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DANDIAN_CHANEL Telegram 552
自我感觉年轻的人,真的更年轻

那些自我感觉更年轻的人,他们的身体通常更为健康,记忆力更好,甚至死亡风险也更低。

01 你的主观年龄更重要

我们直觉地知道,撕掉的日历纸、生日时吹灭的蜡烛记录着自己的年龄,时间的流逝自然地赋予了我们一个标签——“时序年龄”,这也是我们身份证和所有证件上显示的社会所认可的年龄。 而生物学家看重的则是人的“生物年龄”。从生理上看,衰老即身体内在生理机能的衰退:器官中的细胞会随着人体生长逐渐老化,最终停止分裂、走向凋亡,或者发生变异导致癌症。通过测量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生物指标,比如一个人的血压、体重、皮肤的紧致度,就可以确定他的“生物年龄”。它比时序年龄更客观。如果一个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良好,或者幸运地获得了更好的遗传物质,那么他的生物年龄往往会更小一些,也就是比时序年龄更“年轻”。 此外,还有另一个年龄,“主观年龄”,即一个人认为的自己的年龄,它代表一个人对自己年龄的感知。比如,年经人有时候会认为自己“更老”,而过了25岁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更年轻。

科学家发现,一个人的“主观年龄”,也会影响他的衰老水平(对应“生物年龄”):那些自我感觉更年轻的人,他们的身体通常更为健康,记忆力更好,甚至死亡风险也更低。 不管怎么说,那些撕掉的日历纸,和吹灭的生日蜡烛,并不足以反映关于年龄的全部事实。

02 心智力量可以影响身体?

我们的主观心智,真的可以影响客观身体吗?一定程度上的确如此。

1979年,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len Langer)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让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重溯20年前的时光。她和学生们精心地将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一座古老的修道院整修成二十年前,也就是1959年的的样子,那时候,一台IBM计算机大得足以填充整个房间。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受邀参加实验的老人们将按照1959年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共度时光。

兰格和学生们每天都来和老人们谈论“时事”: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卫星,菲德尔·卡斯特罗带领军队横扫古巴进入首都哈瓦那。他们谈论时下的热门书籍,用黑白电视机收看当时的明星电视节目,在收音机上听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观看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电影《热情如火》……这一切设定都让老人们恍若回到了1959年,他们更年轻、更健康的时候。 与此同时,实验设置了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老人们同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修养,不同的是他们被告知,这一切只是为了追忆过往时光,并不需要像实验组一样仿佛置身1959年般生活。

经过为期一周的感官和意识上的沉浸式体验之后,兰格发现,“沉浸组”老人们的记忆力、视觉、听觉,甚至身体力量都有所提升。在实验前后,他们还为两组老人们拍摄了照片,并让对实验毫不知情的人们对照片做出评价,结果发现,人们普遍认为,“沉浸组”的老人们看起来更年轻了。当老人们的思想被带回到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也回到了更早的时代! 兰格的实验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证明:根据出生日期计算的时序年龄可能会误导我们对于衰老的认知。人或许可以通过心智的力量来影响身体,并且减缓衰老。

03 感觉自己更年轻,健康指标会更好

每个人对自己年龄的感知是非常不同的。如果把时序年龄看作一把时间的刻度尺,那么主观年龄更像是一个可以铺开的光谱。在人的一生中,主观年龄与时序年龄之间的差距会不断演化。 研究数据表明,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会觉得自己比时序年龄大几岁。但从大约25岁开始,情况开始转变,主观年龄的增长开始落后于时序年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知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当一个人50岁时,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比时序年龄年轻5岁,也就是大约10%,而当他70岁时,这种偏移可能会达到15%-20%。这种状况就像是,主观年龄是按照火星时间在增加,地球上已经过去了10年,而火星上只过去了5.3年。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不只是停留在感知层面,对年龄的主观感知与身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心理学家Yannick Stephan对超过17000名中老年受试者的追踪数据表明,大约80%的人感觉比自己的时序年龄年轻,另外有不超过10%的人感觉他们甚至更苍老。与之对应的现实是,那些主观年龄比时序年龄大8~13岁的人在研究期间的死亡风险要高出18~25%,他们身患疾病的概率也更高,且这些数字已经剔除了教育、种族和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与老年学家 Antonio Terracciano 研究发现,主观年龄与衰老的一些生理指标相关,如握力、走路速度、肺活量,甚至包括血液中反映体内炎症的C反应蛋白的水平。当你感觉自己越年轻,这些代表年龄和健康状况的生理指标就越好:你走路会更加迅速轻巧,肺活量和握力会更大,炎症也会更少。

