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Know Thyself
昨天照着倪海厦的视频,做了几个易筋经的动作,那些动作实在是太奇怪了,有一个动作对肚子压迫挺强的。 ​ ​虽然我过去也走路、骑车、轮滑、打球,但是那些运动对肚子都没多大压迫。 ​ ​我从他视频中了解到一个知识,有的人喜欢被踩背,因为他们的部分器官供血不足,通过施加外力让血液供过去会给人很爽的感觉。 人体血液循环这套液压系统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会出现各种小问题。即使AI能够帮助人们延长寿命,但是如果它无法修复血液循环系统的各种问题,那也只是让人们低质量的活着,维护成本会越来越高。 我想,不论是中药还是穴道…
我最近在思考,养生专家梅墨生59岁去世,随心所欲的罗素却活了98岁。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这能否说明养生没有用呢?

我认为当一个人开始养生,说明他明显感觉到身体状况在变坏。养生就是,通过不断调整生活方式以改善自己的状态。

如果没有走极端,他的养生方式也许会对他自己的症,却不一定普适。他虽然活得不算长,但是如果他一点也不注意的话,可能会更糟糕。

当然过度养生肯定没好处,那样必然会去做很多可能对身体有益实际却有害的试验,就像魏晋名士一样。

比如我家人在我高中身体并没不适的情况下,只是压力大斑秃,看了点中医养生节目,为了让我卷下去,给我吃何首乌,恐怕对我没啥好处。

当时为了保命,我强烈要求回家备考,但是家人不同意。再后来大学退学、拒绝买房结婚……都是我的养生之道。虽然不一定能让我活到七八十岁,但肯定比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卷下去活得久。
知源中医网,系统整理了多位中医名家的讲课视频。

只有《伤寒论》中,郝万山的讲解播放量高于倪海厦,我打算也看看他的视频。

昨晚看了两小时《金匮要略》,倪海厦提到有个病人忍受病痛折磨十多年却没遇到可靠的医生,还有一个被折磨了三十多年直到遇到他。

可以把各种医学理论当作AI大模型,中医也分温病派和经方派,对于同一个病人他们会开出完全相反的药方。

哪种理论在哪些情况下更可靠,需要人们长期试验才能做出判断,每种理论都需要不断优化各自的模型。
💩3👍2
我的技术也在走向碎片化,前两天忘记摄像头的密码是什么了,我清楚地记得之前有个项目中明文写了摄像头密码,但是时间久远,不知道那个项目放哪儿了。摄像头机身也找不到reset键,搞得人没脾气。

我试了几次后摄像头被锁定半小时,我又下载了SADP网络搜素工具,通过微信扫码重置密码,但是因为还处在被锁定时间内,即使重启摄像头和程序也改不了。

对于技术逐渐失去了热情,主要是因为需要操心的琐碎细节太多了。
😢2
Know Thyself
https://x.com/whyyoutouzhele/status/1824847924871999902 在我当年大学退学后,租房被二房东坑、找工作被坑、出租屋中电脑被偷时,如果不是大学老师给我指了一条道,我可能也扛不下去。 当年虽然没人讲“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这种话,身边也没人可以理解我退学的选择,但我感觉自己别无选择了。 家人总拿我跟别人攀比,我不可能上的学又好,工作又好,身体又健康,家庭又美满……我不可能什么都比得过别人。卷了那么多年,我本来就想大学后好好休息的。看到大学无法满足我的期…
如果不是多个热点凑到一起,一个普通人注定死的轻如鸿毛。

今天看了两个中医大师的视频。

郝万山考证到在明朝之前,张仲景并没有被称为医圣。他的课听起来很有意思。他在视频中也说,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与曹操、刘备、华佗是同时代人,他一生中,史书上记载的灾难就达22起,除了自然灾难,战争也几乎没有停过,疫情严重……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让他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刘景源考证到张仲景的书共16卷,名为《伤寒卒病论集》,但是原始书简早就失传了,留下的十卷是后人根据残简整理而来的,主要讲伤寒。张仲景的两百多个家族中有三分之二病死,其中十分之七死于伤寒。

