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oop.com/pincongessence/2595
Last Update:
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审理进展,TikTok必须在2025年1月19日前从其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剥离,否则将面临关停的命运。尽管距离最终期限还有一段时间,但这一消息已经引发了大量美国用户的迁移潮。许多用户选择 转向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
TikTok在美国的困境源于美国政府对其数据安全和内容审查的担忧。TikTok多次否认这些指控,声称采取了措施将美国用户数据存储在本地,不过政治压力仍然使其面临关停的风险。禁令消息传出后,大量美国用户开始寻找替代平台,而小红书因其与TikTok相似的功能和内容形式迅速成为热门选择。小红书在TikTok禁令消息传出后,迅速登上美国App Store下载量榜首。
这群数十万自称TikTok refugee的美国用户,之所以选择小红书而非Meta产品,除了Instagram、Facebook功能相对单一和传统,缺乏TikTok式的沉浸体验之外,当然有对Meta等本国科技巨头的不信任,也是透过仍然选择中国社交平台表达对美国政府的抗议。
而中国政府对此现象展现出了也算合理的策略性容忍,背后其实是精密的分众治理逻辑。在讯息控制方面,中国网民无法直接访问国际互联网的现实在官方论述中被刻意淡化,此一选择性沉默本身即为治理技术。中国外交部的正面表态尤其值得注意,当跨境数字互动符合国家利益时,官方话语系统可快速将其纳入正面叙事框架, 表演中国的开放姿态。
这批用户构成里,KOL在平台迁移中展现明显优势,他们可直接继续使用以往在TikTok制作内容的方式,甚至无需中文能力即可吸引观众,视觉导向内容比如美妆、搞笑、软色情等具有跨语言传播力。且他们已经熟悉社群平台敏感词规避技巧,这些在TikTok上经营许久的KOL们已习惯一定程度的内容限制,也许也能适应跟严格一些的小红书。已经有些KOL因为他们的影片带有 TikTok 水印而受到处罚。
另一边,普通美国用户的行为模式、内容消费和创作倾向、对平台规则的适应程度难以观察,或许他们因语言障碍,主要会停留在视觉导向的内容消费层面。服务中国本土市场为主的小红书目前缺乏内置翻译功能,TikTok refugee只能依赖第三方翻译工具进行交流。有些美国人尝试使用美国电话号码验证其帐户时,无法收到验证码,多次尝试下被认为是可疑的机器人活动而 导致帐户被停 ,且没有明确解释。
TikTok refugee们的画像也不难看出,他们对社群媒体依赖度高,缺乏对中国网路管制体系的认知,甚至对中国抱持浪漫化想像,对中国政治议题缺乏兴趣甚至持正面态度,已习惯平台内容限制,主要追求娱乐性内容,能接受不同平台的管制标准。因此,对中国政府来说,他们的管理风险并不高,这群人既不具备突破审查的动机,也不了解中国网路管制全貌,短期内或能顺利适应小红书环境。小红书的单一化版本,与TikTok/抖音的海外/中国区隔运营模式形成对比,因而对于只有中国版的小红书来说,或许也只能继续维持严格内容审核标准。
至于小红书上或者其他中国平台上的中国用户,民族主义情绪的短暂爆发被官方默许并加以利用,部分中国网民将美国用户涌入视为文化影响力的象征,反向文化输出论述被服务于国家软实力建构。即使这种叙事存在明显盲点——忽视中国用户无法自由访问国际互联网的现实,过度解读特定群体行为为文化胜利,低估跨文化理解中的认知偏差。
中国的数字治理逻辑展现出对内严格区隔、对外选择性开放的特征,这种模式愈发成熟,凸显出话语权力的精确运作机制、群体间认知差异、官方论述的策略性调整,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政治动员,也展现平台技术特性与内容管制机制如何构成更大社会控制系统的基础设施,以及用户行为、平台策略与国家治理目标间的更模糊的互动关系。
BY 蛋挞报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oop.com/pincongessence/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