除此之外,主观年龄也会影响认知,并且可以作为预测患痴呆症的可能性的指标。在对5748名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调查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主观年龄较高的受试者也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症。 人们对衰老的一种普遍看法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会变得更柔和,不那么外向,也不再有开放的心态去尝试新的体验。不过研究发现,主观年龄与人格之间存在联系,这些与衰老相关的人格变化在主观年龄更小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太明显,在主观年龄较大的人身上则更为明显。有趣的是,主观年龄更小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会沉溺于永远不成熟的状态,相反,他们似乎同时具备了生活经验带来的智慧,以及更年轻的身体所具有的活力。

04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大多数关于主观年龄的研究只是基于一种相关性——人们对衰老的自我感知与他们的健康状况之间的确存在联系,但并不能由此确定其因果关系。

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感觉年轻让人变得更健康,还是那些健康状况更好的人会感觉更年轻。在很大程度上,主观年龄与身体和心理状况的联系可能是双向的:如果一个人健忘、抑郁、身体衰弱,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更老一些。其结果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心理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一个人感觉主观年龄更大,健康状况更糟糕,而这又进一步让人感觉更苍老、更衰弱。

然而,主观年龄无疑是判断健康情况的一个强大的指标。医生只要简单地询问病人感觉自己有多少岁,就能很好地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从这点来说,主观年龄甚至比时序年龄更加准确。 那么,是什么让主观年龄能具有如此强大的预测能力?人又为什么会形成主观年龄呢?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身体能力、精神状态和情绪稳定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所有这些信息会被提炼成一个有意义的数字——这就是我们的主观年龄。但也有人指出,我们如何面对衰老与我们对衰老的看法有很大关系,而这种看法往往被文化和社会所强化。当周围的人们对你有所期待时,你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努力去满足这些期待。人们之所以感知到更小的主观年龄,可能只是一种自我防御,保护自己免受社会对老年的负面刻板印象的影响。

心理学家 Anna Kornadt 假定,人们的主观年龄可能是一个多面体,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差别。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她调查了当人们处在不同的生活领域时,主观年龄与时序年龄的差距。结果几乎是毫无疑问的,在那些普遍对老年持有消极刻板印象的领域,比如工作、健康和金融方面,人们主观感知到的年龄更小。通过设想自己更年轻一些,人们让自己免受关于老年的消极看法的影响,不那么担忧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并且用更加积极的眼光构想未来。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社会对老年没有那么多的负面评价,人们还需要说,“我感觉自己比实际更年轻”吗?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学家 David Weiss 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后发现,在那些年长者的智慧与经验更加受到尊崇的文化中,人们甚至不理解主观年龄的概念。当他们在约旦做研究时,一位老人回答说,我80岁了,我不理解你说“我感觉自己多少岁?”是什么意思。

05 老龄化社会,如何面对老去?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时序年龄的奴隶,希望在“合适的年龄”做“该做的事”。但衰老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无论在生理还是精神层面,一个人的年龄都很难用单一的数字简单衡量,反倒是你身份证上写着的时序年龄,那真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尽管科学家们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老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确实可以掌控自己的年龄。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乐观的心态,都可以帮助减缓衰老。所以下一次当你被自己的时序年龄困扰时,不妨问一下自己:这种困扰到底是来自衰老本身,还是来自主观认知的束缚?

不过,更为重要的也许是,我们不要只看到衰老带来的损失,也要认识到衰老带来的好处。老年学家 Tracey Gendron 说,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我们谈论主观年龄时,是否在为“老年意味着衰朽”这样的说法推波助澜?老年事实上是人生中值得期待的一段时光,到了老年,一个人可以更多地回归自我,享受生活,更加坦然平和,更加满足快乐。 我们身处一个老龄化的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变得越来越老,与此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在不可逆转地老去。或许,当每个人都可以坦然地说出自己的年龄,并为此庆祝,那才是更加理想、更加美好的状况。



tgoop.com/jiandandian_chanel/552
Create:
Last Update:

自我感觉年轻的人,真的更年轻

那些自我感觉更年轻的人,他们的身体通常更为健康,记忆力更好,甚至死亡风险也更低。

01 你的主观年龄更重要

我们直觉地知道,撕掉的日历纸、生日时吹灭的蜡烛记录着自己的年龄,时间的流逝自然地赋予了我们一个标签——“时序年龄”,这也是我们身份证和所有证件上显示的社会所认可的年龄。 而生物学家看重的则是人的“生物年龄”。从生理上看,衰老即身体内在生理机能的衰退:器官中的细胞会随着人体生长逐渐老化,最终停止分裂、走向凋亡,或者发生变异导致癌症。通过测量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生物指标,比如一个人的血压、体重、皮肤的紧致度,就可以确定他的“生物年龄”。它比时序年龄更客观。如果一个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良好,或者幸运地获得了更好的遗传物质,那么他的生物年龄往往会更小一些,也就是比时序年龄更“年轻”。 此外,还有另一个年龄,“主观年龄”,即一个人认为的自己的年龄,它代表一个人对自己年龄的感知。比如,年经人有时候会认为自己“更老”,而过了25岁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更年轻。

科学家发现,一个人的“主观年龄”,也会影响他的衰老水平(对应“生物年龄”):那些自我感觉更年轻的人,他们的身体通常更为健康,记忆力更好,甚至死亡风险也更低。 不管怎么说,那些撕掉的日历纸,和吹灭的生日蜡烛,并不足以反映关于年龄的全部事实。

02 心智力量可以影响身体?

我们的主观心智,真的可以影响客观身体吗?一定程度上的确如此。

1979年,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len Langer)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让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重溯20年前的时光。她和学生们精心地将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一座古老的修道院整修成二十年前,也就是1959年的的样子,那时候,一台IBM计算机大得足以填充整个房间。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受邀参加实验的老人们将按照1959年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共度时光。

兰格和学生们每天都来和老人们谈论“时事”: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卫星,菲德尔·卡斯特罗带领军队横扫古巴进入首都哈瓦那。他们谈论时下的热门书籍,用黑白电视机收看当时的明星电视节目,在收音机上听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观看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电影《热情如火》……这一切设定都让老人们恍若回到了1959年,他们更年轻、更健康的时候。 与此同时,实验设置了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老人们同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修养,不同的是他们被告知,这一切只是为了追忆过往时光,并不需要像实验组一样仿佛置身1959年般生活。

经过为期一周的感官和意识上的沉浸式体验之后,兰格发现,“沉浸组”老人们的记忆力、视觉、听觉,甚至身体力量都有所提升。在实验前后,他们还为两组老人们拍摄了照片,并让对实验毫不知情的人们对照片做出评价,结果发现,人们普遍认为,“沉浸组”的老人们看起来更年轻了。当老人们的思想被带回到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也回到了更早的时代! 兰格的实验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证明:根据出生日期计算的时序年龄可能会误导我们对于衰老的认知。人或许可以通过心智的力量来影响身体,并且减缓衰老。

03 感觉自己更年轻,健康指标会更好

每个人对自己年龄的感知是非常不同的。如果把时序年龄看作一把时间的刻度尺,那么主观年龄更像是一个可以铺开的光谱。在人的一生中,主观年龄与时序年龄之间的差距会不断演化。 研究数据表明,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会觉得自己比时序年龄大几岁。但从大约25岁开始,情况开始转变,主观年龄的增长开始落后于时序年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知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当一个人50岁时,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比时序年龄年轻5岁,也就是大约10%,而当他70岁时,这种偏移可能会达到15%-20%。这种状况就像是,主观年龄是按照火星时间在增加,地球上已经过去了10年,而火星上只过去了5.3年。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不只是停留在感知层面,对年龄的主观感知与身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心理学家Yannick Stephan对超过17000名中老年受试者的追踪数据表明,大约80%的人感觉比自己的时序年龄年轻,另外有不超过10%的人感觉他们甚至更苍老。与之对应的现实是,那些主观年龄比时序年龄大8~13岁的人在研究期间的死亡风险要高出18~25%,他们身患疾病的概率也更高,且这些数字已经剔除了教育、种族和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与老年学家 Antonio Terracciano 研究发现,主观年龄与衰老的一些生理指标相关,如握力、走路速度、肺活量,甚至包括血液中反映体内炎症的C反应蛋白的水平。当你感觉自己越年轻,这些代表年龄和健康状况的生理指标就越好:你走路会更加迅速轻巧,肺活量和握力会更大,炎症也会更少。

