動其實不是「一和零」,而香港人有義務發掘出公民社會的陣地,並堅守那些政治空間。

但如今社會氣氛低迷,爲何我仍會保持這種信心,認為香港人能堅守公民社會?

原因是,因爲香港人並不是第一次經歷所謂的社運低潮。

2017、18年,當時我作為受本土思潮啟蒙的其中一員,心態就如同大家對2021年香港般,感到非常絕望。

在2016年,我們認為議會及街頭戰線是壯大香港本土運動中最重要的兩個工具,然而,當時政權以剝奪參選及議員資格封殺本土派的議會之路,同時亦以暴動罪封殺香港人街頭抗爭,香港本土運動的前景頓然變得暗淡無光,雨傘世代陷入社運低潮。

對比如今的香港,當時的社會氣氛是更加低落,但我萬萬想不到,當時大家說要韜光養晦,以為再沒有大型群眾運動,但在 2019年,香港卻在毫無預警、這種低迷的社運氛圍下爆發了一場全民參與的反送中運動。

所以,請你把着眼點放在群眾。經歷過2019年,看到有更加多香港人因為運動而出現政治覺醒、發展出黃色經濟圈成功將抗爭融入生活、學會不割蓆不篤灰、泛民本土政治陣營大團結,反送中運動強化了公民社會的群眾基礎。

如果做到上述這點,接下來我要問的問題是:

如果在2017、18年,公民社會的力量是比現在經歷過2019年的香港弱十倍的前提下,都能夠爆發反送中運動;哪如今因運動而急速進化的公民社會,又怎會再沒有下一次爭取香港民主的全民運動?

我想強調的是,每一個地方的民主運動史其實自有循環,而所謂的循環,就是指一切的抗爭高潮都是從社運低潮中爆發出來。雨傘運動如是,反送中運動亦如是。

若然我們把歷史拉遠一點看,香港現時每次社會高潮之間的時間距,其實是濃縮得很快的。由1989年百萬大遊行到2003年的反對23條之間差距14年,由2003年到2014年雨傘運動差距11年,有2014年到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只是差距5年。而在每一次高潮爆發之後,公民社會發展得相當蓬勃及多元化,以及懂得隨着政治脈絡自我調整,更何況在2019年,我們的公民社會是迎來一次全面的進化,發掘出多條戰線,具備廣泛的支援網絡。

所以,如果說有了國安法,香港就不會發生另一次爭取民主的社會運動,那實在沒甚麼道理,並出現漠視公民力量的邏輯斷層。

只要看清這個歷史循環,理解社會運動高潮只在一時,社會運動低潮也只在一時的話,就不會陷入絕望。同時,將着眼點放在發展公民社會的適應力,並不只放眼在政權的箝制,我們甚至能夠想像希望。

#公民社會不會一沉百踩

開站師之所以創立,其實本意是希望以一種相對保守的政治路線(強調在國安法框架下行動)和最基本的公開政治行動(擺設街站),去進行一次香港社會運動實驗。我們決定冒着國安風險,以十年作賭注,被大眾看見政治的同時,在後國安法時代下摸索香港公民社會的反抗形態,去打開一個相對安全及較低參與門檻的公開政治空間,讓本來感到恐懼的香港人都能夠參與其中,重歸公民社會。

只要我們能夠確立並保存這個空間,同時繼續去為屬於個人的公民社會充權,發展組織網路,當我們每一個人的個人公民社會網絡都整合起來, 二百萬的香港人都有為其身邊的社交圈子作政治充權,再共同進入上述的政治空間,這種民主運動的力量其實是非常龐大,我們對於香港的希望就不全是憑空想像而來,而是非常的。

為什麼我們會說這是絕望的年代,同樣也是希望的年代嗎?

原因是,如果我們僅看政權對社會的控制,這當然會是絕望的年代,但若然我們繼承反送中運動中蘊藏的公民力量,並觀察公民社會的潛能、以及發展個人公民社會,就會是充滿希望的年代。

如果每一個同路人都不願因恐懼「退場」,留在這賽場上繼續堅守陣地,這場「波」就沒有完的一日,亦沒有永遠的劣勢。關鍵是在於,究竟你要想像希望,還是想像絕望?你會賦予身邊的人希望還是絕望?