他认为题目中的“卒病”就是温病,本来张仲景的医学理论是完整的,但是因为竹简丢失,直到两百多年前的清朝,后人才把温病相关的空白填补出来,让理论变得完整。

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可以考虑去学习医学。为什么离了古人的理论,后人就很难有一点创新。
👏1
对于个人来说,理论自洽(从而自信),才可能减少内耗,做到“心要静,身要动”。

如果自己的理论无法解释很多常见现象,内心就很难平静。
Know Thyself
今年最近几个月,我们公司经营的很困难,行业内卷的太厉害了。这种情况下,我也不能一门深入的学习、实践自己感兴趣的技术,只能被客户牵着走。客户就是上帝! 客户的需求一般都比较小众,大众的需求被卷的毫无利润,不值得做了。 我们公司不能为随机小客户的需求而承担整个测试成本,只能去找更专业的公司来解决问题。 其它同事把客户的需求讲给我,我再把自己领域的关键问题提取出来讲给更专业公司的技术客服,他们再跟技术销售沟通,帮助制定解决方案。 我今年写的代码基本只是在帮助自己、公司更好的决策,而很少运行在客户现场。 …
现在跟领导、同事、供应商客服和技术人员沟通时,十分吃力。

人们常常会错误的评估一个项目的难度,进而错误评估预算,最后费力不赚钱。管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越来越难了。

很多大厂都不愿意再接琐碎且难以评估项目周期并且还是几层中间商在对接的项目,沟通极其麻烦,我也不太想要公司接这类项目。

如果是我来管理,对于限制条件特别多的客户的那些小众需求,我会先让他先支付项目评估成本,我们会仔细评估每个环节需要的费用和周期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给他一个报价单。如果他愿意让我们做,则需要再支付演示成本,我们快速做一个demo,让他亲眼看到运行效果,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如果他能够接受,再支付项目的定金。

垫资为客户测试N年也遇不到的需求,实在是不值得。
听刘景源讲张仲景创立伤寒理论以及之后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大多数医学理论的进步,都是建立在空前绝后大灾难时期。

因为医学的试错成本非常高,一个理论如果不能快速试错,就很难迭代到更高级的程度。只有在自然灾难和战乱频发的时期,医学理论才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AI大数据时代,每一个医生、病人的经验都可以成为全人类的经验。我对未来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还是比较乐观的。

现在学习医学的态度也应该有所改变,不应该单纯的啃古代经典,而要像叶桂一样读万卷书,博采众家之长,甚至跟多个医学大模型学习,最后建立自己的理论。
👍2
快乐是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导数。即使想要保持同等程度的快乐,也需要状态的持续改善。

改善状态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高,所以没有人能长期保持相同程度的快乐。

佛不去追求享乐而是苦修,并且没有太多执念,相当于每天都让自己的状态归零,这样生活的一丁点改善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

而普通人在追求快乐的游戏中停不下来,收获到的乐趣却持续快速下降。最终物质很富足,精神却很忧郁,总是在担心失去,而不能好好享受拥有的一切。

倪海厦说,保持快乐就不容易生病。郝万山说,“心要静,身要动”是长寿之道。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感觉像听单口相声,1.5倍速度。
👍1
我感觉这个时代的企业家就像币圈的赌徒一样。打工人只是被压迫,退出成本相对较低,而企业家却不能轻易抽身,在豪赌中很可能亏掉前半生凭借趋势外加努力积累的财富。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生存下去。很多空白的细分市场没人去填补,并不是因为同行太傻,而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巨坑,或者类似的应用场景太少。消费者不愿意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试验成本,最终的代价,都将由自认为聪明的企业家承担。

一个企业只有人才储备和管理水平高于同行,并且现金流非常健康,才能谨慎去踩别人不敢踩的坑。

过去这些年,大概是因为人才在不断贬值,不少企业家高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以为在自己的英明领导下,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