除此之外,主观年龄也会影响认知,并且可以作为预测患痴呆症的可能性的指标。在对5748名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调查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主观年龄较高的受试者也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症。 人们对衰老的一种普遍看法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会变得更柔和,不那么外向,也不再有开放的心态去尝试新的体验。不过研究发现,主观年龄与人格之间存在联系,这些与衰老相关的人格变化在主观年龄更小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太明显,在主观年龄较大的人身上则更为明显。有趣的是,主观年龄更小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会沉溺于永远不成熟的状态,相反,他们似乎同时具备了生活经验带来的智慧,以及更年轻的身体所具有的活力。

04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大多数关于主观年龄的研究只是基于一种相关性——人们对衰老的自我感知与他们的健康状况之间的确存在联系,但并不能由此确定其因果关系。

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感觉年轻让人变得更健康,还是那些健康状况更好的人会感觉更年轻。在很大程度上,主观年龄与身体和心理状况的联系可能是双向的:如果一个人健忘、抑郁、身体衰弱,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更老一些。其结果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心理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一个人感觉主观年龄更大,健康状况更糟糕,而这又进一步让人感觉更苍老、更衰弱。

然而,主观年龄无疑是判断健康情况的一个强大的指标。医生只要简单地询问病人感觉自己有多少岁,就能很好地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从这点来说,主观年龄甚至比时序年龄更加准确。 那么,是什么让主观年龄能具有如此强大的预测能力?人又为什么会形成主观年龄呢?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身体能力、精神状态和情绪稳定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所有这些信息会被提炼成一个有意义的数字——这就是我们的主观年龄。但也有人指出,我们如何面对衰老与我们对衰老的看法有很大关系,而这种看法往往被文化和社会所强化。当周围的人们对你有所期待时,你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努力去满足这些期待。人们之所以感知到更小的主观年龄,可能只是一种自我防御,保护自己免受社会对老年的负面刻板印象的影响。

心理学家 Anna Kornadt 假定,人们的主观年龄可能是一个多面体,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差别。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她调查了当人们处在不同的生活领域时,主观年龄与时序年龄的差距。结果几乎是毫无疑问的,在那些普遍对老年持有消极刻板印象的领域,比如工作、健康和金融方面,人们主观感知到的年龄更小。通过设想自己更年轻一些,人们让自己免受关于老年的消极看法的影响,不那么担忧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并且用更加积极的眼光构想未来。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社会对老年没有那么多的负面评价,人们还需要说,“我感觉自己比实际更年轻”吗?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学家 David Weiss 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后发现,在那些年长者的智慧与经验更加受到尊崇的文化中,人们甚至不理解主观年龄的概念。当他们在约旦做研究时,一位老人回答说,我80岁了,我不理解你说“我感觉自己多少岁?”是什么意思。

05 老龄化社会,如何面对老去?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时序年龄的奴隶,希望在“合适的年龄”做“该做的事”。但衰老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无论在生理还是精神层面,一个人的年龄都很难用单一的数字简单衡量,反倒是你身份证上写着的时序年龄,那真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尽管科学家们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老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确实可以掌控自己的年龄。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乐观的心态,都可以帮助减缓衰老。所以下一次当你被自己的时序年龄困扰时,不妨问一下自己:这种困扰到底是来自衰老本身,还是来自主观认知的束缚?

不过,更为重要的也许是,我们不要只看到衰老带来的损失,也要认识到衰老带来的好处。老年学家 Tracey Gendron 说,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我们谈论主观年龄时,是否在为“老年意味着衰朽”这样的说法推波助澜?老年事实上是人生中值得期待的一段时光,到了老年,一个人可以更多地回归自我,享受生活,更加坦然平和,更加满足快乐。 我们身处一个老龄化的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变得越来越老,与此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在不可逆转地老去。或许,当每个人都可以坦然地说出自己的年龄,并为此庆祝,那才是更加理想、更加美好的状况。

BY 收藏夹|收藏高质量的内容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oop.com/jiandandian_chanel/552

View MORE
Open in Telegram


Telegram News

Date: |

4How to customize a Telegram channel? Private channels are only accessible to subscribers and don’t appear in public searches. To join a private channel, you need to receive a link from the owner (administrator). A private channel is an excellent solution for companies and teams. You can also use this type of channel to write down personal notes, reflections, etc. By the way, you can make your private channel public at any moment. Select “New Channel” Add the logo from your device. Adjust the visible area of your image. Congratulations! Now your Telegram channel has a face Click “Save”.! Ng Man-ho, a 27-year-old computer technician, was convicted last month of seven counts of incitement charges after he made use of the 100,000-member Chinese-language channel that he runs and manages to post "seditious messages," which had been shut down since August 2020.
from us


Telegram 收藏夹|收藏高质量的内容
FROM Amer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