我深信,即使香港公民社會會沉,也絕對不會一沉百踩。

這個命題成立的前提是,接下來的日子,要有足夠多的香港人能發展出僅屬個人的公民社會網絡,在餐桌上不願噤聲,保持這種政治意識,這股在國安法下的本土伏流,總有一天,就能化為衝破黑暗的民主海嘯,一往無前。

立場報導: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E9%81%8B%E5%8B%95%E5%85%A9%E5%91%A8%E5%B9%B4%E8%A9%95%E8%AB%96%E5%9C%8B%E5%AE%89%E6%B3%95%E4%B8%8B%E7%9A%84%E5%85%AC%E6%B0%91%E4%BC%8F%E6%B5%81-%E9%80%A3%E7%B5%90%E4%BA%92%E4%BF%A1%E8%88%87%E5%B8%8C%E6%9C%9B?fbclid=IwAR14AptNLuCvUTLhYPMUYM_-or1PAPmUKpQfW9gOKXYQhXGvTSFTGkNg16g



tgoop.com/hotelsecret/1122
Create:
Last Update:

二、我們要經營既有的民間組織。小團體是反抗力量的藏身之所,也是形成抗爭網絡的基本單位。2019年,香港人透過校友會、行業、社區、宗教團體等組織動員起來,展現了結社的力量。2021年,抗爭陣營要繼續佔據各種自治團體,培養公民社會的能量。

三、我們要把握每個建立網絡的機會。公民社會的力量,源自於成員間的共同默契和信任。故此,每個互相支援的着力點,每次能夠締結聯繫的合作,就是凝聚公民社會的契機。

有了秘密的社群,有了強韌的網絡,我們才能應對低能見度的政治氣候。

#絕望還是希望的年代?

然而,為何我堅信香港人只要發展出個人公民社會網絡,香港民主運動就仍然存有希望?

在後國安法時代,會不會有一種情況是,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政治聯繫,並完成其政治充權的工作,但這種聯繫卻難以找尋一個適當政治機會和時機下發揮作用?或者這個所謂政治機會根本是不復存在?

我認為,這是香港人如何調整心態來應對後國安法時代的問題。所以接下來,我想花些時間去解釋,我個人覺得香港民主運動尚未完全消亡、並對香港心存希望的原因。

反送中後,為了遏止下一次大型群眾運動的火苗,政權全面撕破香港虛擬自由的面紗。短短兩年間,通過港區國安法、47人初選大搜捕、人大改變選舉制度、在維園悼念六四頓成罪行、七一遊行被禁、象徵新聞自由的蘋果日報被逼停刊。我們失去了這些抗爭傳統、政治習慣,象徵著香港由虛擬自由的階段,正式步入中央全面管治的新時代。大家都說,2021年的香港,是一個相當絕望的時代。

我卻不以為然。

直到今天,即所謂國安法元年,我依然對香港的民主運動存有無比希望。因為一座城市是否消亡、一個時代如何被解讀,其實是基於我們以甚麼角度去判斷香港人的生命力。

絕望是想像出來的,但希望也是想像出來的。我不感絕望,是因為我的着眼點,並不在於政權的打壓,而是在於公民社會的堅韌度。

我們感到恐懼,甚至催生出移民潮,原因是,大家都認為在國安法下,政權不會再容許公民社會有任何參與公共事務的政治空間,更遑論有下一次大型群眾運動的出現。國安法的實施,彷彿印證了梁繼平的警告:公民社會將會「一沉百踩」。然而,經歷兩年的跌宕起伏,我認為這種想法低估了香港公民社會的韌性和潛能。

說白一點,就是香港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

#社運高低潮的歷史循環

香港人想像絕望,是因為大家都將香港民主運動看成為一場零和遊戲。公民社會彷佛只有兩種處境,一是力量強大到爆發出全民運動,否則就是政權的全面勝利。國安法通過,公民社會看似一沉百踩,但在運動低潮裏,這種邏輯思維似乎失效了。我們要想像希望,就必須要相信,香港民主運動其實不是「一和零」,而香港人有義務發掘出公民社會的陣地,並堅守那些政治空間。

但如今社會氣氛低迷,爲何我仍會保持這種信心,認為香港人能堅守公民社會?

原因是,因爲香港人並不是第一次經歷所謂的社運低潮。

2017、18年,當時我作為受本土思潮啟蒙的其中一員,心態就如同大家對2021年香港般,感到非常絕望。

在2016年,我們認為議會及街頭戰線是壯大香港本土運動中最重要的兩個工具,然而,當時政權以剝奪參選及議員資格封殺本土派的議會之路,同時亦以暴動罪封殺香港人街頭抗爭,香港本土運動的前景頓然變得暗淡無光,雨傘世代陷入社運低潮。

對比如今的香港,當時的社會氣氛是更加低落,但我萬萬想不到,當時大家說要韜光養晦,以為再沒有大型群眾運動,但在 2019年,香港卻在毫無預警、這種低迷的社運氛圍下爆發了一場全民參與的反送中運動。

所以,請你把着眼點放在群眾。經歷過2019年,看到有更加多香港人因為運動而出現政治覺醒、發展出黃色經濟圈成功將抗爭融入生活、學會不割蓆不篤灰、泛民本土政治陣營大團結,反送中運動強化了公民社會的群眾基礎。

如果做到上述這點,接下來我要問的問題是:

如果在2017、18年,公民社會的力量是比現在經歷過2019年的香港弱十倍的前提下,都能夠爆發反送中運動;哪如今因運動而急速進化的公民社會,又怎會再沒有下一次爭取香港民主的全民運動?