不过这只是我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我的认知水平让我看到太多巨坑,以至于只想回家躺平。

我感觉我们公司的状况很糟糕,在现在这种激烈内卷的行情下,我找不到太好的路。我的想法是降低公司运营成本,积累技术,提高管理层的认知水平,增进沟通和信任,耐心等待、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偶尔可以低成本试错,但不要孤注一掷。我感觉现阶段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3
不论是房产的预售,还是其它产品的众筹和预售,甚至期货、债券,都由消费者和投资人提前支付成本,开放商和企业并不会承担过多风险。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消费者和投资人承担大多数风险就是常态。

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残酷的市场会淘汰掉一大批管理水平差且主动为客户承担巨大成本的企业。在AI机器人让货币失去意义之前,高效率的远程工作可能会快速普及,那时候将会产生一些属于高学历年轻人的机会。
👍2
https://x.com/CaiXueYong/status/1828372603079401874

今天跟同事聊天了解到,部分地区教师、公务员、清洁工都发不出工资,垃圾遍地,最后村干部不得不亲自清理。用不了多久,村、社区干部可能都要罢工了。

还有一个地区的物业费被社区挪用,物业白干两个月。

在国内网络中已经很难了解到什么有效信息了,信息不对称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很难对现状做出准确的评估,未来也很难以预测。

同事担心未来两年陷入混乱,这其实也是我无心工作,想要回家躺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疫情时,我辞职回家,就预料到事情会向这个方向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慢的多,所以又出来上班了。未来一两年,如果形势变化,随时可能辞职回家。
😇4👍2😢2😱1
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写《国富论》时,就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外通商,实施并确保依法治国。

只是中国人的认知水平太低,直到1901年才有人翻译为中文版,直到1979年马克思的思想无法为中国发展继续指明方向时,人们才临时抱佛脚求助亚当斯密。

对亚当斯密来说,他死后的两百多年后中国的历史都是垃圾时间,需要快进过去才不那么无聊。

但对那几代中国人来说,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需要几代人过渡才不至于被culture shock到怀疑人生。每一步弯路,都是整个民族交的认知税。

对一个人来说,一段时间是否属于历史的垃圾时间,取决于他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人们可以同时关注多种事情,力所能及的改变一些自己可以影响的小事,那样也不算浪费生命。不论是李时珍还是徐霞客,在明朝的垃圾时间,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活得很充实。
Know Thyself
https://youtu.be/D0hvrvw9fgA 关于脾脏肿大,在倪海厦的《人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有简短的描述,位于视频2:10:32 截图是《医宗金鉴》中的相关内容。 在视频中,他也提及对于西医和科学的看法。
这一段时间,偶尔会按照倪海厦的视频通过深呼吸“五脏逼毒”,然后随便练几式易筋经或八段锦,热身后再去玩轮滑。

最近参加了省总工会的免费体检,相比去年,脾脏大小已经恢复正常了。不过还有其它一些指标有小的异常。

我发现自己除了运动时外,很少深呼吸。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对自己脏腑的供血是非常不利的。虽然有单独的办公室,但是上班时也不会特别的放松。

以后要学会放松,自己能改变的事非常少,不论家庭、公司、国家的事,在时机成熟之前,自己啥也做不了。只能努力调养好身体,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等时机成熟后再顺势而为。
5
公司很少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展会,因此我对软件行业之外的技术发展现状没有清晰的认识。

虽然我兴趣广泛,看过How It's Made中的不少视频,但是考虑到“中国制造”已经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且最近几年AI技术又推动了产业升级,我所了解的相当于是上一个阶段的制造水平。

当我听到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小众需求时,感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知道研发成本有多高,于是强烈要求客户垫资搞研发。直到我参加了展会,才发现已经有不少企业实现了类似的需求,行业巨头已经深耕二十多年。