我想強調的是,每一個地方的民主運動史其實自有循環,而所謂的循環,就是指一切的抗爭高潮都是從社運低潮中爆發出來。雨傘運動如是,反送中運動亦如是。

若然我們把歷史拉遠一點看,香港現時每次社會高潮之間的時間距,其實是濃縮得很快的。由1989年百萬大遊行到2003年的反對23條之間差距14年,由2003年到2014年雨傘運動差距11年,有2014年到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只是差距5年。而在每一次高潮爆發之後,公民社會發展得相當蓬勃及多元化,以及懂得隨着政治脈絡自我調整,更何況在2019年,我們的公民社會是迎來一次全面的進化,發掘出多條戰線,具備廣泛的支援網絡。

所以,如果說有了國安法,香港就不會發生另一次爭取民主的社會運動,那實在沒甚麼道理,並出現漠視公民力量的邏輯斷層。

只要看清這個歷史循環,理解社會運動高潮只在一時,社會運動低潮也只在一時的話,就不會陷入絕望。同時,將着眼點放在發展公民社會的適應力,並不只放眼在政權的箝制,我們甚至能夠想像希望。

#公民社會不會一沉百踩

開站師之所以創立,其實本意是希望以一種相對保守的政治路線(強調在國安法框架下行動)和最基本的公開政治行動(擺設街站),去進行一次香港社會運動實驗。我們決定冒着國安風險,以十年作賭注,被大眾看見政治的同時,在後國安法時代下摸索香港公民社會的反抗形態,去打開一個相對安全及較低參與門檻的公開政治空間,讓本來感到恐懼的香港人都能夠參與其中,重歸公民社會。

只要我們能夠確立並保存這個空間,同時繼續去為屬於個人的公民社會充權,發展組織網路,當我們每一個人的個人公民社會網絡都整合起來, 二百萬的香港人都有為其身邊的社交圈子作政治充權,再共同進入上述的政治空間,這種民主運動的力量其實是非常龐大,我們對於香港的希望就不全是憑空想像而來,而是非常的。

為什麼我們會說這是絕望的年代,同樣也是希望的年代嗎?

原因是,如果我們僅看政權對社會的控制,這當然會是絕望的年代,但若然我們繼承反送中運動中蘊藏的公民力量,並觀察公民社會的潛能、以及發展個人公民社會,就會是充滿希望的年代。

如果每一個同路人都不願因恐懼「退場」,留在這賽場上繼續堅守陣地,這場「波」就沒有完的一日,亦沒有永遠的劣勢。關鍵是在於,究竟你要想像希望,還是想像絕望?你會賦予身邊的人希望還是絕望?

我深信,即使香港公民社會會沉,也絕對不會一沉百踩。

這個命題成立的前提是,接下來的日子,要有足夠多的香港人能發展出僅屬個人的公民社會網絡,在餐桌上不願噤聲,保持這種政治意識,這股在國安法下的本土伏流,總有一天,就能化為衝破黑暗的民主海嘯,一往無前。

立場報導: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E9%81%8B%E5%8B%95%E5%85%A9%E5%91%A8%E5%B9%B4%E8%A9%95%E8%AB%96%E5%9C%8B%E5%AE%89%E6%B3%95%E4%B8%8B%E7%9A%84%E5%85%AC%E6%B0%91%E4%BC%8F%E6%B5%81-%E9%80%A3%E7%B5%90%E4%BA%92%E4%BF%A1%E8%88%87%E5%B8%8C%E6%9C%9B?fbclid=IwAR14AptNLuCvUTLhYPMUYM_-or1PAPmUKpQfW9gOKXYQhXGvTSFTGkNg16g

BY 香港酒店工會Channel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oop.com/hotelsecret/1122

View MORE
Open in Telegram


Telegram News

Date: |

Channel login must contain 5-32 characters But a Telegram statement also said: "Any requests related to political censorship or limiting human rights such as the rights to free speech or assembly are not and will not be considered." Each account can create up to 10 public channels “Hey degen, are you stressed? Just let it all out,” he wrote, along with a link to join the group. According to media reports, the privacy watchdog was considering “blacklisting” some online platforms that have repeatedly posted doxxing information, with sources saying most messages were shared on Telegram.
from us


Telegram 香港酒店工會Channel
FROM Amer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