制造业再往后发展,会越来越难。因为大多数人想要做的,是同行做过并且已经做的很成功的产品,只是他们不知道或者没有深刻的认识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做销售或者出差安装、维修设备可能比在做技术研发或者创业更有前途。

不过行业也不太可能无限细分下去,因为对企业来说,边际成本在上升,风险在提高。
👍32
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外贸,货币的贬值会影响内贸。

制造业会越来越难。

截图来自贝乐斯的Patreon

我个人支持谨慎地实施QE,通缩会让很多人活不下去。我不认为这是无锚印钞,因为新时代的锚是市场的产能,而不是金银。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让物价相对稳定,产能越高,货币越多。

以金银为锚的后果,是严重的通缩。在万恶的以银为锚的旧社会末期,贫富差距悬殊,人民卖儿卖女。
去年冬天,公司体检,我的乙肝五项全是阴性,我以为这是好事,没想到公司居然通知我去打疫苗。但我当时感觉状态不是特别好,并且对经济下行时期的疫苗产业不放心,就搁置了。

最近体检只有肝功能六项,而没有乙肝抗体相关的信息。查找了一些资料后,在对感染乙肝的恐惧之下,决定去疫苗接种的地方打上一针。

排队时听医生对家长们说,最近新冠和支原体传播比较厉害,要多加注意。而且还说,乙肝疫苗所剩不多,马上就要涨价了。

排到我之后,她告诉我她只认三个月之内在健康状态下抽血的化验单。我说去年感觉状态不太好就没来打疫苗。她说状态不好的情况下,化验结果很可能是假阴性。

感觉她讲的很有道理,直接回来了。
🤔1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老梁:消费降级 天意不可违

从我当初大学退学时,学历以及收入劣势让我的消费从来没像同学们一样快速升级。

所以,当初我也算得上是人间清醒,追求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过程。

老梁认为,即使政府接下来每个决策都非常正确,国际环境也快速改善,我们也得面对至少5~10年的消费降级。我不知道我们公司能不能撑过这段时间,但我早就做好了回农村生活的心理准备。

正如他所说,看那么多书的作用,就是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要做兜里没钱心里没数的人。
👍4
王志安和汤山老王之前在节目中都认为姜萍真的是数学天才,我很失望。考虑到术业有专攻,我们不能对文科生在理工科方面的言论有太高期望。之后王志安更是闹出计算百分比时直接让两个百分数分子相加的笑话,只能说明当年北大文科的门槛真的很低。

当时央视也为姜萍站台,达摩院的工作人员还因此跟方舟子抬杠,说LaTeX很容易入门。只能说明这些大组织管理混乱,这些草台班子太水了!

不让别人传播谣言,他们却在信誓旦旦的造谣。
👍5
现在客户的需求碎片化非常严重,经常遇到客户的需求需要多部门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如果让其它公司帮忙提供一部分技术支持,沟通成本会非常高。

因为客户不能准确清晰的描述自己的需求,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低效率沟通才能搞清楚真实需求。而客户经常脚踏三只船,同时让多个公司提供方案和报价。

不论客户最后使用谁家的解决方案,最终这种个性化、非标准方案不论是需求产生变化,或者使用中出现异常,升级或者排查问题的成本都非常高。

有能力排查复杂系统问题的人才,将会像高级电工、全科医生一样稀缺。

我说的复杂系统是涉及机械结构、电气、软件、深度学习的系统。

因为当初开发时,客户就很难准确描述自己的需求。等需要维修或者升级时,找到非常熟悉他的设备并且有能力维修、升级的团队会很困难。可以把这当作一个创业方向,团队中的人才都熟悉至少两个领域、擅长解决疑难杂症。

理想情况下,未来的软硬件解决方案都会标准化,就像Linux下的小工具“Do one thing and do it well”。人们只要合理的排列组合一串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就能解决非常个性化的问题,那样升级、维修的成本会在可控的范围内。这也是一个创业方向。
1
2025/07/09 11:02:13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